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时间0 小时
主题36
联都高级会员

- UID
- 10153
- 经验
- 296 点
- 威望
- 1 点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6-12-22
|
<P>看得简直无语,唐诗与宋诗最大的分别在于声情,换而言之,唐诗大多是让人唱出来的,宋诗则大多是让人读出来的,有些连读都不适合,只适合看.</P><P>唐代诗人写诗,不只是给人读,更多考虑到给人唱的,因此在创作中特别注意语言的轻新和节奏的流畅.包括格式要求最严谨的律诗.元稹咏韩社人新律诗:"轻新便妓唱,凝妙入僧禅",这是当时诗歌界的普遍要求.元稹赠白乐天诗云:"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辞",自注说:乐人商玲珑能歌,歌予数十诗".可以这么说,唐代的诗歌从某种程度上就是"歌词",很多著名诗人也就是著名歌词写手,并以此为生活来源.王灼<碧鸡漫志>:"唐史称,李贺乐府数十篇,云邵诸工皆合之管弦",又称"李益诗名与贺相将,每一篇成,乐工争以赂求取之,被声歌供奉天子".</P><P>音乐对于诗歌这种形式的重要性不必多说,想象一下今天的流行歌曲,前几天满大街都在放"该死的温柔",词不怎么样,但唱到街知巷闻,如果没有好听的曲子,再好的词也没几个人能记住.而唐诗是曲子不错词更好,自然脍炙人口.宋词的出现,根本原因也在于音乐性的发展和强化,每句字数大体相同的格律诗形式,做起曲来比较困难,容易拘束呆板.长短句的出现,正是为了让作曲家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曲子好听了,宋词也就广泛流传了.在宴会等场合也代替了音乐过时的格律诗,成为普遍喜爱的艺术形式,而宋诗失去了脍炙人口被百姓传唱的功能,变成了一些知识分子书斋里的玩意,逐渐没落.</P><P>至于读不读中国文学史,多读些书自然没错,但以此作为能否写诗写好诗的标准,我觉得很滑稽.李白杜甫没读过中国文学史,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自己成为文学史,倒是今天读过中国文学史的人没有一百万也有八十万,怎么就没见一个牛B到能超唐越宋的诗人出现?</P><P>如果旧体诗还有振兴的机会,我觉得需要一个能够真正把旧体诗从知识分子的小书房里重新带回社会的人,能够重塑格律诗的音乐性,让它们可以演唱的人.而并非那些抱着书堆考据的学者和只会在文字上涂涂抹抹的诗人,</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