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谭康平] 与王顺义吴西席就有关中小学恢复对课商榷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63

115

帖子

0

精华

2270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9330
经验
32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9-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28 09: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FONT size=5>与王顺义吴西席就有关中小学恢复对课商榷</FONT></P>
<P align=center><FONT size=5>谭康平</FONT></P>
<P><FONT size=4>笔者在本刊《对联文化(总第8期)》看到王顺义的《论在中小学恢复对课的片面性》一文时,虽然觉得王说的有其道理的方面,但有些看法我不认同。当时我也想把我的观点写出来,但无奈未有这个时间,一拖又转眼看到本刊总第9期吴西席的《澄清事实 形成共识》,这也好,让我与王、吴一齐商榷。</FONT></P>
<P><FONT size=4>吴的虽然对王的看法有点偏激,但可以被理解为是对事不对人。诚然,王和吴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一个想卫护好原有(各科内容比例已较为合理课文课时)的教学教育秩序;一个想让国粹中的对联进入校园使之更为普及。</FONT></P>
<P><FONT size=4>但我先要指出的是王顺义老师你还未搞清楚中小学课本是不是真的已设有对联课文就当作已有对课来责问楹联界是不应该的。我认为你的《论……》已将诗词与楹联混为一谈。你别以为你举例杜甫的一首绝句的诗也可代表了楹联。其实杜此诗虽恰好由两联组成,但它总体毕竟是诗而不是联。其实诗有诗的样式,联有联的样式。诗中虽有联,但只是联的其中之一(其相同之处是上下句字数七字或五字相同、主位平仄及词性相对等)。诗与联外型的最大区别是:律诗八句;绝诗四句,且句句字数相同。而对联不限制多少句,也不限制句句字数相同(一至上百字都可),但要分成两行上下行句句对齐。所以任何一首诗都不可盖含对联的“长短身材”,即诗不能代表了联。如果王你认识到对联这一独立文体形式确实还未进入校园,是否还反对楹联界提出的进校园?</FONT></P>
<P><FONT size=4>我知道你“反感”的是:中小校园课本原已有诗词课文,而诗词界提出诗词进校园使课本的诗词课文比原来的增多了,现在诗词界又再喊。并误以为诗中既有联即等于也已有对课了,汝楹联界又跟着喊什么?“对课停止不上了,要恢复对课?”。如果只是不满于诗词课文在课本的增多而作反对。那末现已知道了课本从来还未有对联的独立课文,王老师你赞不赞成校园课本适当加上对联的独立课文?楹联界有人提出“在中小学恢复对课”并不是多此一举的吧。</FONT></P>
<P><FONT size=4>至于你说的“这一不切实际而又片面的错误提法”我不认同。我认为:让中华对联知识走进中小校园的提法没有错。敬请看下去我的解释:</FONT></P>
<P><FONT size=4>我们说要弘扬祖国先进文化(因为中华民族的汉语文化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的其中一种),我们汉语的这一先进民族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特色多样,乘载着中华民族的思维和思想,让中华民族走向强大而又向着更强大的方向发展。</FONT></P>
<P><FONT size=4>而国粹对联是组成民族先进文化的其中之一种文学体裁。这里请允许我多话地说楹联的优点:她的特色营造人文景观,让人感受到有品趣的文化氛围中助人增长见识;她的特点(除很少数长联外)以最少字数句式概含地述出最先要表达的内容,又往往能言简意赅的。以其有趣的对仗形式让人感到有品味,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简语;她为节日、喜庆、……等,增添气氛和色彩,字义句意意味深长,或祝福或激励或……;她为园院、琼楼玉阁、名胜山水……点缀增辉。对联还助各行各业创造经济效益。只要你一出门,不管在本地或异乡,你往往会见到楹联的可嘉身姿。由楹联可以看出,有的示联者作自我的某内容介绍,说给来者知。</FONT></P>
<P><FONT size=4>正因为对联的用途面非常广阔,常为人们所应用。且又是我们要承传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因此,我认为她被人们早掌握好过迟掌握,所以她进校园让每个炎黄子孙都能早点学识这门知识是大有利的好事。况且,对联又容易被人学会,具有高小文化知识程度的都可以开始认识。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所学过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如果运用学些对联的初级知识,看来并不难。可以说学习对联知识,最佳的时候是从小学开始。所以我认为“在中小学恢复对课”的提法没有错。</FONT></P>
<P><FONT size=4>当然我们知道,学校课本载的各科知识课文内容都已很“挤压”。 小学,中学哪个年级要学到多少科知识,各科内容的比例多与少,哪科是主要科,哪科是次要科,哪科要续系统学的,哪科可零星学的。教材来自于中央教育部或各省教育厅编写。已较为合理大体“定型”,但不可能全部定型,因为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必然会有调整的,哪科应增量的,哪科应减量的,哪科应加上的,哪科应删去的,到时总会根据情况所需而作出决定的。不说远的,就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的教材就已改编了多次,当然,目的就是为了教育教学内容日益完善。既然教材可以“微调、加上”,楹联界提出的“在中小学恢复对课”的这一合理的建议和要求应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接纳吧。我们真期望这具决定性的上级部门接纳这有益弘扬民族先进文化的好建议。是不是适当地,就算一本语文书有一、二页对联课文、一学期有两、三节对联课时,都应该有个安排呢?校园是培育学生学会多门知识的重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1

71

帖子

0

精华

1117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8753
经验
15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8-1
2
发表于 2006-10-19 21:19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4>没有读过“王顺义的《论在中小学恢复对课的片面性》一文”,也不知“那末现已知道了课本从来还未有对联的独立课文”是指哪套教材。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材人教版小学课本,已经收录了部分对联课文。</FONT>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é彩| 六合投é注| 网络赚钱去SO娱é乐é城:顶级信用é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63

115

帖子

0

精华

2270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9330
经验
32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9-28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1 09:24 | 只看该作者
<P>在中小学恢复对课的片面性</P><P>王顺义</P><P>    对事物不作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不作客观理性的分析,也不讲求实事求是,只凭主观臆断的想象推理,也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只好人言亦言,是否一时难辨分明,顺风吹火,抄袭仿效他人者,大多数是好随大流者。诗词界提出“让中华诗词走进大中小学校园”不切实际而又片面的错误提法。随之楹联界也有人又作了同工异曲的不切实际而又片面的错误提法,“在中小学恢复对课”,因而行成了值得令人深思的姊妹篇。提者是否认真地查阅过中小学各年级的语文课程的组成和结构?这一门课,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识字、语言、语法知识的基础训练,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的教育教学,故称语文。后者它包括着很多种文体,有记叙文、小说、人物传记、童话、寓言、故事、诗、词、歌、赋,到了中学还有说明文、论文、文言文、戏剧等等,可以说是应有尽有。特别是中华传统诗词课,占的份量很大,如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两册)就占八课之多。而且随着学生的学年随年级升迁而增添。律诗(包括律绝)和对联相互并存,律诗中间的两联(四句)就是对联,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律诗,只不过有时对联它比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更要严格一些。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中,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由两副对联组成。很多识字课文,是用对句组成,如小学三年级语文识字课,就用对句来组成。不烦抄录如下:“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花对草,蝶对蜂,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桃对李,柳对杨,山青对水秀,鸟语对花香。”到了高年级和中学这类型对课那就增加得更多了。中小学教科书是中央教育部教育委员会成立教育专家编写委员会编写的,或责成各省教厅教育委员会进行组织编写。下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编写。没有审批的教材不得使用,这是法律所定的(见教育法律文件)。而且对教师上课中央教育部有指导性的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既然诗词联已编入教材,教师不能不上,教育管理部门和学生家长也决不会允许随意把它砍掉不上,也不能随意停上,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教学计划。教师根本不得随意停课旷工。而且上课不得迟到或者离开教室。外人干扰教师上课要受法律制裁,这是教育法律规定的。在这严格的教育教学制度和教育教学法律面前,先生们还提“中小学要恢复对课”是什么含意?诗词它不在学校,让它走进;对课停止不上,恢复上对课?
    学校的主体工作是教育教学,而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又是教师,教育教学任务全靠教师去完成。难道教师不能完成诗词联课的教学任务?一定要诗词联界的学校专家进校园去讲诗词联课?我曾对一位诗社社长说:“没有教育教学专长,没持有教师资格证是不能随意进校园登讲台讲课的。”他气愤地对我说:“我这堂堂皇皇的大学本科生,显赫的副主编职称,难道就是没有他们中小学教师讲得好,那他们就能讲得好,他就行,他们就行,岂有此理?”他不知道,教师资格、“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实施条例等法律文件中都有所规定:教师资格证是中央教育部委托县教委代发,戳有中央教委和县教委大红印章,还再加盖钢印,可见何等严肃?请外单位学术专家不要去与学校教师争上课。从上面事实说明,教育法律在文化界如此地淡薄,实为可叹,因此更难清楚什么是中央教育部的指导性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育学、心理学?什么是教育教学原则和教育教学逻辑。片面地认为有学历(学位)、职称,就等于有教师资格。把学历(学位)、职称、资格三者等同起来。在教育战线,学历(学位)是教育管理部门聘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依据,定职称,考评教师资格,学历它仅仅成为若干条件中的一个相应条件,它不是绝对的条件。学历(学位)、职称、资格三者间虽有联系,但是三者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
    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好多书协、书法社团曾经就提出:“书法要进校园,大中小学要设书法课”,当今很多诗词社团及刊物又提出:“让中华传统诗词走进大中小学校园”,目前楹联学界又提出:“中小学要恢复对课”,今后不知又该轮到那家单位来提?恐怕“小说”、“散文”、“故事”、“传奇”、“戏剧”、“新闻”等数家文艺单位还在等着呢?再过几年,无数家单位都给中小学送货上门。到那时学校成了五花八门,这很难说,因为都只站自家单位立场上来提,没有全局考虑,更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本位思想在作怪。各级各类学校,开哪几门课,各门功课要上多少课时完成,一学期上课几个周,一周几节课,一天上几节,这些中央教育部和教育管理部门都有所规定。就算小学课程轻一点,早上一般七点半到校,八点正式开课,11点放学午休,到两点又到校正式开课到五点放学,从星期一到星期五课程科目排得满满的,高年级还有晚自习,家庭作业。单位送货上门处于好心,学生也吃不了那么多。诗词联专家先生也想进学校登讲台讲课,尝尝滋味,若不叫科任教师让出课时,你还有什么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63

115

帖子

0

精华

2270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9330
经验
32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9-28
4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1 09:25 | 只看该作者
<P>恢复对课是时代的呼唤
——斥王顺义的“片面论”</P><P>张士忠
    王顺义的《论在中小学恢复对课的片面性》是一派胡言。
    先请看楹联家是怎么说的,联家孙嘉昶说:“现在小学、中学、大学课本,居然全都没有一点点的对联知识。”联家黄维善说:“初中、高中以至大学毕业生……碰到楹联的‘楹’字不知其为何字,不知其为何物……新中国成立后……哪所学校、哪个老师向学生传授过对联知识呢?”(见《中国当代联坛千家论典》736页和750页)这些精辟的论述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几代人的亲身经历,请问王顺义,还需要向谁去“调查”,还需要和谁去“研究”?“让楹联走进课堂,在中小学恢复对课”,这是历史的责任,这是时代的呼唤!请问王顺义老师,你教了三十余年的书,你是哪一年在哪一课里,给你的学生讲过对联知识,你讲得好吗?你又是哪年哪月哪个学校学的对联?能否把你的关于对联的讲义或者是教对联的笔记摊给大众,让我们这些“只凭主观臆断”的人以饱眼福。假使真能让我们如愿,我会惊喜发狂的!我会千叩万谢把你当作楹联祖师爷爷供奉起来!你教了三十余年书,按照你的论调,楹联一直没有停止过,那么你又培养出几个得意门生,有多少对联佳作问世,哪个经典著作中能查到你或你们的大名!请举出一二让我们领略一下你或你徒弟的风采!我量你拿不出来!依据你的为人,我量你拿不出来!依据你所处的时代,我量你拿不出来!依据你的“片面论”,我量你拿不出来!
    对联,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是一支灿烂的奇葩,在历史的长河中,她由人们的社会实践而萌发,成长、开花、结果,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自唐以后,楹联选就一代又一代名家。对联天子就如朱元璋、乾隆,对联大家如梁章钜、纪晓岚、郭沫若……数不胜数。对联作品、对联文化遍布全国城乡各个角落。特别是逢年过节、喜庆大事,都少不了对联的点缀。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这几十年来,在我们这几代人的课本中,就再也没有见到对联的影子;从小学开始,就没有听到老师讲对联的声音。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对联更是被列入“四旧”行列而遭清除。逢年过节只能贴一些政治口号或诗词中的对句。廿世纪后半叶的学生,不管是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毕业生,有几个知道对联上下比怎么辨别。现在合格的教师队伍中,又有多少真正掌握对联知识的。我们所说的让对联知识进课堂,在中小学恢复对课,决不是哪一人随便上讲台,与任课老师争课时,更不是楹联专家都去与合格的老师争饭碗。我们只是想通过正常渠道,合理安排,把楹联知识合法地编进中小学教材,再通过正常培训,由国家有关部门分期分批,把楹联知识交给不懂楹联的教师,既不增加课时,也不增加学生负担,象学习其它知识一样,把老祖宗的遗产继承下来,传递下去,永不断代。
    文化、文学、文教是密不可分的社会整体。社会发展了,文化就先进,文学就繁荣,文教就得紧紧跟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迅猛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十分迫切。顺应社会潮流,1984年11月,中国楹联学会成立,楹联队伍迅速壮大。目前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和110个地县成立了楹联组织,各级会员发展到10万名之多。然而10万与13亿相比仍然是微不足道,仍然需要发展壮大。怎么发展怎么壮大,这个问题就摆在了楹联人的面前。早在十年前后,楹联界有识之士,就多次呼吁:让中华独有的瑰宝——楹联走进课堂,在中小学恢复对课。现在的中小学课程,正象王顺义老师列出的:“有记叙文、小说、人物传记、童话寓言、故事、诗、词、歌、赋,到中学还有说明文、论文、文言文、戏曲等等,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好一个应有尽有,唯独没有楹联。按照王顺义的逻辑,楹联是不应该有!那好,就请王顺义回答一个问题:你所列出的这些语文内容,哪一样能代替了楹联的神圣职能?逢年过节、结婚喜庆,把门上贴一篇小说还是贴一段戏曲?贴上“窗含西岭千秋雪……”你愿意吗?再请问王顺义老师,你给学生上律诗、绝句课时,掺进对联知识了吗?你想到讲对联知识吗?啥都有为什么就容不得对联?已经耽误了几代的缺憾,为什么还要继续维持?王顺义老师抄来的“云对雾、雪对霜……”根本就不是三年级语文课,而是2004年的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三,不是正课。2005年的三年才有“晴对雨,暑对寒,天地对山川,鱼虫对草木,高山对平原……”语文教材规定“读一读”。请问王顺义老师:这作为“识字”和“读一读”的练习材料,在教学大纲里是否与正课一样重要。这两组对子句中“朝霞对夕阳”和“高山对平原”还是玉中瑕疵,不知教了三十余年的王顺义老先生可曾给学生指出来?这读一读的练习材料,是由老师读还是学生读,不读是不是犯法?巧得很,当时的一年级领导小孩和我孙子一块学习,我无意中发现就把它抄在笔记本上,并问小孩能不能背会。小孩说“老师没教”。课已经上到后面,前面的内容没教,按照王顺义的论谳,这位合格的任课老师该定什么罪?上级领导部门和学生家长又应该怎样与老师“决不会允许”!这两段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5 22:18 , Processed in 0.08145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