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孙逐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对仗理论中王力语法分析法的失误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主题
126

1289

帖子

15

精华

2176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对联学堂教授(高级班)

Rank: 10Rank: 10

UID
146
经验
217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6-16
151
发表于 2008-2-21 21:16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孙逐明</I>在2008-2-21 20:39:06的发言:</B>


<P>王力此论是针对“句型一致”的补充,而没有涉及“词性一致”;“字类”相对是对于对于“词性必须一致”的补充,是对于“字类”就是“词类”的纠误。

<P>关于字类不等于词类,王力早在1955年就作了检讨,已经有了正确结论,但是在此后的所有格律著作里却再也不提自己的修正,仍然坚持字类等同于词类的说法。

<P>可参看我的论文: <B>再论“字类”与“词类”的区别——对仗理论研究之二</B>

<P>
</P></DIV>
<P>
<P>对于王力先生的理论和观点表达,我看过一些,但没深入研究,不多说什么。</P>
<P>我个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是,也许可以这样说:字面相对(字类相对),在某种意义上,是词性相对(或词类相对)的一种变通、补充。对联中的变通手法很多。</P>
欢迎光临達之的博客
http://blog.kdnet.net/boke.asp?xdz123.showchannel.0.html
包括社会批评类杂文、佛学文章、佛教对联 、对联作品与对联理论文章、新诗、格律诗词、哲理随笔、杂感体验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主题
103

788

帖子

0

精华

782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1978
经验
7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3
150
 楼主| 发表于 2008-2-21 20:39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达之</I>在2008-2-21 16:41:41的发言:</B>

<P>第 <FONT color=#ff0000>7</FONT> 楼 的这一句很重要:</P>
<P>王力早就说过了: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之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且举了例进行了说明。</P>
<P>其实,字面相对,在以往对联理论中,已经粗略讨论过、涉及过。孙则鸣先生此文,虽然用的是字类相对的说法,一字之差而已,其实质是一个意思。</P></DIV>
<P>王力此论是针对“句型一致”的补充,而没有涉及“词性一致”;“字类”相对是对于对于“词性必须一致”的补充,是对于“字类”就是“词类”的纠误。
<P>关于字类不等于词类,王力早在1955年就作了检讨,已经有了正确结论,但是在此后的所有格律著作里却再也不提自己的修正,仍然坚持字类等同于词类的说法。
<P>可参看我的论文: <B>再论“字类”与“词类”的区别——对仗理论研究之二</B>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 小时
主题
384

7404

帖子

3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贵宾

御赐护龙大将军

Rank: 4Rank: 4

UID
6533
经验
887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13
149
发表于 2008-2-21 20:38 | 只看该作者
古人熟能生巧,于<U>借对</U>很有悟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 小时
主题
384

7404

帖子

3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贵宾

御赐护龙大将军

Rank: 4Rank: 4

UID
6533
经验
887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13
148
发表于 2008-2-21 20:35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cc5233>因<U>借对</U>而后可视作工对.这是古人所谓"字类相对"或"字面相对"所允许的.</FONT></P><P><FONT color=#cc5233>反之,非正常对仗,又<U>无可</U>借对,则<U>不允</U>.</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主题
103

788

帖子

0

精华

782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1978
经验
7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3
147
 楼主| 发表于 2008-2-21 20:31 | 只看该作者
<P>又:<a href="http://www.duilian.cn/bbs/dispbbs.asp?boardid=52&amp;replyid=253022&amp;id=27470&amp;skin=0&amp;page=1&amp;star=7" target="_blank" >http://www.duilian.cn/bbs/dispbbs.asp?boardid=52&amp;replyid=253022&amp;id=27470&amp;skin=0&amp;page=1&amp;star=7</A></P><P><FONT size=4>实在要用现代人的对仗“理论”来分析“一笑”对“千言”的可对性和正确性,还可以作另解:</FONT></P><P><FONT size=4>对仗有“借对”之说,可借音,可借形。</FONT></P><P><FONT size=4>我们也可以认为:副词“一”借数词“一”的音和形,与数词“千”相对;名词“言”借动词“言谈”之“言”的音和形,与动词“笑”相对。由此可知,“出门一笑”和“下笔千言”同时采用了借音和借形的借对手法,构成了工对,其手法之妙,高明之极,冠绝古今,云云。谁能说“借对”之说没有道理?</FONT></P><P><FONT size=4>在现代理论家眼里,这个解释应该很正确,不由得对于古人掌握语法和修辞理论的水平之高钦佩之至,五体投地!</FONT></P><P><FONT size=4>可常识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古今诗人哪会有这么高深细致的语法修辞理论知识?尤其是擅长文艺创作的人,对于过于抽象的理论总是退避三舍的。其写作法度的掌握多来自熟读的大量作品和类书的潜移默化。真正创作之际,哪还考虑这么多的名动形数量代、主谓宾定状补、借声借形?不过是简简单单的根据“同门类的字”相对写对子而已。如是而已,岂有他哉?</FONT></P><P><FONT size=4>真正精通语法理论的人又有几个?精通语法理论大文学家能有几人?真正精通语法的人大多是学者,其中有几个是大文学家?这难道不是事实吗?难道不令人深思吗?</FONT></P><P><FONT size=4></FONT> </P><P><FONT size=4>2008-2-12 13:23:13</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主题
103

788

帖子

0

精华

782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1978
经验
7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3
146
 楼主| 发表于 2008-2-21 20:26 | 只看该作者
<P>重点处重复发一次:</P><P><FONT size=4>制定法度不难,可要大家觉得合理,乐于接受,就必须作好理论的铺垫工作。</FONT></P><P><FONT size=4>比如这样一个法度:</FONT></P><P><FONT size=4>字面上属于相同字类的字词,无需考虑语法〔无论其语法结构是否一致、词性是否相同〕,一律可以对。〔按:这个法度,无论是精通语法者,还是粗通语法者,还是不懂语法者,是都能掌握的。〕</FONT></P><P><FONT size=4>毫无疑义,这个法度必然遭到“两个一致论”的强烈反对,而且似乎振振有词。</FONT></P><P><FONT size=4>而我说:退一万步,即使是按照最强硬“两个一致”观点,也无法否认这个法度的正确性。</FONT></P><P><FONT size=4>以“出门一笑”对“下笔千言”为例。</FONT></P><P><FONT size=4>根据“两个一致”理论,它们结构不同,词性也不同,失对无疑。〔“一〔副词〕笑〔动词〕”〔状中结构〕;“千〔数词〕言〔名词〕”〔定中结构〕。〕</FONT></P><P><FONT size=4>但是,“两个一致”论者不可能不赞同“借对”之说。</FONT></P><P><FONT size=4>“借对”可借音,也可借形。</FONT></P><P><FONT size=4>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副词“一”借数词“一”的音和形,与数词“千”相对;名词“言”借动词“言谈”之“言”的音和形,与动词“笑”相对。由此可知,“出门一笑”和“下笔千言”同时采用了借音和借形的借对手法,构成了工对。</FONT></P><P><FONT size=4>面对上述相互矛盾、截然相反的结论,两个一致论者为了自圆其说,只能这么解释:</FONT></P><P><FONT size=4>字面上属于相同字类的字词,因词类的兼用,可能词性不同,而词性不同时是不能相对的,但由于采用了“借对”手法,就变得可对了。——请注意:只要字面属于相同字类,毫无例外地一概可以解释为“借对”。</FONT></P><P><FONT size=4>我的法度是直接承认它们可对,“两个一致论”绕一个大圈,也不得不承认它们可对。谁的法度更合理、更简明易行呢?</FONT></P><P><FONT size=4>所以,我还是准备就一些关键性的基础理论作一些铺垫,再来着手写简易法度吧。</FONT></P><P><FONT size=4>[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0 15:20:12编辑过]

我的主页:</FONT><a href="http://www.dfsf.com.cn/bbs/"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4>http://www.dfsf.com.cn/bbs/</FONT></A>
<FONT size=4>评论[支持者: 0 人 ,反对者: 0 人,中立者: 0 人] 查看评论信息
2008-2-20 15:03:18举报帖子
</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主题
103

788

帖子

0

精华

782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1978
经验
7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3
145
 楼主| 发表于 2008-2-21 20:24 | 只看该作者
<P>转贴:<a href="http://www.duilian.cn/bbs/dispbbs.asp?boardID=52&amp;ID=35383&amp;page=1" target="_blank" >http://www.duilian.cn/bbs/dispbbs.asp?boardID=52&amp;ID=35383&amp;page=1</A></P><P> [讨论]写作对联需要精深的语法知识吗?
按:这是去年在网上发的一篇旧稿,一字不易地转来。</P><P>
对对子是古代从发蒙便开始学习的日课之一,教习对对子的老师,绝大多数是很普通的乡村读书人〔绝大多数还只是“童生”〕。他们绝大多数都不是学富五车的硕儒,更不可能是握丰富系统的语法知识的专家学者〔古代连一个都没有,那时候根本没有系统的语法研究〕。在他们的教育下,绝大多数小学生都能比较正确地写出“合律”的对子出来,尽管意境谈不上高远。</P><P>如果真要象网上的语法专家一般,必须有如此专业的辨析词性和分析语法成分的能力,才能写出“合律”的对仗句,那么写“合律”的对联只可能是极个别的专家才可以胜任的阳春白雪了,就不可能成为所有小知识分子都具备的基本写作能力了。</P><P>还有一点,每个童生还必备权威的精通对仗格律的语法学家的专著〔比如,类似于王力教授的《汉语诗律学》〕以供随时查阅参考,日后参加科举考试,受到考官“不合律”的责难时,可以引经据典为自己辩护。每一个考官也必须精通语法学家的理论,备有他们的专著,才能具有辨识“合律”的对联的能力;在裁决考生的对仗句的“生死”时,有权威理论著作依据可查,不至于被考生到打一耙头。</P><P>显然,这是一个荒唐的假设。</P><P>这足以说明,古人一定是在遵循着一种比较简单的切实可行的法度写作,这种法度既不需要精深的语法分析能力,又不需要渊博的学识,更不需要有某权威理论著作备查。而且这种法度,大多数不具备精深广博的语法知识和学识的现代下里巴人也能很容易掌握。</P><P>〔恕我冒昧指出,就是身为中国楹联学会网论坛的站长都市村夫先生,也是为了研究的需要,最近才“恶补”语法知识的,以前对于词性的辨析也不是那么十分内行的;说明先生在“恶补”语法知识之前,已经完全具备了写作“合律”对联的能力了。〕</P><P>这种法度大家其实已经很熟悉了,这就是“对类”,所需要的理论工具书不过是古代很普及的“类书”〔“字类”词典〕而已。</P><P>实际上对联的写作过程是这样〔大多数现代人也是这样〕,先凭一时的灵感,写出一句通顺的句子作为对联的样本,然后根据这样本依样画葫芦对出下联。</P><P>〔写作上联时,相信大家绝不会考虑什么“名动形”和“主谓宾”吧?〕</P><P>写下联时,也根本无须分析上联的语法成分〔古代人根本做不到,现代写对联的人,恐怕很少有人会这么作〕,只须根据“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之类的普通常识,逐字逐句地写出下联。写完之后,也无须辨析对上下联的词性和语法结构是否相对〔古人做不到,现代人除了研究的需要和有语法分析癖的人才会这么作〕,只要逐字逐句检查一下,“字类”是不是对错了而已。“字类”没对错,合律的对联便产生了;“字类”对得精细,便是“工对”了。</P><P>古人不关注〔也没有必要关注,更没有能力关注〕句子内部各词语之间是什么成分关系、整个句子是什么类型;他们只关注比较两个句子之间相对应的字是不是“同类”,这是从字面的“类概念”〔即词汇意义〕可以清晰地看出来的。</P><P>他们也没有能力精细地从功能和意义的相互关系辨别字词是什么词性,只能粗粗地根据“类概念”了解他们是实字、虚字还是助字,是活字还是死字,等等。个别紧要地方,看看活字〔即动词〕后面是不是带有相关连的实字〔即宾语〕,看它们是不是“转品”了〔即词性变化了〕,也就够了。</P><P>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写对联,哪需要什么精深的语法知识呢?哪需要分析什么句子成分呢?哪有能力精细辨析什么词性呢?</P><P>回顾一下自己写对联的通常习惯吧,难道不是这样吗?</P><P>
我的主页:<a href="http://www.dfsf.com.cn/bbs/" target="_blank" >http://www.dfsf.com.cn/bbs/</A>
评论[支持者: 0 人 ,反对者: 0 人,中立者: 0 人] 查看评论信息
2008-2-18 16:44:37举报帖子
点击参与评论 | 引用 | 回复 | 编辑 | 帖子操作  金锐


头衔:护花铃
等级:站务管理
威望:10
文章:2751
积分:8913
注册:2004年7月11日第 2 楼小 大 收录  个性首页 | 博客 | 短信 | 好友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反正我是不大懂语法的:))估计李白也不懂。</P><P>在语法这一点上,我敢保证我比李白强。</P><P>
</P><P>评论[支持者: 0 人 ,反对者: 0 人,中立者: 0 人] 查看评论信息
2008-2-18 17:17:11举报帖子
点击参与评论 | 引用 | 回复 | 帖子操作  上官匙儿


等级:联手一级
文章:21
积分:322
注册:2006年5月8日第 3 楼小 大 收录  个性首页 | 博客 | 短信 | 好友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感而遂通:)</P><P>语法类似于事物出现后对其规律性的总结概括,而非先拟规律后生事物,规律的学习是帮助认识事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 小时
主题
384

7404

帖子

3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贵宾

御赐护龙大将军

Rank: 4Rank: 4

UID
6533
经验
887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13
144
发表于 2008-2-21 20:15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cc5233>下笔千言〔名〕,正槐子黄时,桂花香里;
出门一笑〔动〕,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FONT></P>
<P><FONT color=#cc5233>谈些浅见;</FONT></P>
<P><FONT color=#cc5233>1."下笔"对"出门",皆动宾结构,属工对.</FONT></P>
<P><FONT color=#cc5233>2."千言"对"一笑","千言"解作"千句言语","一笑"也可别解为"一个笑容",因借对而后可视作工对.这是古人所谓"字类相对"或"字面相对"所允许的.</FONT></P>
<P><FONT color=#cc5233>3."槐子黄时"与"桂花香里"是自对,"西湖月满"与"东浙潮来"亦是自对,这是古人约定俗成的宽对.</FONT></P>
<P><FONT color=#cc5233>4."正"与"看"属领字,可不对.但因"看"字可平可仄,故其实也属工对.</FONT></P>
<P><FONT color=#cc5233>由此可以看出,此联基本上属工对.</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1 20:21:0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主题
126

1289

帖子

15

精华

2176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对联学堂教授(高级班)

Rank: 10Rank: 10

UID
146
经验
217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6-16
143
发表于 2008-2-21 16:41 | 只看该作者
<P>第 <FONT color=#ff0000>7</FONT> 楼 的这一句很重要:</P><P>王力早就说过了: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之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且举了例进行了说明。</P><P>其实,字面相对,在以往对联理论中,已经粗略讨论过、涉及过。孙则鸣先生此文,虽然用的是字类相对的说法,一字之差而已,其实质是一个意思。</P>
欢迎光临達之的博客
http://blog.kdnet.net/boke.asp?xdz123.showchannel.0.html
包括社会批评类杂文、佛学文章、佛教对联 、对联作品与对联理论文章、新诗、格律诗词、哲理随笔、杂感体验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主题
103

788

帖子

0

精华

782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1978
经验
7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3
142
 楼主| 发表于 2008-2-12 13:51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4>以前屡次不能发新帖,回自己的帖子,有时候能,有时候不能〔跳出“您没有回自己的帖子的权利”的菜单〕。所以我不得不更换马甲回帖。</FONT></P><P><FONT size=4>应该不是我的浏览器有问题,因为我在其它论坛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现象。</FONT></P><P><FONT size=4>不是我意气用事,贵坛以前就有不是举人不准发新帖的声明。因我不是举人,所以我的几个新帖都是由管理员转移到雅士会所的。</FONT><FONT size=4>我不是举人,我哪会要求贵坛把我列为举人以求得发新帖的权利呢?</FONT></P><P><FONT size=4>如果贵坛取消了这个规则,我当然也表示尊重。</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主题
103

788

帖子

0

精华

782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1978
经验
7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3
141
 楼主| 发表于 2008-2-12 13:37 | 只看该作者
<P>今天试贴成功了。</P><P>以前屡次不能发新帖,回自己的帖子,有时候能,有时候不能。是我的电脑有问题吗?郁闷。</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主题
103

788

帖子

0

精华

782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1978
经验
7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3
140
 楼主| 发表于 2008-2-12 13:35 | 只看该作者
试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139
发表于 2008-2-12 01:15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5>由于我在联都雅士会所缺乏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不仅不能发新帖,连回自己的帖子也受系统的禁止,以至于不得不改换马甲才能回答朋友们的批评意见。</FONT></P><P><FONT color=#ff0033 size=5>——联都雅士会所以前是曾经设置了只有取得举人以上头衔,方可进入浏览发贴,不过后来已经解除了,现在大家都可以自由发贴回帖。孙老师所述的情况,我随后调查一下其他联友是否也有过,如果没有,那有可能是孙老师电脑浏览器的问题。</FONT></P><P><FONT color=#ff0033 size=5>发现什么问题,可随时提出来解决,千万别意气用事,顺祝春节快乐~~~</FONT></P>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

15

帖子

0

精华

509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14539
经验
7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2-4
138
发表于 2008-2-11 09:02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芭莎</I>在2008-2-9 23:48:30的发言:</B>
<P>古汉语真有那么多的语法体系吗?!?!?</P>
<P>请二位先介绍一下。</P>[em01]孙先生用什么体系?高先生用什么体系?</DIV>
<P><FONT size=5>芭莎君,您的这个回帖是在我发表声明之前发表的,所以我必须回答您的疑问。</FONT>
<P><FONT size=5>我的看法是:</FONT>
<P><FONT size=5>古代人缺乏系统的语法体系,他们写作对仗主要是根据“同门类相对”的原则写作的。</FONT>
<P><FONT size=5>我对于采用什么语法体系研究对仗,没有任何条条框框。</FONT>
<P><FONT size=5>现代语法体系流派繁多,大家在对联中讨论的语法体系〔包括王力采用的语法体系〕,只不过属于传统语法体系中的几个小分支,现代还有许多语法流派,诸如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即使是汉语所采用的传统语法体系,也有很多流派。</FONT>
<P><FONT size=5>我对于采用什么语法体系研究对仗,没有任何条条框框。</FONT>
<P><FONT size=5>我认为可以用现代任何流派的语法体系来研究古人的对仗法度,只是必须有一个前提,我们应当运用现代语法知识来研究古人的理论法度以及创作实践,然后归纳出符合古人的理论特别是创作实践的、更加简单明了、更容易掌握的新法度,新法度必须是尽可能地包容古代的理论和创作实践;而不能根据某种个人的理念演绎出一套新法度,拿来框古人的创作,把那些不符合自己的新理论的作品打入冷宫。后者的做法,好比是用今人的鞋子去衡量古人的脚,把那些穿不进今人的鞋子的古代脚开除“脚籍”一样。</FONT>
<P><FONT size=5>一己之见,仅供参考。</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11 9:06:0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

15

帖子

0

精华

509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14539
经验
7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2-4
137
发表于 2008-2-11 08:41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5>关于不再在联都雅士会所参与讨论的声明</FONT></P>
<P><FONT size=5></FONT></P>
<P><FONT size=5>拙作《论对仗理论中王力语法分析法的失误》一文在联都小联迎宾发布后,蒙管理员不弃,转至对联理论研究专版的雅士会所,受到了大家的关注。既得到了许多朋友的肯定,也受到了不少批评。在此我对于联都的管理员表示感谢,也感谢各位诗友的评论和关注。</FONT></P>
<P><FONT size=5>由于我在联都雅士会所缺乏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不仅不能发新帖,连回自己的帖子也受系统的禁止,以至于不得不改换马甲才能回答朋友们的批评意见。所以,今后我将不再在联都雅士会所参与讨论,如果朋友们对我在雅士会所发布的《论对仗理论中王力语法分析法的失误》和其它帖子有批评意见,请移驾《中华诗词论坛》或《中国楹联论坛》或《东方诗风论坛》赐教。大凡在雅士会所给我的回帖,不是特殊情况,我一般不会回帖,敬请原谅。</FONT></P>
<P><FONT size=5>《中华诗词论坛》:〔</FONT><a href="http://bbs.zhsc.net/index.asp" target="_blank" ><FONT size=5>http://bbs.zhsc.net/index.asp</FONT></A><FONT size=5>〕
《中国楹联论坛》:〔</FONT><a href="http://www.duilian.cn/bbs/index.asp?boardid=52" target="_blank" ><FONT size=5>http://www.duilian.cn/bbs/index.asp?boardid=52</FONT></A><FONT size=5>〕
《东方诗风论坛》:〔</FONT><a href="http://www.dfsf.com.cn/bbs/" target="_blank" ><FONT size=5>http://www.dfsf.com.cn/bbs/</FONT></A><FONT size=5>〕
</FONT></P>
<P><FONT size=5></FONT></P>
<P><FONT size=5>又,胡自立先生对我的批评意见,我已经在《中华诗词论坛》和《中国楹联论坛》上发布,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那里去赐教。</FONT></P>
<P><FONT size=5></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11 9:07:1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136
发表于 2008-2-10 08:52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芭莎</I>在2008-2-9 23:48:30的发言:</B>
<P>古汉语真有那么多的语法体系吗?!?!?</P>
<P>请二位先介绍一下。</P>[em01]孙先生用什么体系?高先生用什么体系?</DIV>
<P>
<P>涉及对仗,我引用都是王力著作。</P>
<P>涉及古汉语,我引用北大张双棣等编著的《古代汉语知识教程》。</P>
<P>现代汉语不能不读,诗联后者受现代汉语教育,有关问题引用冯志纯主编《现代汉语》一书。</P>
<P>至今未见水火不相容问题,具体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各述已见,互相学习。</P>
<P>“体系”在语法界是百家争鸣的事,我反对攻击王力,我这种反对限于谈据说理。</P>

<P>我也关注孙先生的法度用何“体系”。</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10 9:06:31编辑过]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201 小时
主题
914

4615

帖子

3

精华

6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0415
经验
1052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2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0
135
发表于 2008-2-9 23:48 | 只看该作者
<P>古汉语真有那么多的语法体系吗?!?!?</P><P>请二位先介绍一下。</P>[em01]孙先生用什么体系?高先生用什么体系?
雅玩清谈隐含事业;闲吟漫识无赖平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134
发表于 2008-2-9 21:15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湖南孙则鸣</I>在2008-2-9 17:49:00的发言:</B>


<P>是我有疏忽,漏掉了两个字,特此更正:<B><FONT size=6>“对联必须词性一致”。</FONT></B></P></DIV>
<P>
<P >词语的相互配对。原则上总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连介词也与连介词相对。(胡自立注:只要相对词的词性相同,与句型无关。)<p></p></P>
<P >凡用作主语、宾语的,一律看成名词。用作定语的,除“之”字隔开的名词外,名词和形容词被看成一类,相互配对。用作状语的,一般都看成副词。用作叙述句谓语中心词的,一般都看成动词;如果后面不带宾语,那么,动词和形容词(作谓语的形容词)被认为同属一类,相为对仗。(胡自立注:不同词性的词相对,与句法成分有关)。<p></p></P>
<P >注释为个人理解,不对请批评!<p></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133
发表于 2008-2-9 19:42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dd4822 size=5>下面我正面回答您的问题。在我回答之后,也请您回答我对您的几次质疑:1,您仅凭一个词的词性不对,就把许多优秀的对联列入不合格的对联,这种判断方法是不是正确?请说明理由。2、我批评您在分析词性的时候,同时采用了不能相容的不同的语法体系,违背了语法分析的“一贯性原则”,您是不是犯有这样的错误?你怎么解释您的方法?</FONT></P><P><FONT size=5>---------</FONT></P><P><FONT size=5>你理解错了,我使用的是王力规则。</FONT></P>
<FONT size=5><P><FONT color=#cc5233 size=5></FONT></P><P><FONT color=#cc5233>下笔千言〔名〕,正槐子黄时,桂花香里;
出门一笑〔动〕,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FONT></P><P><FONT color=#cc5233>它们属于字类相同。</FONT></P><P><FONT color=#dd4822 size=5>千和一是数目对。〔请查王力《汉语诗律学》第162页〕</FONT></P><P><FONT color=#dd4822 size=5>言和笑是人事门。〔请查王力《汉语诗律学》第158页〕</FONT></P><P>-------</P><P>孙老师首先判定“言”是名词,“笑”是动词。后又判定“<FONT color=#dd4822>言和笑是人事门</FONT>”是否矛盾了?</P><P>做谓词的动词“笑”前面的“一”是副词,孙老师说是数词,不解!</P></FONT>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

15

帖子

0

精华

509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14539
经验
7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2-4
132
发表于 2008-2-9 17:5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高山耕棘石</I>在2008-2-9 16:53:20的发言:</B>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能够形成对仗对称的基本方式有三种:
一是“字类相同”,二是“词类相同”,三是“语法结构一致”〔这三种方式有交叉现象〕。
从形成对称美感的力度来看,“字类相同”最高,“词性一致”次之,“成分相同”最次。
当“字类相同”、“成分相同”、“成分相同”不能兼顾的时候,力度最强的“字类相同”具有优先权,“词性一致”次之,“成分相同”最次。
以阮元为杭州贡院所撰的名联为例:

<P>下笔千言〔名〕,正槐子黄时,桂花香里;
出门一笑〔动〕,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P>
<P>此联的首句,当我们初读它们的时候,第一直观感性印象必定是“言、笑”词汇意义的同类相关和“千、一”词汇意义的强烈对比。这里的“千、一”已不是确切的数量实指,而是“多”与“少”的对比;它给我们强烈感觉是:在屋子里面是“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地写文章,出得门来,是“欣欣然地微微一笑”,一位满腹经纶又洒脱的诗人形象便跃然纸上。除了有语法分析癖好的人,有谁还会去注意什么“名动形”“主谓宾”呢?

---------------</P>
<P><FONT size=6>请问孙老师:“千言”对“一笑”是“字类相同”,“词类相同”,“语法结构一致”中的那一种?
</FONT></P>
</DIV>
<P>
<P><FONT size=5>胡先生,对于我俩的讨论,我有一个请求,您对我的质疑,我应当认真正面回答,而不转移论题,或是避而不答,或是给对方扣一顶大帽子,不了了之;而我对先生的质疑,也希望先生也认真正面回答,而不转移论题,或是避而不答,或是给对方扣一顶大帽子,不了了之。这样才有利于理论的澄清。</FONT></P>
<P><FONT size=5>这个条件应当是很公平的。</FONT></P>
<P><FONT size=5>如果有一方违背这一公平的条件,另一方有权利不理睬对方的胡搅蛮缠。</FONT></P>
<P><FONT size=5>下面我正面回答您的问题。在我回答之后,也请您回答我对您的几次质疑:1,您仅凭一个词的词性不对,就把许多优秀的对联列入不合格的对联,这种判断方法是不是正确?请说明理由。2、我批评您在分析词性的时候,同时采用了不能相容的不同的语法体系,违背了语法分析的“一贯性原则”,您是不是犯有这样的错误?你怎么解释您的方法?</FONT></P>
<P><FONT size=5>如果您对我的质疑不作正面回答的话,以后我有权利不理睬您的纠缠。</FONT></P>
<P><FONT size=5>现在回答您的质疑:</FONT></P>
<P><FONT size=5>它们属于字类相同。</FONT></P>
<P><FONT size=5>千和一是数目对。〔请查王力《汉语诗律学》第162页〕</FONT></P>
<P><FONT size=5>言和笑是人事门。〔请查王力《汉语诗律学》第158页〕</FONT></P>
<P><FONT size=5></FONT></P>
<P><FONT size=5>现在轮到胡先生回答我的质疑了。</FONT></P>
<P><FONT size=5></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11 11:20 , Processed in 0.10880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