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2947
在线时间1094 小时
主题250
记录0
联都元老 二零零八年殿试状元 初级学堂校长 ...
 
经验2759 点
威望1 点
金钱4799 ¥
在线时间1094 小时
主题250
联都元老
二零零八年殿试状元 初级学堂校长 ...
 
- UID
- 16058
- 经验
- 2759 点
- 威望
- 1 点
- 在线时间
- 1094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5-17
|
本帖最后由 蒹葭苍苍 于 2009-8-11 08:15 编辑
第二节:浅说平仄
初入对联门庭,首先得明白平仄是什么。至南北朝时汉语确立了四声系统。“四声”概念是当时的沈约、周颙提出来的。自古以来,诗词、骈文,直至对联,若使文字读起来能够抑扬顿挫,凭的就是平仄运用得当,以使得词句听起来有一种起伏跌宕的韵味。如果使平仄在句中有谐的交错,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和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谓平仄,是声律音韵方面的术语。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现代汉语中,声调也有四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当前联手(无论网络及现实生活中的)普遍使用两套标准,即古音(平水韵)及新音(普通话),联界要求无论使用哪套标准皆可,但在一副对联中不可混用。两套标准各有自己的不便利之处,所以联手可根据各自的习惯,酌情使用,以不混淆古今音为原则。按不成文规矩,凡以新音入联者得标注,不标注者一概以古音论。
联律来源于诗律,但二者绝不等同。对联可以从诗律中探寻与借鉴,但绝对不可套用。平仄与对仗在对联中的地位虽说有不同,但作为一个初学者来说,首先掌握好平仄,是很必要的,不可借口平仄在对联中的地位略次于对仗①,而放松对平仄的学习和把握。
一、如何分辨平仄
1.新音(现代汉语)
汉语拼音中的四声,按声调表排序:阴平为第一声,阳平为第二声,上声为第三声,去声为第四声。我们把一声、二声归为平,三、四声归于仄。例如:“妈、麻”是一声和二声,同属平;“马、骂”是三声和四声,同属仄。新音好记,容易分辨平仄,但往往想引用古诗句、词组时,平仄会与今音有矛盾。在古音中,“菊、竹”可对“松”,今音就不可以了。
2.古音(平水韵)
古人至南北朝时将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怎样分辩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归纳为: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与新音相比较,古音中多了一个“入声”,而入声字如今分别归属于普通话的四声中。分入三声及四声中的,我们可以不去理会,而往往困扰大家的是分入普通话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中的字。不过也有专门入声字例表可供我们查询,而在这百余字中,我们常用到的也不过几十字,在勤于练习写作对联过程中是会逐渐记住这些个常用字的。使用古音,可以方便引用古诗句、词相对仗,不方便处就是得注意入声字。
二、关于马蹄韵
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仄”之后又是“平平”了。马蹄韵以“两两交替”原则,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句脚规则,指对联一边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是句中规则,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句中平仄安排受句脚平仄安排的制约。句中、句脚平仄有正格与变格之分。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称为正格,相同者称为变格。变格没有正格铿锵。
1. 句脚一般规则:
首先举例说明什么是句脚:长联有两个以上的分句,每个分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句脚。例如: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上联的“忧、面”,下联的“老、头”分别是上、下联的句脚。
关于句脚平仄安排,陆伟廉先生在《对联经》中提出:“长联各短句落脚之声调应该富于变化,而又不违两边平仄相反之原则”,并认为“长联句脚安排不能谈模式(四、五句之内可谈),而只能讲规律之原则。此原则有三:“即①摒除单调。②疏散同声。③平衡平仄。
公式列举如下(正格):
(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与之相反即可。)
一句:●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2. 句中一般规则:
简易平仄杆:
第一种:平平仄仄
第二种:平平仄
以马蹄韵“平平仄仄两两交替”原则,任意在此平仄杆前加平仄,成为你所需要的字数的联句。例如:
第一种:
五字:仄平平仄仄
六字:仄仄平平仄仄
七字:平仄仄平平仄仄
………………………….
第二种:
四字:仄平平仄
五字:仄仄平平仄
六字:平仄仄平平仄
……………………….
以此类推……(此处可比照传统平仄杆学习)
三:关于平仄交替与平仄相对
1. 所谓平仄交替,就是在一联中有规律的交错使用。除了某些艺术技巧联之外③,概莫能外。如下联:○(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
◎●○○ ◎●◎○○●●
“比”与“云”,“影”与“光”与“证”必须平仄交替,否则就是所谓的“失替”。
2.所谓平仄相对,就是在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应该是相反的。
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
◎●○○ ◎●◎○○●●
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④
◎○●● ◎○◎●●○○
此上、下联的关键字④处平仄必须相对,“比”与“同”、“云”与“水”、“影”与“声”、“光”与“色”、“证、忘”平仄是对立的。对联中有可平可仄处,所以就会出现两联同一位置上,两个字成为同声(同平仄),如“身”和“心”。两联同一位置上的字,平仄若无相对,就是所谓的“失对”。
以上所讲,均为平仄一般规律,联律也有其灵活之处。比如首字的可平可仄,七言中的“仄仄平平平仄仄”虽与马蹄韵一般规则不尽相同,但也属于正格,特拗句,领字的不计平仄,联中的变格,等等,同学们可在实际练习的过程逐步掌握。但在考试和参赛时,还是尽量使用正格。所以关于联律的灵活性,不做过多的讲解。
注释:
①中楹会的《联律通则》中取消“孤平”一说,足以说明对联中的平仄更放宽了。
②所谓“某些艺术技巧联”,是指有些联有意只用一个音,如:“近代近士尽是近视”。
③所谓关键字,是指一联中处于“二、四、六”位置上的字,或者是意节点“点”上的字。
④“忘”字多音,此处为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