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孙髯大观楼长联探析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90

17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14118
经验
262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6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5-4 13:06 | 只看该作者
探索大观楼长联之生命力
作者:沈正稳 资料来源:恶人谷珠楼 点击数:1781 更新时间:2004-4-20

  大观楼长联被誉为古今第一联,其影响之深广,享誉之推高,感染之强烈,研究之空前,随着时间之前进,认识之层楼,越来越雄姿英发,江山多娇,展示出绚丽多彩,霞光万象之生命力。真是“高楼立天地,长联贯古今。”

  大观楼长联为什么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呢?我将先贤和同仁们所论述的,换成自己的表述,再加上一点体会感悟,缘情铺陈,无疑是一有意义的探索。

  那么,大观楼长联之生命力究竟何在呢?

  首先就在于它的哲理性。请看下联:汉、唐、宋、元,开疆拓土,费尽移山心力,立下伟烈丰功,同时也极尽朱帘画栋,可谓显赫一时,但在不知不觉的暮雨朝云中瞬间便成了断碣残碑,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两行秋雁,半江渔火,一枕清霜。时间真快啊!变化真大啊!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这是什么呢?这就是人生轨迹,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髯翁用形象思维的艺术手法浩叹这一自然规律。从这一点上看,长联也可算得上是一篇极赋生动的哲文,自然就有其生存的生命力。

  其次在于它的艺术性。勿须质疑,大观楼长联之艺术性也是首屈一指的。它壮物写景,借景抒情,寓意于景,情景交融,维妙维肖,确实是形象思维的上乘,文学殿堂的天娇,不愧为千古之绝唱。读大观楼长联自有一种美的享受。长联用字精当,遣词工稳,造句神奕,可谓炉火纯青,百炼成钢,字字珠玑。长联捕景细腻而意境高远,博采观察而浓缩英华。最为形象精彩传神之处无过“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蜓,南翔缟素”。这里以“神骏”形容借代金马山,“灵仪”形容借代碧鸡山,“蜿蜒”形容借代蛇山,“缟素”形容借代鹤山,运用双修辞一下子将四座止山动起来了,再加骧、翥、走、翔四个动词更加烘托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机。双修辞在这里确实起到了点石成金,羽化而仙的功能作用,实乃绝妙警策之笔。试想一下,如果写成“东骧金马,西翥碧鸡,北走长蛇,南翔白鹤”会是什么滋味呢?长联之高还在于断句合气、音调和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易于背颂。这样就广为流传而声动华夏,挺现出蓬勃之生命力。

  其三在于它的真实性。大观楼长联并非无病呻吟,它凝聚着髯翁的心血和一生的心酸。是髯翁感悟人生,感悟历史的真情实唱。其势如江河,一泻千里;其气如长虹,直贯九霄。真如火山爆发,力不可挡,果是一气呵成,长联不长。想髯翁才华横溢,抱负远大,骎骎乎欲展其才,但机遇无缘,不觉暮雨朝云,春去秋来,转瞬间已是日过中天而岁临夕阳,感叹之余,只有放形山水而遣怀诗赋了。这种高人韵士的清高生活,对髯翁来说也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当他登上大观楼: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蟹屿螺洲,萍天苇地、香稻、晴沙、芙蓉、杨柳……齐奔眼底,不无感慨。山河是多么的壮丽可爱,心情是多么的舒畅愉快,怎不令人兴奋鼓舞啊!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往,我怎么能去辜负它呢?!我怎么过去就一直都不知道珍惜它呢?!唉,好在我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我当趁着这有生之年,尽情地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吧。但髯翁毕竟是髯翁,想到自己大半生白费,怎不引吭慨叹呢!但转而又看到成功的英雄,他们虽称雄一时,伟烈丰功,朱帘画栋,但转瞬间也断碣残碑,苍烟落照,一枕清霜。看来,无论是英雄豪杰,还是高人韵士,其归宿都是一样的:一抔黄土,一枕清霜而已。于是髯翁得到了解脱,得到了释然,得到了平衡,心情也就好多了。不为自己的穷愁潦倒而忧伤,不为他人的成功而自悲。心境是坦然的,品格是清高的,但也是矛盾的。虽然以万树梅花一布衣自喻,自宽、自得,但梅花与富贵是无缘的,出世与入世是矛盾的,是痛苦的。所以说长联是髯翁人生的感悟,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是对人生的慨叹,当然也就有其不可泯灭的生命力。

  其四就是它的情感性。长联感情洋溢,一颗爱心通贯全联。对大好河山,自然景色赋予了高度赞美。请看:蟹屿与螺洲是刚刚梳装打扮好的风鬟雾鬓的青春少女,萍天苇地是鲜艳美丽的翠羽丹霞;稻是香的,沙是晴的(含洁之意);九夏的芙蓉,三春的杨柳是最为得意的。从以上的赞美中可以看出情感是真挚的,热爱是饱满的。我们再看看,长联对历史英雄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开疆拓土,早夕进取,费尽移山心力,立下了伟烈丰功,对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对他们断碣残碑,一枕清霜?script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90

17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14118
经验
262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6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5-4 13:06 | 只看该作者
应用事实说话
作者:马颖生 资料来源:恶人谷珠楼 点击数:632 更新时间:2007-8-11

  大观楼长联为“昆明孙髯翁先生旧句”,历史早有定论。但赵宏逵《昆明大观楼长联作者质疑》、杨朝俊主编之《新编曲靖风物志》及唐贻棣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作者考辨》却认为长联作者为曲靖孙,其实论据不足。

  首先,赵、杨、唐等人都把昆明孙髯翁出生时间定为“康熙五十年(1711),而曲靖孙生于康熙五年(1666),从而否定康熙年间问世的长联,不可能为当时仅为10余岁的昆明孙髯翁所作。而曲靖孙,“当时约40岁左右,由他写出这副长联,是比较符合情理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孙髯康熙五十年出生说的根据是什么?赵先生等竟举不出来,这不免令人疑心。据笔者所知,孙髯出生的确切年份是没有明确记载的。为此,笔者还走访了昆明方志界老前辈、1961年即专门从事昆明市地方志研究的陆复初先生。陆老说,他主编的《昆明简史》,因找不到孙髯出生的时间故而存疑。而余嘉华先生早年编纂的《云南风物志》,同样在孙髯出生年份上打了问号。据师范《滇系》中提到的,孙髯常与“南村孙大令(等)……酬唱。”孙大令即昆明孙鹏,康熙举人,泗水知县,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孙髯与孙鹏经常唱和,应系同辈人,年龄相差不大,绝不可能康熙五十年生,与孙鹏相差二十多岁。此外,新编《弥勒县志》和弥勒县志办萧鹏先生著的《髯翁晚情》,均谓孙髯生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活了80岁。笔者认为,孙髯出生时间由于史书不载,不能妄下结论,康熙五十年出生说是缺乏史料依据的。

  同样没有确切记载的还有长联问世的时间问题。长联问世的时间有“清初说”、“康熙说”和“乾隆说”,都系揣测。《新编曲靖风物志》所谓“至于有人说长联是清乾隆年间问世的……不过是一种牵强附会之谈而已。”根据又何在?

  《新编曲靖风物志》与《昆明大观楼长联作者考辨》两文均谓:“孙髯,名髯,号颐庵,晚年自号蛟台老人。”有意思的是,两文均不提孙髯的字。按一般习惯,介绍人的顺序应是姓、名、字、号,而孙髯的字就被这样“忽略”了。师范在《滇系》中明明白白写着“髯字髯翁。”(道光)《昆明县志》也写道:“孙髯,字髯翁,博学多识,诗、古文、词皆豪宕,有奇气。”其他记载还可以举出若干种。孙、唐两文有意忽略孙髯字髯翁这一事实,无非是为其一段话“‘50称叟、60称翁、70耋年、80耄寿’,而这时的孙髯不过30来岁,又怎么能称翁呢?”打下伏笔。根据前引史料,髯翁是孙髯的字,其年轻读书时即有,并非其60岁以后才叫髯翁。尤其令人惊讶的是,不光孙髯的字有人“忽略”,就连他的名叫髯,都有人假装惑疑,如赵宏逵文内所引“也不应为少年时之命名。”但据(民国)《续修昆明县志》载,孙髯“生而有髭,故以髯名。”髭即嘴上边的胡子,也就是说,孙髯出生时上嘴唇即有少许胡子,故取名为髯。

  关于史志中大观楼长联作者的记载,除清光绪重立的长联标明“昆明孙髯翁先生旧句”这一众所周知的事实外,昆明市现存的两部较有名的地方志都有明确记载。一部是民国期间陈荣昌先生总纂的《续修昆明县志·人物·孙髯》条载:“其题大观楼楹联凡一百八十字,浑灏流转,化去堆垛之迹,实为仅见。”另一部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张维翰修《昆明市志·胜迹·近华浦》条记载:“孙髯翁所撰长联尤为驰名天下。”该志又引曹树翘《滇南杂志》云:“楼名大观,其楹联昆明布衣孙髯翁作也,计180字。”赵说《滇系》为何不载,我要问的是不是《滇系》不载,其他地方志所载就都不算数,更何况《滇系》作者在其另外的著作中还记载了呢!

  大观楼长联这一享誉全国的云南“绝唱”,创作它的人除了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丰富的社会实践外,还必须博通古今,对昆明的山山水水、文物胜迹十分熟悉,才能应对自如,佳句连连。曲靖孙璚虽是一位“历览名山大川,性爱山水,不与俗伍,每出一语,拟予典坟”的“高人韵士”,但他从曲靖赶到昆明大观楼,走马观花看一下四围风景,就知道大观楼“东骧神骏(指东边的金马山),西翥灵仪(西岸碧鸡山),北走蜿蜒(北边的长虫山),南翔缟素(晋宁白鹤山)”?他也知道“趁蟹屿蝶螺(蟹一般的岛屿,螺壳成堆的沙洲)”?又如“半江渔火”一句,也要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才知道。大观河又名运粮河,清代水运十分发达,渔民白日泛舟,夜宿船上,半江渔船灯火不是过誉,但初来乍到,很难体会?script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90

17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14118
经验
262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6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5-4 13:07 | 只看该作者
孙髯高寿九十余
作者:傅光宇 资料来源:恶人谷珠楼 点击数:639 更新时间:2007-8-11

  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七明确地说:“云南省城附郭大观楼……联句为康熙中邑人孙髯所题,联字为陆树堂所书。”赵宏逵、杨朝俊、唐贻棣等则肯定地说:昆明孙髯生卒为1711-1775年;大观楼建成后的康熙年间,孙髯尚未出生或只是小孩,长联只能由生于1666年的曲靖孙髯翁来写。事实果真如此吗?

  昆明孙髯的生卒年,史料中无确切记载。研究者们的主要依据是师范《滇系》中的这段话:“戊子秋,予见其门联,心异之,抠衣入谒,白须古貌,兀坐藜床上,如松阴独鹤。……粤三载,其子旧贾广西州,势稍振,迎翁往,未至而卒。”戊子秋为公元1768年秋,加上三年是1771年秋;卒于去广西州途中,当在1771年冬或1772年春。易问耕、方国瑜都主张在1772年;余嘉华则主张“大约死于1774年”。但杨玠、李汝森、杨吉昌等的采访材料则说孙髯有女无子,是女儿接他去弥勒(当时属广西州)奉养,弥勒苗漪(雨亭)与孙髯早有交往,迎往家中教私塾,不久去世,因而葬在苗姓墓地上。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弥勒县志》载苗漪于1774年调任河南渑池县正堂,则孙髯之卒应在苗漪赴任前,无论如何不能晚于1774年春。

  孙髯生年,是根据卒年往前推断的。易问耕据“白须古貌”知其享年甚高,设想他活了九十岁,但无佐证。方国瑜据《滇系》说孙髯“不肯应试,广宁张东阁为制帅,示意徐南冈太守、孙潜村山长连促之,皆辞”,说其事发生于1745年左右,孙髯作为老童生,不超过40或50岁,孙髯只活了60多或70多岁。余嘉华则根据现存孙髯诗稿证明他在1760年至少70多岁,在1771年秋还写了《辛卯观诸生入闱》一诗,表明他活了80至90岁。我认为孙髯确实活了90岁以上。因为孙髯最后一个号号颐庵。《礼记·曲礼》:“百年日期,颐。”《释名·释长幼》:“百年日期,颐。颐,养也。老昏不复知服味善恶,孝子期于尽养道而已也。”孙髯取颐庵为号,表明已年过90,希望颐养天年。如果说孙髯在去弥勒前已满90岁而号称颐庵,则他至少当生于1680年了。

  既然昆明孙髯约生于1680年,那么距生于1666年的曲靖孙髯翁仅晚14年。大观楼建成于1696年,此后的康熙年间为1697-1722年。按赵宏逵等的说法,长联问世时曲靖孙髯翁年约40岁左右,那么昆明孙髯亦已25岁左右了。历史上英才特达之士很早就崭露头角的很多。比如:甘罗12岁为上卿;贾谊18岁即已出名,汉文帝召为博士才20岁出头;李世民18岁就作出反隋决策,任尚书令才20岁;王弼不到20岁就因研究《老子》知名于时;周瑜掌兵权辅孙权时才26岁;诸葛亮《隆中对》决策三分天下时才26岁;著名诗人李贺死时才27岁;因写《滕王阁序》而使滕王阁名垂千古的王勃死时也不过28岁。作为一个“幼负奇气”而又才华横溢的孙髯在25岁或更年轻点,写出这“才雄气猛”的大观楼长联,又有什么可奇怪的。

  赵宏逵等人说昆明孙髯生于1771年、卒于1775年“是完全有史可据的”;说长联是曲靖孙髯翁在“40岁左右”时“写出”的。能否将这些史料公诸于世,让我们一饱眼福、口服心服呢?


 作者:傅光宇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90

17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14118
经验
262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6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5-4 13:07 | 只看该作者
大观楼楹联在历史上的辉煌
作者:陈安民 资料来源:中国楹联 点击数:199 更新时间:2008-3-7

  昆明大观楼落成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为云南巡抚王继文所建,当时只有两层楼,王继文题有“大观楼”匾额和一副楹联:

  天镜平涵,快千顷碧中,浅浅深深,画图得农桑景象;   云屏常峙,看万峰青处,浓浓淡淡,回环此楼阁规模。

  根据某些历史资料,凡王继文的书法题词都是其幕僚阚祯兆的笔迹。阚祯兆是清初云南的才子和书法家,只因为曾经被吴三桂利用过,就只有当别人的幕僚。王继文的“大观楼”题字和对联很可能是阚祯兆代笔,但现在都无迹可查了。就王继文这副对联本身,对大观楼及其周围的景色是写得很贴切的,可以说是后来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上联的一个提纲。它写了滇池碧水,四围青山,浓浓淡淡,浅浅深深,只不过它写得抽象,孙髯翁却把这些景象具体化了: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气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大观楼长联的出现在王继文之后大约60年,即乾隆中期(约为1756年前后)。长联的出现不但在字数上开历史的先河,在内容文字的完美上更一时称诵海内,以致后人不敢创作而只是对它进行种种修改。如本省人陈月川的改联,外省人梁晋竹的《两般秋雨庵随笔》中的改录。最有影响的是于1826年—1835年在云南做官的阮元,他不但对长联进行了修改,而且把改联刻挂于大观楼(直到他去官离昆后滇人才恢复孙髯翁的原貌)。

  非常有趣的是,就在阮元改联之前不久的道光初年(1821年之后),有一个叫净乐和尚的,捐资在大观楼背后又建起了一座五楹三层的华严阁,并自撰一长联:

  叠阁凌虚,彩云南现。皇图列千峰拱首,万派朝宗;金碧联辉,山河壮丽。视晴岚掩翠,晓雾含烟。升曙色于丹崖,苍松鹤唳;挂斜阳于青嶂,石厂猿啼。暂息烦襟,凝神雅旷。豁尔讴歌叶韵,风月宜人。性境幽闲,互相唱和,得意时,指点此间真面目;   层楼映水,佛日西悬。帝德容六诏皈心,百蛮顺化;昆华聚秀,宇宙清夷。听梵呗高吟,法音朗诵。笑拈花于鹫岭,理契衣传;侪立雪于少林,道徽钵受。久修净行,释念圆融。历然主伴交承,圣凡泯迹。心源妙湛,回脱根尘,忘机处,发挥这段大光明。

  这副长联减去四个虚字“于”,它的字数和大观楼长联一样,也是180字。从它的内容讲,孙髯翁是用诗人的技巧和历史的眼光写长联的,而净乐和尚则是用诗人的技巧和佛家的眼光写长联的。前者是用骈文的结构、诗句的笔法组成长联的形式,后者也是用骈文的结构,但兼用骈文的笔法和诗句的笔法。而两者都严格遵守骈文的句式规律,即句尾平仄粘对(现在人们称之为“马蹄韵”)。如果站在社会的角度看,自然是孙髯翁的长联更能得到人们的称诵,如果是站在佛家的角度看,那当然是净乐和尚的长联更受佛家思想的欢迎了。

  道光八年(1829年),即阮元在云南执政期间,按察使翟觐光把大观楼增建为三层,以和后面的华严阁一样高,阮元的改联也可能就是在大观楼增为三层时重刻挂上去的。直到咸丰七年(1857年)发生兵乱,其间的30年间,有两座高达三层的大观楼和华严阁耸立滇池边上,两副长联互相辉映,给当时的昆明增加了历史的辉煌。兵乱中大观楼、华严阁及其联匾全部毁于战火,直到同治五年(1866年)才由马如龙重建。但他只把大观楼重建,华严阁就不复存在了。马如龙是回人,也可能他只注重汉文化,对佛文化也就不怎么重视了。大观楼重建后,马如龙将原陆树堂草书的孙髯翁长联以拓片重刻,并由当时的总督劳崇光题跋刻于联末:

  滇南大观楼长联,乾隆中孙髯翁撰,陆树堂书,排髯纵横,大气包举,海内传诵久矣。咸丰丁巳,已毁于兵燹,联亦无存。今云峰军门捐廉重建斯楼,并购得旧拓本付手民,一方胜迹,顿还旧观,甚盛举也。适予初莅行省,乐观厥成,为识其缘起,俾后来者有所考焉。同治丙寅春,善化劳崇光识。

  陆书堂的草书长联现仍挂于大观楼二楼,它?script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9 16:50 , Processed in 0.06646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