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道诗六首简析 国学论坛绛花洞主网友对枭诗《证道诗致生命禅院诸君》“试解”了一番。感谢,有的地方理解不错,有些则解得较浅或不准确。略予补充吧。 其一: 法求心外枉劳神,不入儒门道不真。 堪悯群氓流乞苦,不知衣底有奇珍。 绛花洞主试解: 对,法不外求,身外无法。但是,不入儒门道不真,这话有点过,门是人设的,法也不在哪个门内,为什么非要儒门道才真呢?“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道无处不在,而对我华夏而言,儒佛道可涵盖一切,虽分三家,但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在哪个门里都有证得真道的可能。 东海老人简复: 儒佛道三家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有相通相同,也有岐异,虽然“在哪个门里都有证得真道的可能”,但证得之道有所不同,道不同,人生观世界观便会因之而异。 “不入儒门道不真”确过于武断了,佛道诸家之道虽各有所偏但仍有其“真”。此句宜改为“不入儒门道欠真”,儒家之道至正至高至圆至中,其它“道”的真理度有所不足也。 其二: 无中生有有还无,遍贯群生性岂殊? 宝藏在身人不识,非无非有此如如。 绛花洞主试解: 对了,众生都有佛性,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道。能明得自己本来面目,与佛无差。 东海老人简复: 这里的“性”、“宝藏”皆指良知,佛教名相“如如”,也是借来形容良知的。良知相当于真如佛性又略有差异,详见本体论(共已五论)、良知论(共已三论)诸枭文。 其三: 天人割裂理非真,万物乾坤一体亲。 神教虽高非至道,古今万法要归仁。 绛花洞主试解: 前三句都对,最后一句也对,这首不是明心见性的话,而是证道过程中的步骤而已,是以儒家仁心入手渐至至德,至圣人之地。无仁心,则道之路不通。(最后一句这样解可对?好像还没有说完意思) 东海老人简复: 我是以良知与仁解说本体的,仁在天为道,在人为性,在身为心。仁就是至德、就是最高的道。致得良知或仁,就是圣人。“古今万法要归仁”是万法归宗之旨。 仁,万法之宗也。 其四: 朝耽道义夕贪诗,一任群氓笑我痴。 上帝上天都不拜,香焚子夜拜良知。 绛花洞主试解: 耽道义可,贪诗不可吧,一般来讲,痴贪嗔慢疑不除,与道有碍吧?良知是妄心吧,有良知,就有恶知,就有分别心,如何成道,故非成道语。 东海老人简复: 你这是佛家思维,儒家略异于此,讲究道、德、仁、艺均衡发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然后“游于艺”,正是儒家鼓励的。 “游于艺”,知识学问渊博,人生就不会枯燥,反过来有助于道德的修养和追求。 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诗可以划入艺的范畴。仅贪诗而不耽道义不行,耽了道义再贪诗则无妨。 良知是真心、本心,兹不详论。你以意识心来理解良知了。 其五: 悟入清虚深复深,黑云迷雾漫相侵。 无忧无畏无迷惑,无限光明是此心。 绛花洞主试解: 这首也是体证过程中的见解和感悟,但最后一句:无限光明 也不是本心啊,须知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心经中,观自在菩萨要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色受想行识,无限光明不就是色吗。禅宗大德也说过,直得虚空粉碎,大地沉平。这时方才有些见识,至于这个是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