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19|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渔村十五期四年级清秋绝句五十六法研习贴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主题
3

131

帖子

0

精华

5153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876
经验
12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11 0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渔村十五期四年级清秋绝句五十六法研习贴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主题
3

131

帖子

0

精华

5153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876
经验
12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8
2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15: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紫雾清秋 于 2013-7-22 19:28 编辑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一法习作

《七绝.秋》
  文/清秋

万里晴空一并收,夕阳醉饮好清秋。
清秋踏破连天雪,却揽枫红入眼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主题
3

131

帖子

0

精华

5153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876
经验
12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8
3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16: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紫雾清秋 于 2013-7-22 19:29 编辑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二法习作

《七绝 夕阳忆》

文/清秋

夕阳无语赏秋光,无奈秋光染绿黄。

曾忆阶前杨柳色,秀枝独摆醉夕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主题
3

131

帖子

0

精华

5153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876
经验
12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8
4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9:31 | 只看该作者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三法 习作

七绝《思》

文/清秋

瑟瑟秋风雨洗妆,秋声阵阵曲悲苍。
红枫悄把相思寄,又惹相思枕梦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主题
3

131

帖子

0

精华

5153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876
经验
12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8
5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9:31 | 只看该作者

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明黄荣《牡牛图》:“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四法 习作

七绝《雨夜》

文/清秋

空览痴人续断篇,夜阑人静梦难圆。
静听窗外潇潇雨,泪眼问花雨不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主题
3

131

帖子

0

精华

5153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876
经验
12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8
6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9:33 | 只看该作者

第5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五法 习作

七绝《忆母》

文/清秋

去年今日母临门,慈蔼音容岁里痕。
今日凄风清酒洒,举香长跪叩亲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主题
3

131

帖子

0

精华

5153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876
经验
12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8
7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9:50 | 只看该作者

第6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如宋皱浩《仁老寄墨梅》:“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宋朱熹《水口行舟》“昨日扁舟雨一簔,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第六法 习作

七绝《乡愁》

文/清秋

昨日轻舟载碧程,岸边独钓一月明,
今朝此地难寻觅,遥寄乡愁几日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主题
3

131

帖子

0

精华

5153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876
经验
12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8
8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07:44 | 只看该作者

第7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如唐杜甫《解闷》:“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明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第七法 习作

七绝《思》

文/清秋

引线抛勾岸柳前,寻君言语解心烦。
如今独钓平江水,何日相逢把手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主题
3

131

帖子

0

精华

5153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876
经验
12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8
9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07:45 | 只看该作者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如唐李白《苏台怀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王廷相《芜城歌》:“莫向隋宫问六朝,璚枝玉蕊已烟消。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第八法 习作

七绝《感伤》

文/清秋

此去经年梦已遥,繁华昔日冷萧条。
只今唯有空对月,半载风雨感慨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主题
3

131

帖子

0

精华

5153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876
经验
12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8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07:46 | 只看该作者

第9法: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明杨慎《赠宋文百户石岗舍人》:“七十从戎鬓已斑,劳君相送出滇关。过家儿子如相问,为报衰翁二月还”。

第九法 习作

七绝《南行》

文/清秋

千里诗心喜报传,南行聚往采风团。
家中父母如相问,游赏山川几日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主题
3

131

帖子

0

精华

5153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876
经验
12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8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07:46 | 只看该作者

第10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如唐高适《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明汪本《舟中有成》:“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第十法 习作

七绝《垂钓》

文/清秋

夕阳西下笼轻纱,独钓清江醉晚霞。
欲问渔翁何所以?禅心满篓乐归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主题
3

131

帖子

0

精华

5153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876
经验
12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8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20:27 | 只看该作者
第11法:第三句亦用 “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如唐杜牧《秋浦途中》:“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雨岸浦。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宋苏轼《又和景文韵》:“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第十一法 习作

七绝《有感》

文/清秋

垂纶不必问心情,钓得莲台百媚生。
试问人间惆怅客?几人圆梦意随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主题
3

131

帖子

0

精华

5153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876
经验
12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8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20:28 | 只看该作者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如唐白居易《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如明陆容《题画》:“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

第十二法 习作

七绝《钓思》

文/清秋

夏去秋来恨更浓。钓台处处染黄踪。
何时了却心中事?心手相牵沐爱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主题
3

131

帖子

0

精华

5153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876
经验
12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8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20:29 | 只看该作者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明钟顺《清夜闻笛》:“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短笛谁吹断肠曲,满庭香雪落梅花”。

第十三法 习作

七绝《秋游》

文/清秋

北斗向南秋意稠,寻芳陌路语难休。
游人谁唱逍遥曲,美景花香一并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主题
3

131

帖子

0

精华

5153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876
经验
12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8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20:30 | 只看该作者
第14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如唐李商隐《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宋朱熹《之德化宿剧头铺,夜闻杜宇》:“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裘听子规”。

第十四法 习作

七绝《游园》

文/清秋

十里平湖岸柳悠,一池莲藕醉鱼游。
如何消得娇娇美,展尽柔情揽客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主题
3

131

帖子

0

精华

5153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876
经验
12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8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20: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紫雾清秋 于 2013-8-8 20:33 编辑

第15法:但以第四句作诘问语,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如宋项安世《夜雨》:“夜窗疏雨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清何绍基《无园种菜》:“五更风露有精神,浩荡天恩处处匀。菜色青葱真可爱,如何比拟到饥民”。

第十五法 习作

七绝《唱和有感》

文/清秋

空间唱和赋情悠,网海怡然自乐游。
才子话诗抒惬意,如何寻客解愁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主题
3

131

帖子

0

精华

5153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876
经验
12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8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13: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紫雾清秋 于 2013-8-9 13:53 编辑

第16法: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如元唐朝《五无吟六首之一》:“云在空中变态奇,风来江上浪漪漪。何如风定云开后,秋水长天一色时”;明王世贞《题溪山深隐图》:“古木寒流一两家,柴门昼掩待归鸦。何如只向人间住,与客携壶踏落花”。
  
第十六法 习作

七绝《望七夕》

文/清秋

喜鹊七夕架晓天,银河两岸苦情连。
何如能取通霄路,罗琦香筵美梦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主题
3

131

帖子

0

精华

5153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876
经验
12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8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13:53 | 只看该作者

第17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几”、“那”、“无”等字以足之。如唐王翰《春日思归》:“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邪”(邪,音ya,二声,牙音。若邪:溪水名,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城东北);明刘铉《题沈孟渊所藏王叔明竹》:“烟雨苕溪忆旧游,画图遗墨见风流。不知黄鹤飞归后,又是山中几度秋。”

第十七法 习作

七绝《春望》

文/清秋

情寄山川路亦悠,白云载我自逍游。
不知身在何仙界,总有春光戏眼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主题
3

131

帖子

0

精华

5153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876
经验
12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8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13:54 | 只看该作者

第18法: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下必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贺知章《柳枝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金党怀英《立春》:“水结东溪冻未漪,风凌枯木怒犹威。不知春力来多少,便有青蝇负暖飞”。

第十八法 习作

七绝《七夕有感》

文/清秋

独望星河引客悲,孤心向月锁眉危。
不知此恨何时解,共剪窗烛话此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主题
3

131

帖子

0

精华

5153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2876
经验
122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4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8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13:55 | 只看该作者

第19法: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诘问语,故其下不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王涯《塞下曲》:“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清孙原湘《蕉窗听雨图吕生乞题》:“滴尽残窗碎雨声,破人秋梦到天明。不知一夜诗情好,转在潇潇叶上生”。

第十九法 习作

七绝《七夕》

文/清秋

织女天庭叹影单,迢迢天路浪洄湍。
不知心泪凝成恨,化作悲云覆雨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2-20 17:41 , Processed in 0.10424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