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6|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对联“结构相称”的一些思考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951 小时
主题
69

764

帖子

2

精华

4027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2169
经验
402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95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0-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9 1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第二期讲义中阐述的关于结构的规则为“结构相称”,即“上下联的句式一致,词组的结构一致。主语对主语,宾语对宾语...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应该说,结构的相称是对联格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一般来说,讲义中所提到的关于“词性”和“节奏”也都和结构紧密相关,甚至可以并到“结构”的内容中。
    然而尽管结构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还是有不少非常优秀的作品是不遵守这种规定的。
    讲义中提到过一个例子:
        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
        大江流日夜,此心常与白鸥盟。

        我辈喜登临,仙客已乘黄鹤去;
        大江流日夜,此心聊与白鸥盟。
    上联起句将副词“复”改作了“喜”,“登临”随之成为名词自对,使整体结构变成了主谓宾三大部分。严格来说,这仍然没能满足“结构相称”的要求,因为下联还是原来的结构,未曾改变。是不是这种手法创作出来的就不算是真正的对联了呢?我个人对此是持否定看法的。因为用这种做法创作出来的优秀的对联确实不少,难道那些对联大家都是连基本的结构都分不清的吗?或许他们并不像我们一样用什么主谓宾来分析结构,可这种对结构的感知应该不会存在如此差异吧。
    这种做法确实是不少的,特地列举一些优秀作品。
    (1)题吴山仓圣庙(彭玉麟)
         一画本天开,破上古洪荒,草昧无须绳更结;
         六书随世换,供后人摹写,英雄未免笔难投。
     此联上下比第二分句中,“上古洪荒”作“破”的宾语,“上古”作“洪荒”定语;“供后人摹写”为连动结构,“摹写”作“后人”谓语。
    (2)题山晓阁(朱彝尊)
         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拘束;
         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
         其中两结句句式很明显不同,上联结句“恐”和被动句“风月。。。拘束”为动宾关系,下联结句“放江山”和“入我襟怀”很明显有递进层次,可将“入我襟怀”看作补语。单是主要结构就已经出现差异了,再细看可以发现,由于“拘束”和“襟怀”词性的不同,“被他拘束”和“入我襟怀”的结构也是不同的。
    (3)自题(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此联应为流水对。其中“生死”看做“死”,为偏义复指,作“以”的宾语;“之”作“避趋”宾语。
    (4)太白楼(胡敬)
         公昔登临,想诗境满怀,酒杯在手;
         我来依旧,见青山对面,明月当头。

    此联“登临”作谓语,“依旧”作状语。
    (5)黄鹤楼(燕子王)
         黄鹤解诗文,闻崔李七言,为之飞动;
         雄楼霸荆楚,命龟蛇二将,镇此江山。
    “飞动”作“黄鹤”谓语,“江山”作“镇”的宾语。
    以上数例均是因为上下联句中存在不同词性的字词自对而导致的。由于自对的出现使得相应的位置上不能上下联相对,在该句子中的其他字词又要成对,便出现了结构不同的情况。据个人看法,除“自对”外,“借对”也能使结构出现不相称的情况。如:
        生挽刘顺阶先生(吕可夫)
        存心不老,天意奈何?虽早谒三闾,离湖自有诗魂在;
        树木甫成,人生无憾,既先行一别,驾鹤权当云梦游。
    此联中借用了“离”字的实义,即其动词含义,在下联用“驾”字来与之相对。使得偏正结构“离湖”与动宾结构“驾鹤”相对。
    上述实例虽不合既定规则,却在古今对联中占有一席之地,原因可能是这种手法一方面使对联创作更加灵活,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在字词探讨上的趣味。
    事实上,中国的古典文学体裁中总会出现一些特例。譬如,把“我自横刀向天笑”一句的格律认真算起来,是算不上正格的,然而这种做法用的人多了,便也成了正格了。个人以为,上述关于对联结构的问题也可以用这种观点来对待。
    上述言论纯属个人感想,中有错误之处,还望指正。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去SO娱÷乐÷城: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文摛华藻皆人奉,
笔有余哀只自知。
在线时间
1980 小时
主题
158

1430

帖子

7

精华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42420
经验
5580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9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2
2
发表于 2012-12-29 16:03 | 只看该作者
高手,鉴定完毕~;P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J彩| 六合投J注| 网络赚钱去SO娱J乐J城:顶级信用J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408 小时
主题
162

1928

帖子

0

精华

8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41963
经验
23692 点
威望
20 点
在线时间
940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5
3
发表于 2012-12-29 17:19 | 只看该作者
难得马小望联友能有上述反思与质疑,这才是真正的学习,点精鼓励一下。
对联的形式要求需依从内容的需要,不能以律害意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当代对联的发展趋势也是逐渐放宽格律方面的要求,减少对联创作时的机械束缚,从而可能产生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不过对我们初级班的大部分同学来说,由于还算新手,格律从严也是没错的。这好比练字,先攻正楷,才可习行草,否则写出的作品只能留给自己去欣赏了。
我行我道 不党不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951 小时
主题
69

764

帖子

2

精华

4027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2169
经验
402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95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0-28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9 22:23 | 只看该作者
断剑悲歌 发表于 2012-12-29 17:19
难得马小望联友能有上述反思与质疑,这才是真正的学习,点精鼓励一下。
对联的形式要求需依从内容的需要, ...

谢剑校指点,
文摛华藻皆人奉,
笔有余哀只自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951 小时
主题
69

764

帖子

2

精华

4027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2169
经验
402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95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0-28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9 22:26 | 只看该作者
束影成单 发表于 2012-12-29 16:03
高手,鉴定完毕~

那里是高手,是眼高手低才对
文摛华藻皆人奉,
笔有余哀只自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94 小时
主题
292

3128

帖子

30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9457
经验
4122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209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11
6
发表于 2012-12-29 22:34 | 只看该作者
马小望同学说的这些的确不错。这些情况在诗中见得更多。如李商隐的“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杜甫的“舟人渔子歌回首,估客胡商泪满襟”。
这个应该都属于工对。

雀语清聆茶暖时,窗前晓月淡寒枝。青春渐远香犹在,扉页初残名不知。
芳草晨醒滋冷露,芙蕖季老净明池。人间多少悲欢事,许作流年一段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963 小时
主题
180

1万

帖子

6

精华

10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贡士

Rank: 6Rank: 6

UID
2454
经验
20282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296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7-28
7
发表于 2012-12-29 22:50 | 只看该作者
仔细学习两遍楼主的妙文,没有发现对名联的分析与我意见不一致的地方。
关于对律联的争议此起彼伏,以后也不会停止。我只想对名联出律和写联要不要遵守格律,这两个方面谈一下个人看法。

一、关于名联出律
出律的名联太多了,随处可见。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名联写成时,联律还没有完善到现在这个样子。
2、名人对联律并不如专门学习对联的人精通。
3、名人写联时汪洋肆意,不拘小节。或者叫不因律害意。
4、名人仓促成联,未注意细节。或者名人有故意违律之为,也未可知。
尽管名人的联有不合联律之处,还是有许多可圈可点,才能够流传下来供人吟诵。所以对待名联出律,不妨取其精华吧。
如,原联:
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
大江流日夜,此心常与白鸥盟。

改后联:
我辈喜登临,仙客已乘黄鹤去;
大江流日夜,此心聊与白鸥盟。

两相对照,改后的的确符合联律了,可是喜和仙客有琢痕(且喜字与下分句的淡淡的空落不搭调),在语感上不如原联好。

二、我们写联要不要遵守格律?
一如剑校所言,对初学者来说,最好是依律行事,才能熟练掌握联律的内容和应用。
律是双刃剑,可以修已,可以“杀人”。如果自己连律都不太清楚是什么,怎么分清哪些是守律,哪些是破律。与人讨论时,或者做联的分析时,很容易陷入一片茫然。而要熟练掌握,首先要依律写联。以前与人争论时,我曾经把守联律比喻成站梅花桩。如果桩站得好,在桩上能如履平地,那在平地上岂不是要飞了!当然,对联也有宽对之说,我个人也不是完全的、彻底的守律派,但在写联时尽量依律。毕竟我们不是名人,拿出来太不合律的联,会被人笑叉嘴角的。

总之,对于联律我有四字箴言:明辨,慎守;严已,宽人。

附个错综对的链接,作课外知识学习下下:
http://baike.baidu.com/view/465116.htm



但做得来皆事业;若推不去即因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951 小时
主题
69

764

帖子

2

精华

4027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2169
经验
402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95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0-28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9 23:36 | 只看该作者
风过梅园 发表于 2012-12-29 22:50
仔细学习两遍楼主的妙文,没有发现对名联的分析与我意见不一致的地方。
关于对律联的争议此起彼伏,以后也 ...

同意梅校的观点。格律与联就好像树的主干与旁枝,旁枝如果背离主干太远而本身又不强劲的话是很容易折断的。写这些感想主要是因为这些例子较多,而且大多跟自对、借对有关,与一般的出律又显得有所不同,再者另有一番味道,便在此做个总结,不想又有这么多收获
文摛华藻皆人奉,
笔有余哀只自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343 小时
主题
22

673

帖子

1

精华

4212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2521
经验
4212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43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9
9
发表于 2012-12-30 19:59 | 只看该作者
小望有心人,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5 小时
主题
20

6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贵宾

学堂对子王

Rank: 4Rank: 4

UID
27506
经验
2460 点
威望
3 点
在线时间
50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4-19
10
发表于 2012-12-31 02:15 | 只看该作者
马小望同学虽然发帖不多,但我对你印象深刻,自看到你开学典礼的贺联,便知此人定非等闲。能对对联有自己的思考和独立的见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承洪七无上玄功,看振起雄风,龙降不愧十八掌;
有武二至极神力,叹逢生绝境,虫缚只缘三两拳。——岭南一少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5 小时
主题
20

6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贵宾

学堂对子王

Rank: 4Rank: 4

UID
27506
经验
2460 点
威望
3 点
在线时间
50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4-19
11
发表于 2012-12-31 03:08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很受启发,谢谢。同时也提一下我的看法:

一、这些例子在最繁盛的清联中亦不少,而对待这样的例子我认为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评判以前的对联。因为对联的六要素,甚至中楹会制定的联律通则等都是后人对前人对联的一个总结而概括出来的一个规则,是我们现在的对联人视为的创作对联的一个通用准则,时代在更新、变化,对联亦如此,我们不能说以此就去评判古联出律了、失对了、结构没对上等。就好像中国的法律一直在修改完善,不能以现在的法律而对古人的一些做法草率定义一样。

二、而由于对联中的自对、借对等手法使在结构上发生变化,这属于创作技巧允许的范畴,应不矛盾的。不能纯粹的按教科对号入座而定刑,应当区别对待。

三、清朝是对联的繁盛时期,是我们学习对联的一个重要参考。现代的很多联人也常带有清联的影子,所以道理同上。

四、对于我们学习对联的人,应该做到联律在我心中、六要素在我心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胡乱说几句,再次谢谢马小望的好文章。

承洪七无上玄功,看振起雄风,龙降不愧十八掌;
有武二至极神力,叹逢生绝境,虫缚只缘三两拳。——岭南一少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951 小时
主题
69

764

帖子

2

精华

4027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2169
经验
402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95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0-28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13:54 | 只看该作者
降虫十八掌 发表于 2012-12-31 03:08
文章很受启发,谢谢。同时也提一下我的看法:

一、这些例子在最繁盛的清联中亦不少,而对待这样的例子我 ...

      谢谢虫班支持与分享,也借此谈谈我的看法。
    正如梅校和各位所言,联律是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步完善的,古人在联律方面并没有像现代人这样严格准确的规定。而我认为,对联平仄形式近乎诗词,对仗上面的特点也可以从诗词中得到启发,所以这已经不单是指对联格律了,而是特别针对于这种对仗形式,吴校举的例子也可以说明这一点。这么说来,这种对仗方式也算是比较成熟的了。
    “对联中的自对、借对等手法使在结构上发生变化,这属于创作技巧允许的范畴”,这句话我深表赞同,只是这种情况见多了之后便会让人对“结构相称”产生质疑。而事实上,这些对联除自对、借对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都能很好的保证词性相同、节奏相应,我们在谈论名联“出律”的同时也应看见它们在这些方面的严谨。照这样看来,结构上的不相称也确实是无可奈何的了。其实按照我个人的看法,这种看似违反常规的对仗方式往往有种别样的美感,或许美就美在它本身的另类。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我在反对联律理论,而事实上我很赞同联律理论,也跟各位一样懂得“先宽后松”的道理,这或许是我不成熟的文字还没能清楚的体现我的本来意图。在我看来,上述举的自对、借对的例子或许是不算出律的,只是现在的联律没有给它进行比较清晰的说明。相反地,按照常规的分析,它们已经真真正正地出律了。这才是我要提出的观点。
    联律作为今人创作的准绳,是很有必要在它的阐述中解决我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的。
    再次感谢虫班。
文摛华藻皆人奉,
笔有余哀只自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963 小时
主题
180

1万

帖子

6

精华

10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贡士

Rank: 6Rank: 6

UID
2454
经验
20282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296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7-28
13
发表于 2013-1-1 15:19 | 只看该作者
马小望 发表于 2012-12-31 13:54
谢谢虫班支持与分享,也借此谈谈我的看法。
    正如梅校和各位所言,联律是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步完 ...


      能感觉出来小望对联律及联的思考、困惑及热爱,更可贵的是及时总结整理记录下来,作为学习资料。我们很需要这种学习精神!关于联律,真正爱联的人是心存敬畏的。但敬畏并不等于死守,发现联律在对联创作及学习中有不方便、不完善的地方,提出来讨论,也是对联律的爱护吧。比如自对是大家都在使用的手法,可联律并没有特别说明。或许以后也是联律修订的一块内容呢。
    小望有好的想法,继续拿出来我们一起讨论哦!其他同学也欢迎多思考,多提出来共同学习~~
但做得来皆事业;若推不去即因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2 小时
主题
7

393

帖子

0

精华

6519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39415
经验
122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2
14
发表于 2013-1-1 20:0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柴火十年何谓拣?
宝刀一把莫闲藏! (江南怪侠老师 惠赠)

三九拣柴寒可度;
十年磨剑志将酬。 (长岛寻梦老师 惠赠)

常言学业难成,若积得十载薪荛,便使诗炉柴火旺;

惟愿雄心不已,漫收拾千秋豪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2-23 04:26 , Processed in 0.10591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