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那是《通则》作者的写作习惯吧。作者这样说也不是不可以。</P>
<P>关于对偶的有关问题我再多说几句:</P>
<P>以七言律句为例,七言律句中字序部位的宽严层次,是越往下越严的。如:
律句 宽严 层次: 最宽——次宽——次严——最严
句中字排列顺序: 1、2 3、4 5、6 7
由此可知,七言律句(也包括五言律句,甚至多言的对联)是上部宽而下部严,最宽于发端而最严于结尾。
(1)按照这个规则,就可以理解上、下联的尾字要“仄起平收”了,因为他是处在七言对联中最严的位置了(也包括五言对联、多言对联的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和多言对联的每个小分句的尾字)。
(2)七言律句的最后三个字,处在了最严和次严的位置,一般不要轻易改动。因为律句最后三个字的平仄声调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应该遵守的规则。白化文、李鼎霞教授在《春联漫话》一文中所举的获奖例句,无论是五言、七言,还是长联,最后三个字都是律句句式。如所举1997年北京迎春征联一等奖,作者唐克强的对联:鼠豪健笔书成福,(“福”入声字)牛角深杯酒酿春。其上、下联的平仄声调是:“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它们的最后三个字就是律句句式的“平平仄”、“仄仄平”。
(3)但是,如果使用拗救句法,也会出现“平仄平”、“仄平仄”句式。白化文、李鼎霞教授在《春联漫话》一文中所举的例句,1992年迎春征联一等奖,作者梁石的对联:“ 三千桃李占春色,四化弦歌播好音”。其上、下联的平仄声调是:“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由于上联使用了本句拗救,上联的最后三个字出现了“仄平仄”的句式,又由于上联是本句拗救,下联就没有使用“平仄平”的声调,而是用的“仄仄平”的律句声调。</P>
<P> 我也是分开说的。</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4 13:10:2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