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433
在线时间137 小时
主题1
记录0
联都铜牌会员
经验1577 点
威望0 点
金钱2632 ¥
在线时间137 小时
主题1
联都铜牌会员
- UID
- 42978
- 经验
- 1577 点
- 威望
- 0 点
- 在线时间
- 13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12-20
|
本帖最后由 粤西:生有 于 2013-2-6 22:03 编辑
===============
【小渔村15期诗词班C组】
---------------
C20—【粤西:生有】
---------------
【第04讲】作业:2013/02/06
===============
每天阅读唐诗20首,这项作业将作为长期作业,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坚持下去。
(不必回帖)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对偶?
【对偶】实际上是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其基本特点就是【对称】。
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当、词性相当、节奏相应、意趣相投。
“字数相等”指上下两句的字数相等,一样多。
“结构相当”指上下两句语法结构相同。动宾对动宾、主谓对主谓、偏正对偏正等等。
“词性相当”指上下两句对应的位置上用的字要词性相同。
“节奏相应”指两句话音步相同。
“意趣相投”指两句话意义相关或相对。
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个句子,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句),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义上相互补充,是个非常工整的对偶。
2、对仗与对偶区别?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
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
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
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摘录于【百度知道】)
3、对仗的特点?
律诗对仗的特点与要求: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1)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词义或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相对。(故有正对与反对之分)(即是:名对名,动对动,数量对数量,连绵对连绵)
(2)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读音平仄对立。(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
(3)对应位置上的词组结构式相同或相近。(相同谓工对,相近谓宽对)
4、对仗禁忌?
1、忌合掌:指对仗两句没有变化,内容重复,情意简单。
(1)忌同义词的对偶。
如“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闲。”——“朝”本不能对“昼”,因为“昼”已包括“朝”的意思了,与“朝”对为重复。
(2)忌对偶词语相同、相近。
如“老树有余韵,别花无此枝。”——两句都形容老树有花,诗意重复,味同嚼蜡,字多意寡。
(3)忌两句叙事而用意相同。
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无变化之美。
2、忌四言一法:指上联与下联句式完全相同。
如“长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长日多飞絮,游人爱绿荫。”——句式雷同。
3、忌同类连叠:指相连两联对仗中,将同一类名词叠用。
如“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此时七夕笑牵牛。”——两联同用虎、鸡、马、牛,门类重复,诗意贫乏。
如同类名词都用在一个位置上,更是诗家大忌。
如“巫山猿啼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不仅四个地名连用欠妥,而且“巫山”、“衡阳”、“青枫江”、“白帝城”都用在开头,句法单调,语意拘束,诗味索然。
5、举例说明什么是合掌。
【合掌】是指上下联以同义词对举,句意近同,内容重复,不相区别的弊病。
对联本来是以最精炼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思想内容,如果合掌,全联不过是半联的意思,岂不是浪费了半联。
上下联完全合掌,固然应当避忌;基本合掌、部分合掌也要注意避免。
合掌是作者一味追求所谓工对,思路不开,单向思维,缺乏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产物,合掌是诗病的一种。
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及《蔡宽夫诗话》均指出:对仗要避免“上下句一意”之病。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归纳为:“两句不可一意”。
一直以来都,哪怕是明清时代,都没有对合掌做出确切的定义。上个世纪40年代,王力给出合掌定义:合掌是诗文对偶意义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就是同义词相对。
而在80年代,王力对这个定义又做了修正。看合不合掌,只看字词不行,只看单句也不行,还要看写作的背景(或应用背景)写作的目的,环境等因素。
二、以这首诗为例回答问题。
《曲江对酒》/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
仄仄/平平/仄/仄平
水精/宫殿/转/霏微。(1、2句:首联)
仄平/平仄/仄/平平
桃花/细逐/杨花/落,
平平/仄仄/平平/仄
黄鸟/时兼/白鸟/飞。(3、4句:颔联)
平仄/平平/仄仄/平
纵饮/久判/人/共弃,
仄仄/仄仄/平/仄仄
懒朝/真与/世/相违。(5、6句:颈联)
仄平/平仄/仄/平平
吏情/更觉/沧洲/远,
仄平/仄仄/平平/仄
老大/悲伤/未/拂衣。(7、8句:尾联)
仄仄/平平/仄/仄平
1、请标出例诗的平仄并划分音节。
平仄和划分音节见上。
2、指出诗中那句是首联、颌联、颈联、尾联?
四联划分见上。
3、找出诗中对偶的句子?
桃花/细逐/杨花/落,
黄鸟/时兼/白鸟/飞。(3、4句:颔联)
纵饮/久判/人/共弃,
懒朝/真与/世/相违。(5、6句:颈联)
两联分别对偶。
4、找出诗中的入声字、韵字。
入声字:不、逐、落、白、觉、拂。
韵字:1归、2微、4飞、6违、8衣。
押韵:【上平五微】
三、填空——按平仄。
(1)(绿)(柳)横塘(邀)(月)影
仄 仄 平 仄
(2)(荒)(凉)野寺(清)(泉)(涌)
平 平 平 平 仄
(3)夜雨(随)(风)(惊)(晓)梦
平 平 平 仄
作业截止时间2月3号;评阅截止时间2月5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