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常江] 《当代佳联500副》序言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63

115

帖子

0

精华

2270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9330
经验
32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9-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21 1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山外的风景<p></p></P>
<P  align=center>                                                    常江<p></p></P>
<P > 我去过重庆、襄樊,那里的房屋依山而建,夜晚,山城高高低低的灯火,分外壮美。没有去过滁州,欧阳修一句“环滁皆山也”,让人想象出这是一座盆地型的城市,密密麻麻的灯火,当如花团锦簇吧。而北京呢,却是远处皆山。我住在中国地质大学家属小区,大好天气时,可以望到玉泉山,据说还能看到香山。有人让我给小区取个名字,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望山园。这所学校,是家宝总理称之为“摇篮”的地方,小区里的许多人家,都有从事野外作业的,他们或者承担国家地质考察项目,或者带领学生到大山里实习,而留在北京的人们,则时时处于守望之中:望山,是望自己的亲人哪!<p></p></P>
<P > 我的家人属于“望山族”,我则属于“拜山族”。因为以地质为职业,便无时不与山结缘,获取诗的灵感,我的几部诗集,名字多是有“山”字的;又因为仰慕崇高,便常常从山的形象中得到心灵的感召,人生的启迪。于是,我常常很自然地把高尚、美好的事物,与山联系在一起。<p></p></P>
<P > 此刻,我仿佛看见了一片山,在对联原野中生长出的一片山。太品当初跟我谈起编辑本书的设想时,我便很受感动,也很受震动,甚至能觉出眼前浮现出山影,如在云里雾里。<p></p></P>
<P > 从2000年开始,太品张罗出版年度中国对联年鉴和作品集,并且每年评出百名创作奖和一名金奖。出这样的书,没人投资,却又不收作者的钱,在如今大讲赚钱的“时代潮流”中,难免有人会怀疑:他这葫芦里到底要卖什么药?后来,他根据自己的“资格”,只能出版作品集,便把自家的积蓄和从其它正当渠道所得的收入,注入进来,坚持了5年,使作品集成了联界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有群众基础的品牌。<p></p></P>
<P > 山是可以“生长”的,君不见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就是亚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的产物。作品集的作者,再推而广到所有业余作者,哪一位成才过程中,不受碰撞、不受挤压呢?我大半生是从事业余创作,直到退休,深知其中的甘苦。所谓“一夜成名”,是由无数“继日”、“废寝”的夜晚换来的;“崛起”只是结果,积累才是过程,那耸入云端的珠穆朗玛峰,是一寸一寸“长”出来的呀!<p></p></P>
<P > 想到这里,对于山,你会和我一样,油然生出许多感情,增添许多景仰的。有时看到“山”这个绝妙的象形字,都会深一层理解什么是正直与坚强。<p></p></P>
<P > 本来,能够进入年度作品集的作品,就已经达到足够的质量,如阜如冈;如今,将5年的获奖作者的作品,每人遴选一副,汇集成册,则如峰如峦。在号称十万大军的楹联队伍中,这四五百人,不愧是出类拔萃之辈;在5年至少十万副可读对联中,大刀阔斧下狠心选出的四五百副作品,又何尝不是凤毛麟角呢?<p></p></P>
<P > 至此,我们应该发现太品那“宝葫芦的秘密”,也就是他“赔本”所赚来的“吆喝”,原来只有一句:“出精品呦——”<p></p></P>
<P > 仔细想来,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能够长盛不衰、繁荣出新,而不至沦为“遗音”、“旧影”,必定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群众基础,一是有代表作品。对联之为人喜闻乐见,津津乐道,其所闻、所见,多为联作之精华;正因为有了这些非同寻常的作品,对联才得以为人所道、所传。因此,中国楹联学会四代会通过的《跨世纪对联文化发展纲要(1998—2010)》中,将保护群众的对联意识与倡导作家的精品意识,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p></p></P>
<P > 大家接受了这个理念,并身体力行做了许多事情,特别在实施精品战略方面,诸如征联评奖、精编书刊。毫无疑问,太品这些年所做的,在推出精品方面,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马(萧萧)老称之为“开创性的工作”,并希望把年度作品集“永久地编下去”。我想这个期望并不高,也并非很难。我所多虑的是,下一个五年,能比今天有多大进步?当代的对联精品,如何能够脍炙人口?能不能找到一种办法,去客观比较古人和今人的作品呢?<p></p></P>
<P > 关键是作品要精,精品要真。如此说来,入编本书的各位联家,则要放出眼光,敞开胸怀,超越自己,跨越今天,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了。<p></p></P>
<P > 我的地质生涯,是在燕山、太行、秦岭,主要是在青海高原度过的,是在反复跨越山岭中度过的。在野外工作,我们都有许多关于山的印象和感悟。面对大山,总有许多憧憬,希望赶快见到险峰上的“无限风光”。待费尽力气到了山顶上,却往往只见树木稀疏,乱云飞渡。一路上衣衫湿透,经呼啸的山风一吹,不禁打个冷战,毕竟“高处不胜寒”呵。倘若赶巧见到天葬台,云影蔽日,阴风袭来,头上老鹰与硕大的乌鸦盘旋觅食,更会觉得此地不可久留。离开山顶,就是“跨越”,跨出这一步,便有尽收眼底的、令人心旷神怡的山外的风景。<p></p></P>
<P > 看山外的风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明有暗,有浓有淡,而且随高度、随角度、随时间、随心境,那览物之情,又有诸多变化。尤其是每座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
发表于 2007-5-10 11:29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4>常老的序感情真挚、细腻,文笔流畅,很有文才,学习~~</FONT></P><P><FONT size=4>刘老师对楹联的发展和繁荣所做出的无私奉献和付出,是非常值得大家的尊敬和学习的。《联都》一书就多亏了刘老师的大力支持,才得以和大家见面,付出那么多,估计还得倒贴,这种赔上时间,赔上精力、赔上金钱的三赔先生,一般人是不容易做到的~~</FONT></P><P><FONT size=4>顺便再次表示一下感谢,:)</FONT></P>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18

110

帖子

0

精华

1638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11403
经验
22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4-26
3
发表于 2007-5-22 1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4-9 07:04 , Processed in 1.14368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