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与练习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7-4 2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三章 学习与练习   学习与练习写对联,要从初步的打基础的练习方法开始。待有一定的水平后,再试验应用一些高级的方法来巩固与提高。 第一节 一些初步的学习与练习方法   了解一些术语   在这里,我们先把前一章中讲过的,以及还没有讲到的一些和“对联”本身相关的术语综括在一起,进行解释。这样,既便于初学者了解一些基本概念,更有利于此后的学习。   先说对联,它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一组平仄基本调谐的对仗的句子;二、从内容上看,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三、它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品,有载体。   楹联,原指悬挂在楹柱上的对联,后来发展为对所有的对联的一种雅致的称呼。但是,粗俗的对联,如某些黄得露骨的喜联,称之为楹联,恐怕它就当不起了。只可还叫它对联吧。从这一点上看,对联的涵盖范围比楹联略宽。   单就对联上的文字内涵来说,可以称之为联语。大部分联语是成句的,有的还有分句,从而可称之为联句。对联的一组联句分上下,习称上联、下联,合在一起就是全联。上下联,从平仄、对仗等方面看,都是相对的,称为对句。另有一组术语:把上联称为“出句”,下联则称为“对句”。此“对句”与上下联合称“对句”的那个“对句”是两种场合下的不同概念,阅读相关书籍时,必须注意区分开。   对对子,就是组织起一对汉语语言和文字的对偶,从一个字到无数个字,只要能对得上就行。这种对偶,在诗句中称为对仗。后来在对联中也沿袭了对仗这一专名词。注意:光对对子,可以不必顾及是否能在意义上组成一副对联,也就是说,不一定追求非得在最后写成对联。所以,对子还不是对联,讲对对子的书和讲对联的书,严格地说是两类。清代梁章钜编著的《楹联丛话》,所录绝大多数是楹联的联语,实用于载体之上就成了真正的楹联。可是,同是他编著的《巧对录》,所录的绝大多数是对子,那是很难实用于载体上的。也就是说,那些都不是楹联,或说都不是对联。但是,对对子,如果不是字词对而是成句地对,也可称为对句。当然,这里所谓的对句,也是专就内涵说的,牵涉不到载体问题。   对对子是撰写对联的基础,是写对联的基本功。但是,学习对对子不仅是作对联的基本功和基础,从历史上看,更是创作中国古代格律诗、写作骈体文(包括八股文等)等诗文的基本功和基础。讲对对子的书籍,涉及古代启蒙教育中为创作诗文作准备的面很宽。   当然,我们这里主要讲的是对联,所以,讲对对子,也是环绕着作对联来讲。   读一两本启蒙的讲授对对子的书籍   唐宋以来,特别是明清两代,儿童一入学,认识了一两千字,读过几本启蒙书如“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的总合简称)之后,就要练习对对子了。在学习对对子的同时,学习押韵。这都是为了给以后写律诗,特别是写试帖诗作准备,同时为写八股文作准备。   讲授对对子的书籍有多种,主要的常见常用的有《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笠翁是清初著名戏曲小说家兼大杂家李渔的字),还有《声律发蒙》、《对属发蒙》、《对类》等。   这种书籍大致上都是从一个字对一个字的对子开始,发展到十多个字的对句为止。从少到多,由浅人深。它们是按诗韵编排的,这就使学童在学习对对子的同时,也熟悉了近体诗的押韵。再进一步,为了学习写近体诗,特别是写试帖诗,就要经常参考《佩文诗韵》、《诗韵合璧》、《诗韵全璧》这类书籍。这种书籍中也附有现成的对子,当然更是按韵编排。所以,那时候的读书人,对于我们前面讲到的入声字,不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在他们看来似乎都不成问题。这与他们自幼熟读以上两类书籍有关。   当然,上述两类书籍主要是为作近体诗作准备的。可是,因为它们都从对对子入手,或是提供许多对对子的素材,所以古代人(特别是明清两代)讲授写对联,同时也用这种书籍启蒙。或者说,是把学习写对联和作诗放在一起处理了。我们建议:初学写对联的人,也可从这方面人手。一则看看现成的对子是什么样的,一则还可扩大自己的词汇。这种学习方式经过上千年的实践,证明十分有效。我们也应该试一试。   找现成的词语作简单的对对子练习   初学撰写对联的人,每每感到自己的词汇有限。那就无妨先作一些简单的对对子练习。从历史上看,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人名对   最简便的方法是,找一部书,将其中的人名挑出来组成工整的对仗。扩而大之,用几部书,甚至书籍目录中的著者目录、花名册、点名簿等,都可用来作这类文字游戏。但应注意:不可随意将男女人名作成对子,除非他们是夫妇。切记,切记!就是用古人名字也不行。养成了坏习惯,很难改正。   在阅读中国古代小说时,可以注意到,特别是明清的章回小说,给人物起名字时,就经常成组成对。如《封神演义》第六十三回,殷郊的左右二将是温良、马善;《水浒传》中杜迁(千)对宋万,押送林冲的是董超和薛霸;《济公传》中两大捕头是雷鸣(明)和陈亮。此种例子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
 楼主| 发表于 2003-7-4 23:13 | 只看该作者
后来逐步发展为集各体诗均可。如,集四言,主要以集《诗经》和曹操、陶渊明等人的为主。还有集“楚辞”体的。但是在集诗句成诗中都不怎么流行,恐怕是因为材料少之故。集古体诗和近体诗而成诗,特别是集近体诗中的七言诗的最多。明清两代盛行集诗,在某些场合,甚至被看作显示文才诗才的一种极好的方式。例如,清代沈起凤《清铎》卷八“十姨庙”一则中,那十位女性知识分子各集七律一首,以为唱和,就是一个逞才炫学的典型例证,用来反衬出同坐的男性草包之无能。文繁不赘引,请有兴趣的读者自行参看。   集句联语,就是从集句诗发展而来的。集诗,一般追求集成律诗,要的就是中间那两联。可是得八句才能成诗,也不太容易集成并集得好呢。集联,从集诗的角度看,只集一联,可就简单多了。   集近体诗诗句的,成果最多,也最容易落好。因为近体诗主要就是五言、七言二体,每一体的平仄就那么几样安排。所以,集句时调平仄很容易。这是一。近体诗中,《全唐诗》连补遗,存诗不下五万首,除去古体诗不算(其实,集句时,古体诗也能和近体诗的诗句搭配),近体诗起码还存有三万多首左右。北宋以下则更多。材料足够用的。这是二。从古及今,近体诗的内容涉及面十分宽广,除了工业化和当代革命化等内容(当代诗人也开垦了这块处女地),古代近体诗中无不写到了。这一点,和词曲,特别是和词比较一下,就可看出近体诗的园地是如何宽广了。用来搭配撰写各种内容的对联,如寿联、喜联、挽联、门联、行业联,等等,无不得心应手。这是三。近体诗集句为集句联之正宗,盖无疑义。近体诗集句的成联记录也最多,请阅览各种联话联书,还有专门集近体诗的著作,均不赘述。这些都足供参考并从中变化取材,这是四。   现在,取几副近体诗集句成联,略观其实用范围:   文章辉五色; (李白《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   ○○○●●   心迹喜双清。 (杜甫《屏迹二首之一》)   ○●●○○   这副联是可以赠与文学家的。   汲古得修绠; (韩愈《秋怀》之五)   ●●●○●   开怀畅远襟。 (褚亮《临高台》)   ○○●●○   这副联是可以赠与研究中国古代学术的中老年名家的。   深情托瑶瑟; (贾至《长门怨》)   ○○●○●   逸气凌青松。 (李白《送长沙陈大守》)   ●●○○○   这副联可以赠与音乐界人士。   白雪任教春事晚;   ●●●○○●●   贞松惟有岁寒知。   ○○○●●○○   这两句都是集元好问的诗句,上联出自《寄答飞卿》,下联出自《谢常君卿》。此联很适合赠与年老的经历过世事艰难又坚持个人理想的女性,特别是老年比丘尼。给有以上经历的老年女性作挽联也很合适。笔者就曾借来挽原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中国农工民主党的一位老领导人李健生先生。用作挽联的优点是,一洗悲啼哀怨之气息,是两个庄重沉稳的比喻。   近体诗中存诗最多的大名家是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是他自己的粗略统计,包括古体诗在内。他的诗,内涵覆盖面宽广,慷慨激昂、优雅恬静等各类型的全能找到。因此,专门集陆游诗句的很多,成果发表的也不少。因为他的诗句多,似乎还有发掘的余地。杜甫和李白、李商隐、苏轼、黄庭坚,大概已经被大家伙儿“挦扯”得差不多啦。清末民初,青年人喜爱龚自珍诗文的不少,集龚诗也是一时风气。其中最为优秀的一联,拙见当推冰心先生年轻时所集:   世事沧桑心事定;   ●●○○○●●   胸中海岳梦中飞。   ○○●●●○○   此联由梁启超先生书写,冰心先生至今珍藏。它必然会成为联史上写作俱佳的名作之一,永垂千古。   集诗句,以往全凭记忆与翻阅诗集,事倍功半。现在有了许多古籍索引,就好办多了。当代又有人——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栾贵明等同志——将《全唐诗》中的几十位大名家诗集全文输入电脑,作成软件,同时印制成大体上以作者分册的索引,检索十分方便。如果把多种这样的索引都利用起来,从字词和句式等方面进行选择搭配,极可能在短时间内编制出大量集句。有兴趣的同志无妨一试,比在电脑上玩打麻将打桥牌等游戏强多了。附带说一下,《诗经》、《楚辞》虽然也都有字词索引,但集起来很不容易。即以《楚辞》而论,笔者所见以鲁迅先生所集一联为最佳:   望崦嵫其勿迫;   ●○○○●●   恐鹈鴃之先鸣。   ●●●○○○   集词曲联语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集诗句比较容易,平仄格律较为简单,就那么几种。特别是在集近体诗时,不过是把格律相同或相近的两句移到一起作对子罢了。主要考虑的是对仗,而诗句对仗的海洋本就十分广阔。集词和集曲则困难重重。它们都是长短句,有的还带衬字。各种词牌、曲牌对平仄、押韵的要求可谓五花八门。可用来作成对句的材料范围甚窄。因此,集词曲常常是勉强凑合着出成品,工对甚少,平仄调谐合律的也不多。   下面列举的是我们认为对仗好的集词联,先举郭沫若集毛主席词所成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3
 楼主| 发表于 2003-7-4 23:13 | 只看该作者
再一则云:   室临春水幽怀朗;   ●○○●●○●   坐对贤人躁气无。   ●●○○●●○   此姚姬传先生(鼐)集《禊帖》字联。……   我们引了这么多,目的是请读者仔细看一看,就能看出集字的困难:   首先,它必须集的是某位大书法家的某一篇文字,如上举绝大多数都是出自一帖便是。起码也得像怀仁的集字成《圣教序》那样,集某位书家的某一体书法。不然,字体可就不一致啦。   其次,碑帖上的字一般都不大,而楹联上的字则要求放大。明清时代,一般采用两种办法:一种是把拓片竖起,前面放上照明器具(如灯笼),再在墙上安放白纸,调好距离,拓片上的字影落在白纸上,再进行勾勒。高手作得好就能乱真。另一种是基本上采用临帖的方式,那也得高手才行。清末,西方印刷术传人中国,影印时放大缩小不成问题,像有正书局等就大量制作这种影印楹联。当代荣宝斋、朵云轩等经营木版水印的单位,干这样的活计则更上一层楼矣。不过,这也提醒集字者:所集的字要禁得起放大才行。梁氏在上引的《楹联丛话》这一卷中,也曾就此讨论过:   敬客所书《王居土砖塔铭》,乃褚派也。近人喜学之,姿态横生。惟以作大字,则规模稍有不足。   他的意思是,用这样的帖作底本放大,差一点。   再次,从前两条限制看,能作集字底本的碑帖拓片不多。每种拓片或某位书法家留下的同类字体碑帖上的不同的字,不会太多。至多也就比《千字文》多一些罢了。因此,拼凑时可供选择的回旋余地不会太大。集字成联者首先得考虑连缀文字成为一组可以作对仗的句子,也就是首先得考虑文义。至于平仄,除了两个尾字必须一平一仄以外,别处势难兼顾,也就得马虎一些啦。我们看上面所引的那些集字联,全联平仄调谐者极少,可为我们这一条说法作为证据。   那么,为什么还要集字?答案可能有两个:一个简单,就是迎合某些人爱好大书法家法书的心理。另一条也不复杂,就是制造假古董骗人。试分析下举数例:   康五者,都门卖估衣家(按:就是卖成品衣服的)也。诙谐善谑。以廉值买得一古联,纸色黑暗而无题识姓名,其句云:“青琐花轻重;银桥柳万千。”廉玉泉秋曹过而爱之,断其为文衡山(按:就是明代大书法家文徵明,他的书法在清末已经很值钱了)之笔。适铭东屏大令乘款段(按:小马驹)出宣武门,廉呼而示之曰:“此待诏墨宝也。”铭大哂曰:“此廊坊戴本义之作伪,以药水染纸,遂似数百年物耳。实不值百钱也。”廉不能平,大相诟詈,一市粲然。康和解之。廉卒以三千买归。     (《楹联四话》卷五)   这位廉先生肯定是上了大当。不过原作伪者胆子也不算大,还没有敢代替文徵明写上下款。只是做旧了,您看着办,看是谁写的就算谁写的,也就得算是愿者上钩吧。廉先生所以上当,大概就因为此联集的是文徵明的字,还极可能是临的呐。过去先慈拥有的我祖父收买的、外家积存的这种对联好几十副,包括赵孟頫、董其昌、文徵明、唐寅等大书法家的,应有尽有,尽是冒牌货。我看全是临的。倒是几副华世奎所书,真迹无疑。这些在“文化大革命”中均被抄走了。落了个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下面再看需要比较深人分析的《红楼梦》中的两副室内联。   《红楼梦》第五回中,描写秦可卿的卧室:   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   ●○●●○○●   芳气袭人是酒香。   ○●●○●●○   按:“袭”字,有些版本中作“笼”,平仄合律。   《红楼梦》第四十回中,描写探春的卧室:   一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说闲话。……凤姐儿等来至探春房中,只见他娘儿们正说笑。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联石:   烟霞闲骨格;   ○○○●●   泉石野生涯。   ○●●○○   东边便设着卧榻。……   尽人皆知,唐代到北宋,根本就没有室内联流传下来。秦可卿卧室中那副联,肯定是假古董。但因这一回的描写象征意义很强,所以人们不太把这副联当真。可要是和探春室内的那副联合在一起看,探究它们的真假,就能使我们得出如下的认识:首先,贾府上下(注意:不是作者曹雪芹)的文物鉴定水平根本不行,比民国初年的某些暴发户军阀强不了多少,肯定让詹光、单聘仁他们与古董商里应外合,骗走金钱不老少。其次,这些假古董对联大约都是集字而成。这一点著者曹公不会不明白,所以他对探春室内的联以“墨迹”二字概之,反正“假作真来真亦假”,读者自己去鉴定吧。至于秦可卿室内那副联,则是用的浪漫派粉饰室内环境的办法,使读者在朦胧中自己咂摸去。连那幅唐伯虎的画,是真是假,也就与其他室内摆设合在一起,让您去想想这是怎么一出戏啦!曹公真乃神来之笔也。再次,曹公用的虽是假古董,一联之微,却说明了室内主人的身分、爱好、精神世界等多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28 23:48 , Processed in 0.08624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