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联学堂预科三班第一讲作业补交处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24 1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逝者如斯 于 2013-6-27 08:39 编辑

没有来得及交作业的同学可以在这里补交,截止日期7.1 14:00。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在线时间
63 小时
主题
0

25

帖子

0

精华

1028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43779
经验
213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6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21
2
发表于 2013-6-27 13: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逝者如斯 于 2013-7-1 13:01 编辑

对联学堂预科三班第一讲第一组作业
学号:  3108汝州行云流水          网名: 3108行云流水           得分:60

以下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9999 才可浏览
[hide=?]一、名词解释(40分)
1.出句   答:出句就是:别人先出的半联,所出的是上联也可能是下联


2.联律   答:联律也就是对联的格律,主要包括:句式、结构、节奏、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

大致规范。


3.节奏    答:原指音乐中强弱、高低、缓急变化组合成的细小段落。在对联中指语音、语义的停顿

规律.

分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前者是两个字为一节奏,后者按实际词语的节奏,因汉语两音节词语占多

数,故二者大部分时候是重合的。每节奏中最后一字为节奏点

4.领字

    答:领子就是在句前有统领作用的字。对联领字是词曲领字的发展,其平仄要求一般不严

   可分为一字领二字领和三字领


5.对课      答: 旧时私塾教学中,培养 学生掌握 汉语文字语音知识,提高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也

称课对。一般是教书先生出上句,由学生来对,由短及长。通过讲评传授给学生对对子的道理和方

法。
                     

二、概括对联简史(30分)
要求:概括全面,400字以内,字数超过酌情扣分。        答:据说对联起源于先秦驱鬼镇邪的桃符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对偶句形式。到了宋代,人们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写联,贴于门上,这便是延续几

千年的门贴。对联形成于先秦,始于西汉的司马相如等赋家,到了南朝,著名诗人沈约创造了永明

体,为对联走向成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般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对

联的成熟年代应为宋唐。

到了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较前朝冷落了些,元代的对联形式微妙在元杂剧

中得以应用。真正达到鼎盛是在明清两代。期间,统治者对骈文、对联非常重视,还列入科

举考试。朱元璋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楹联事业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乾隆皇帝是一个喜欢卖弄文字的风流天子,每逢出游,总是到处题诗撰联,在清代三百年中

涌现了无数楹联高手,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联,在我国楹联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到了民国

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和外寇入侵,出现了许多忧国忧民之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八十年

代以来,对联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


三、根据学习,谈谈你对对联的认识(30分)

要求:可以结合讲义和辅助阅读的内容来谈,提出核心内容即可,400字以内,不得原篇复制,字

数超过酌情扣分。


答 :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起源于桃符,相传与五代后蜀主孟昶,发展与宋唐,鼎盛与明

清,是一种对偶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独特的形式的一种,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其特点为: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

二:上下联平仄相反,音调和谐,上联尾为仄,下联尾为平。

三:词性相对。

四: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2 小时
主题
6

163

帖子

0

精华

1752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45528
经验
1752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6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5-19
3
发表于 2013-6-30 21: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逝者如斯 于 2013-7-1 13:03 编辑

学号: 3204           网名:石阳一梦            得分:60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9999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2 小时
主题
6

163

帖子

0

精华

1752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45528
经验
1752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6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5-19
4
发表于 2013-6-30 22:05 | 只看该作者
好办法,留个补交作业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1 小时
主题
0

36

帖子

0

精华

2412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45362
经验
552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2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5-9
5
发表于 2013-7-1 06: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逝者如斯 于 2013-7-1 13:03 编辑

对联学堂预科三班第一讲第一组作业

学号:  3115          网名: 无诗不成唐           得分:60
hide=9999]

一、名词解释(40分)

1.出句
答:别人先出的半联。所出的是上联,也可能是下联,均称出句。注意:作为出句者,必须注意尾字的上仄,下平。

2.联律
答:对联的格律。主要包括句式、结构、节奏、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大致规范。陈方镛《楹联新话》:“古传诗律,未闻有所谓联律者。”联律只是从近几十年来的习惯提法。目前,我们作联的可供参考是《联律通则》。

3.节奏
答:原指音乐中强弱、高低、缓急变化组合成的细小段落。在对联中指语音、语义的停顿规律。分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前者是两个字为一节奏,后者按实际词语的节奏,因汉语两音节词语占多数,故二者大部分时候是重合的。
同时我们应该知道:每节奏中最末一个字为节奏点。

4.领字  
答:对联中,在句前有统领作用的字。对联领字是词曲领字的发展,其平仄要求一般不严。可分为一字领、二字领和三字领。

5.对课
  答 :对课:旧时私塾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汉语文字语音知识,提高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也称课对。一般是教书先生出上句,由学生来对,由短及长,通过讲评传授给学生对对子的道理和方法。
典型的对课教材有《笠翁对韵》,《训蒙骈句 》等,目前对我们的学习,仍有借鉴作用。

二、概括对联简史(30分)
要求:概括全面,400字以内,字数超过酌情扣分。

答:对联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民间传说,一是古藉中的偶句,因为二者都是以对称的形式出现,所以对联又叫对子等 。

梁初的永明体产生,为对联产生起了铺垫,而由永明体发展而来的律诗中的颔、颈联,已经是成熟的对联了 。

目前公认的第一副对联就是五代孟昶“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发展至唐时,经诗人的参与,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至宋时,门上贴对联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作考据。

由于种种原因,对联发展至元朝时,有点低潮,其被运用,也只在少数文学作品中 。

对联达到鼎盛期,在明清两代,甚而至于被列入科举中,由于皇上的热衷,因此楹风日盛 ,并出现了一些传世大家,如明的解缙,唐寅,清的纪晓岚,郑板桥等;更为可喜的,还出现了一些专著,如梁章钜的《楹联丛话》等。

发展至民国时,由于内忧外患,对联多为忧国忧民之作,社会反响很大。

新中国成立后,对联同样得到了发展,但至文革期间,对联被口号等代替,发展出现了灰暗期,不过很短暂。

近三十多年来,随着改革的浪潮,对联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也深感荣耀,能进入联都学堂来学习对联,希望师友们都能用自己所学,继往开来,为对联的繁荣明天作出贡献!

(附结语,有人诗云:始于桃符源对应,兴于唐宋盛于明,至清涓流汇江海,民国绵延到如今!)

三、根据学习,谈谈你对对联的认识(30分)
要求:可以结合讲义和辅助阅读的内容来谈,提出核心内容即可,400字以内,不得原篇复制,字数超过酌情扣分。

答:老师的讲义中说:
对联是一种与古典诗词一脉相承的文体形式,这是“对联”一词最为核心的内涵,在它之下,有“对子”或“巧对”这种尚构不成文体的文字形态,而在这一核心内容之外,是一种应用面极广的民间风俗习惯,以至于从宏观上说,它已构成了一种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社会文化现象。简言之:狭义的对联是一种文体形式,广义的对联是一类文化现象。

学习了老师讲义后,我想再加进我的一些理解:在说对联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对联几大要素: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相谐,语意相关,逻辑相通…,这是组成对联的几大要素,能够符合这几点的,就是对联;不能符合的,就是对偶,或者对仗了。   
简单的讲:对偶只是一组语句,但当这组语句能够以单独的文字形式出现,且能相对地表达出一个近乎完整的主题,就是对联。
对偶只是一种修辞格,对联则可作为一种文体单独存在,就这两句话,要不得坐下说三天,所以想学习对联,我们就必须先要知道对联与对偶,对仗的区别,也才能有资格坐下来说对联 。

至于对联是一种文化现象,我想已经知道的都是众所周知,不用多说了,这里想再加进一点,她不光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并且是华人居住地区特有的现象,甚至因为不受某些政治因素的干扰,她的存在与生存,一直呈勃蓬发展之势!

以上几点,就是我对对联的初步认识 !
  

        谢谢老师评阅,辛苦了!


[/hid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4-12 02:01 , Processed in 0.50792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