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傅小松论楹联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90

17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14118
经验
262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6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12:28 | 只看该作者
简论纪昀的楹联及其联论
作者:傅小松 资料来源:学说连线 点击数:172 更新时间:2008-2-15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谥号文达,生于清雍正二年,卒于清嘉庆十年(1724—1805)。直隶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尔庄人。纪晓岚是清代杰出的文学家、评论家、编纂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真正的楹联大师。金克木在《联话》一文(见其《蜗角古今谈》一书)中说:“小时候到私塾上学”,“老师告诉我,联语盛于清朝,有两大家,前者纪晓岚,后是俞曲园(樾)”,梁章钜是纪晓岚的学生,在《楹联丛话》一书中,他言必称“纪文达师”,对纪氏联语,常赞之曰“大手笔”,或谓“非先生不能道此语”,“丛话”一书论及联家数百上千,复无第二人享此盛评。

  纪昀的妙联巧对大多不见于正史,也罕见于他的诗文集,(《阅微草堂笔记》中仅录其联语4副)多零碎见于各种野史笔记,或以故事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楹联丛话》收录了他20余副作品,当然远非全部。今人朱惠民先生有《纪晓岚楹联寻踪》,另杨涛《纪晓岚外传》已收录不少纪氏联语。

  纪晓岚楹联,在艺术上有几大特点:一是工切,二是奇巧,三是幽默,四是机敏,五是精深,六是富有气势。其中尤以幽默机智为时人激赏。清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卷六说纪昀“胸怀坦率、性好滑稽,有陈亚之称。然骤闻其语,近乎诙谐,过而思之,乃名言也。”

  他的题财神和药王合庙神龛联:

  有钱难买命;   无药可医贫。

  上联指出了钱的局限性,批判了“金钱万能”的人生观。下联指出药的局限性,它不能医治贫困,实际上是对世上贫富不均现象的揭露和谴责。联语工巧而深刻,可称格言。

  他的两副讽庸医联更是讽刺联中的杰作。

  其一:

  不明财主弃;   多故病人疏。

  联语巧改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诗句成联,一字之移,一字之改,联意大变,出奇制胜。清独逸窝退士评曰:“一调换间,而形容曲尽”(见其《笑笑录》)

  其二:

  新鬼烦冤旧鬼哭;   他生未卜此生休。

  联语为集句。上联出自杜甫《兵车行》,下联出自李商隐诗《马嵬》。两诗句移植联合成联,顿生新意,讽刺庸医,入木三分,真乃奇迹也。横批为“明远堂”三字。《论语·颜渊》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两句,取其中“明”、“远”二字,意谓医生“不行”。横批与联语配合,极具讽刺之艺术性。

  《巧对录》载,有两位生员同访纪晓岚。一额有黑斑,一左目记瞽。纪见而大笑不止,两生惊讶,问其故。纪曰:吾偶从杜句得一联云:

  片云头上黑;   孤月浪中翻。

  上联出自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诗,下联出自杜甫《宿江边阁》诗。集而成联,戏谑两生员是也。

  纪昀的过人才华更体现在与人应对联句上,常不假思索,脱口而就,而对仗工巧,无可挑剔。此等别才,实属空前绝后。

  太极两仪生四象;   春宵一刻值千金。

  上联系邀宴主人为纪昀迟到而出句,系《易经·系辟》中成句,纪昀对句是苏轼《春夜》中诗句,对仗工稳更语义双关。

  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   北人南相,中书君什么东西。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工部(当时也称水部)署遭遇火灾。乾隆批交尚书金简大司空负责修复。一日早朝前,群臣在朝房待诏,刘墉拟出此上联。联中嵌入金、木、水、火、土五行。一时无人能对,适值纪昀入朝,亦到此间。众官将刘墉出的五行联告知纪昀,并要他作对。纪昀略一思索,时有一新选中书,为南方人,体魄魁伟,常自负为“南人北相”。便道:“要对上亦不难,不过于新中书有所不便。”众官说此事无妨,纪昀于是对出了下联。联中嵌入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而且对仗工整,颇为精颖。

  十口心思,思子思妻思父母;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上联以“思”字为题,系乾隆试探纪昀探亲之意而出。下联拆“谢”字,委婉表达领会圣旨和“谢主龙恩”之情。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此为纪昀对乾隆联,上下联皆可正、反两读,俗称回文对,一时传为佳话。

  作为“天下第一文学侍从”,纪昀常跟随君主左右,有时难免要作一些应制奉承联语,用今天的眼光看,思想内容不足取,但其艺术上极其高明,尽管乃阿谀之辞,却是雅而不俗,一如李白的《清平调》三章?script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90

17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14118
经验
262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6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12:29 | 只看该作者
也说对联的“六大悲哀”
──兼致王德亚先生
作者:傅小松 资料来源:学说连线 点击数:215 更新时间:2008-2-15

  《中国审计报·周末特刊》曾刊载王德亚先生文章《对联三题》一文。该文说,对联是最得宠的,也是最悲哀的。并列举了对联的“六大悲哀”,即对联无史、对联无集、对联无家、对联无位、对联无课、对联无刊。作为一名对联钟爱者与研究者,读了可以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对联,真如此凄凄惨惨戚戚?

  关于“对联无史”

  王文指出,在各类文学体裁中,唯独对联无史。所有文学史著作于对联也都一字不提。这大抵也是事实。这种状况早已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和不满。近20年前,程千帆先生在《关于对联》一文中就曾说:“对联本应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但不知为什么,却被我们文学史家们一致同意开除了。这恐怕是文艺界应当平反的冤假错案之一。”所幸的是,近年来这种状况正在逐步改变。首先是对联史研究已在深入进行。笔者忝列其中,钩稽贯串,已写成《中国楹联史》一书,30万言,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著名学者、中国楹联学会会长顾平旦先生作了序,认为“是一部有份量的楹联史专著,为中国文学史研究增添了重要内容。”其次,对联走进文学史的步伐也已经启动。如去年出版的《清代文学史》一书,就把“楹联”列为专章介绍,并引起广泛关注。《文学报》去年12月21日还发表了《清楹联是否清代的主流文学》一文,并就“楹联是否入史”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许多学者都倾向于把楹联写进文学史。如著名作家梁羽生,特意撰写了“联学开新,可从文史入手;骚坛夺席,堪与诗词并肩”这一联语,明确表明了“联可入史”的观点。但仍有不少人持反对看法。

  关于“对联无集”

  王文说,至今没有一部真正的对联总集、别集。此说并非事实。对联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萌芽于唐,起步于五代两宋,发展于元、明,真正繁荣兴盛则在清与民国。清以前,基本可以说“对联无集”。但至清代及民国,联集就相当多了。有个人别集,有各类专集,也有总集。近代名流林则徐、曾文正、左宗棠、张之洞、王运、章太炎、李叔同、徐世昌及诸多文人墨客都有各自的联集。如林则徐联集为《林则徐联句类集》,清萨嘉矩辑。俞樾有《春在堂楹联寻存》,共五卷,1895年刊本。左宗棠《联语》,1890年刊本。《曾文正楹联》,1873年刊本。不一而足。各类专集多为哀挽、贺寿、集锦、名胜之属。《随园八十寿言》为所见较早的寿联集,清嘉庆刊本。《红楼梦对语》为最早辑录《红楼梦》对联的专集,清话石主人编,1878年刊巾箱本。专集中以挽联最多,价值亦高。如《中山先生哀挽录》,1925年刊本,收挽孙联1400多副,有很高的史料、艺术价值。总集也有不少。较早的如清王荣商辑的《精选楹联汇编》,八卷,1893年石印袖珍本。收联约3000副。清代梁章钜父子的《楹联丛话》,虽属联话而非联集,但收联丰富,品评精要,分类详实,对于保存和传播楹联起了很大作用。断代楹联集较少,所见有民国曲滢生所编的《宋代楹联辑要》,1933年出版。而近年来,对联总集、专集,则更是层出不穷,至少有上千种。当然其中有很多是王文所崐说的“不分时地、非总非别的凑合物。”但也有若干种可算是真正的联集。如《中华对联大典》、《中国对联大典》(北大谷向阳主编)、《全清联》等等。

  关于“对联无家”

  王文说,至今无人以对联名家,也未见有流传一首对联名家者。此亦可商榷。考诸文学史,对联肇始,视之为一种特殊的诗体,所谓“吟诗作对”,会写诗自然也会写对联,“联家”包含在“诗人”里面。如宋代的苏轼、元代的赵孟頫等。至明清,对联大大发展了,其独立性显而易见。并非能诗者即能联语。人们将善联者称为“对联高手”“制联妙手”,虽不称“家”,也是“家”的意思。明代的徐渭、解缙,清代的郑板桥、邓石如、纪晓岚等,就是世人公认的“对联高手”。当然,这些人在历史上还是以学者、文学、艺术家著称。但完全以对联出名者也并非没有。如清代钟耘舫,喜作长联,不仅数量多,且成就突出,所作《拟题江津临江城楼联》,达1612字,为我国长联之冠。他被誉为“长联圣手”。清末梁章钜首开“联话”一体,影响深远。清末民初方尔谦,于对联造诣极深,联作脍炙一时。被称为“近代联圣”。1936年12月14日他逝世时,《北洋画报》挽曰:“联堪称圣,书已成家,沽上早知名,遗墨顿成和氏壁;病已濒危,心犹念国,中原何日定,思君怕诵放翁诗。”又有四川刘师亮,也以讽刺联及竹枝词出名,时称?script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90

17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14118
经验
262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6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12:29 | 只看该作者
对联三型说
作者:傅小松 资料来源:学说连线 点击数:186 更新时间:2008-2-15

  对联对联,顾名思义,在对联这种特殊文体中,包含着“对”与“联”两个基本要素。“对”,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的关系;“联”,则是指上下联内容上的关系。从对联中“对”与“联”的相互关系和强弱程度看,对联实际上包括如下三大类型:“对而且联”型、“对而不联”型与“联而不对”型。我称之为“对联三型”。

  先说第一种类型:“对而且联”型。

  我们常见的大多数对联,都属于这种类型。可以称之为标准型。这类对联,上下联之间既满足形式上的对仗,同时也强调内容上的关联。所谓关联,指上下联之间要相互照映、贯通和呼应,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上下联的“关联”之法,前人总结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方式。正对如毕沅题岳阳楼联:

  湘灵瑟,吕仙杯,坐揽云涛人宛在;   子美诗,希文笔,笑题雪璧我重来。

  上联写湘妃和吕仙,下联则写杜甫和范仲淹,都是与岳阳楼文化密切相关的人物。上下联虽然角度不同,但意思互相补充,内容是紧密相关的。如下一联则认为是上下联互不相干,因此不能算是一副对联:

  动物园中看动物;   图书馆里借图书。

  这副所谓对联上下联从形式上看也是对仗的,但因为缺乏内容上的关联,因此不知所云。

  上下联的关联不仅仅是内容要相关,而且还要求上下联容量、语气、意境相当,否则就至少不是一副成功的对联。《坚瓠集》记载,朱元璋有一天带着朱棣、朱允炆去看赛马,见马跑生风,马尾高扬,口占一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道:“雨打羊毛一片毡。”允炆这个对句,从字面对仗看并非不工整,但境界灰暗,与上联境界极不相称。太祖很不满意。朱棣接着对道:“日照龙麟万点金。”这个对句气象大开,而且很有王者之气,与上联可谓珠联璧合。

  第二种类型:“对而不联”型。

  所谓“对而不联”,指满足上下联字面上的对仗工整,但不强调上下联内容上的有机联系。甚至刻意追求上下联意义上的背离和分割,形成风马牛不相及的效果。这类对联古已有之,主要存在于如下几类对联中:

  一是课对。课对又叫课联,指的是旧式学堂塾馆在对课中师生间所对的对子。“课对”只是一种练习性的对子,以短联、超短联居多。它一般只求能字面对仗就行。如鲁迅少时在故乡绍兴三味书屋读书时,对塾师寿镜吾先生联:

  独角兽;   比目鱼。

  这副课对对仗非常工整。“独角兽”即古代传说中的麒麟,“比目鱼”为海中之物。上下联从内容上讲并无联系。这就是典型的“对而不联”。

  二是羊角对。羊角对是诗钟的一种。它是是一类特殊的对联,上下联分别吟咏两种事物,往往是绝不相关的两种事物。如下一副:

  难凭只手擎南宋;   能使双眸复大明。

  上联咏文天祥,下联咏眼镜,可谓风马牛不相及。而形式上字字可对。又如下一副:

  独断专行人骂尔;   多愁善感世怜伊。

  上联是说希特勒,下联则是讲林黛玉。可谓相去万里。

  三是无情对。徐珂《清稗类钞》把这类对联叫“流水联”。称它为“对联仅对字面,而命意绝不相同者”。无情对要求字面对仗,至于内容,相去愈远,便愈成佳作。清朱彭寿的《旧典备征》载:张之洞一次在北京陶然亭设宴,即席以“陶然亭”为上联,请众宾客作无情对。礼部左侍郎李文田笑曰:“若要无情,非阁下姓名莫属矣。”以“张之洞”对“陶然亭”,从内容上看毫不相干。前者是人名,后者是地名。但从字面上看,却是字字铢两悉称。“张”对“陶”,既是姓氏相对,又是动词对动词;“然”对“之”,虚词对虚词,而“亭”对“洞”,则是风景名词术语相对。

  无情对可谓把“对而不联”推向了极致。

  四是部分集联。集联自然应当是以“对而且联”为佳,如《巧对录》载宋人林震的一副集联:“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对仗工绝,内容也是珠联璧合。但也有不少集联,追求的是形式上的对仗工稳,至于内容上的关联则没有顾及。由于集联不同于原创对联,能作到对仗工整已属不易,内容上关联的欠缺则是可以理解的。宋代周紫芝《竹坡诗话》中记载,王安石读白居易《琵琶行》,拈出其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作对,想了很久没有结果。于是去请教蔡天启。蔡天启说:怎么不对“梨园弟子白发新”呢?以“梨园弟子白发新”对“江州司马青衫湿”确实非常工稳绝妙,这一句也是白居易的诗句,?script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90

17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14118
经验
262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6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12:29 | 只看该作者
最后的辉煌——清末名臣的对联创作
作者:傅小松 资料来源:学说连线 点击数:209 更新时间:2008-2-15

  清末内忧外患。外有列强入侵,内有起义暴动,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时势造英雄。但既造就了一大批矢志救国救民的起义首领、革命领袖,也造就了一批忠心耿耿维护清朝统治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彭玉麟、李鸿章、郭嵩焘等。这些风云人物,在近代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他们皆以才华著称。尤以联语为天下推崇,相形之下,他们的诗文创作则大多要逊色得多。清代楹联,在这几位“出将入相”的末世名臣手里,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一、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今闽侯)人。嘉庆进士。曾与龚自珍、黄爵滋、魏源等人提倡经世之学。任东河河道总督时曾修治黄河,后任江苏巡抚,又兴修白茆、浏河等水利。1838年在湖广总督任内,禁止鸦片,成效卓著,为禁烟代表人物。旋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输入。次年到广东,为了解西方情况,派人翻译外文书报,编成《四洲志》。主张对外商分别对待,孤立烟贩。与总督邓廷桢协力查办,严令英美烟贩缴出鸦片237万斤在虎门当众销毁;并积极筹备海防,倡办义勇,屡次打退英军武装挑衅。1840年1月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他严密设防,使英军在粤无法得逞。因受投降派诬害,被革职。次年派赴浙江,筹划海防,不久充军新疆,曾在新疆兴办水利,垦辟屯田。后起用为陕西巡抚,擢云贵总督,因病辞职回籍。1850年起用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在潮州途中病死。谥文忠。时人悲痛不已,李俊彦挽联云:

  千秋青史存公论;   四海苍生哭此人。

  胡林翼挽云:

  报先帝而忠陛下,两朝开济属宗臣,表续出师,千古英雄同下泪;   佐天子以活百姓,万口欢呼起司马,家传画像,四方妇孺亦知名。

  左宗棠挽联云:

  附公者必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依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林则徐才华横溢,善书法,工诗词联语。有《林则徐集》、《云左山房诗钞》。其联作辑本,清末有福州萨嘉榘《林则徐联句类编》及萨伯森《林则徐联话》,前者收联147副,后者为46副。今人李文郑《林则徐楹联辑注》(1993年5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收联170副。

  林则徐擅诗能文、工书法,但为时人所推崇的还是楹联创作,林的挚友梁章钜在《楹联丛话》系列中记载了他的部分联作,并一再赞扬他:“最工作联语”、“工为楹帖,而于挽词尤能曲折如意,各肖其人。”清李承衔《自怡轩楹联剩话》卷一中谓:“林文忠公联语,余技之余也,然为之亦雅切不苟。”由此可见,林氏联语,世有定评。林应推为近代第一位楹联大家。

  林则徐前后期的联语风格不大一样,前期创作工稳雅切,体现的是一个进步的封建士大夫的情趣志向。

  1831年,林负责河防工务时,曾有题客室联:

  芦中人出;   河上公来。

  上联写伍子胥亡命吴国藏芦苇事。下联“河上公”,传为汉代人,人不知名姓,因住河边而得名。其人专读《老子经》一书。《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时人的评论云:“切地切姓,工绝矣。”

  1839年,林的好友、两广总督陶澍病逝。陶在病中作奏章推荐林接替己任,其中有“林则徐才长心细,识力十倍于臣“(见《陶文毅公全集》卷三十)。林挥泪挽陶云:

  大度领江淮,宠辱胥忘,美溢终凭公论定;   前型重山斗,步趋靡及,遗章惭负替人期。

  林于此联有自注云:“公遗疏有林则徐才识十倍于臣之语,读之汗下。”

  又有赠辰州县令张鸿箴联:

  一县好山留客住;   五溪秋水为君清。

  吴恭亨评曰:“‘一县好山’七字联,固高不可攀矣。”(《对联话·卷十二》)盖投赠联公认难做,七字以下犹难工。

  又有自题抚署竹亭联:

  宦游到处身如寄;   农事何时手自亲。

  道光十四年(1834)初夏,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至林抚署阅官兵步射。林则徐留席,在座的尚有豫坤、陈銮、怡良等。诸人至后园观稼,即在园内展玩书画。陈銮为竹亭题名“后乐”;陶澍即为书额悬挂;林自集苏轼《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二首》第一首颈联原句成此联。上联写其半生经历,下联道出他对农业生产的高度关心。这绝非矫情。他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时,曾竭力勘察所属海塘水利,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90

178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14118
经验
262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6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12:3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楹联的对仗技巧
作者:傅小松 资料来源:学说连线 点击数:249 更新时间:2008-2-15

  楹联是一种对仗的文学,一门对仗的艺术。因此,无论是创作楹联还是鉴赏楹联,都应该对楹联的对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楹联的对仗,内容非常丰富,也非常精妙,可以说是一门学问。我这里谈几点个人的粗浅体会。

  一、词性对仗适当通融可使联语更富有生气

  词性对仗是楹联对仗的一个基本要求,词性一般分为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等十几类。我们讲词性对仗,一般要求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诸如此类。但在实际创作中,许多时候可根据情况进行通融处理。也就是说,词性不同的词也可以构成对仗。而且,这种适当通融不仅无损于工整,反而使联语更富于变化,更有生气活力和新意。

  名词可与代词对仗,如山东泰山联: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此联中,以代词“我”对名词“天”,大大增加了联语的气势和表现力。这个“我”,是其他任何名词所不能替代的。

  形容词也可以与动词相对,如南通狼山寺联: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举头四顾,海阔天空。

  “鸣”,“应”,属动词;“阔”与“空”,则是形容词。

  名词与量词相对,如岳阳楼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面”对“家”,显然是名词对量词。此外,还有形容词对副词,形容词对数词,量词对数词等几种情况,举例从略。

  以上所举几副对联,都是传世佳作。由此可见,词性对仗不必过分拘泥。

  二、巧妙安插小类对仗可使联语增色

  在我国传统的诗联创作中,词划分9大类,28小类。小类中,有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动物类、形体类、数目类、颜色类等等。一副对联,如能作到字字小类对仗,无疑就是工对了。但这样未免太费苦心,也没有必要。字字工对,往往成为死对,反而效果不好。我以为,一副对联中,只要适当安插一两处精彩小类对仗,就往往收画龙点睛之妙,使全联顿时增色。

  安徽和县霸王祠有这样一副对联:

  鹿野舟沉王业兆;   鸿门斗碎霸图空。

  这副对联意思很清楚,讲了项羽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上联讲鹿野之战,下联讲鸿门宴。这副对联对仗很工整,其中巧妙安插了一个小类对仗;“鹿野”对“鸿门”,既是地名相对,尤为巧妙的是“鹿”与“鸿”又构成动物名对仗。

  本人有一副讽刺联,讽刺某位因喝酒过多而醉死的酒鬼:

  为甚竟成杯下鬼;   只因想做酒中仙。

  此联中,“鬼”与“仙”相对属小类对仗。全联的联眼也在这里。

  三、巧用借对,联语自然高人一筹

  什么是借对?就是用某个词语的甲义时,又借用它的乙义来进行对仗。可以说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借对又分为借义对、借音对、借形对、借声对、借通假字对等几种。抗日战争时,有这样一副春联:

  新四军拼命抗日;   老百姓安心过年。

  这副对联明白如话,对仗却十分工绝。其妙处之一就是运用了借对。“抗日”中的“日”本是指日本,但在此联中,却借用它表示时间单位的意义(即“天”)来与下联的“年”对仗。这是一副借义对。

  兰州黄河河神庙有如下一联:

  曾经沧海千重浪;   又上黄河一道桥。

  “沧”,谐音“苍”(深绿色),与“黄”构成颜色相对。这是一副借音对。

  借对是一种很巧妙的对仗技巧。它可以把宽对变成工对,甚至把根本不对变成巧妙绝对。巧用借对,联语自然高人一筹。

  四、适当运用自对,能使作联峰回路转

  作对联必须讲究对仗,但有时候感到上、下联对仗很难。内容与形式处在一个矛盾的状态,联律与联意出现冲突。在这个时候,可以换一个思维,大胆运用自对,说不定能使作联峰回路转。

  一讲到自对,很多人认为只有长联才采用自对。其实不然,短联也常运用自对,试看被称为农民楹联艺术家的李曲江先生题毛主席母校湖南一师联:

  兴学育才,此校非天阊帝阙;   风骚文采,有生超汉武秦皇。

  这副对联备受称赞,是李老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兴学育才”与“风骚文采”却是各自自对。

  自对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使联语别开生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武汉古琴台联:

  志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9 16:51 , Processed in 0.08456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