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仗------生命力不强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5 小时
主题
16

33

帖子

0

精华

49

积分

联都会员

Rank: 1

UID
22175
经验
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7-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3 1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仗”之说,《新华汉语词典》解释为“律诗、骈文中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意的虚实做成对偶的句子”。由此可见,“对仗”这一对偶的特殊形式是专用于“骈文、律诗”这些极品文学样式之中的。
    纵观中华文化发展、变革的史实,正是如此。
    遗憾的是:正因为骈文通篇全用对仗,只求形式华丽,而内容空虚,缺乏广大的生存空间,且没有生命力,以致不能健康发展,仅短暂地流行于魏晋时期,终被唐代人淘汰。
    唐人改写律诗,却要求颔、颈两联仍用“对仗”,其束缚仍然很大,不利于广泛普及,生命力不强。至宋代时,人们便改而写词了。
    而对联的形式,自初始时,以致明清两代,只求对偶,形式上无特别规定,任由作者发挥。因而得以广泛发展、普及,进而成为民俗文化。只有梁章钜把历代诗话中有关“联语和联话”挑出来,抄录并辑成《楹联丛话》,才似乎有了“对仗”之说。但世人并未把它当回事,写对联时,多数人仍依民俗常规自由创作。
    若中楹会给对联这一民俗文化强行加上“对仗”套索的话,要发展、普及,恐怕是痴人说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27 10:50 , Processed in 0.0895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