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43|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孟子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1
 楼主| 发表于 2003-9-16 09:37 | 只看该作者
梁惠王章句下·第六章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章句下·第七章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子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後察之; 见贤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 国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见不可焉,然後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後察之; 见可杀焉,然後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後可以为民父母。」 梁惠王章句下·第八章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於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九章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 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U+65B5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 「今有璞玉於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於治国家, 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於教玉人雕琢哉!」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章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 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一章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於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於燕众,置君而後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二章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而君之食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无尤焉。」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三章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於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斯城也, 与民守之,效死而弗去,则是可为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四章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 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 「□为善,後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 君如彼何哉!□为善而已矣。」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五章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 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 『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君请择於斯二者。」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六章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 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於匹夫者!以为贤乎? 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後丧逾前丧;君无见焉。」公曰:「诺。」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
 楼主| 发表于 2003-9-16 09:37 | 只看该作者
公孙丑上·第七章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於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 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 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 矢人而耻为矢也。 「如耻之,莫如为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上·第八章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於人以为善;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於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公孙丑上·第九章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 立於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 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 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穷而不悯。 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於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公孙丑下·第一章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德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公孙丑下·第二章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於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於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於路, 曰:「请必无归而造於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於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矣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普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 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 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故汤之於依尹,学焉而後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学焉而後臣之; 故不劳而霸。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汤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 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公孙丑下·第三章 陈臻问曰:「前日於齐,王□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七十镒而受; 於薜,□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 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 「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赆,』予何为不受? 「当在薜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之。』予何为不受? 「若於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公孙丑下·第四章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岁,子之民,老羸转於沟壑, 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 则反诸其入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於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 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公孙丑下·第五章 孟子谓□U+9F03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 今既数月以,未可以言与?<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3
 楼主| 发表于 2003-9-16 09:37 | 只看该作者
滕文公上·第三章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亟其乘屋, 其始播百谷。』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恒心,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於民有制。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彻者;彻也,助者,藉也。 「龙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为常。 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 为民父母,使民□□然,将终岁勤勤,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 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夫世禄,滕固行之矣。 「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 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於上,小民亲於下。 「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使毕战问「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 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 无野人莫养君子。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 「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 「馀夫二十五亩。 「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滕文公上·第四章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 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 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食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後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後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 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於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 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 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滥於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 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 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 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衣, 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 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 农夫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 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 亦不用於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 北学於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 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位倍之。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於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 然後归。子贡反,□室於场;独居三年,然後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 以有若似圣人,欲以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4
发表于 2003-9-16 0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为後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後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顾鸿□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 乐其有麋鹿鱼U+9F08。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子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 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 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U+9F08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U+9F08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於时,数口之家可以无□矣;谨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 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章句上·第四章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後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而死也。」 梁惠王章句上·第五章 梁惠王曰:「普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於齐, 长子死焉;西丧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梁惠王章句上·第六章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於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梁惠王章句上·第七章 齐宣王问曰:「齐桓普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曰:『王坐於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 曰:「牛可之?」对曰:「将以U+91C1钟。」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U+91C1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於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5
 楼主| 发表于 2003-9-16 09:38 | 只看该作者
滕文公下·第六章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 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传诸?使楚人传诸?」曰:「使齐人传之。」 曰:「一齐人传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 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 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滕文公下·第七章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 「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街已甚;迫,斯可以见矣。 「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则往拜其门; 阳货□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其亡也,而往拜之; 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 「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 非由之所之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之已矣。」 滕文公下·第八章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後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後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滕文公下·第九章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滥於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 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 「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 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 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於海隅而戮之; 灭国者五十,区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後人,咸以正无缺。』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 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U+5ED0有肥马; 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 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五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诗云:『戌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滕文公下·第十章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 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後耳有闻,目有见。」 孟子曰:「於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 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後可者也。 「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与? 抑亦盗跖之所□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 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以易之也。」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载,盖禄万锺,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 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於於陵。他日归, 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曰:『恶用是U+9D83U+9D83者为哉!』 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U+9D83U+9D83之肉也!』 出而哇之。 「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於陵则居之: 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後充其操者也!」 离娄上·第一章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 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 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6
 楼主| 发表于 2003-9-16 09:38 | 只看该作者
离娄下·第四章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徒。」 离娄下·第五章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离娄下·第六章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离娄下·第七章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 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离娄下·第八章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後可以有为。」 离娄下·第九章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後患何!」 离娄下·第十章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下·第十一章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离娄下·第十二章 孟子曰:「大人者,不先其赤子之心者也。」 离娄下·第十三章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离娄下·第十四章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 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离娄下·第十五章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离娄下·第十六章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後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离娄下·第十七章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离娄下·第十八章 徐子曰:「仲尼亟称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後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 是之取尔。 「□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离娄下·第十九章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传之。 「舜明於庶物,察於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离娄下·第二十章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汤执中,立贤无方。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武王不泄迩,不忘远。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离娄下·第二十一章 孟子曰:「王者之U+8FF9熄而诗亡,诗亡,然後春秋作。 「晋之乘,楚之□杌,鲁之春秋,一也。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离娄下·第二十二章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离娄下·第二十三章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 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离娄下·第二十四章 逢蒙学射於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於是杀羿。孟子曰: 「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 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 『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 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於尹公之他, 尹公之他学射於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 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 曰:『小人学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於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 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 发乘矢而後反。」 离娄下·第二十五章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离娄下·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 「所恶於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於智矣, 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 「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离娄下·第 二十七章 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 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 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言,孟子独不与□言, 是简□也。」 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 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离娄下·第二十八章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人恒敬之。 「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 此物奚宜至哉! 「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於禽兽又何难焉!』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7
 楼主| 发表于 2003-9-16 09:38 | 只看该作者
万章上·第六章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传於贤而传於子: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於天, 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於阳城;天下之民从之, 若尧崩之後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 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於民久。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於民未久。舜、禹、益 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 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伊尹相汤以王於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内二年,仲壬四年; 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 於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 「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於夏,伊尹之於殷也。 「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万章上·第七章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 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 「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 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 吾岂若於吾身亲见之哉!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後知,使先觉觉後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 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 「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 「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万章上·第八章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於卫主痈疽,於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 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 「於卫主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 『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 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 「孔子不悦於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 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 「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 何以为孔子!」 万章上·第九章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於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 信乎?」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 「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承,假道於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 「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 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於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相秦而显其君於天下,可传於後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万章下·第一章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 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 使先知觉後知,使先觉觉後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於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穷而不悯; 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於我侧, 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 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8
 楼主| 发表于 2003-9-16 09:39 | 只看该作者
凡二十章。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桊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桊。”桮,音杯。桊,丘圆反。性者,人生所?之天理也。杞柳,柜柳。桮桊,屈木所为,若卮匜之属。告子言人性本无仁义,必待矫揉而后成,如荀子性恶之说也。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桊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桊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桊,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戕,音墙。与,平声。夫,音扶。言如此,则天下之人皆以仁义为害性而不肯为,是因子之言而为仁义之祸也。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袂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湍,他端反。湍,波流潆回之貌也。告子因前说而小变之,近于扬子善恶混之说。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言水诚不分东西矣,然岂不分上下乎?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也。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夫,音扶。搏,补各反。搏,击也。跃,跳也。颡,额也。水之过额在山,皆不就下也。然其本性未尝不就下,但为博激所使而逆其性耳。此章言性本善,故顺之而无不善;本无恶,故反之而后为恶,非本无定体,而可以无所不为也。 告子曰:“生之谓性。”生,指人物之所以知觉运动者而言。告子论性,前后四章,语虽不同,然其大指不外乎此,与近世佛氏所谓作用是性者略相似。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与,平声。下同。白之谓白,犹言凡物之白者,同谓之白,更无差别也。白羽以下,孟子再问而告子曰然,则是谓凡有生者同是一性矣。“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孟子又言若果如此,则犬牛与人皆有知觉,皆能运动,其性皆无以异矣,于是告子自知其说之非而不能对也。愚按: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生者,人之所得于天之气也。性,形而上者也;气,形而下者也。人物之生,莫不有是性,亦莫不有是气。然以气言之,则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异也;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岂物之所得而全哉?此人之性所以无不善,而为万物之灵也。告子不知性之为理,而以所谓气者当之,是以杞柳湍水之喻,食色无善无不善之说,纵横缪戾,纷纭舛错,而此章之误乃其本根。所以然者,盖徒知知觉运动之蠢然者,人与物同;而不知仁义礼智之粹然者,人与物异也。孟子以是折之,其义精矣。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告子以人之知觉运动者为性,故言人之甘食悦色者即其性。故仁爱之心生于内,而事物之宜由乎外。学者但当用力于仁,而不必求合于义也。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长,上声,下同。我长之,我以彼为长也;我白之,我以彼为白也。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与,平声,下同。张氏曰:“上异于二字疑衍。”李氏曰:“或有阙文焉。”愚按:白马白人,所谓彼白而我白之也;长马长人,所谓彼长而我长之也。白马白人不异,而长马长人不同,是乃所谓义也。义不在彼之长,而在我长之之心,则义之非外明矣。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言爱主于我,故仁在内;敬主于长,故义在外。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耆,与嗜同。夫,音扶。言长之耆之,皆出于心也。林氏曰:“告子以食色为性,故因其所明者而通之。”自篇首至此四章,告子之辩屡屈,而屡变其说以求胜,卒不闻其能自反而有所疑也。此正其所谓不得于言勿求于心者,所以卒于卤莽而不得其正也。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孟季子,疑孟仲子之弟也。盖闻孟子之言而未达,故私论之。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所敬之人虽在外,然知其当敬而行吾心之敬以敬之,则不在外也。“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长,上声。伯,长也。酌,酌酒也。此皆季子问、公都子答,而季子又言,如此则敬长之心,果不由中出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恶,平声。尸,祭祀所主以象神,虽子弟为之,然敬之当如祖考也。在位,弟在尸位,乡人在宾客之位也。庸,常也。斯须,暂时也。言因时制宜,皆由中出也。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9
 楼主| 发表于 2003-9-16 09:39 | 只看该作者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乐,音洛。天爵者,德义可尊,自然之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修其天爵,以为吾分之所当然者耳。人爵从之,盖不待求之而自至也。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要,音邀。要,求也。修天爵以要人爵,其心固已惑矣;得人爵而弃天爵,则其惑又甚焉,终必幷其所得之人爵而亡之也。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贵于己者,谓天爵也。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人之所贵,谓人以爵位加己而后贵也。良者,本然之善也。赵孟,晋卿也。能以爵禄与人而使之贵,则亦能夺之而使之贱矣。若良贵,则人安得而贱之哉?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闻,去声。诗大雅既醉之篇。饱,充足也。愿,欲也。膏,肥肉。粱,美谷。令,善也。闻,亦誉也。文绣,衣之美者也。仁义充足而闻誉彰着,皆所谓良贵也。尹氏曰:“言在我者重,则外物轻。”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与,犹助也。仁之能胜不仁,必然之理也。但为之不力,则无以胜不仁,而人遂以为真不能胜,是我之所为有以深助于不仁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言此人之心,亦且自怠于为仁,终必幷与其所为而亡之。赵氏曰:“言为仁不至,而不反诸己也。”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荑,音蹄。稗,蒲卖反。夫,音扶。荑稗,草之似谷者,其实亦可食,然不能如五谷之美也。但五谷不熟,则反不如荑稗之熟;犹为仁而不熟,则反不如为他道之有成。是以为仁必贵乎熟,而不可徒恃其种之美,又不可以仁之难熟,而甘为他道之有成也。尹氏曰:“日新而不已则熟。”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彀,古候反。羿,善射者也。志,犹期也。彀,弓满也。满而后发,射之法也。学,谓学射。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大匠,工师也。规矩,匠之法也。此章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曲艺且然,况圣人之道乎?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 凡十六章。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任,平声。任,国名。屋庐子,名连,孟子弟子也。“色与礼孰重?”任人复问也。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迎,去声。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于,如字。何有,不难也。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揣,初委反。本,谓下。末,谓上。方寸之木至卑,喻食色。岑楼,楼之高锐似山者,至高,喻礼。若不取其下之平,而升寸木于岑楼之上,则寸木反高,岑楼反卑矣。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钩,带钩也。金木重而带钩小,故轻,喻礼有轻于食色者;羽本轻而一舆多,故重,喻食色有重于礼者。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翅,与啻同,古字通用,施智反。礼食亲迎,礼之轻者也。饥而死以灭其性,不得妻而废人伦,食色之重者也。奚翅,犹言何但。言其相去悬绝,不但有轻重之差而已。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踰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紾,音轸。搂,音娄。紾,戾也。搂,牵也。处子,处女也。此二者,礼与食色皆其重者,而以之相较,则礼为尤重也。此章言义理事物,其轻重固有大分,然于其中,又各自有轻重之别。圣贤于此,错综斟酌,毫发不差,固不肯枉尺而直寻,亦未尝胶柱而调瑟,所以断之,一视于理之当然而已矣。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赵氏曰:“曹交,曹君之弟也。”人皆可以为尧舜,疑古语,或孟子所尝言也。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曹交问也。食粟而已,言无他材能也。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胜,平声。匹,字本作鴄,鸭也,从省作匹。礼记说“匹为鹜”是也。乌获,古之有力人也,能举移千钧。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后,去声。长,上声。先,去声。夫,音扶。陈氏曰:“孝弟者,人之良知良能,自然之性也。尧舜人伦之至,亦率是性而已。岂能加毫末于是哉?”杨氏曰:“尧舜之道大矣,而所以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10
 楼主| 发表于 2003-9-16 09:39 | 只看该作者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任,平声。相,去声,下同。赵氏曰:“季任,任君之弟。任君朝会于邻国,季任为之居守其国也。储子,齐相也。”不报者,来见则当报之,但以币交,则不必报也。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闲矣。”屋庐子知孟子之处此必有义理,故喜得其闲隙而问之。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为其之为,去声,下同。与,平声。言储子但为齐相,不若季子摄守君位,故轻之邪?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书周书洛诰之篇。享,奉上也。仪,礼也。物,币也。役,用也。言虽享而礼意不及其币,则是不享矣,以其不用志于享故也。为其不成享也。”孟子释书意如此。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徐氏曰:“季子为君居守,不得往他国以见孟子,则以币交而礼意已备。储子为齐相,可以至齐之境内而不来见,则虽以币交,而礼意不及其物也。”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先、后、为,皆去声。名,声誉也。实,事功也。言以名实为先而为之者,是有志于救民也;以名实为后而不为者,是欲独善其身者也。名实未加于上下,言上未能正其君,下未能济其民也。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恶、趋,并去声。仁者,无私心而合天理之谓。杨氏曰:“伊尹之就汤,以三聘之勤也。其就桀也,汤进之也。汤岂有伐桀之意哉?其进伊尹以事之也,欲其悔过迁善而已。伊尹既就汤,则以汤之心为心矣;及其终也,人归之,天命之,不得已而伐之耳。若汤初求伊尹,即有伐桀之心,而伊尹遂相之以伐桀,是以取天下为心也。以取天下为心,岂圣人之心哉?”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公仪子,名休,为鲁相。子柳,泄柳也。削,地见侵夺也。髡讥孟子虽不去,亦未必能有为也。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与,平声。百里奚,事见前篇。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华,去声。王豹,卫人,善讴。淇,水名。绵驹,齐人,善歌。高唐,齐西邑。华周、杞梁,二人皆齐臣,战死于莒。其妻哭之哀,国俗化之皆善哭。髡以此讥孟子仕齐无功,未足为贤也。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税,音脱。为肉、为无之为,并去声。按史记:“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齐人闻而惧,于是以女乐遗鲁君。季桓子与鲁君往观之,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孟子言以为为肉者,固不足道;以为为无礼,则亦未为深知孔子者。盖圣人于父母之国,不欲显其君相之失,又不欲为无故而苟去,故不以女乐去,而以膰肉行。其见几明决,而用意忠厚,固非众人所能识也。然则孟子之所为,岂髡之所能识哉?尹氏曰:“淳于髡未尝知仁,亦〔一〕未尝识贤也,宜乎其言若是。”〔一〕“亦”原作“而”,据清仿宋大字本改。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赵氏曰:“五霸: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也。三王,夏禹、商汤、周文、武也。”丁氏曰:“夏昆吾,商大彭、豕韦,周齐桓、晋文,谓之五霸。”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朝,音潮。辟,与辟同。治,去声。庆,赏也,益其地以赏之也。掊克,聚敛也。让,责也。移之者,诛其人而变置之也。讨者,出命以讨其罪,而使方伯连帅帅诸侯以伐之也。伐者奉天子之命,声其罪而伐之也。搂,牵也。五霸牵诸侯以伐诸侯,不用天子之命也。自入其疆至则有让,言巡狩之事;自一不朝至六师移之,言述职之事。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11
 楼主| 发表于 2003-9-16 09:40 | 只看该作者
凡四十六章。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人有是心,莫非全体,然不穷理,则有所蔽而无以尽乎此心之量。故能极其心之全体而无不尽者,必其能穷夫理而无不知者也。既知其理,则其所从出。亦不外是矣。以大学之序言之,知性则物格之谓,尽心则知至之谓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存,谓操而不舍;养,谓顺而不害。事,则奉承而不违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殀寿,命之短长也。贰,疑也。不贰者,知天之至,修身以俟死,则事天以终身也。立命,谓全其天之所付,不以人为害之。程子曰:“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自理而言谓之天,自禀受而言谓之性,自存诸人而言谓之心。”张子曰:“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愚谓尽心知性而知天,所以造其理也;存心养性以事天,所以履其事也。不知其理,固不能履其事;然徒造其理而不履其事,则亦无以有诸己矣。知天而不以殀寿贰其心,智之尽也;事天而能修身以俟死,仁之至也。智有不尽,固不知所以为仁;然智而不仁,则亦将流荡不法,而不足以为智矣。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人物之生,吉凶祸福,皆天所命。然惟莫之致而至者,乃为正命,故君子修身以俟之,所以顺受乎此也。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命,谓正命。岩墙,墙之将覆者。知正命,则不处危地以取覆压之祸。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尽其道,则所值之吉凶,皆莫之致而至者矣。桎梏死者,非正命也。”桎梏,所以拘罪人者。言犯罪而死,与立岩墙之下者同,皆人所取,非天所为也。此章与上章盖一时之言,所以发其末句未尽之意。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舍,上声。在我者,谓仁义礼智,凡性之所有者。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有道,言不可妄求。有命,则不可必得。在外者,谓富贵利达,凡外物皆是。赵氏曰:“言为仁由己,富贵在天,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物细微,其当然之理,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乐,音洛。诚,实也。言反诸身,而所备之理,皆如恶恶臭、好好色之实然,则其行之不待勉强而无不利矣,其为乐孰大于是。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强,上声。强,勉强也。恕,推己以及人也。反身而诚则仁矣,其有未诚,则是犹有私意之隔,而理未纯也。故当凡事勉强,推己及人,庶几心公理得而仁不远也。此章言万物之理具于吾身,体之而实,则道在我而乐有余;行之以恕,则私不容而仁可得。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著者,知之明;察者,识之精。言方行之而不能明其所当然,既习矣而犹不识其所以然,所以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多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赵氏曰:“人能耻己之无所耻,是能改行从善之人,终身无复有耻辱之累矣。”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为机械变诈之巧者,所为之事皆人所深耻,而彼方且自以为得计,故无所用其愧耻之心也。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但无耻一事不如人,则事事不如人矣。或曰:“不耻其不如人,则何能有如人之事。”其义亦通。或问:“人有耻不能之心如何?”程子曰:“耻其不能而为之可也,耻其不能而掩藏之不可也。”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好,去声。乐,音洛。亟,去吏反。言君当屈己以下贤,士不枉道而求利。二者势若相反,而实则相成,盖亦各尽其道而已。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句,音钩。好、语,皆去声。宋,姓。句践,名。游,游说也。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赵氏曰:“嚣嚣,自得无欲之貌。”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乐,音洛。德,谓所得之善。尊之,则有以自重,而不慕乎人爵之荣。义,谓所守之正。乐之,则有以自安,而不殉乎外物之诱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离,力智反。言不以贫贱而移,不以富贵而淫,此尊德乐义见于行事之实也。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得己,言不失己也。民不失望,言人素望其兴道致治,而今果如所望也。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见,音现。见,谓名实之显著也。此又言士得己、民不失望之实。此章言内重而外轻,则无往而不善。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夫,音扶。兴者,感动奋发之意。凡民,庸常之人也。豪杰,有过人之才智者也。盖降衷秉彝,人所同得,惟上智之资无物欲之蔽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12
 楼主| 发表于 2003-9-16 09:40 | 只看该作者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夫,音扶。与,平声。范,齐邑。居,谓所处之位。养,奉养也。言人之居处,所系甚大,王子亦人子耳,特以所居不同,故所养不同而其气体有异也。孟子曰:张邹皆云羡文也。“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广居,见前篇。尹氏曰:“睟然见于面,盎于背,居天下之广居者然也。”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呼,去声。垤泽,宋城门名也。孟子又引此事为证。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食,音嗣。畜,许六反。交,接也。畜,养也。兽,谓犬马之属。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将,犹奉也。诗曰:“承筐是将。”程子曰:“恭敬虽因威仪币帛而后发见,然币之未将时,已有此恭敬之心,非因币帛而后有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此言当时诸侯之待贤者,特以币帛为恭敬,而无其实也。拘,留也。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人之有形有色,无不各有自然之理,所谓天性也。践,如践言之践。盖众人有是形,而不能尽其理,故无以践其形;惟圣人有是形,而又能尽其理,然后可以践其形而无歉也。程子曰:“此言圣人尽得人道而能充其形也。盖人得天地之正气而生,与万物不同。既为人,须尽得人理,然后称其名。众人有之而不知,贤人践之而未尽,能充其形,惟圣人也。”杨氏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物者,形色也。则者,性也。各尽其则,则可以践形矣。” 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于已乎?”已,犹止也。孟子曰:“是犹或紾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弟而已矣。”紾,之忍反。紾,戾也。教之以孝弟之道,则彼当自知兄之不可戾,而丧之不可短矣。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所谓教之以孝弟者如此。盖示之以至情之不能已者,非强之也。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为,去声。陈氏曰:“王子所生之母死,厌于嫡母而不敢终丧。其傅为请于王,欲使得行数月之丧也。时又适有此事,丑问如此者,是非何如?”按仪礼:“公子为其母练冠、麻衣、縓缘,既葬除之。”疑当时此礼已废,或既葬而未忍即除,故请之也。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夫,音扶。言王子欲终丧而不可得,其傅为请,虽止得加一日,犹胜不加。我前所讥,乃谓夫莫之禁而自不为者耳。此章言三年通丧,天经地义,不容私意有所短长。示之至情,则不肖者有以企而及之矣。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下文五者,盖因人品高下,或相去远近先后之不同。有如时雨化之者,时雨,及时之雨也。草木之生,播种封植,人力已至而未能自化,所少者,雨露之滋耳。及此时而雨之,则其化速矣。教人之妙,亦犹是也,若孔子之于颜曾是已。有成德者,有达财者,财,与材同。此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成德,如孔子之于冉闵;达财,如孔子之于由赐。有答问者,就所问而答之,若孔孟之于樊迟、万章也。有私淑艾者。艾,音乂。私,窃也。淑,善也。艾,治也。人或不能及门受业,但闻君子之道于人,而窃以善治其身,是亦君子教诲之所及,若孔孟之于陈亢、夷之是也。孟子亦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几,音机。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为,去声。彀,古候反。率,音律。彀率,弯弓之限也。言教人者,皆有不可易之法,不容自贬以殉学者之不能也。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引,引弓也。发,发矢也。跃如,如踊跃而出也。因上文彀率,而言君子教人,但授以学之之法,而不告以得之之妙,如射者之引弓而不发矢,然其所不告者,已如踊跃而见于前矣。中者,无过不及之谓。中道而立,言其非难非易。能者从之,言学者当自勉也。此章言道有定体,教有成法;卑不可抗,高不可贬;语不能显,默不能藏。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殉,如殉葬之殉,以死随物之名也。身出则道在必行,道屈则身在必退,以死相从而不离也。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以道从人,妾妇之道。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更,平声。赵氏曰:“滕更,滕君之弟,来学者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长,上声。赵氏曰:“二,谓挟贵、挟贤也。”尹氏曰:“有所挟,则受道之心不专,所以不答也。”此言君子虽诲人不倦,又恶夫意之不诚者。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已,止也。不可止,谓所不得不为者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13
 楼主| 发表于 2003-9-16 09:40 | 只看该作者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复,扶又反。先时齐国尝饥,孟子劝王发棠邑之仓,以振贫穷。至此又饥,陈臻问言齐人望孟子复劝王发棠,而又自言恐其不可也。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手执曰搏。卒为善士,后能改行为善也。之,适也。负,依也。山曲曰嵎。撄,触也。笑之,笑其不知止也。疑此时齐王已不能用孟子,而孟子亦将去矣,故其言如此。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程子曰:“五者之欲,性也。然有分,不能皆如其愿,则是命也。不可谓我性之所有,而求必得之也。”愚按:不能皆如其愿,不止为贫贱。盖虽富贵之极,亦有品节限制,则是亦有命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程子曰:“仁义礼智天道,在人则赋于命者,所禀有厚薄清浊,然而性善可学而尽,故不谓之命也。”张子曰:“晏婴智矣,而不知仲尼。是非命邪?”愚按:所禀者厚而清,则其仁之于父子也至,义之于君臣也尽,礼之于宾主也恭,智之于贤否也哲,圣人之于天道也,无不吻合而纯亦不已焉。薄而浊,则反是,是皆所谓命也。或曰“者”当作否,“人”衍字,更详之。愚闻之师曰:“此二条者,皆性之所有而命于天者也。然世之人,以前五者为性,虽有不得,而必欲求之;以后五者为命,一有不至,则不复致力,故孟子各就其重处言之,以伸此而抑彼也。张子所谓‘养则付命于天,道则责成于己’。其言约而尽矣。”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赵氏曰:“浩生,姓;不害,名,齐人也。”“何谓善?何谓信?”不害问也。曰:“可欲之谓善,天下之理,其善者必可欲,其恶者必可恶。其为人也,可欲而不可恶,则可谓善人矣。有诸己之谓信。凡所谓善,皆实有之,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是则可谓信人矣。张子曰:“志仁无恶之谓善,诚善于身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力行其善,至于充满而积实,则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矣。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则德业至盛而不可加矣。大而化之之谓圣,大而能化,使其大者泯然无复可见之迹,则不思不勉、从容中道,而非人力之所能为矣。张子曰:“大可为也,化不可为也,在熟之而已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程子曰:“圣不可知,谓圣之至妙,人所不能测。非圣人之上,又有一等神人也。”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盖在善信之闲,观其从于子敖,则其有诸己者或未实也。张子曰:“颜渊、乐正子皆知好仁矣。乐正子志仁无恶而不致于学,所以但为善人信人而已;颜子好学不倦,合仁与智,具体圣人,独未至圣人之止耳。”程子曰:“士之所难者,在有诸己而已。能有诸己,则居之安,资之深,而美且大可以驯致矣。徒知可欲之善,而若存若亡而已,则能不受变于俗者鲜矣。”尹氏曰:“自可欲之善,至于圣而不可知之神,上下一理。扩充之至于神,则不可得而名矣。” 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墨氏务外而不情,杨氏太简而近实,故其反正之渐,大略如此。归斯受之者,悯其陷溺之久,而取其悔悟之新也。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放豚,放逸之豕豚也。苙,阑也。招,罥也,羁其足也。言彼既来归,而又追咎其既往之失也。此章见圣贤之于异端,距之甚严,而于其来归,待之甚恕。距之严,故人知彼说之为邪;待之恕,故人知此道之可反,仁之至,义之尽也。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征赋之法,岁有常数,然布缕取之于夏,粟米取之于秋,力役取之于冬,当各以其时;若幷取之,则民力有所不堪矣。今两税三限之法,亦此意也。尹氏曰“言民为邦本,取之无度,则其国危矣。”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尹氏曰:“言宝得其宝者安,宝失其宝者危。” 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盆成,姓;括,名也。恃才妄作,所以取祸。徐氏曰:“君子道其常而已。括有死之道焉,设使幸而获免,孟子之言犹信也。” 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有业屦于牖上,馆人求之弗得。馆,舍也。上宫,别宫名。业屦,织之有次业而未成者,盖馆人所作,置之牖上而失之也。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廋也?”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曰:“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距。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从、为,并去声。与,平声。夫子,如字,旧读为扶余者非。或问之者,问于孟子也。廋,匿也。言子之从者,乃匿人之物如此乎?孟子答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14
 楼主| 发表于 2003-9-16 09:41 | 只看该作者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5 《孟子》 -------------------------------------------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江山为重” 关于《孟子》一书的作者,历来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是孟子本人自 己著述的。最早持这种观点的,是东汉赵岐,他在《孟子题辞》中说:“此书,孟子之 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后来,宋代的理学家朱熹从文章风格前后的一致性来论 证《孟子》为孟轲自己写成的。他说:“观七篇笔势如熔铸而成,非缀缉可就。” (《朱子大全》)但他也不否认在著作过程中有弟子参加。清代的阎若璩也认为是孟子 本人手著。第二种意见认为,是孟子死后他的门徒万章、公孙丑共同记述的。最初发表 这种议论的,是唐代的韩愈和张籍。韩愈说:“轲之书,非轲自著,既没,其徒万章、 公孙丑相与记轲之言耳。”(《昌黎文集·答张籍书》)后来,宋人苏辙、晁公武也附 和这种观点,但是,他们都没有举出有力的佐证。清代的崔述也持这一观点。第三种意 见认为,是孟子与万章、公孙丑师徒一起记述的,而主要作者是孟子本人。最早阐明这 一观点的,是太史公司马迁。我们认为,司马迁的话是可信的。他是西汉人,他所处的 时代较早,当时所见到的史料,所听到的传闻,比后人丰富而且确实,我们从时间上来 考察,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孟子》一书不是孟子死后,其门徒的共同记述。孟子从62岁 结束周游生活,一直到84岁去世,还有20年左右的闲居生活。他除继续讲学外,没有像 孔子那样花大量的精力去搜集和整理古籍。而且《孟子》一书是写他自己和学生的言论 和活动的,类似于现代人写回忆录那样,是力所能及的。所以说,孟子生前与学生万章、 公孙丑一起完成《孟子》一书的理由,是可以成立的。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一带)人。孟子生于何时,众说纷纭。一般 认为他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的说法,较为合理。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 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主张,对于发展和巩固新兴的封建制度,实现全国的 统一是起了进步推动作用的。他的仁政思想,“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提倡“省刑 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在后来封建社会历史上,对于反对暴政,反对横 行暴敛,要重视人民的穿衣吃饭问题,有好的影响。他主张尚贤,重视修养,提倡为臣 的要以仁义规劝君主,反对阿谀奉承,这有益于培养士大夫知识分子的骨气,有益于澄 清吏治、限制朝廷的胡作非为。他提出的“人皆可以为尧舜”,被人们发展为不迷信任 何权威的主张。他的“井田制”理想,为后来进步思想家作为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 矛盾的依据。他的仁战思想,启发人们反对非正义战争。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也为 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 孟子从30岁到44岁这段时间,主要的活动是收徒讲学,宣扬儒家学说。44岁时,孟 子便带领着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他先后到了齐、宋、 滕、魏、鲁等国。孟子所处的时代,是各国诸侯互相兼并的战国时代,各国统治者只讲 争霸争利,怎么会相信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学说呢?孟子在实践中不断碰壁之 后,“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 孟荀列传》) 司马迁说“作《孟子》七篇”,但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却说:“《孟子》十 一篇”。那么,《孟子》到底是几篇呢?东汉赵岐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便给十一篇分列 真伪,他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十一篇中的《性善辩》、《文说》、《孝经》和《为 政》,这四篇《外书》是赝品,因而不给它作注解。《孟子》的七篇是《梁惠王》上下 篇,《公孙丑》上下篇,《滕文公》上下篇,《离娄》上下篇,《万章》上下篇,《告 子》上下篇,《尽心》上下篇。《孟子》一书的篇名和《论语》一样,不过是摘取每篇 开头的几个重要字眼来命名,并没有别的意义。本来《孟子》七篇并没有分上下两篇, 到东汉赵岐所著《孟子章句》,才把七篇各分为上下两卷,后来加以沿用。 《孟子》一书以问对、答辩方式展开,以驳论为主要的论证方法。它翔实地记载了 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保存了丰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学、历史、经 济和哲学的重要著作。全书35000字,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不仅是一部儒 家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 儒家经典。《孟子》一书是“拟圣而作”,它既吸收《论语》中的精华,也接受了 《大学》、《中庸》的一些特点。在《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仁是 儒家学说的中心,孔子常讲仁很少讲义,孟子则仁义并重,他有句名言,即“舍生取 义”。汉文帝时把《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各置博士之官,叫“传记 博士”;《孟子》被视为辅翼经书的传记。两汉时,《孟子》已和《论语》并列。到五 代时,后蜀主孟昶命毋昭裔楷书《易》、《书》、《诗》、《议礼》、《周礼》、《礼 记》、《公羊》、《谷梁》、《左传》、《论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25 14:51 , Processed in 0.09440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