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6741
在线时间2565 小时
主题302
记录0
联都顾问 不党不群,无门无派

经验6645 点
威望1 点
金钱12253 ¥
在线时间2565 小时
主题302
联都顾问
不党不群,无门无派

- UID
- 9012
- 经验
- 6645 点
- 威望
- 1 点
- 在线时间
- 2565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6-8-27
|
<P><B>发生在三月份的纪念日</B>:</P>
<P>01.国际海豹日</P>
<P>03.全国爱耳日</P>
<P>05.雷锋纪念日</P>
<P>05.青年志愿者服务日</P>
<P>08.国际劳动妇女节</P>
<P>09.保护母亲河日</P>
<P>12.中国植树节</P>
<P>14.国际警察日</P>
<P>14.白色情人节</P>
<P>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P>
<P>16.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P>
<P>17.国际航海日</P>
<P>17.中国国医节</P>
<P>18.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P>
<P>21.世界儿歌日</P>
<P>21.世界林业节(世界森林日)</P>
<P>21.国际消除种族歧视日</P>
<P>21.世界睡眠日</P>
<P>22.世界水日</P>
<P>23.世界气象日</P>
<P>24.世界防治结核病纪念日</P>
<P>28.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P>
<P>农历正月十五 <b>元宵
</b>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P>
<P>农历正月十六 <b>头牙
</b>每年每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这天,各铺户商贾皆备牲礼祭福神,以酬谢神灵一年来的佑助。同时,老板备酒犒劳伙计,向伙计发“年赏”。倘若老板要辞退某伙计,可能会多发些赏银给他,并在席上特地斟酒敬他,或席上特意把鸡头朝向他,以示谢意(闽南宴俗,鸡头朝向谁,谁为最尊者)。假如伙计决定明年不再受老板之雇,也会有所暗示,即散席时将筷子倒置。故古时商界有俗谚:“吃头牙粘嘴须,吃尾牙面忧忧”,反映了伙计在“头牙”和“尾牙”不同心情。
莆仙人有做头牙、尾牙的风俗习惯。农历二月初二日,俗称“二月二”,也称“头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俗称“尾牙”。
“做牙”之说相当于地方方言里的“打牙祭”。所谓“打牙祭”,在《现代汉语词典》注解说:“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后来泛指偶而吃一顿丰盛的饭。”在莆仙,整个正月虽有“丰盛的菜肴”,但却算不得“做牙”,二月初二才是一年中“做牙”的头一次。在这一天,按传统惯例,各行业主于晚上办果、酒、香烛、“贡银”以祭神福余,后请雇佣伙友工匠们聚餐,未得邀请者,就意味着被“解雇”,所以称之为头牙,也称祭牙。旧时,私塾学生要到学馆参拜先生,朝拜孔子(或文昌帝君,或三教先生),家长亦于此日送子弟入塾受教。
做尾牙为腊月十六日,是一年中最后一次,故得名。尾牙这日,各行业主略备酒菜,供奉神明“土地公”(大名叫“福德正神”)亦一饱百家口福。礼毕,又在各家门口供家常便饭以祭“地基主”(房舍衔在地上的地神)。开店的、做生意的、木工、泥水匠都要敬神“做牙”,家有雇佣做工的,户主要办简便的酒席宴请做工的饱餐一顿,以借“做尾牙”犒尝和辞退雇员。被辞退的雇员在饱餐之后就得离开,算是特别“礼送”待遇。现在一般用礼品或“红包”作为谢送。
为什么会形成“做牙”习俗节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