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告] 2006年度殿试 35号卷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15 2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出句]暖透寒窗,春风悯我攻书苦;(求下联) [对句]名题金榜,喜鹊知君把酒欢。 2. [出句]集贤兴业,和政惠民,百色祥云飘万载; [对句]顺义安国,平津镇海,四方旭日照千山。 注:对句除旭字外都是地名。(对句今音。) 二,自撰联(单边11~25字):(30分) 青年血气,挥斥方遒,改革开放展身手,学有所用; 前辈晚晴,夕阳正好,政策公德送和谐,老有所依。 此联今音。 推荐联: 4.自撰联:题工部画影联风栏目: 万水千山,收来笔底/皆画影, 三言两语,抒自胸中/是联风。 联律,从对联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大家普遍认为这个是中国产生的第一个对联,但是它显然是不合律的。后世的对联格律,很大程度上参考了诗词的格律。但是,对联是比诗词更为精练的语言艺术,完全照搬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后人提出了很多理论来支持联律,比如马蹄韵、平仄杆等,近来有人又提出了意节论。根据网友kkyj先生的论点,“意节”,是指符合约定的、有一定意义的文字小节。意节是有附带约定的,是总结和创建独立的、完整的、统一的联律的基本元素。 意节的约定条件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使朗读对联时能产生明显的文字小节;二是这些文字小节读出来要停顿合理、表意清晰;三是划分的文字小节要有利于安排整句音韵的和谐。 我将上面几个对联按照自己的理解划分了意节。之所以划分意节,是因为联的一些部分按照通常的马蹄韵是不合格的;2句分局句就存在三平尾,1句前一分句也不能按照246分明的简单办法理解。只有把联句的某些部分划分成为意节,才能符合联律。事实上,我们读起来琅琅上口,也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中按照意节来读了。例如第一联,第一个意节可以看作是平,与后面的意节恰好形成了平仄交替,第二个划分意节,也不会产生三平尾的误会,作者并不局限于所谓的马蹄韵,但是联却成为流传千古的好联。 第三个联,作者使用了虚词“乎”“也”,除了维持意节的完整性外,还考虑到了各分句句脚的平仄交替。如果没用这两个虚词,四个分句的句脚都是仄,读起来会有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但是联意要求又没用更好的实词可以调换,所以虚词可以说是调整联句节奏必不可少的。 第四个是我写的,标准的4-7句式通常是严按照马蹄韵的。这样一来,这个句子就出律了,如果调整,只能用错综对形式,这样又不大符合版面联的要求。好在句中天然的副词成为划分意节的根据,“画影”和“联风”是为了嵌字的固定词组,固定词组是可以照意节处理的。这样,此联就还说得过去。 总之,我们谈联律,不要局限于某种理论;活,不因词害义,才是一副联应该具备的。我们可以举出很多连意节论也无法符合若节的联,自古流传,大家并不会不承认它们的地位,相反,他们比条框里面刻出来的联更有生命力。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5 04:14 , Processed in 0.06167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