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联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491 小时
主题
219

426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82620
经验
254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49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3-27 1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出于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篇》。
        诸:“之于”的合音。求:要求,责求,苛求。
        译文: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有释为:君子靠的是自己,小人总是求助于别人——这应该是错误的(孔子的君子概念,与当今君子涵义差别不大;小人概念,与当今小人涵义有重合,有不同,总的来说区别较大,此处不赘,预期另谈)。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是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自省、反思精神之核,强调内求,相对于西方的外求文化。后世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它的继承繁衍。
        求诸己作为中华的为人处事之道,可以理解在这样几个方面:
       表现在事业和工作上,求诸己就是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怨天忧人,不比不攀,够努力,尽人事,强调外因于事无补,尤其不可骂党骂娘。如孔子所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表现在人与人相处及其纠葛冲突上,求于己就是换位思考,辩证思维,偏执意识和固执己见是大敌,能设身处地从对方考虑是良方;会或善于反思,纠葛当前检查自己,不一味指责对方。文革时期以及部队提倡的“各自多做自我批评”,是求之于己的经典做法。此法可以化暴戾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求诸己,得理要让人,流于偏激要不得。而挑起事端闹骂之后每每攻讦又巧言令色还倒打一耙,有辱骂沆瀣之后不思己过反要求被攻谗者淡泊宁静如何如何,这不但已大失良知,更是一种无赖逻辑,乃求诸己之大逆。
        表现在社会关系上,求诸己就是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孰为孰纲等等规范。剔除封建因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每一个人对国家、党、父母、家庭、亲朋、单位、群体等等都有明确定位和要求,每个人都做到了应该做的,奉行二十四字方针,尊重,友善,支持,社会也就和谐了。而骂党骂社会骂单位骂同事,一般应属小人求诸人范畴。
        表现在论坛和微群,求诸己在言行上,发语者要有尊重、合法度、出正能、守底线,要找到并坚持符合特定群体的共同有益主题,杜绝和避免人际纠缠;听者观者要看得惯、沉住气、少生疑,不对号,避免庸人自扰,杜绝无事生非;尤不可因为多疑对号而师出讨伐;动辄恶从胆生、轻率口出毒气、频生网上暴力,是一种品行的低劣;旁观不站队,不多言,不偏袒;而无论谁,守底线,没有攻击性,远离市井的低劣恶意,是好人品应该做到的。
       表现在重大是非和涉及法律问题上,求诸己,不是不要原则,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矛盾的挑起和主要方面,过错方面,要尤其认识问题的严重和危害。涉及法律,侵犯人格,属于污谗诽谤,已不属求诸己范围。

        孔子的求诸己,既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也是升华自己的难得途径。一个人每每找到自己的不足,其实是认知自己和认知世界的过程,是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佳境。固执己见,愚昧偏执,狭肠以对,甘于求诸他人,那思想、修养、格局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逼仄可怜的空间。
        求诸己还是和谐环境和谐群体和谐社会的人道,每个人都能注意检查、修正自己,“日三省吾身”,厚于他人,群体和社会自然会呈现融洽和谐,梁漱溟预言的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社会必将复兴和谐的局面,就应该会到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5 03:31 , Processed in 0.08021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