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这里发过两次类似的帖子,斑竹们觉得不太合适,删了。
我只是希望和大家讨论讨论,,希望尽量留着吧。
最近论坛大家多在议论一件事,那就是陈晓旭的去世,大家纷纷追悼,悲痛溢于言表。
陈晓旭是谁?其实大家都不熟,只知道她演过林妹妹。要说名演员最近也去了不少,哪个也比陈有名些,诔文却是没见。
死者为大,我们怎么追悼都是应该的,我只是想讨论一下为什么林妹妹这样的身世会引起大家共鸣。
古典诗词有两大主题:怀才不遇、红颜薄命,尤以宋词为甚。
其实红颜薄命也未必是红颜薄命,无非是借物咏人,借美女咏自己而已。
这也不能怪诗人们,有名的几个本就颠沛流离的很,唯一一个当皇帝的李后主还被灭了国,别的更不用说了。就算是李后主,他从小词填的就不错,但还是亡国成了阶下囚以后艺术水平高了100个档次。也许这叫同情弱势群体。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多了,是会潜移默化的。
于是乎我们也开始偾世嫉俗,也逐渐认为是才总是不遇,是红颜总是薄命,不管自己有没有才和颜。
我不是说诗词不能表达快乐的情感,最最不遇的杜甫也曾“漫卷诗书喜欲狂”,最最薄命的李清照也曾“沉醉不知归路”。
天天在家看相声自然快乐,天天看魂断蓝桥一类的自然魂不守舍,天天读“无可奈何花落去”那?
不要说自己不会受影响,不然林妹妹也不会如此引起大家共鸣。
性格决定命运,如果沉溺于某种情感中不能自拔是件危险的事情。
现在市场经济了,才高八斗咱可以自己折腾点事,不遇的大抵没什么本事。
现在改革开放了,老公不好直接踹掉没人说什么,薄命的大抵不怎么红颜。
所以,社会变了,读诗写诗的不能再用“古典”的眼光,也有人称之为“古墓派”,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