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4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9.09.01截止】第三届海峡茶博会“资国禅茶文化世界论坛”诗词联征集活动启事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0865 小时
主题
3237

9098

帖子

25

精华

1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11199
经验
2911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86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27 1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活动背景:
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将于2009年11月在福建省宁德市隆重举行,其中设有福鼎分会场。届时,“资国禅茶文化国际论坛”将是茶博会福鼎分会场所举办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为了高规格、高质量地办好此次活动,进一步扩大我市经济、文化影响力,打造好“资国禅茶”这张名片,福鼎市资国寺特委托“福鼎市太姥诗社”,公开征集以“资国禅茶”为主题的诗、词、联作品。
二、征集诗、词、联作品具体要求:
1、作品内容以“禅茶”、“资国禅茶”相关题材为主,请参阅后面有关“资国寺”及“资国禅茶” 简介。
2、所有诗、词、联作品必须符合格律要求。格律诗请用平水韵,也可用新声新韵(请在题目后注明),但在同一首诗中不得新旧韵混用。
三、应征对象和投稿方式:
1、欢迎海内外诗词、对联爱好者踊跃赐稿;
2、来稿必须是原创性作品,请勿抄袭他人作品投稿。
3、手写稿,建议简体横写,注意字迹工整;打印稿请用A4纸横排。诗一行两句,词开头退两格,下阕隔两格。特别欢迎以电子邮件形式寄稿。
4、应征作品从即日起至9月1日止。
5、投稿地址: 福建省福鼎市桐山街道古城东路22号 《太姥诗词》编辑部收 
邮政编码:355200
联系电话:13905035668;7859300
电子信箱:fdstmsc @ 126.com
6、投稿人请注明联系人、联系地址、电话号码等。
四、凡选用者,均有资国寺精美礼品相赠。
五、注意事项:
1、所有来稿文责自负,不予退稿,请自留底稿。
2、入选作品的使用权归主办单位所有。


                                          福鼎市太姥诗社
                                        二〇〇九年八月十三日



资国寺简介(简版)
唐代古刹——资国寺是 闽东著名的佛教道场之一。座落于福鼎市南郊之莲峰山上,占地一百二十余亩。莲峰山峰如莲瓣,连绵环抱,中有平台,状若莲蓬,资国寺就建在此莲蓬之上。每当皓月晴空之晨,如莲瓣的山峰沐浴在银色的月光之下,早课的钟声在山谷里回荡,其境清幽,引人遐思,故得“莲花曙月”之美名,并列入福鼎“桐城八景”之一。                                              资国寺始建于唐咸通元年(公元860)。鼎盛于宋,兴盛之时有九井十三墩。明朝重兴。清朝有住持博忠上人(本空和尚)因戒行精严,重振道风,各方敬仰,地方信众赠送“法门领袖”匾额,以示敬仰。民国初,天台耆宿谛闲法师驻锡设学宏法,开闽东寺院办学之先,声名远播。
文革时,资国寺亦遭破坏,但尚留唐井、宋泉、千年铁树、莲花台、石槽、还有历代高僧、名家题咏等。
1983年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后,资国寺被评定为福建省重点对外开放寺院。由上圣下训长老率众重返祖庭,重整寺宇,农禅并重,卓树道风。先后修建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并举办传戒法会等一系列法务。继后,圣老自感年事已高,将重建道场、弘法事务交与德龙、德清、贤志等后贤,自己则专修净业。1992年在圣老倡议下,重续谛闲法师设学前缘,创办闽东佛学苑,为全国各大佛学院输送了不少佛教人才。
现任住持贤志法师,幼年出家,慧根深厚,聪颖好学,深得圣老器重。早年参学于鼓山涌泉寺、莆田广化寺,并亲近普雨大和尚、圆拙老法师等当代高僧。又得皈依师新加坡广化寺学航法师的栽培与呵护,先后毕业于福建佛学院,中国佛学院。1995年正式入主资国寺,秉承圣老遗风,以身作则,领众修行,尤为注重佛教文化建设,树立“文、教、净、禅、慈”佛教五大弘法理念。先后创办《音声海》佛教杂志、圣训佛学教育基金会、佛国书画院、莲峰山佛教艺术陵园等弘法机构,遂使资国寺集培育佛教人才、传播佛教文化、开展社会慈善事业于一体的弘法道场。并聘古建园林专家实行总体设计,逐渐形成集文化、艺术、宗教、修行、弘法于一体的特色的寺院。
正当寺院建设和弘法事业蒸蒸日上之际,2006年8月10日的十七级超强台风“桑美”袭击福鼎,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资国寺也受到严重的毁坏。台风过后,在社会各界人士、护法居士、以及全国各地《音声海》读者的大力支持下,寺院重建得以逐步实行,邀请有关专家对寺院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并根据弘法和修行的需要,依次启建弥陀村、禅悦大楼、圣训长老舍利塔、五官堂、华藏万塔楼楼、普门观音塔等。目前弥陀村已经投入使用,圣训长老舍利塔和禅悦大楼正在建设之中,万佛楼和普门观音塔目前也在筹备建设当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重建后的资国寺将是一座更加庄严、更具规模的安僧度众的丛林。她将为佛法的弘扬,佛教文化事业的传播,净化社会人心等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资国寺,以一千多年的佛教文化底蕴和佛教艺术积淀,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修行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佛教信众。如今海众安和,佛法隆兴,资国寺藉三宝威德,继续将五大(文、教、净、禅、慈)弘法理念,发扬光大,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净化人心、和谐社会,实现人间净土,尽一份责任,做一份贡献。并将此功德回向所有众生,愿所有众生福慧圆满!资国寺的五大理念

为更好地使佛法适应不同根机的人们,资国寺经过多年的弘法经验,确立了以下五大弘法理念:
一  佛教文化理念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余年,早已渗入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让更多的人们来了解佛教文化,以使人们的精神有所依归。资国寺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来弘扬佛教文化。
1 通过讲经说法结合中国儒道文化,把佛教 “四恩”的道德理念传输给人们。
2 通过《音声海》杂志和资国寺网站为作为弘法窗口让大众了解正信的佛法。
3 通过“佛国书画院”,让艺术家们认识佛教,了解佛教,以及佛教文化深厚的底蕴。
4 通过“莲峰雕塑艺苑”,展示佛教精湛的造像艺术,庄严的佛像会给礼拜者恭敬起信,种下菩提善根。
5 通过佛教素食观念引导人们建立起健康的饮食习惯,起到戒杀放生慈悲为怀的善念。
6 通过弘扬茶禅文化,让人们感受佛家“茶禅一味”的境界。
7 通过佛教文艺汇演,领悟扬佛教文化精神宣传梵音、梵呗、梵乐等佛事博大佛艺文化。
二  佛教教育理念
佛教的兴衰,佛法是否能得以延续,主要的关键在于佛教各方面人才的培养,92年在圣公倡议下,重续天台耆宿谛闲大师在本寺设学育才前缘,创办闽东佛学苑,培育僧才。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对佛教的各种人才的培养:
1 兴办“闽东佛学苑”,通过对佛教教理的学习,让有心献身佛教事业的人,确立起正确的出家观念。
2 发现和培养佛教的弘法、修学、管理人才。对于适合修学的人才,为其提供修学场所;对于弘法人才,为其创造弘法机会;适合管理的人才,委于重任,参与寺院管理工作,进行锻炼。
3 举办面对社会大众的佛学讲习班,帮助在家信众,树立正确的学佛理念,并培养佛教的护法人才。
三  弥陀净土理念
末法时期,众生福慧浅薄,烦恼业障深重,难于度脱生死。根据这一理念,资国寺确立大力弘扬净土法门。提倡现世净土行,时时清净心,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来弘扬弥陀净土理念。
1 定期恭请法师讲解净土经典,及修证经验,让学佛者了解净土奥义,解答修学中的各种疑难问题,让学佛者建立对净土法门的信心。
2 定期举办“念佛七”,精进念佛,通过共修,互相促进,以求克期悟入弥陀愿海。
3建立弥陀村,为老年修行者创造专修净土法门的场所,完善各种修学、生活、医疗、助念等设施,增加修行者往生净土的愿力。
4组织助念团,进行正规培训,引导助念小组,为临终者正确仪规开示助念,让其安详往生。
5 特殊看护关爱房间(房间的布置、摆设、色调、人员等需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护理者调配)。
四   佛教禅修理念
正确的禅修方法,对于人们观察自身的实相,认识自我,消除不良的习气,保持内心的安祥,产生定慧乃至解脱,都起着非常良好的作用。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通过关照自己的内心,渐渐达到自净其意的生活禅。资国寺根据自己的条件,采取以下四个方法来推行佛教禅修理念:
1 修建佛教禅修中心,为禅修者提供良好修行场所。
2定期恭请有禅修经验的法师及居士,举办禅修讲座,让禅修者认识正确的佛教禅修理念。
3 每年定期举办“十日内观禅修”课程。
4 定期举办 “生活禅夏令营”,帮助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
五  佛教慈善理念
给众生乐,拔众生苦,是佛教慈悲济世精神的体现。以三宝的威德,聚十方爱心与净财,普施于十方,让有心者行善积德,让孤、苦、急难者脱离危困;弘扬大爱精神,为实现人间净土,温情和谐的社会尽一份力。资国寺逐步完善以下四个基金来实行慈善理念:
1 建立和完善“圣训佛学教育基金会”,以资助佛教人才的培养和深造。
2 建立和完善“阳光助学基金”,以帮助社会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3 建立和完善“医疗救助基金”,以帮助需要救助的病人。
4 建立和完善“救灾救急基金”,以帮助遭受天灾人祸的特困家庭。
以上为资国寺五大弘法理念,资国寺的弘法将以此五大理念为准绳,逐步实行和完善,同时我们也期待着有更多的同道者加入我们的弘法行列,为实现人间净土尽一份光和热。


资国禅茶
佛教与茶
茶经过人们几千年的品饮经验和现代科学、医学的论证,已是大家公认的世界上最健康最环保的饮品。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茶与佛教就结下了不解之缘,魏晋南北朝时,知识分子特别是僧人中,煮茶、饮茶已经成了一种习惯。特别是佛教禅宗的兴起,饮茶更是成了僧人们日常生活修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说,禅宗初祖达摩在嵩山面壁坐禅时,为克服昏沉,撕下眼皮,落地后即成茶树,煮食其叶令人饮后不再昏睡,神智清醒,所以禅师们都看重饮茶。禅宗有个非常有名的“吃茶去”的公案。说河北赵县柏林寺的从谂禅师晚年驻锡赵州观音院。有一天,一位的禅僧来参学,赵州问他:“ 曾到过这里没有?”其僧云:“已经来过了。”赵州禅师说:“吃茶去。”禅僧走后,过了会,又来了一位行脚的禅僧,赵州问道:“到过这里没有?”这位新到禅僧说:“还没有来过。”赵州同样说:“吃茶去。”院主听见后便疑惑不解,他问从谂禅师:“为什么已经到过这里的的人也请去吃茶,不曾到这里的也请去吃茶?”从谂禅师立即叫一声:“院主”,院主立即应声,从谂禅师说:“吃茶去!”不要认为“吃茶去”是一句简单的平常用语,赵州是用它来接引初学的,里面蕴含着很深的禅理。喝茶能喝出个道来,这茶与佛门的关系自然是不简单的了。
其实,不只是参禅的人爱喝茶,修其它法门的僧人也爱喝茶。因为饮茶有提神醒脑,克服昏沉,专注思维,有益健康,有助于修行的作用,是修行人最理想的饮品,自然就备受佛教修行者的珍爱了。
佛门对饮茶很讲究。古代的丛林里都设有“茶堂”,是僧人们品茶论道、招待施主的地方;禅堂内的“茶鼓”,是召集僧众饮茶所击之鼓,寺院专门有负责煮茶献茶的“茶头”,寺院前还有数名“施茶僧”,施惠茶水。寺里的茶叶称作“寺院茶”,寺院茶按照佛教规制还有不少名目:每日供奉佛、菩萨、祖师的茶,叫“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众僧饮茶叫“普茶”;化缘乞食的茶,称作“化茶”。而僧人最初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桂圆、姜等一起煮饮,则称为“茶苏”。到宋代,有些寺院还举行“茶宴”活动,对于促进民间饮茶习俗的普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僧人们除了种茶、饮茶以外,还参与制茶,许多历史名茶最初都是出自僧人之手,后传至民间得于推广。
资国禅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8 18:28 , Processed in 0.07625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