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平仄理论研究中的误区》 孙逐明[转帖]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36

1638

帖子

31

精华

2884

积分

联都举人

网上睡觉的流氓

Rank: 4Rank: 4

UID
32
经验
28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7-11 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4:46 编辑

《新学院》在“关于新诗形式的网上论争”中,重新又提倡在新诗写作中运用平仄规律。毫无疑问,这是新诗形式革命的一声号角! 既然新诗写作中需要运用平仄规律,那么平仄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这应当是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传统声律学音韵学对平仄系统的解释有着严重的误区,最大的弊病就是“望文生义”,其次就是生吞活剥西方节奏理论,张冠李戴。现在是正本清源的时候到了。 一 最早的关于四声的解释,当推唐释神珙所引《元和韵谱》的话:“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 《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平声仄声的名称,以及类似形象化的解释误人不浅,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平声似乎是“平衍”或长而重的声调,仄声似乎是“不平衍”或短促而重的声调。 近代学者沿袭这种误导的同时,生吞活剥西方声律学,把平仄系统看成是构筑汉诗节奏律的基础,在诗歌理论里产生了误导。 早在五四时期,就有王光沂在《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里说:“在质的方面,平声则强于仄声。按平声之字,其发音之初,既极宏壮,而继续延长之际,又能始终保持固有之强度。因此,余将中国平声之字,比之西洋语言之重音,以及古代希腊文之长音,而提出平仄二声为造成中国诗词曲‘轻重律’之说。”〔注1〕 王力先生也承袭这种解释,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关于第一个问题,声调自然是‘音高’(Pitch)为主要特征,但是长短和升降也有关系。依中古声调的情形来看,上古的声调大约只有两大类,就是平声和入声。中古的上声最大部分是入声变来的,小部分是平声变来的(或者是由平声经过了上声再转到去声)。等平入两声演化为平上去入四声这个过程完成了的时候,依我们的设想,平声是长的,不升不降的;上去入三声都是短的,或升或降的。这样,自然地分为平仄两类了。“平”字指的是不升不降,“仄”字指的是“不平”(如山路之险仄),也就是升和降。(“上”字应该指的是升,“去”字应该指的是降,“入”字应该指的是特别短促。古人以为“平”“上”“去”“入”只是代表字,没有意义,现在看来恐不尽然。)如果我们的设想不错,平仄递用也就是长短递用,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用。”〔注2〕 至于平仄规律的作用,王力先生进一步推演为:“ 关于第二个问题,和长短递用是有密切关系的。英语的诗有所谓轻重律和重轻律、英语是以轻重音为要素的语言,自然以轻重递用为诗的节奏。如果像希腊语和拉丁语,以长短音为要素的,诗歌就不讲究轻重律或重轻律,反而讲短长律或长短律。(希腊人称一短一长律为iambus,一长一短律为trochee,二短一长律为anapest,一长二短律为dactyi,英国人借用这四个术语来称呼轻重律和重轻律,这是不大合理的。)由此看来,汉语近体诗中的“仄仄平平”乃是一种短长律,“平仄平仄”乃是一种长短律。汉语诗律和西洋诗律当然不能尽同,但是它们的节奏原理是一样的。”〔注3〕 其实,早在1931年,朱光潜先生就他的《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上):论声》里,以北京方言为例,运用语音学知识,证明平声与仄声不存在轻与重、长与短、平衍与曲折的对比,因而平仄系统与汉诗节奏无关〔注4〕。我也考察过许多现代方言语音的实际声调,也的确如此。但这种研究方法有一些不足,一是几个方言不能以偏概全地证明所有现代方言具有相同的结论;即便是把现代每一种方言都作了考证,也不能证明古代语言也具备相同的结论。再说,这种考据太烦琐,不是所有读者都愿意读下去的,这种论述很难得到普及。 现在,我将用一种反证法,可以轻而易举证明:无论古今,平仄规律与汉诗的节奏绝对无关。 反证法于下: 条件: 我们不妨假定古代汉语和现代部分方言中: 平声——重、平衍、长。用“▄▄▄”表示。 仄声——轻、曲折、短。用“~”表示。 论证过程: 如果汉诗的节奏律是重轻律,或长短律、或“平曲律”那么下面近体中所谓正格句句式的节奏感应当最强最和谐: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句式a,正格句〕 |▄▄▄ ▄▄▄ |~~|▄▄▄ ▄▄▄ |~ ,|~~|▄▄▄ ▄▄▄ |~~|▄▄▄ 〔图一〕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句式b,正格句〕 |~~|▄▄▄ ▄▄▄ |▄▄▄ ~ |~ ,|▄▄▄ ▄▄▄ |~~|~▄▄▄|▄▄▄ 〔图二〕 图一里“重、平衍、长”的音步与“轻、曲折、短”的音步严格递换,有明显轻重对比,应当最和谐。 图二里,第一二音步的平仄对比还是十分明显,而第二三音步的平仄对比已经削弱了。 然而王力先生也发现,律句里最和谐的不仅仅是这种“正格律句”,还有它们的所谓“拗救律句”,特别是这种句式: |仄平|平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 〔句式c,拗救律句〕 |~ ▄▄▄ |▄▄▄ ~|~ ▄▄▄ |~ ,|▄▄▄ ~|~ ▄▄▄ |▄▄▄ ~|▄▄▄ 〔图三〕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提现即时到账SO.CC
[SHADOW=255,pink,1] 常参无量法,不及一嗔怒[/SHADOW] 欢迎进入【槐花公社】 楼下的木有小JJ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336

1638

帖子

31

精华

2884

积分

联都举人

网上睡觉的流氓

Rank: 4Rank: 4

UID
32
经验
28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5
2
 楼主| 发表于 2004-7-11 16: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4:46 编辑

《卖报歌》 按普通话译谱:阴平55;阳平35;上声在句末为214;在句中则按语流音变处理,最常见的是211;去声51。 长沙花鼓戏《戒洋烟调》《野鸭洲插曲》 按长沙方言译谱:阴平33,阳平13,上声42,阴去11,阳去55,入声24。 观察上面的曲谱和声调谱,即便是不识五线谱的人,也可以从音符〔黑蝌蚪〕的进行方向〔音符在五线谱上的高低表示音的高低〕清楚看出,声调和曲调的高低起伏极其相似。 再看下面的比较: 声调有平调、升调、降调、弯曲调四大类;语调有平直调、昂上调、下降调、弯曲调四大类;音乐旋律也有平行旋律、上行旋律、下行旋律、弯曲旋律四大类。在歌曲〔特别是一字多音的歌曲〕里,曲调局部的前进方向大都与声调相似;从曲调每一个乐句总的进行方向来看,又和语调的前进方向相似。上面的谱子里已经形象地体现了这一特征。 语调还有一种“渐进式”,指的是语调一句比一句高〔上行渐进〕或是一句比一句低〔下行渐进〕。凡具有这种语调的歌词所配的乐曲,也往往相应地一句比一句高或一句比一句低,这在音乐术语里叫“模进”〔包括“上行模进”和“下行模进”〕。试举一例: 1、上行渐进的语调配上上行模进的曲调: ——《黄河大合唱》 2、下行渐进的语调配上下行模进的曲调: ——周恩来词吕骥曲 无论是直观印象还是理论分析,都可以证明:汉语的声调和语调是构成汉诗旋律美的第一要素。恰当安排汉诗的声调,则能形成不同风格的旋律美。 三 一首好的曲调,必须是连贯的、流畅的。连贯与流畅是曲调形成的基本要求。 一首优美的诗歌的语调线,也必须是连贯的、流畅的。要想使诗歌语调线连贯流畅,首先要文从字顺,其次,合理安排诗句各个音节的声调也很重要。 沈约四声八病说中的“回忌声病”,就是合理安排诗句词调以加强旋律美的一门学问。“回忌声病”的理论,是建立在四声和平仄的基础上。 简而言之:平仄间出构成律句,平仄杂陈构成拗句。律句组成近体诗〔律体诗〕,拗句组成拗体诗。 律体诗和律体诗具有不同的旋律风格。周振甫对这两种风格作了精当的概括:律体诗“流美婉转”,拗体诗“刚健沉着”(注11)。 下面,我们根据音乐理论,从语音学角度分析这两种旋律风格形成的原理。 在传统诗词格律中,有一句口诀,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口诀十分符合音乐旋律发展的规律。 我们应当明白,在音乐曲调里也好,在声调和语调里也好,最重要的不是它们的绝对音高,而是它们的进行方向。因为任何乐曲、声调、语调,它们的绝对音高是可以改变的,而它们的进行方向却不会因此而发生变化的。例如A调的歌曲,我们可以唱成B调、C调……,而乐曲里乐句的进行方向不会因此而改变;同样,我们说同一句话,可以抬高或降低嗓门说,而各个字音的声调的进行方向也不会变化。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合理内核,音乐家杨荫浏先生和阴法鲁先生早就从歌词配曲的角度有所察觉,他们在《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一书里指出: “姜白石的字调系统,是地地道道的‘平、仄系统’,而不是四声系统;歌唱的高低,也与后来的江南平、仄系统相同,是仄声〔上、去、入〕高而平声低。在实际应用时,所谓‘高、低’并不是绝对的音高而言,而是指向高上行或向低下行的两种不同的进行方向而言。例如,‘仄仄’所成之逗,并不是配上两个同度的高音,而是配上几个从低向高的音列;同样‘平平’二字所成之逗,也不是配上两个同度的低音,而是配上几个从高向低的音列。举沪剧《罗汉钱》所用《过关调》中的一句为例: 〔见图6〕 “古代七字句中,单数字之所以不大重要,正因为音调之进行,系决定于这种上行、下行的高低关系,而不是决定于每一个字的绝对音高。上例中的“麦”字虽是仄声字,但因其高低关系在句逗位置上不重要,它在音调上的作用,可与一个平声相等。“〔注12〕 杨、阴二位先生的论述已够透辟的了,这里只需补充一点:正因为音调之进行,系决定于上行、下行的高低关系,所以“平平”音步的旋律美不如“仄平”音步,“仄仄”音步不如“平仄”。传统格律中的所谓“正格律句”〔如:“平平|仄仄|平平”〕的流畅美感反而比不上所谓“拗救律句”〔“仄平|平仄|仄平”〕。后面这种句式旋律自优美早就被唐代诗人所发现,许浑就最喜欢此道,在词谱里后者出现的比例也比前者多。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可以更具体地分析两种旋律风格的形成原理。 我们应当知道,不同时代、不同方言的平仄以及声调的实际调值是不同的。我们现在准备用普通话的实际调值来分析平仄系统,以方便新诗的写作。 在语音学里的声调,主要是指音节的音高变化,一般采用五度标示法,“5”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提现即时到账SO.CC
[SHADOW=255,pink,1] 常参无量法,不及一嗔怒[/SHADOW] 欢迎进入【槐花公社】 楼下的木有小J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4-12 07:24 , Processed in 1.53428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