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38|回复: 2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联,不对称艺术》(目录+自序)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191 小时
主题
15

1481

帖子

1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23757
经验
339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19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2 17:06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联,不对称艺术》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 分析篇
对联理论界的尴尬…………………………………………………………………
被偏爱的“对称”与被无视的“不对称”…………………………………………
八大“悬案”暴露了传统对联理论“一维体系”的局限性……………………
浅论现行《联律通则》无法系统科学反映对联规律……………………
当今对联鉴赏价值观偏差分析…………………………………………………
用唯物辨证法看对联的发展……………………………………………………
第二部分 立论篇
揭开“联律”的面纱…………………………………………………………………
重新认识“对联的对称”……………………………………………………………
马蹄韵——对联“对称律”的核心………………………………………………
科学认识“对联的不对称”…………………………………………………………
对联“不对称律”构架初探…………………………………………………………
建立对联艺术科学的价值观……………………………………………………
应用“黄金分割法”使同一律凸现科学性……………………………………
在科学的联律观指导下展望对联的发展……………………………………
“二维眼光”是传统格律文体理论科学化的基础…………………………
第三部分 应用篇
用科学的“联律”解释联界疑难问题……………………………………………
改变我们的习惯,科学追求对联“不对称美”………………………………
试拟订《对联鉴赏与评判基本标准》………………………………………
史上“不守规矩”的优秀对联赏析………………………………………………
试编写《简易对联入门》………………………………………………………
后记……………………………………………………………………………………

  注:为方便阅读,并方便交流、讨论和收集合理化建议,故分篇发布,汇总导引。但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本人将认真听取,选择吸收认为中肯的意见,对每一篇章进行修改。在这里先谢谢各位师友!
在线时间
1191 小时
主题
15

1481

帖子

1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23757
经验
339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19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4
2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7:08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前天 12:43 |只看该作者
自序
  看到这个书名,很多读者可能马上就会下结论:又是“标题党”,哗众取宠!对联,是对称的艺术!这是一千多年来的共识!
  把它发布于网络,很可能会招来漫天口水。一些有风度的智者,也会想:不是所有的逆向问题,皆可以立论的。即使是对联理论界对于“对联的不对称”有朦胧认识的有识之士,也会抱一个观望的态度:且看你如何自圆其说!
  这些反应,当在情理之中。因为,一旦立论成功,这将是改写秩序的大事。
  我想说的是,诸君何妨先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一方面,“对联不是越工越好,工宽结合才好”,“对联妙在对与不对之间,工与不工之间,似与不似之间”之类的言论日益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又固守“对联仅仅是对称的艺术”,在规则中,只强调“对仗工整”和“声律协调”,对联界,岂不是自相矛盾?我们在创作中是不是总是在平衡一双“对称”与“偏离对称”的矛盾呢?对联艺术背后,有没有隐藏着关于“对仗灵活”的规律,对应着相应的规则呢?所以,诸君何妨放下脑袋里的既定框框,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来接受这场变革。事物的真面目只有一个,本书将完整立论,令尊重科学的人信服。此论一出,不但理论界的瓶颈将迎刃而解,对联艺术的发展与繁荣之途,也将豁然开朗。
  本书要表述的核心观点是:对联是对称的艺术,更是不对称的艺术。对联是对称与不对称的和谐统一体。“二维体系”,才是对联理论大厦的基本构架。
  这就意味着,传统的对联理论构架,将被打破并重构。一维的空间,将再立一根柱子。人们认识、鉴赏、创作对联的价值观,将摆脱局限性,回归于科学的轨道。这正是本书诸多篇章试图完成的任务。第一部分“分析篇”,重点分析传统“一维体系”的不系统、不科学性,揭示联界形成诸多“悬案”,不能制订出简明科学的《联律通则》,难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的深层次原因,用矛盾分析法揭示了对联发展历史的真实脉络,指出当前必破必立的大势。第二部分“立论篇”,以“总--总”的构架,搭建起了对联理论“二维体系”的完整框架,揭示了联律的真面目,完整论述了对联的“对称律”“不对称律”和“同一律”。这当中,找准了古今汉语语法系统的“对接点”,厘清了与联律相关的“基本元素”和“派生元素”的区别,明确了马蹄韵的真实定位,第一次在空白领域立起了“不对称律”和“同一律”的雏形,展望了对联新的发展方向。一系列新名词、新概念、新观点、新方法,将带给您百分百新意。当然,关键的是,本书将彻底理顺联界的这一团乱麻,使一切难点和纠结,在全新的理论体系下,得到科学解释,归于圆融。第三部分“应用篇”,着眼于指导认识和实践,从创作习惯的调整,对联的鉴赏与评判,前人作品的正确看待,以及对联教育普及等方面,就“二维体系”如何落地,进行了初步探讨。
  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在对联创作实践了一千多年,比较成型的理论出现了一百多年的基础上,还轮到我们这一代进行如此原创性的立论呢?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对联理论研究其实才刚刚起步。明清和民国时期的理论书籍,本质上属于对联创作经验总结类的篇章。在起步阶段,局限于浅层的总结和朦胧的认识,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属于正常现象;二是根深蒂固的审美惯性使然。对联确实是鲜明对仗的事物。这一特征,使人们如同一直认为光线是纯粹的直线一样,对此深信不疑,而没有深入探究规律的动机。笔者从小到大也一直知道“对联对称”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机缘凑巧,才重视并发现其背后的规律所揭示的真面目。这一认识和发现、总结过程,是不完全和传统套路相吻合的。
  三年前,笔者认真研究了无情对。最终认识到无情对的特征是:坚守对联的对称性,又密集运用借对手法,故意在字、词、句等方面制造强烈的不对称,同时,把对称与不对称和谐统一于一件作品中。最终,撰写了《无情对论》。对立统一规律在无情对中的鲜明体现,令人惊讶,促人思索。由此,笔者得以站到了一个前人所未站过的特殊角度,反过来深刻审视整个对联。原来,矛盾的对立统一,促进了对联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局面;对联作为一门艺术,所有不同风格作品都是“对称性坚守”(注:标准的学术术语应为“对称性”,本书为了避免与表示“对称”特征的“对称性”混淆,故名。)与“对称性破缺”相互作用的产物;所有的合格作品,既包含对称的一面,也包含不对称的一面,并实现了对称与不对称的和谐统一;追求对联艺术的真谛,主要当在追求“不对称”的一面。我们之前对于对联“对称”的追求,是偏执的;我们之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我们遭遇很多尴尬,有很多难题无法解决,是因为没有科学认识规律。
  当时,笔者对对联的“不对称性”的认识,还是朦胧的,表述也是谨慎的。《无情对论》开篇文章《论对联的“不对称美”》中是这样写的“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不妨这样来大致描述:对于史上大部分成功的对联作品来说,对称度占95%,不对称度占5%”。2011年底,在就《无情对论》书稿请教恩师余德泉教授时,余老读到这句话后,表示认同和肯定之余,特别鼓励说:“这的确是理论研究的空白,很有价值。你好好去研究一下这个5%,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将很有意义。”老师的这番话,成了本书研究的起点,激励着我一直没有放弃。
  按理,本书的书名,应该就是《楹联学概论》。鉴于千百年来对联理论界“一条腿走路”的状况,特意突出另一条腿,故名。
  也许读者难以料想,从自序开始,笔者考虑得最多的,最操心的一件事就是:语言如何保持低调,却似乎难以切实做到。由于对联艺术的真面目与认识现状的反差非常强烈,把它揭示出来,必然颠覆传统,否定很多东西,文字的调子自然就高了。所以,我想特别强调:本书行文间或会词锋犀利,但这并不表示笔者所持的就是睥睨天下,笑杀联人三百万的态度。从阅读、调研到写作过程,我的内心是始终充满着崇敬,充盈着感激,充溢着谦恭的。没有网络时代,笔者是无法全面调研对联理论界的历史和现状的。没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楹联学会卓有成效的工作和当今理论界呈献的诸多研究成果,笔者是无法比较、鉴别,得出结论的。没有唯物辨证法矛盾分析法这一科学而有力的武器,总结起来,会走许多弯路,且要得到认同将更难。
  站在一群人的肩膀上,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当然,虽然笔者著述力求严谨、严密,但毕竟原创成分大,构建工作复杂,有些篇章是第一次在空白领域立论,尚留有很大的发掘空间,难免留下一些待完善之处。一些细节方面,甚至常识性的小问题,难免偏差或出错。为此,本书诸多篇章将公布于主流对联网站,充分听取意见,再做多次修改。最终再考虑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5-10 02:52 , Processed in 0.07407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