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对联的节奏与风格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7-5 0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代诗词理论家李汝伦在论及诗词格律时,把中国诗词的特点誉称为四大美人,即是: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和参差美。除参差美只适应词曲体裁外,其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的特征同样适用于对联。其中的均齐美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节奏美。   (一)对联的节奏美   节奏美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平均、字数、行数的固定上。在律诗中,五言诗为三拍, 七言诗为五拍,五言句法多为上二下三,七言句法多为上四下三,但不管句法如何,其顿数则仍须一致。如李白的   吴官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句法应是: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杜甫的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句法应为: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均齐美的产生来自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悟。比如花叶的搭配,花瓣的排列,天籁的声音等。大自然有自己独有的自然属性、内在规律,我们的古人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融成一体,使中国的古老文化达到一种全新、永恒、贯通的境界。   在音乐中,乐谱强弱、长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节奏,在对联中,同句的平仄交替,上下的平仄相拗,形成明显的强弱、长短、高低、缓急的音步,似音乐中的旋律,我们也称其为节奏。   对联上下联的节奏,一般是一致的,通常对联是以两个字或一个字作为音节,煞尾的字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这是对联的一般节奏。   说到节奏,便涉及到炼字的问题,一般四言和五言联,第三个字要选择特别响亮有力的;六言和七言联、八言联要注意第三、第五个字;九言联要注意第四、第六个字;十言联则以第四、第五、第七、第八字为重要。下面我们对一般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的节奏进行简略说明。   四字联的节奏有:单节奏、二二、三一、一三等;五言联有一二二、二二一、二三、三二、一四、四一等;六言联有二二二、三三、二四、四二等;七言联有三四、四三、二五、五二、一六、六一、二一四、二二三、二二二一等。八言联大多由两个四言联组成,九言联大多由四言联和五言联组成。十言联以上的联句,多由三、四、五、六、七言的节奏,加以合并而成。   如海瑞自题的四字联(前一后三式)   干/国家事   读/圣人书   周恩来赠王朴山四言联(前二后二式)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山西岳祠五言联(前二后三式)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佚人作自策联(前一后四式)   养/浩然正气   极/风云壮观   傅山自题联(前二中二后二式)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明郑成功自题六言联(前二后四式)   养心/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清翁方纲赠谨庭六言联(前一后五式)   结/幽兰以延伫   抚/孤松而盘桓   湖北古隆中七言联(前四后三式)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清梁同书赠友七言联(前二后五式)   闲为/水竹云山主   静得/风花雪月权   清林则徐自题七言联(前三后四式)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以上我们说的是对联的一般节奏,可以看出,一般节奏的上下节奏是完全一致的,下面我们谈谈对联的特殊节奏。   请看诸葛亮武侯祠联: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如按一般节奏分,后半句不管如何断句,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应为: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可见其联的语言节奏和语义节奏是不相同的,如按常规分法,势必割裂词语,导致无法理解联意。这种对联当属于特殊结构。   对联的音节一般是两字为一顿,它和作为意思单位的词语有时是不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采取割裂词语来迁就章节的削足适履的做法,而应保持每联词语意思的完整,按词义单位划分节奏。另外,在读联时要注意联句的内在节奏,轻重缓急。要处理得法,不要随心所欲地在联句中添“啊、呀”的语气词,只需在需要停顿之处,适当地延长一些就行了,这就是处理“缓急”的道理。在撰联炼字上,要注意选用鲜明恰当,高雅清新,平仄协调,读音响亮的字。能用实词的尽量用实词,虚词尽量少用或不用。音均意丰,以少胜多,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   讲究对联的节奏,还应避免“三同调落脚”。例如:   琴瑟调和尽乐事   亲朋团聚齐欢心   上联三仄声落脚、下联三平声收尾。按规律上联的“尽”字应是平声字。下联的“齐”字应是仄声字。如以“一三五不论”视之,固然可以,但这样一来,整副对联抑扬起伏的节奏感便受到了影响。   总之,对联中的失替(相邻音步末字平仄不交替)、失对(相对音步末字平仄不相拗)、同声收尾、三同调落脚等都属于影响<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28 23:37 , Processed in 0.07093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