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瘸老道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楹联大诠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21:16 | 只看该作者
 2.合字

  就是将两个或若干个汉字合成一个字,做到内容贯通并将所组合的文字巧妙地组成联句。如: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女居左,子居右,世间配成好人

  此联最大的特点是自然舒展,不牵强,不做作,字面和现实十分贴切,耐人品味。

  下联是乾隆和纪昀的一副应答联:

  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据说乾隆察觉纪昀有思家之意,便出上联试探他。纪昀以实奏闻,以对句相答。

  再看下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
  烟火成烟夕夕多

  “此”、“木”二字合成柴字,“山”、“山”二字合成出字,“因”、“火”二字合成烟字,“夕”、“夕”二字合成多字。一副短联,是四个字的组合,而不加其它字,确属不易。

三、易  字

  易字,即在原有的联上或增字或减字,或增减笔画,或交换联字位置而使联意发生变化,造成新的意境,此种联语多含有诙谐、戏谑、讽刺意味,请看: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此联传为明翰林学士解缙在幼年所作,据说解宅与曹尚书府的竹园相对,解缙作联题于自家门上,曹尚书很不悦。心想:我家的竹园岂容他人借用?于是命人把园中竹子砍去一截。解见了,就在联句后各加一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曹尚书读之更加气愤,又命人将竹全砍去,解又在联后各加一字,“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曹尚书蓦然醒悟,想这孩子文气太高了,于是要见见这个神童。此联两次易字,实属不易。易字要求联意不做作,不牵强,字生趣,意通神。

  请看下面这副联:

  欲吃新河鸭子
  须交陈海鹏孙

  据说清咸丰年间有一大将叫陈海鹏,年迈解甲故里河北新河养鸭。因鸭子养得好,又成了名,不时有贵客佳宾光顾。有人为此撰一联:“欲吃新河鸭,须交陈海鹏。”此联乍看有些俗气,其实出手不凡。请看“欲”、“须”二字属能愿动词,又属小类相对。其下均为同类相对,应为严对式。后来陈海鹏故去,接继事业的是其孙子,又有好事者撰了“欲吃新河鸭子,须交陈海鹏孙。”“鸭子”对“鹏孙”,未免牵强,然“子”对“孙”天经地义,该联下上结构似有失调,实以“鸭子”对“孙”一字。但其中有几分无情对的味道,妙处也在于此矣。

  再看下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

  据说这是一有势人家的一副春联,意在炫耀门第,说来也巧,有一儿童,独出新裁,将联中的几个字添了几笔,便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皆失夫。”如此一改,内容大相径庭。联趣表现了稚童的聪明才智。

四、易  词

  易词,即在同一联中,将一个词作词用之后接着又做词组使用。有的是将一个固定的词分离,重新组句,达成原词异义的效果。

  请看:

  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
  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

  “膏药”和“脾气”是两个固定词,在联中,作者突发异想,将两词分离成与原来词义截然不同的词来,让人大开眼界,去领悟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也完成了一种劝导,让人改掉脾气才是高人。据说这是一副中药店联,只当给患者吃了一付舒心丸。请看下面一副联:

  复生,不复生矣
  有为,安有为哉

  此联是康有为为纪念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一副挽联。谭嗣同字复生,与康均为同盟会成员。上联的第一个“复生”,为谭的字,是名词。第二个即是再生之意,偏正结构。下联第一个有为是作者的名字,是名词,第二个“有为”含有所做为之意,也是偏正结构。联不仅对得好,更巧的是二人的名字做了巧妙的组成。

五、歧  义

  所谓歧义,即用同样的语句,利用不同的断句方法,从而使之产生与原来联语完全不同的意思。

  请看下联:

  明年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据说此联为明朝著名才子祝枝山为友人写的一副戏谑联。友人不悦,认为是一副倒楣晦气的春联。祝则用了歧义法,读成了“明年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原来祝是利用了不加标点的技巧,钻了断句的空子。祝枝山还写过这样一副歧义联:

  此屋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这副对联如不断句,上联分明是疑问句式,下联是感叹句式,那么这间屋子是无人敢住的。如在中间断句,则成为另一种意思了:

  此屋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可见联句中的标点及断句是多么至关重要。

六、同  旁

  这类对联是利用汉字的偏旁为构思方法,以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成联。同旁组合千姿百态,有的利用相同偏旁,有的在对仗处使用一个偏旁,以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这类对联的难点和妙处在于串组的自然合理,一旦生硬牵强,便索然无味。

  请看下联:

  寂寞寒窗空守寡
  惆怅忧怀怕忆情

  出句是一副古联,据说是一大家闺秀,及笄之年向求婚者悬一副联。声言谁若对上此联,便许出嫁。当时无人应对,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21:17 | 只看该作者
十、转  类

  转类也称异音,是指对词性的灵活运用。也就是利用汉字的一字多音,一字多义效能,使联中某些词性得以转化。如山海关孟姜女庙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连用七个“朝”字,下联连用七个“长”字。乍看,今人无缘识读。其实,这里运用了通假法,就是使用一字多义之特点构成联句。上联第一、四、六字在这里假借为“潮”字,第二、三、五、七的“朝”是朝霞的朝(zhāo)。下联第一、四、六字的长读生长的长,第二、三、五、七的长读长期的长(cháng)。如按正常的写法应为: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请看下面这副转类联: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从字面上看去,上下联相同,一字不差。如果不是运用转类法,就不能称其为联了。此联就是巧用“好”的多义效能。上联第一个“好”字读“hǎo”,第二个“好”字读“hào”,下联则相反。其联中之意是,有利于读书时却不爱读书,等到年老知道爱读书时,却又不便于读书了。此联用来解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十分贴切。

  下联是一副讥讽清代科举考试营私舞弊的对联:

  顾司空,顾人情,不顾脸面
  戴学士,戴关节,未戴眼镜

  顾司空指正主考官一部侍郎顾祖镇,戴学士指副主考官翰林学士戴瀚。二人接受贿赂,将贿赂者列为解元,于是众生哗然。有人便撰此联,予以嘲讽。第一个“顾”为名词,第二个、三个变为动词。下联的“戴”字也同,使人读之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感。

十一、绕  口

  采用汉语一字多音、异字同音的特点组成复杂的有趣联语,造成变读绕口的效果。

  请看下联:

  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

  据说这是一位叫徐晞的文人和太守的应对。出句为太守求对联,对句是徐的即兴应对。出句除“北”外,其它字的韵母都是“u”,下联字的韵母都是“i”。对句高出句一筹,而内容更为丰富、自然。

  清代楹坛大家梁章钜写过一副联: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呼可愧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

  此联为押韵对,只是对句的“娱”押“ü”韵,与“粗”、“疏”相比,稍有变韵之嫌。

  再如: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寻进士,遇近视,近视中进士,尽是近视

  上联“西湖”与“锡壶”两个截然不同的词却声韵相同。下联“进士”、“近视”也然。作者采用了同音异词之妙,组装成联,使二词相互关联,读之上口,又别有情趣。

十二、拟  声

  拟声是对联的写作技巧之一,也称摹声。它是通过模拟人物、动物、神仙、器物声音的手法来取得一种艺术效果。有这样一副别致有趣的对联:

  独榄梅花扫腊雪
  细睨山势舞流溪

  看上去不失为一副诗味浓郁的写景联。然而,细心品读,你会发现另有所指。原来,上联是由乐谱1、2、3、4、5、6、7的谐音而来;下联则是阿拉伯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的谐音化出,不过这种读音只是浙江地区的方言而已。

  又如,旧时有一讽刺袁世凯称帝的对联: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情狂,情狂情狂情情狂

  上下联均是模拟锣鼓的敲击声。 “当”拟小锣声, “庆”拟小钹声, “情”拟大钹声, “狂”拟大锣声。从内容上来讲“普天同庆”当然应是“当庆”,“举国情狂”,“情狂”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情狂”二字是贬义词,有指男女苟合之意。用在窃国大盗袁世凯及其追随者身上很合乎情理。

  上二联是似人、器之声,下面则是似动物之声,请看:

  母鸡下蛋,谷多谷多只一个
  小鸟上树,酒醉酒醉无半杯

  “谷多谷多”是仿母鸡的叫声,“酒醉酒醉”是仿小鸟的叫声。联语意境含蓄,生活气息犹浓,读之情趣盎然。

十三、顶  针

  顶针是将前一句或前一节奏的尾字又作为后一句或后一节奏的首字,使两个音节或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传下递的效果。它与迭字形式相仿但本质却不同。顶针可以是一个单字,也可以是一个复和词或词组。它既可以一次使用,也可以重复使用。

  请看湖南长沙的沙井联:

  常德德山山有德
  长沙沙水水无沙

  此上下联都是三个音节,而每个音节都是节节相顶,组组相连。请再看叶仪昌的集格言联: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疑人莫用,用人莫疑

  此联是将上句的尾字,做为下句的首字,造成一种音韵美和建筑美。堪称妙品。

  下面的这副联写得入情入理,富有时代气息。

  雪花飞,飞捷报,报告丰收喜讯
  柳丝舞,舞春风,风传胜利歌声

  显然,这是一副近代联,写的是喜获农业丰收后的动人情景。联中顶针字“飞”、“报”、“舞”、“风”用字巧妙,衔接得相当自然无造作之感。想象丰富,造句得法,足见作者语工之深厚。

十四、同  音

  同音也称异混,即上下联中有一个或数个读音相同或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21:18 | 只看该作者
二十、连  环

  即联中巧用同字、谐音、同旁等不同的修辞方法,嵌成联句环环相套的形式,以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符合这一特定要求的联句即为连环式。

  请看这样一副对联:

  点灯登阁各攻书
  移椅倚桐同赏月

  联中出句“灯”与“登”、“各”与“阁”既音同,而且“登”、“各”又各自是灯(古字“燈”)、“阁”字的偏旁。对句中的“椅”和“倚”是同偏旁,“同”又是“桐”的偏旁,读音相同而且“移”和“椅”声母也相同,符合出句的要求。

二十一、落  帘

  即在联句中以同一词语开头,又以同一词语或谐音结尾,使联句现出一种文字和音韵的美感。

  请看下联:

  教无所教偏成教
  官不成官却是官

  联句以“教”、 “官”二字起头,又以“教”、“官”二字结尾。落帘格与回文格不同,落帘格联不能倒读。此联为讽刺清末教官一职,此职当时无足轻重,但为此官者又非鄙则吝,故有人以此联讽之。文字幽默苛刻,嘲讽轻快得体。

  大学土解缙曾写过这样一副联: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此联的上半句为落帘式,重在谐音。“蒲”、“桃”的谐音为“葡萄”,“梅”、“桂”的谐音是“玫瑰”。而后半段的“本”、“香”亦为落帘式却重在同音。

  苏东坡与黄庭坚的一副应答对,也属落帘式: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苏、黄二人为挚友,一天他俩在松下下棋,忽有松子落到棋盘上.苏东坡信口念出上联,黄庭坚知是让自己对下句。对联上句下句各以“松”、“棋”、“柳”、“钓”引出上半句,下半句对以同样的字落笔,前后遥遥相衬,形成鲜明的对称美。另外后半句的“子”、“丝”也同样具备落帘效果。联句构思精美,立意新颖,形象鲜明、生动、自然,对仗亦工。

二十二、卷  帘

  卷帘也称倒叙、逆挽。即与小说、散文中的倒叙法相似,是一种先说后事,后说先事的方法。很像帘子倒卷而上.所以称卷帘格。

  例如: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上联先说从军归来之况,下联再说离家从军之事。

二十三、脱  靴

  在联句中形成先抑后扬、先引后拔、先浅后深的依次剥开的方法,像脱靴的过程,蜕去皮后方见本质,这种格式为脱靴。如西安莲湖公园奇园茶社联:

  奇乎!不奇,不奇也奇
  园耶?是园,是园非园

  奇园茶社是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工作者梅永和夫妇建的秘密交通站。当时此联挂出世人不解,解放后人们才知道此联的真正含义。作者王超北是我情报处负责人。联语不但使用了脱靴法,还运用了嵌名法,四处嵌名,不显雕琢。

二十四、集  引

  即结集若干相近或相似的物类、意象以成联,使其浑然一体,辟出新意。

  请看清代许宾衢所撰一联:

  帝女合欢,水仙含笑
  牵牛迎辇,翠雀凌霄

  此联用了八个花名,道出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可谓是花团锦簇了。

  下面是茅盾先生的祖父沈恩培写给陈谓卿的一副对联:

  仲举风标,太邱德化
  云龙意气,伯玉文章

  此联用了四个陈姓典故,分别为:陈善,字仲举,东汉大臣,他15岁时说:“大丈夫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被世人称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寰,字仲马,东汉太邱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陈云龙,字广陵,清浙江海宁人,康熙进士文渊阁大学士,任职7年,吏畏民怀;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官到右拾遗。其诗强调兴寄,风格高昂,于文反对浮艳,重视散体。联句以陈氏古代人及其业绩入联赠陈氏,是再恰当也不过的了。用典得心应手,对仗工整贴切,堪称佳作。

  下面请看王养轩挽刘胡兰烈士联:

  革命坚贞不屈,十五岁英雄建树下青年楷模,确实生得伟大
  临难慷慨就义,刘胡兰名字永活在人民心中,真是死的光荣

  联语在联尾巧妙引用毛主席为刘胡兰的题词,将其嵌入联内、增强了联句的张力。

二十五、飞  白

  明知某一词有错而故意使用,将错就错。这种修辞方法称飞白。白是“别”、“错”的意思,飞白原是书法绘画中的一种手法,后来借做修辞之用,这是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的。请看下联:

  《礼记》一书无母狗
  《春秋》三传有公羊

  相传清初苏州有一个叫韩慕庐的秀才,在一家教私塾,这家的主人自以为很有才学,经常替韩上课以炫耀自己的学问。有一天他教学生读《礼记》中的《曲礼》一篇,竟将“临财毋苟得”,读成“临财母狗得”。此时,一位饱学之士由此经过,错认为是韩念的,觉得好笑,因此在窗外高声念出上联。韩慕庐一听,知道是冲他来的,于是立即应声答出下联。那人听后,方知此先生不是凡俗之辈,于是登门求见。二人见面一谈,才知念“母狗”者不是韩先生,后来韩中了进士。韩以“《春秋》三传有公羊”为对句,对得很妙。公羊是复姓,即指给《春秋》做注释的作者之一公羊高,另二位先生是左丘明、谷梁赤。三传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21:19 | 只看该作者
第八章 对联的修辞和技巧(下) 二十八、假  称   假称也称借称。是作者有意将对联中要表达的意思,将有关的对象用第一人称说出来。   如一庙联: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   庙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此泥土,空费了多少钱财   联语借庙中泥塑木雕的菩萨口吻,说出作者劝世良言。言辞诙谐、有趣,容易被人接受。   杭州岳飞墓有一联这样写道: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如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至今朝   清道光年间,有人在杭州岳飞墓前题此联悬挂,形象地表现了一对奸贼互相埋怨,垢厉的口吻,真是刻画入微,维妙维肖。   还有—副为道土写的挽联:   吃的是老子,穿的是老子,一生到老全靠老子   唤不回天尊,拜不灵天尊,两脚朝天莫怪天尊   作者借道教鼻祖老子的口吻成联,意在讽刺道士的寄生生涯,天尊亦指老子,唐朝老子被封为“太清道德天尊”。 二十九、借  代   即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原称,而借用另外一种与其有可换关系的名称。借代与本体有可换关系,借体可以代表本体。如:   伯乐常在,何愁没有千里马   青山不老,岂怕不出栋梁材 “伯乐”是周代善相马的马师,本是专名,但联语中的伯乐泛指一般有眼力的善于识拔贤才的人。   再如,长沙岳麓山挽屈原联: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三户”指楚国,《史记·项羽本纪》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九歌》,屈原的代表作品之一。联中两处的借代用的都是与本体(屈原)有密切关系的事物。   再如,湖南醴陵红拂墓联:   红拂有灵应惜我   青山何幸此埋香   红拂,隋朝宰相杨素侍姬,钟情于李靖,随李靖于军中,后病逝于醴陵。下联的“香”在古时多喻妇女所用饰品,故古诗文中常借称为妇女。此处代称红拂,此是以物拟人。 三十、换  位   即为了某种需要,故意将句子中的词语作对换位置的一种修辞方法。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寇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可国民党军队却一退再退,大吃大喝,当时有人写一副对联讽之:   前方吃紧   后方紧吃   这副对联通俗、直白、语句精短。仅八个字,一个“前方”,一个“后方”;一个“吃紧”,一个“紧吃”,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两种势态。上联“吃紧”,指情况紧张。下联做了—下换位,则变为大吃大喝,不可终日的意思。稍动一字,差之千里。从中不仅领会作者遣词之妙。同时,也悟到了中国汉字的神奇魔力。看来好联不在辞众,而在意法之妙。   1905年,慈禧七十大寿,章太炎为此写了一副寿联: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全逢万岁祝疆无   作者在联尾,故意将“有庆”、 “无疆”二词做换位处理,其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联尾句变成了只为一人祝寿歌;下联尾句变成了每次到慈禧庆寿之际,总是被割掉疆土之时。作者对慈禧进行了尖锐、辛辣的讥讽,无情地揭露了慈禧不顾百姓死活和国土沦亡的反动行径,得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乾隆55年,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乾隆一行北巡热河。一日,在万松岭住下,准备去承德为自己祝寿。随行的有纪晓岚等几位重臣。其中有一位叫彭羡门的出一上联,想难一难纪晓岚。联曰: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此联很有深度,这年正是乾隆八十岁,而十八公喻指万松岭的松树,故将松字拆成“十八公”,与前面的八十正好颠倒换位,纪听后,随即以对: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帝王所居之所称“九重”,时逢重阳节又称“重九”,也正好与“九重”换位。此句实属难得,非大家不能为之。 三十一、互  文   互文也称互参,它的手法是把本应该合起来的话分做两句说,使两者互相补充、渗透。   请看毛泽东为刘胡兰烈士的题词: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上联写生,下联写死,从两个方面入笔,却写的都是一种精神,是说她生与死都是伟大而光荣的。   再看下联:   诸葛一生唯谨慎   吕端大事不糊涂   人生处事,要谦虚谨慎,小事要通融马虎,大事要坚持原则。联语借用了两个古人为典,从两个方面去写,说明的却是一个道理,这也是互文的一种。   再请看:   宁为玉碎   不作瓦全   此联写做人之道,应刚直不阿、无私无畏、一身正气。不奴颜婢膝、苟且偷生。作者在上联以“玉”自誉,下联以“瓦”点化。两个角度,一种精神,闻声见物,令人叹止。乃精妙之笔。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21:20 | 只看该作者
三十二、越  递   越递又称巧意、层递。即在联语中将某一词语越过一词,而使之递进。此法有两类: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推进方法叫阶升法。反之为阶降法。   1.阶升法   请看下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此联说是清代学者阮元游平山堂,寺庙方丈将阮元当做一位普通游客,只说了一声“请”,又对下人说“茶”。随之交谈,觉出语不凡,便改了口气“请坐”,吩咐下人“泡茶”。后来当他知道是大学土阮元时又换成了“请上坐”、“泡好茶”,到了阮元临走时,方丈恳求墨宝,阮即出此联,活脱脱描绘了一个前倨后恭者的面目。作者以方丈的言语入联,对仗十分工整,别开生面,确是一副很难得的佳联。   再看陶行知先生为晓庄师范学校题联:   认请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好教育   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文明   作者从事物最初层次着笔,不断向中高层次递进,采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观察方法,给人们揭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不仅文字工整,立意也巧。   2.阶降法   请看下联:   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末耳,伊尹太公便算一支耍手,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摇旗呐喊称奴婢   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说也,杜甫李白会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大都缘街乞食闹莲花   此联以戏谑为快,不免有狂妄不当之弊。但其手法却为独特。把所评对象分别以“生”、 “净”、 “丑”、 “末”、“耍手”、 “奴婢”对号入座。用的是阶降的手法。   也有一联,是采用阶升、阶降两种手法同时运用的。   例如:   万砖千瓦,百工造成十佛寺   一篙二橹,三人摇过四平桥   上联使用了阶升法,下联使用阶降法。这两种方法层次清楚,能给读者一种新鲜的感觉。 三十三、绘  态   也称摹状。即是描绘人们对客观事物情状的感觉的方法。它直观地临摹事物的情状、声音和色彩等。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多用于讽刺、诙谐联中。]   如:   著!著!著!主子洪福   是!是!是!皇上圣明   此联是讽刺清道光年间两个军机大臣潘世恩和穆彰阿的。他们惯于阿谀奉承。凡是皇帝说的话,他俩无不头。 “著!著!著!”“是!是!是!”是对二人奴颜形象的描绘,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状,形象生动。   近年有人写了一副嘲讽“妻管严”联:   老母任磕头:哎哎哎,嗳嗳嗳   娇妻只呶嘴:哦哦哦,噢噢噢   作者以漫画的手法,刻划出这种对母逆、对妻纵的面孔。上、下联尾重用六个语气词,绘形绘声,妙不可言。 三十四、婉  出   婉曲也称折绕。有些要表达的意思,作者不想直接说出,或因社会等各种原因不敢明说。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表现手法。使读者透过委曲、含蓄、隐约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内在含义。这种方法称为婉曲法。   请看一副旧联:   月无贫富家家有   燕不炎凉岁岁来   联中两句为折体。作者故意将本体隐去不说。联中要说的意思是:富贵生活我们贫寒之家是没有的,只有月亮和燕子不嫌弃我们,常光顾这里,暗喻世态的炎凉。联语通过月和燕而收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这比直接说出来要好得多。 三十五、隐  如   在对联中用相关的话暗示要讲的事物。也就是将要讲的隐藏起来。隐如手法,似乎谜语。   请看这样一副对联:   数声吹起湘江月   一枕招来巫峡云   上联“数声吹起湘江月”只说吹,却未言吹的是什么。然而读者却很容易联想到那清脆悦耳的笛声。下联“一枕招来巫峡云”显而易见,那枕边尤物不是梦,又是何物?宋玉《高唐赋序》说楚王梦与巫山神女相会于高唐。神女曰:“旦为行云,暮为行雨。”上联写笛,下联写梦,意境幽远,令人心动。   解放前,有人写过一副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的对联,联曰:   中土讵能容久住   醉乡何得复横行   中土,指中华大地,上联的意思是说不容许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下联隐说的是螃蟹,说用酒烹制的螃蟹再不会横行了。“醉乡”这里指的是指用酒制成的醉蟹。整联的意思即是:帝国主义分子不得在中国横行霸道。如果帝国主义分子敢在中国久住下去而横行霸道,其下场必然和醉蟹一样死路一条。此联既隐含了两种事物,合起来又有很深的寓意,是一副爱国主义的佳作。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21:21 | 只看该作者
三十九、反  问   为强调某一观念或结论的正确,故意以反问的形式把本意托出,令人注意,使读者从句中找到答案,这种方法叫反问。反问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艺术的感染。   邓小平同志为士兵撰一联:   列为无产者   宁不革命乎   此联采用流水对,仅十字,并在联中嵌“列字”二字。充分表现了作者远大的胸怀和坚定的信念。作者运用了否定句询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的答案,为反问句式的另一种。   请看下联:   不受几番磨炼   怎成一段锋芒   再看下面这副对联也属此种形式:   经牒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纸钱能赎罪,分明菩萨是赃官   另一种形式则是用肯定的询问式,表示否定的答案。如:   除却诗书何所癖   独于山水不能廉   许德衍挽陶行知联:   教育做合一,若干年来,倡导生活教育,身体力行,论功岂止武训第二   智仁勇兼备,胜利前后,呼号和平民主,赴汤蹈火,说死实与李闻为三   此联紧扣逝者事绩,所引对比人物十分贴切。出句联属反问,增加了被答者的份量和位置。 四十、对  称   对称亦称玻璃对,其特点就字型而言,上、下或左、右字型结构基本对称一致,造成字本身的一种形态美。这样的字用篆书写在玻璃上,无论正看、反看字体均相同。如“大”、“文”、“因”、“天”之类。   有一玻璃联这样写道:   山中日出   水里风来   清代梁章钜《楹联续语》中说:吴山尊学士,始出意制玻璃联子。一片光明,雅可赏玩。玻璃联因用篆字书于玻璃上,选字必须要求对称统一,以达正反如一。这副对联,简练精短,用词严谨,而且符合玻璃对的基本要求,是一副极妙的绝对。   请看下联:   文同画竹两三个   丁固生松十八公   此联载于清人李伯元的《南亭四话》,联语中的文同为宋代大画家,以善画竹和山水著称。“两三个”是指竹叶,恰似“个”字。丁固为三国时吴国人,初仕尚书,因梦松树生于腹上,便对人说:“松字拆开乃十八公也,再过十八年我当为公。”后果官至司徒(汉时称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此联不仅反正皆宜,且用典自然,可称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   下联出句为1990年辽宁营口市环保局等单位联合征联:   山水林田,至营口宜赏美景   桑蚕米果,出盖县富甲关东   出句写营口市的环境特点,对句写盖县(营口辖)的农土特产。对句在句式、词性等方面与出句基本相对,用玻璃对式相对,实属不易。 四十一、同  划   同划,联中均由同笔划数的汉字组成。   古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屋后流泉幽咽洽香草;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这不是一副普通的迎春联。其妙在上、下联都是九个字,其中的每个字都是由九划组成(后、风二字繁体也是九划)。这是对联中一种非常特殊的形式。古人称“消寒迎春联”。因为从冬至(一九)到九九正好是八十一天,上、下联句笔划正好是八十一划。这样从冬至开始,每天写上下联各一笔,到九九的第九天,全联全部写完,至此,严冬已去,春到人间。故此,称此联为“消寒迎春联”。   这种联构思精巧,须费尽心思,选择适当的字、词组句,又不能以辞害义,写起来有一定难度。古来以其难方显得此对珍奇。此联趣味性强,既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又可作为一份别致的日历。所以历来为人们称为联中上品。颇受一些人的喜爱。有人说它:“是对联写作的—个奇迹”,此话不虚。 四十二、缺  如   缺如联,也称隐语,歇后,在楹联中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故意将尾字或联句中的一字隐去,并以联中展现之字句向读者暗示所缺之字,而该联的意思又正是在空缺的字上,联句仍能形成很规矩的对仗。细心的人从展现的字面上不难看出联中所藏之意。这种联用工巧,或戏谑,或嘲讽,很好地显示了其巧对的艺术魅力。   请看一户穷人写的春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从字面看,读者便知作者在做文字游戏。上联缺“一”字,下联缺“十”字。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还要从谐音上理解。“一”与“衣”谐音,“十”与“食”谐音,这样作者的意图就不言而喻了,原来是在发牢骚,“缺衣少食”。据说横联只写了两个字“南北”,显而易见,是没有东西。此联立意奇巧,很形象地表达了穷人过年三难。它不但是一篇缺如联,还是一副数字联,若把它视为诙谐联也是可以的。   明代江进之的《雪涛山书·诙史》中记载这样一副联:   醉翁之意不在   君子之交淡如   联中隐藏着一个故事。相传一贫士送友人寿礼,无钱买酒,便以两坛水代之。友人打开酒坛斟饮,贫士便吟对句以自解嘲。友人尝了一口后,遂对出句以宽慰之。不难看出,出句隐去了一个“酒”字,对句隐去了一个“水”字。二人心境,不说自破。再这上、下两句都是借用脍炙人口的成句,可谓食古而化,表达了作者幽默、委婉、乐观的情趣。   据说,袁世凯死后,有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21:34 | 只看该作者
四十七、排  比   即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平行短句,组合在一起表示相关的意思。运用排比仅限于上下联的内部,而以长联较多。排比要注意排比的事物要有内容上的联系,而且要求次序须有规律,给人以审美之感。   请看李联芳所题武昌黄鹤楼联:   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凤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鹤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水残山,极目古今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   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江口斜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清,仅留下苍烟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   作者利用排比之法,将武汉三镇的主要胜迹囊括无余。联语颇富文采,只是因其历史之局限,格调及情绪较为低沉。   再看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写的桂林小广寒楼联:   甲天下名不虚传:奇似黄山,幽如青岛,雅同赤壁,佳拟紫金,高若鹫峰,穆方牯岭,妙逾雁荡,古比虎丘。激动着倜傥豪情,志奋鲲鹏,思存霄汉,目空培楼,胸涤尘埃,心旷神怡消块垒   冠寰球人皆向往:振衣独秀,探隐七星,寄傲伏波,放歌叠彩,泛舟象鼻,品茗月牙,赏雨花桥,赋诗芦笛。引起了联篇遐想,弄甘陇亩,士乐缥湘,工展宏图,商操胜算,河清海晏庆升平   该联上联写桂林之胜景,无与伦比;下联叙桂林的名胜,引人入胜。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借景抒情,颂今怀古,对仗工整,极富文采,堪称杰构。 四十八、物  色   物色即饰“物“以“色”,在巧联中有重要作用。它能创造鲜明的视觉形象,反映事物的特征,从而提高对联的深刻内涵。   如下联:   鹅黄鸭绿鸡冠紫   鹭白鸦青鹤顶红   将自然界中最能表现颜色的几种禽鸟入联,虽多种颜色堆砌却不觉生硬,语言自然,风格绮丽,被人喜爱。   有一关帝庙联不仅使用物色,还是一副迭字对:   赤面赤心扶赤帝   青灯青史映青山   物色应注重色彩在联中的主导作用,方能显出其特色。请看下联:   绿水搅黄泥,红火黑烟,烧出青砖白瓦   翠湖凌紫阁,丹梁碧枝,停浮玉殿金宫   其中色彩字绿、黄、红、黑、青、白、翠、紫、丹、碧、玉、金,几乎占去联中一半,把一个凌紫阁的建筑过程细微地描绘出来。 四十九、数 量 词   数量词在对联中有着特殊意义,用数量词组成的对联的作用主要有:创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对仗难度、进行数学运算、数字合称词的阐释、连续嵌入自然数等。   请看下联: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   此联巧用了数字成对,出句构思奇特,下联对仗贴切,用数应用乘法,合理、自然,而且符合事理。   下联是庐山东林寺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上联叠用“三”字,“三教”,指儒释道三教;“三人”,指儒陶渊明、释慧远、道陆修静;“一花”,指菩提花;“世界”,指佛家过去现在将来为一世,东西南北上下为一界;“一叶”,指禅宗的一个宗派;“如来”,指释迦牟尼。此联为后人写三人谈儒论道流连忘返而且留下言谈三笑的故事。联语以一对三,工整独到,境界优美。作者善于从驳杂的事物中提取完美和谐的艺术体裁,有巧夺天工之妙。 五十、方  位   即在对联中重用方位词。   江西滕王阁有一名联为清同治进士金桂馨所撰:   大江东去   爽气西来   作者抓住滕王阁的自然特点,以最洗练的语言进行高度的概括,达到一种超然洒脱、大气磅礴的境界。一“东”一“西”,囊括了事物的独特情韵。犹如一副写意画,给人一种横空出世之感。   再看下联:   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往东甩;   思前想后看左传,书向右翻。   联句中巧妙嵌用了“北南西东,前后左右”八个方位词,其实真正表达方位的只有“北”、“南”、“东”、“西”,其余的方位词与别的词搭配,词义产生了变化。比如“西瓜”是瓜名,《左传》是书名,两者与方位无关系,“思前想后”是时间范畴词,其意义与方位词关系不甚紧密,然而读起来仍和谐统一。或许,这就是作者的创作初衷。   下面一联也是方位联中的精品: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相传此联为乾隆下江南经通州时与纪晓岚相对而成。联句以南北东西入联,此迭字法上联三出“通州”,三现“南北”;下联三出“当铺”,三现“东西”,然而联尾的东西两字在这里也产生了变化,从方位词变成了名词。形同而义变,情味盎然。 五十一、虚  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一虚词之差,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21:34 | 只看该作者
第九章 对联的节奏和格调   当代诗词理论家李汝伦在论及诗词格律时,把中国诗词的特点誉称为四大美人,即是: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和参差美。除参差美只适应词曲体裁外,其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的特征同样适用于对联。其中的均齐美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节奏美。 一、对联的节奏美   节奏美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平均、字数、行数的固定上。在律诗中,五言诗为三拍, 七言诗为五拍,五言句法多为上二下三,七言句法多为上四下三,但不管句法如何,其顿数则仍须一致。如李白的   吴官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句法应是: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杜甫的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句法应为: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均齐美的产生来自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悟。比如花叶的搭配,花瓣的排列,天籁的声音等。大自然有自己独有的自然属性、内在规律,我们的古人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融成一体,使中国的古老文化达到一种全新、永恒、贯通的境界。   在音乐中,乐谱强弱、长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节奏,在对联中,同句的平仄交替,上下的平仄相拗,形成明显的强弱、长短、高低、缓急的音步,似音乐中的旋律,我们也称其为节奏。   对联上下联的节奏,一般是一致的,通常对联是以两个字或一个字作为音节,煞尾的字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这是对联的一般节奏。   说到节奏,便涉及到炼字的问题,一般四言和五言联,第三个字要选择特别响亮有力的;六言和七言联、八言联要注意第三、第五个字;九言联要注意第四、第六个字;十言联则以第四、第五、第七、第八字为重要。下面我们对一般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的节奏进行简略说明。   四字联的节奏有:单节奏、二二、三一、一三等;五言联有一二二、二二一、二三、三二、一四、四一等;六言联有二二二、三三、二四、四二等;七言联有三四、四三、二五、五二、一六、六一、二一四、二二三、二二二一等。八言联大多由两个四言联组成,九言联大多由四言联和五言联组成。十言联以上的联句,多由三、四、五、六、七言的节奏,加以合并而成。   如海瑞自题的四字联(前一后三式)   干/国家事   读/圣人书   周恩来赠王朴山四言联(前二后二式)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山西岳祠五言联(前二后三式)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佚人作自策联(前一后四式)   养/浩然正气   极/风云壮观   傅山自题联(前二中二后二式)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明郑成功自题六言联(前二后四式)   养心/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清翁方纲赠谨庭六言联(前一后五式)   结/幽兰以延伫   抚/孤松而盘桓   湖北古隆中七言联(前四后三式)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清梁同书赠友七言联(前二后五式)   闲为/水竹云山主   静得/风花雪月权   清林则徐自题七言联(前三后四式)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以上我们说的是对联的一般节奏,可以看出,一般节奏的上下节奏是完全一致的,下面我们谈谈对联的特殊节奏。   请看诸葛亮武侯祠联: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如按一般节奏分,后半句不管如何断句,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应为: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可见其联的语言节奏和语义节奏是不相同的,如按常规分法,势必割裂词语,导致无法理解联意。这种对联当属于特殊结构。   对联的音节一般是两字为一顿,它和作为意思单位的词语有时是不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采取割裂词语来迁就章节的削足适履的做法,而应保持每联词语意思的完整,按词义单位划分节奏。另外,在读联时要注意联句的内在节奏,轻重缓急。要处理得法,不要随心所欲地在联句中添“啊、呀”的语气词,只需在需要停顿之处,适当地延长一些就行了,这就是处理“缓急”的道理。在撰联炼字上,要注意选用鲜明恰当,高雅清新,平仄协调,读音响亮的字。能用实词的尽量用实词,虚词尽量少用或不用。音均意丰,以少胜多,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   讲究对联的节奏,还应避免“三同调落脚”。例如:   琴瑟调和尽乐事   亲朋团聚齐欢心   上联三仄声落脚、下联三平声收尾。按规律上联的“尽”字应是平声字。下联的“齐”字应是仄声字。如以“一三五不论”视之,固然可以,但这样一来,整副对联抑扬起伏的节奏感便受到了影响。   总之,对联中的失替(相邻音步末字平仄不交替)、失对(相对音步末字平仄不相拗)、同声收尾、三同调落脚等都属于影响对联节奏美的平仄失调现象。我们在撰写对联时,要注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21:35 | 只看该作者
三、对联的风格   对联的风格丰富多样,大致可归纳为典雅、清新、豪放、婉约等。这些不同的风格是由作者内在的“情性”,天生的“才”、 “气”和后天的“学”、“习”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风格虽各有不同的特点,但有规律可寻。不过就一个作者而言,它还是有一种主要的风格的。有人提倡“因性以练才”,此说有一定的道理。这里仅就对联的语言风格简要举例说明o   1.浓艳富丽   以重彩之笔抒发情趣。如武昌东湖可竹轩联:   皓月凝辉竹影婆娑留画意   明湖摇翠浆声欸乃壮诗情   2.清新俊爽   请看睡仙亭联:   黄鹤从何处归来,江汉双流,玉笛梅花吹不落   仙人是哪年睡起,春婆一梦,晨钟暮鼓唤难醒   3.含蓄婉约   请看北京颐和园月波楼联: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   4.磅薄豪放   老骥追风抒壮志   雄鹰展翅入青云   对联作品格调的高低,并不取决于风格,不能说豪放格调比婉约高。作品格调的高低是由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决定的,只有作者具有高尚的思想和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方能写出格调较高的作品来。   近年,随着人们对楹联艺术的不断探索和尝试,长联在形式和格调上都有了新的拓展,出现了许许多多质高韵美的佳作,最驰名的要数清代孙髯翁所撰的云南昆明大观楼联,此联长达180字,三百年来,一直被人们誉为“古今第一长联”。请看: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巾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壁,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比大观楼联还长的联有张之洞题的君山湘妃祠联,长达400字:   九派会君山,刚才向汉沔荡胸,沧浪濯足,直江滚滚,奔腾到星沉龛赭,潮射钱塘,乱入海口间。把眼界洗宽,天边空阔。只见那庙唤鹧鸪,落花满地;洲邻鹦鹉,芳草连天。只见那峰回鸿雁,智鸟惊寒;湖泛鸳鸯,文禽戢翼。恰点染得翠霭苍烟,绛霞绿树。敞开着万顷水光,有多少奇奇幻幻淡淡浓浓铺陈画景。焉知他是雾锁吴樯?焉知他是雪消蜀舵?焉知他是益州雀舫?是彭蠡鱼艭?一个个头顶竹箬笠,浮巨艇南来。叹当日靳尚何奸,张仪何诈,怀王何暗,宋玉何悲,贾生何太息。至今破八百里浊浪洪涛,同读招魂呼屈子   三终聆帝乐,纵难觅伶伦截管,荣援敲钟。竟响渢渢,随引去潭作龙吟,孔闻鼍吼,静坐波心里。将耳根贯彻,别样清虚。试听这仙源渔棹,歌散桃林;楚客洞箫,悲含芦叶。试听这岳阳铁笛,曲折柳枝;俞伯瑶琴,丝弹桐柏。将又添些帆风橹雨,荻露葭霜。凑合了千秋韵事,偏如许淋淋漓漓洋洋洒洒惹动诗情。也任你说拳椎黄鹤,也任你说盘贮青螺,也任你说艳摘澧兰,说香分沅芷,数声声手拨铜琵琶,唱大江东去。忆此祠神尧阿父,傲朱阿兄,监明阿弟,宵烛阿女,敤首阿小姑。亘古望卅六湾白云皦日,还思鼓瑟吊湘灵   此联饱蘸诗才笔触,写景寓情,凭怀古之幽思,跌宕激越,虚写景,实咏史,将此地人物,尽情道来,林林总总,洋洋洒洒,一泻千里,文采照人,气势恢宏,作者虽为戎马身手,却不负万种才情。   迄今而止,被世人认为字数最多的长联是清末有“长联圣手”之誉的钟耘舫所写的,拟题江津临江城楼联,联字1612字:   地当扼泸渝,控涪合之冲,接滇黔、通藏卫之隘,四顾葱葱郁郁,俱围入画江城。看南倚艾村,北褰莲盖,西撑鹤岭,东敞牛栏,焰纵横草木烟云,尽供给骚坛品料。欹斜栋角,径枝梧魏、晋、隋、唐。仰睇骇穹墟,缰鬼宿间,矮堞颓堙,均仗着妖群祟夥。只金瓯巩固,须防劫火懵腾;范冶炉锤,偏妄逞盲捶瞎打。功名厄运数也?运数厄功名也?对兹浑浑茫茫,无岸无边,究沦溺衣冠几许?登斯楼也,羽者、齿者、蠃者、介者、脰臆鸣者、旁侧行者,忿翅抉抢,喜啮攫扪者,迎潮朅朅趋去,拂潮朅朅趋来,厘然坌集,而乌、兔撼胸,掷目空空,拍浪汹汹,拿橹噰噰,挝鼓冬冬,詟以霹雳,骤以丰隆。溯岷蟠蜿蝘根源,庶畅泻波澜壮阔胸怀耳!试想想狉榛朴噩,俄焉狂荡干戈;吴楚睢盱,俄焉汪洋黻冕;侏离腾踔,俄焉渺漾球图。谓元黄伎俩蹊跷,怎恇怯鬇鬡努眼。环珮铿锵之日,盈廷济济伊周,忽喇喇掀转鸿沟,溪谷淋漓膏液,蚩氓则咆哮虓虎,公卿则谨视么豚,熊罴鹅鹳韬钤,件件恃苍羲定策。迨欃枪扫净,奎壁辉煌,复纱帽下瘫瞌睡虫,太仓里营狡猾鼠,毛锥子乏肉食相,岂堪甘脆肥脓?恁踹踏凤凰台,蹂躏鹦鹉洲,距踊麒麟阁,靴尖略踢,惨鸡肋虔奉尊拳,喑喑叱咤之音,焰闪胭脂舌矣!已矣!余祈蜕变巴蛇矣!斑斑俊物,孰抗逆舑舕凶麟?设怒煽支祁,倒纠率魑魅魍魉;苟缺锯牙钩爪,虽宣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21:35 | 只看该作者
第十章 对联的句法和结构   对联除了要做到对仗和谐,平仄合理,节奏有致,词性相近,还要注意对联的句法问题。句法问题,实质就是语法的逻辑问题,句法不通,即使联句意义再好,也难为佳句,这是属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常见的对联(短联)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 “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二、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三、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吹面生   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如一旅社联:   进门都是客   到此即为家   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四、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如启功所撰一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五、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   多勤寡欲   益寿延年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风雷   略翻书数则   便不愧三餐   “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以上三联均属此类。 六、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如一理发店联: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上联“毫末技艺”在于抑,下联“顶上功夫”,意在扬。   再如:翁同龢自题联: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风雨来   此联虽未用关联词,不难看出仍为转折关系。两种境界有弥缕之感,但其转折处却是山回路转,柳暗花明。关联词的取舍,全在于作者对内容的处理以及作者的文辞好恶,此无定法。 七、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如: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   再如一婚联:   但求天长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八、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   例如一棉花店联: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   再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此为因果倒装句式,出句是结论,对句是理由,倒装句式,可增添对联的文学色彩。 九、目的关系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   看下联:   巧理千家事   增添万户心   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   再看一联: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此联为石达开所作。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统治者)对我们的压迫,意在行动起来;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此联即为倒装式。   以上所举三例均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21:36 | 只看该作者
2.常式 变式

  从形式的角度来说,对联的结构,可以概括地分为常式结构和变式结构两种:

  常式:就是经常见到的比较固定的结构,从句子长短的角度来说,像五言、七言,还有四言、六言、八言联,就是作者经常、大量采用的结构形式;五、七言联,就是常见的五言律、七言律句型的对联,四言、六言联,即常见的骈文中四、六句式对联。

  变式:就是句子、句法参差多变的对联的结构。长联比之短联,不仅形体增大许多倍,而且声律、格调也随之而起了变化。如各个句子的句脚就得遵循“平顶平,仄顶仄”这条规律。他们的结构,和常见的五律或七律句式的对联的结构显然大不相同。长联的结构是灵活多变的。

  我们再来看看清代孙髯做的昆明大观楼联及它的结构特点吧: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驰名中外的名联,它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呢?主要一点是:上联写景,由“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句起,总领下文,然后历写从东西南北各方向所见的壮美和秀丽的胜景。下联抒情,由“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句带出下文,然后分写汉、唐、宋、元各朝的“伟烈丰功”全都烟消云散了。另一点是选用排句铺叙,上联“看”是一个领尖字,下面四个四字句是结构相似的排句,尾段“莫辜负”三字后又是四个排句。下联相对部分,结构与这相同。再一个特点是:上联是从横的空间着笔,下联是从纵的时间着想。上联是动词“喜”为意脉,下联是以动词“叹”为意脉。全联词藻华美,描叙得富有诗情画意。“神骏”指金马山,“灵仪”指碧鸡山,“蛇蜒”形容蛇山,“缟素”形容白鹤山,“蟹屿螺洲”指滇池中的小岛屿和小沙洲。用蟹和螺来代替“小”字,既形象又有动感。“风鬟雾鬓”,喻指摇曳多姿的垂柳。下联“把酒凌虚”,是说对着天空举起洒杯。“汉习楼船”,汉武帝因洱海昆明池阻他从滇池通往印度的去路,就“大修昆明池,治楼船(高大的战船)”,练习水军以讨伐它。“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薄列传》上说:“九征(即唐九征)毁桓夷城,建铁柱于滇池(系洱海之误)以勒功”。“宋挥玉斧”,《续资治通鉴·宋纪》:“王全斌即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赵匡胤)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记,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我有也’”。玉斧系文房玩物。“元跨革囊”, 《元史·宪宗本纪》:“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牛羊皮筏子)以渡”。此联的结构使得主题突出鲜明。

  变式结构有以下几种:

  (1)并列式。所谓并列式结构,即上下两联的意义没有主从之分,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去表达同一主题。请看下列联:

  盛世尽雷锋,共秉丹心创大业
  新时多伯乐,同具慧眼识人才

  尊师重教,英才辈出,中华崛起
  简政放权,经济繁荣,民族复兴

  碧螺云雾银峰,钟山川秀气,岂止清心明目
  绿雪雨花玉露,摄天地精英,更能益寿延年

  (2)主从式。上下联意义有主从之分的,就是主从式结构。例如这副航运公司联:

  不靠风帆力
  全凭水火功

  上联是宾,下联是主,上联是虚写,是引子,下联是实写,是正文。又如“满院向阳树,一代接班人”,上联是喻体,下联才是本体。上联是处于宾位,下联处于主体。此联也是主从式结构。

  (3)分总式。有的对联,语意有分述和总述的叫分总式结构。例如:

  新天新地新人新事新气象
  春雨春风春花春月春色美

  前四点乃是分说,末尾“新气象”、“春色美”乃是总说。这是先分后总的例联。

  下面再看一幅先总后分的例联:

  好社会山好水好风光好
  新时期地新天新气象新

  (4)首尾总括式。此式先说总大意,次将大意分别述说,末尾总述一笔。下面就是这种结构的对联:

  祖国在繁荣: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业兴旺开胜景
  人民增福利:喜四海丰收,四时恒足,四海升平乐新春

  上联头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分别说三个方面,述说祖国繁荣的情况。末尾再来一笔。下联也是这种结构撰成的。

  (5)对话式。上下联语,像是两个人在对话,这就是对话式结构。例如这副废旧物品回收店联:

  我岂肯得新弃旧
  君何妨以有易无

  “我”是店主自称,“君”则是称来店的顾客,像是对面说话似的。

  又如明代著名学者邱壑幼时答一同学的家长联,也是这一类:

  孰谓犬能欺得虎 (家长)
  安知鱼不化为龙 (邱壑)

  (6)问答式。有的对联语意一问一答,是为问答式结构。例如李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21:36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章 对联的用典和出新   顾名思义,用典这一手法,就是在对联中运用典故。什么叫典故呢?简言之,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我国旧体诗文中多喜用典,对联亦如此。但对联不一定都要用典,不少对联因为用典而使其光彩夺目,文情隽永。如用典不当,也会使作品褪色。用典要讲技巧,必须做到恰当合理,有的放矢,过分和不及都将成为败笔。 一、用典要有思想性   如郑板桥为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写的一联:   曾三颜四   禹寸陶分   曾即孔子弟子曾参。他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每日反省自己的忠心、守信、复习三个方面,此为“曾三”。“颜”为孔子弟子颜回,他有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故称颜四。“禹寸”,是说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游南子》谓:“大圣大责尺壁,而重寸之阴”。陶分,指学者陶侃珍惜每一分时光。他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郑板桥化古人之名言,以最简练的语句,囊深邃之内容,此联在于激励人们,珍惜时光,思想积极,值得效仿、学习。 二、用典要准确   用好典故,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必须做到用典准确,切不可典义失调。   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袁世凯本想利用小凤仙以磨洗蔡锷心志,但小凤仙与蔡锷相识后,结为知音,爱憎同道,视为患难知己,后来小凤仙冒险救蔡脱身,完成倒袁大业。不幸蔡病逝,作者将蔡比周郎岁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凯是曹操,用典贴切;下联将自己比做红拂,将蔡锷比做李靖。两喻中人物同是在政治上做过一番大事业的英雄,所以此联用典贴切、自然,令人生发联想。 三、用典要新颖   典故是静态的,用典贵在活用,可使典故鲜活起来,给读者以新鲜、真实、完美的感觉。这就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主客观意识融进典故中去,使它具有独特的韵味。   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马一浮赠毛泽东联:   旋乾转坤,与民更始   开物成务,示我周行   这副联用了四句成语,“旋乾转坤”出自韩愈《潮洲刺史谢上表》一文,这里是说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军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从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民更始”出自《汉书·武帝》,这里是喻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改造旧的社会面貌,除旧布新。下联的“开物成务”出自《易经·卜辞上》,这里是说毛泽东通晓万物之理,按理办事,从而得以成功。“示我周行”,出自《诗经·大雅·鹿鸣》,这里是说毛泽东为全国人民指出了很好的建设新中国的方法和道路。这些典故,一字不改,现成照搬。整个对联对仗极其工整,气魄宏大,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既是用典之妙品,又是集成语联之佳作。   成都武侯祠联写得出人意料: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作者赵藩借鉴清末岑春煊、刘丙章先后任四川总督,其一宽一严、尽失其度,终至失误的教训,托出诸葛亮的治蜀之道,针贬时政,颇有余味。赵为岑春煊老师,联语一语双关,明写诸葛亮治蜀之功,暗示岑治蜀之过,致使岑后来迷路得返,当归功于此联之妙力。此联作为墓祠联,不见悲寒之色,用典奇绝,笔法乃联中稀品。毛主席当年游武侯祠时,对此联极为赏识。   下面谈谈用典的几种方式:   拈 用   将古诗文中的原话照搬或稍加改动而成联,称拈用。   如杭州岳庙联:   天下太平,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   上联引自岳飞的话:“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矣。”只将顺序颠倒一下,属拈来之笔,下联引自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只改动几个字、即翻成新联。   掇 合   在一联里,将不同作品中的互不相干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典故掇在一起,为同一主题服务,即称掇合。   如安徽霍山县韩信祠联: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此寥寥十字,便全面概括了韩信一生中的重大经历。上联“生死一知己”,是说韩信得以重用及后来谋反被识破者,均为萧何一人。世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理也。下联是说,韩信在早年因家贫挨饿,幸被一洗衣妇人救助,才保全生命。后韩谋反被捕,被吕后所杀,存亡都在两个妇人之手,即是下联的含义。   出 新   即用原来的典故翻出新意。   如河南南阳卧龙岗诸葛庐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有何辩襄阳南阳   据传此联为清代咸丰年间的南阳知府顾嘉衡所做。有关部门对茅庐的所在地,多有争议,一说在湖北襄阳的隆中,一说在河南南阳。顾嘉衡是清襄阳人,当时他正在南阳任职,地方人士要他证明茅庐的出处,顾颇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21:36 | 只看该作者
五、用典要自然得体   要明白用典不是点缀作品更不是炫耀文采,卖弄风骚。用典只是一种手段,为了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目的。作品是给人看的,用典必须做到不生涩、不枯燥、不失度、不牵强。中国历史典故浩若烟海,我们用典的范围毕竟有限,使用典故必须避免那些生涩、偏颇、繁乱、含义不清以及不称为典故的“典故”入联。更不能随意串联一些成语、典故或者人名以成联,使人读之生厌或不知所云。典故要给人以美感,要成为点睛之笔。   如蒲松龄的镇纸铜条联写的就十分成功: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联语中连用两个典故,上联借用项羽救赵过漳水后,沉船、破釜、背水一战,终获大捷的典故,无半点雕琢之感。下联借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苦熬十年,绝不罢休的顽强意志和远大志向。 六、用典要积极上进   典故是几千年文明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但由于它产生于封建社会,有的典故有很浓郁的封建落后色彩,如“人生如梦,攀龙附凤、黄金屋、男尊女卑、黄道吉日、盖棺论定、金榜题名”等等,用这些词时必须慎之又慎,否则会陷入封建思想的团圆之中。古为今用必须注意思想性和政治性。毛泽东是用典的高手,在他的诗作中,典故屡见不鲜,像吴刚、嫦娥、孙大圣、唐僧、神女、湘妃、牛郎、盗跖、玉皇、五帝、孔子、陶令、曹操、霸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他的笔下运用得十分自如、自然。例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联句。如何做好对联,无捷径可走,必须平时多读一些名诗、名句、名联,久而久之,会得悟其真谛。多写,首先应在多读的基础之上。总之,在用典方面要提高自己的创作出新的胆识,不要在别人的陈词滥调中爬行。这是我们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的关键所在。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21:37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二章 对联的集句和仿改   就对联的创作手法而言,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自撰联,另一种就是集句联。 一、集 句 联   集句联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手法。“集”在这里做“聚集”、“集合”解。它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经典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联句。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集联还可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所集的原作,无形中给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这对陶冶情操,交流心灵,大有裨益。   集句联可集同一作者的不同诗文,也可以集不同作者的诗文,既可以集同代作者的诗文,也可以集异代作者的诗文。也有对集句范围加以限制的。如必须是唐诗之间相对,赋文之间相对之类。不管集句的范围如何,当以集成的作品工巧为重,切不可让集句的规定束缚了手脚而影响作品的成色。   集句联的起源大约同摘句诗互为先后。何文焕在其《历代诗话考》中说:“荆公(王安石)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王安石可为集联之集大成者,然而集联并非自王安石始,据《蓼花洲闲录》所载,早在宋朝初年就已有集句联的出现。   集句联的范围很广,可以集诗、集词、集骈文、集碑、集帖、集宗教经典,甚至连成语、白话、俗语,也可集。但比较普遍的是诗词集联,如清代瑞方集李商隐、苏东坡诗词题镇江焦山夕阳楼联:   夕阳无限好   高处不胜寒   南京莫愁湖联则是集韩愈、李白诗句而成联:   水如碧玉山如黛   人想衣裳花想容   有人集白居易、王维诗句题于武则天庙:   六宫粉黛无颜色   万国衣冠拜冕旒   以上联句原来都是著名的诗句,文人们集诗句以成联,不但不会失去它诗的灵感,还能在所集之联中产生新的意境。有人干脆把诗中的对偶句原封不动地拿来,作为对联处理,这种联叫摘句联,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   便是摘自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对偶句,而集联和摘句则是连接诗歌和对联的一座桥梁。   我们说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主要在于:一是它有比诗歌还要精练的语言,而且用字灵活自如,不受字数的限制,随意性强。这是它自身体裁的特点,诗歌则显得拘谨、死板了一些。   集句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并非游戏文字之类。作者非有一定文学底韵不能驾驭。否则宏篇在手,亦难成佳对。在集句对中,作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念,经过自己的选择、思考,才能从浩瀚的文山诗海中撷取两个毫不相关的句子相配以成佳对。从某种意义上讲,做好一副集句联要比自撰联难得多,可谓得之不易。正因为集句得之不易,历史上许多文人都在这显其才华的天地里,不懈地追索。其难度不亚于深山探宝、苍海寻珠。   北宋初年大词人晏殊,得一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无一配对,苦思一年,仍未成对,还是王琪提出:何不对以“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大喜,如获至宝,后他将其写进自己的一首《浣溪沙》之中。集句成联殊非易事。大文学家王安石也曾有过难成对句的尴尬。周紫芝在《竹坡诗话》里记载:王荆公做集句,得“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欲以全句作对,久而未得,一日问蔡天启……天启应声曰:何不对“梨园弟子白发新”,公大喜。   从以上两例可知,做一集句联非容易事。当然也有不少集联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只要作者平时刻意留心,倾心专注,就一定会集成佳对。有些人作集句可信手拈来,“得来全不费工夫”,其实是作者文思敏捷,长期苦心积贮的结果。它确是“成时容易却艰辛”,一个平时不刻苦用心,持之以恒的人,即使将唐诗宋词读遍,也不会达到集句成联的水平。要想做好集联,必须平时多读多写,博学广记。   下面我们按所集不同体裁分类叙述:   集诗句   集诗句是集句联中最为普通的,请看用毛泽东词和周恩来诗句集成的联:   不到长城非好汉   难酬蹈海亦英雄   不管是从音律上,还是从对仗上,都对得十分贴切、自然。而且感情贯通,浑成一体,只是“长”对“蹈”略显不工,然不失为奇绝之作。   请看王安石集谢贞、王籍诗句联: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此联不仅对仗工整,白璧无瑕,而且语言风格相近,用词婉丽、清新,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   以上两联为集不同作者诗句而成联,亦有集一人作品者,比如鲁迅先生集屈原《离骚》句联:   望崦嵫而勿迫   恐鹈鴂之先鸣   “崦嵫”,指崦嵫山,神话中日落的地方,“鹈鴂”是一种鸟,一说是松鹤,一说为伯劳。其鸟叫时,天气将转冷。上联意思是说。太阳不要离崦嵫山太近,下联意思是说,恐怕“鹈鴂”过早地啼叫。两句都道出对时间的珍惜,意在激励人们珍惜时间,莫荒废了大好的青春时光。   集词句   如梁启超赠胡适联,便是集的宋词联:   蝴蝶儿,晚春时,又是一般闲暇   梧桐树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21:37 | 只看该作者
二、仿 改 联

  对联的仿改,即是模仿现成对联加以部分改动,改动后的对联,既可看出对联的旧貌,却又翻出新意。

  有一年,郭沫若在普陀山拾到个小本子,上写着一幅春联:

  年年失望年年望
  处处难寻处处寻

  横批“春在哪里”。

  再看,还有一首绝命诗,署着当天的日子,郭者马上让人查找失主,结果找到了,是一位精神几乎失常的姑娘,经了解,这位姑娘已三次大学落榜,爱情上也受到挫折,于是想“魂归普陀”。于是郭老耐心开导她,并为其改了她的原联,改后为:

  年年失望年年望
  事事难成事事成

  横批为“春在心中”。

  后来,那位姑娘知道这位老者就是我国的大文学家,于是便向郭老倾吐了自己心中的苦楚。郭老听后,奋笔赠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郭老对那位姑娘的对联做了部分仿改,便为她指出了光明的前程,使其从沉迷中奋起,可谓通神之笔。

  请看广州黄埔军校联:

  升官发财请走别路
  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这副对联是在1924年创办陆军军官学校时贴出的对联,联句以通俗之辞,高度概括了学校的性质。1927年“四·一二”大惨案以后,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将学校的共产党教员、学生排斥出校,随之学校的性质也改变了。这时,有人将原联改为:

  升官发财莫走别路
  贪生怕死请入此门

  联句只将“请”、“莫”二字掉换位置,联意则截然不同,一褒一贬,一语中的,可谓妙哉。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21:37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章 对联的格式和要求         写对联,不能不考究格式。不同类型的对联,在书写中各有不同的格式。这些格式,是约定俗成的,有规范的。如果不按照老规矩去写,将会贻笑大方,可令求联者不快,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款式、布局、称谓   如写春联、婚嫁联等即兴之作,只需讲究字体的布局就可以了,首先字要端正、大方。联字是给人看的,且不可不负责任、任意去写。字体应以正楷、行书、隶书为宜,行草、草书则不宜使用。另外,左右布局要一致,字的疏密要得当,不要上联疏、下联密,更不要上联写正楷,下联写行书。   写居室联、书斋联等,特别要讲究款式,如果把款式搞错,不但看着不舒服,而且视为对求联者的不尊重。   下面详细说明有关上、下款的布局、称谓。   1.上款   上款的内容有三:名字、称谓、联语,次序是名字居前、称谓次之、联语居后。   上联写受者的名字,受者如果是团体,则属团体之名,如果是送一商店开业,对联的上款可书“××商店新张之喜”。如送朋友母丧,则不书友母之名而书友姓及母家之姓,友姓下书一“母”字,“母”字及乃书称谓。例如:“张母杨夫人千古”。这类的款式是普通的写法,还有另一种写法,即均写称谓:如“世伯父马大人仙逝”,即前部分为挽者对死者的称谓,下半句是死者自己的身份。   对联中贺、挽联等的称谓与书信同。如赠男友的对联,可称“先生”、“仁兄”,如是同学,可称“学兄”,也可称“学友”,如给女友,则称“女士”。   现将一般关系称谓和常用亲属称谓列之如下: 一般关系称谓 是何种关系 称呼对方 自  称 朋友的父亲 朋友的母亲 朋友的子女 朋友的亲戚 师生 老师或师傅之妻 老师的父亲 父亲的祖父毋 父亲的父母 母亲的父母 祖父的兄嫂 妻子的父母 母亲的姐夫、妹妹 哥哥的妻子 姐姐的丈夫 伯父、叔父的儿子 姑、舅、姨的女婿 妻子的哥哥 妻子的姐夫 父亲的表兄弟 母亲的表兄弟 母亲的表姐妹 妻子的祖父毋 妻子的姨父母 子的岳父 女的家翁 令尊(世伯) 令堂(世伯母) 令郎令媛 令亲 老师 师母 太老师、师公 曾祖父、曾祖母 祖父、祖母 外祖父、外祖母 伯祖父、伯祖母 岳父、岳母 姨父、姨母(姨妈) 嫂 姐夫(×哥) 堂哥或堂弟 表姐夫或表妹夫 内兄 襟兄 表伯、表叔 表舅父 表姨母 岳祖父、岳祖母 姨父、姨母 姻兄、姻弟 姻兄(亲家) 姓名或世侄 姓名或世侄 姓名 姓名 学生(受业) 姓名或学生 姓名 曾孙、曾孙女 孙、孙女 外孙、外孙女 侄孙、侄孙女 婿 姨甥、姨甥女 弟、妹 外弟、外妹 堂弟、堂哥 表兄、表嫂 妹夫(弟) 弟、襟 表侄 表甥、表甥女 (同上) 外甥孙婿 姨甥婿 姻弟、姻兄 姻弟   古人对友人的亲戚,多加一个“令”字,令是“好”、“善”意思。凡带“令”字的属第三人称。此类第三人称中,还有一些生僻的异称,如称人之子为“令似”或“令郎”;称人之妻为“令阁”、“令妻”,称人之婿为“令坦”、“令婿”等。   如直接送别人对联,可用单称。如“兰清同志结婚志禧”。送联给对方的幼辈,当用双称。用于对方名下加以二重的称谓,此称谓写上其幼辈之号,幼辈之号下再加称谓(不加称谓也可)。例如:“春林先生令郎永山新婚之禧”、“新华先生令媛出阁之禧”。   标联语就是标明对联性质的话。如祝寿用“寿诞”之类;哀悼用“千古”之类。现将标联语分类列举于后:婚嫁联——燕喜、燕尔之喜、结婚志禧、续胶之禧(贺续婚用)、于归之禧,出阁之禧(以上贺嫁女用)。   寿诞联——寿辰、寿诞、大庆、初度、荣庆、×旬华诞、×秩荣庆。   建屋——新屋落成之喜,攸居之喜,斯于之喜,秩秩之喜。   奠基——奠居之喜、权舆之喜。   迁居——乔迁之喜,更垲之喜。   开张——新张之喜,开幕之喜。   挽联——千古、灵右、灵座、水垂不朽。   题赠联——雅正、雅属、雅玩、正之、教正、属书。   标联语即是标识对联性质的,所以各类标联语,都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不能混用。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3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21:38 | 只看该作者
2.下款

  下款包括三个内容,即称谓、具名、具名语,有的在具名语之后,还加上具印(书斋联、建筑联、厅堂联等具印,其他类联一般不具印)。

  下款如何称谓,视上款的称谓而定。例如上款称受联人为太岳者,下款自称为孙婿。其余多种称谓,详见前表。这里不再赘述。但有几点要补充说明一下:

  一、如果给本地的公共建筑题联,普通多称“邑人”、“里人”,然后具名。如“邑人陆维年撰”。如果给外地的楼堂馆所题联,则可在自己姓名之前,加写自己的籍贯,如:“杨州马永华撰”。

  二、假如是几个人具名而称谓相同者,可只出一个称谓于正中而同用之。例如:

     卢振明
  学员:马玉峰 鞠躬敬贺
     芳世华

  称谓不同者,可分别写明。如:

  表弟 赵同华
         同贺
  表侄 赵书臣

  此处的具名,普通多连书姓名。名号兼具者,号要出于名前。例如:“季高左宗棠敬撰”。

  几个人同具名者,正中为第一,左右(或上下)次之。如:

     郭红梅
  学生 陈兰清 敬贺
     张秀玲

  请人撰书者,己名之前,有写代书者名字的。例如:

  康文撰书 蔡玉华敬立

  还有在名上书其年龄,或书年月日及节令者。但一般人不写年龄,写年龄者多为年事较大(或较小)的人。例如:

  宁静致远
  淡泊明志
    七十九岁老人任仲奇

  两个单位同送贺联的,其款式如下:

  祝贺平阳市诗词楹联学会成立

    文坛添异彩
    艺苑溢菲芳

      文山县诗词楹联学会

  如具名,喜联具贺、敬贺、恭贺、谨贺、书贺;寿联具祝;挽联具敬挽、谨挽、拜挽、泣挽。

  具名语,应根据受联人辈份的尊卑、关系的亲疏和感情的厚薄不同而用不同的词语。

二、书印、印鉴、张贴方法

  对联不但是一种文学艺术,同时又是一种书法艺术。一副文意精美,属对工整的对联,如果用书法艺术写出来,就又是一幅精美的艺术品。

  关于对联的书法问题,下面分四点来谈:

  1.款书的位置和字形

  上下款的字,比联语的字要小,大约以相当于联语字三分之一大为宜。上款写于上联的左上方、但不要写成顶格,上空约四寸的位置。下款写于下联的左下方,但也不应写至最下端,以下空约四寸为宜。如果是分排两行以上的长联,则往往将上款写于上联上端空处,将下款写于下联的下端空处。

  2.联语的格式和标点

  如果是两行以上的长联,不论排几行,每一行都要平头顶格。前两行的字数要相等;而且上下联各行排列的字数也要相等,保持严格的对称美。对联为直行书写,上联从右边写起,下联从左边写起。长联第二行必须与第一行相平。

  书写对联时还应注意联语的上下端都应留一寸左右的空位,每两行字之间也应留一点空白,否则就失去了对称美。另外写对联不要加标点。

  3.书联的字体和纸张

  某一类联,用何种字体,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贴挂在门外的对联和挽联,以楷书、隶书为宜,这样显得庄严典重。室内的对联,则以草书、行书为妙。这样会显得轻松淡雅。客厅、书室用联,除常用草书、行书外,有用篆文的。篆文,艺术味特浓,有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但落款的字体和联语可以不同,可用楷书或行书。

  书写对联用纸也有一定的限制。如喜庆类联用红纸,哀挽类联用白色或蓝色纸,客厅书斋的装饰用联,一般用宣纸裱装为宜。

  4.对联的张贴

  对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的规矩,要求对联要竖贴。上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上下联不可贴反。一般识别对联的上句和下句,只要分析联尾一字的平仄即可。如尾字是三声、四声的(仄声)是上联,如尾字是一声、二声的(平声)是下联。但也有的对联上联尾字是平声、下联尾字是仄声,不要认为是仄声的都是上联。这要我们在张贴时认真读联,真正明白联句的内容。

三、对联的横披

  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等类联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
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即是一副对联的主题,在写作手法上,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

  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9 13:56 , Processed in 0.10112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