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聊聊]入乡随俗与同心圆
作者:玄灵顾问,明月伴清风
接触对联大约有三十年时间了,最早是由叔爷爷开始的,他是村里的秀才,写的一手好字,因此每到逢年过节,或是村里有红白喜事,写对联的必定是叔爷爷。那时候春联大都是从毛主席诗词摘录来的,如“飞雪迎春到,风雨送春归”、“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等。记得有一年春节,叔爷爷要我写一副春联,我张口就说:“共产党恩深似海,毛主席光照如春”,叔爷爷说不错,还给我平平仄仄讲了一通道理,虽然似懂非懂,但还是对对联有了一些初步认识。
其后十多年间,虽然一直对对联有所偏好,但一则周围同好者少,二则对联知识类的书籍也难得一见,因此也只是喜好而已。那时候最喜欢的一副对联是:“欣戚相同,为人莫想欢娱,欢娱即是烦恼;福命不大,处事休辞劳苦,劳苦即是安康。”也很是模写了几副“格言”联、“述志”联,或者是脱胎于唐诗宋词的“风月”联。具体内容早就不记得了。
与对联真正结缘,是从做恶人谷珠楼开始。那是网络兴起之后的事情了。当时在齐鲁论坛,结识了好几个才女俊男,大家谈诗词、论对联,由于老哈接触对联较早,很有些沾沾自喜,也写过一些“慧眼懿心观天下,淡笔浓墨写春秋”之类的对联,还做了一个结集放在网上。后来263、363相继开通个人主页服务,大家相约做个人主页,老哈就以对联为主题,做了一个恶人谷珠楼,还专门为自己设了一个版块,叫“试对一二”,曾经一晚上就做了三、四十联,写的内容大多是无病呻吟,以模仿古人的为多吧,所以后来就全部删除了。再后来也在网上写过一些“意境”联、“技巧”联的,但也大都如过眼云眼,不记得了。
最近几年,老哈基本上每年都参加市里组织的科技下乡活动,接触最多的是大棚蔬菜种植户,好多户的新建大棚都要写上一二副对联,以示喜庆,有时候碰上了,免不了也要代劳一二。一开始,多写些格律“严”、意境“深”的对联,自己也洋洋自得,但老百姓似乎并不买帐。去年冬天,在一个村支书家,他跟我说,自己很想做一个好支书,让全村的人都富起来,但自己两口子种着两个大棚,又在建一个新大棚,实在顾不过来。饭后领我去看新建的大棚,要我写副对联。当时正巧喝的晕晕乎乎,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提笔就写:“求富当求全村富,脱贫莫脱一家贫”,管他什么格律、合掌,先说说心里话再说,没想到写完后,支书一把抓着我说:老哈(自然不是老哈,是老哈的姓氏),你说的对,我顾小家太多了。听说后来支书只留下一个棚,把其余两个棚都转给了别人。又有一次,一农户种了一棚豌豆,一棚火龙果,要我写对联,我提笔就写:“豌豆花花开妩媚”,还没写完,他就问:妩媚是什么?我一下就愣了,就问:那你想写什么?他说:就写豌豆花花开富贵。我说好吧,就写“豌豆花花开富贵,火龙果果溢清香”。
从这两年事我体会到,菜农大棚上的对联,不需要太多的“格律”、“意境”,需要的是“喜庆”、“实在”,最好再有点“广告”色彩,因此,我就注意多写些“种下茄子西红柿,收来丰收富贵花”、“变变变,思路变、技术变,变里求变;优优优,品种优,质量优,优中更优”之类的“土对联”,这些“土对联”,似联非联,但老百姓喜欢,老百姓也是当作对联来贴的。每到一村,就有好多人请我写联,甚至个别的还专门等“哈老”来写。
从这些事情我想到,对联是不是也有一个入乡随俗的问题:遇文人而谈孔孟,遇医者而论华张。文人联、庄户联、技巧联、意境联、实用联……是否就是一个同心圆呢?离圆心越近,显得就越精巧;离圆心越远,则显得越广阔。或者,这本来就是各不相干的两个圆呢?
哈哈说明:此文也许放在墨池更合适,且莫作正规文字来看,否则可能有极强的误导性,如此则哈哈罪莫大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17 11:09:3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