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入声字”应消失于700年前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5 小时
主题
16

33

帖子

0

精华

49

积分

联都会员

Rank: 1

UID
22175
经验
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7-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1 2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什么叫对联?《新华汉语词典》上有定义。这应该比一些个人书著上的说法更正规些吧?那些个人的说法只代表他自己的见解,决不能拿来昭告天下。
    至于“入声字”,按理说早已在700年前就该销声匿迹了。因为在公元1324年元代江西人周德清创编的《中华音韵》,远比南北朝晚期夏侯泳编著的《四声切韵》科学得多。《四声切韵》把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却只有一个“平声”,另三个全为“仄声”。以此声律写诗词,用字极为不便。后人为了平衡用字,便规定了一些常用字(如‘看’等)可“平”可“仄”两种读音,这只是权宜之计,并未解决用字难题。而《中华音韵》采用了“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的“新四声”声律------“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完全摒弃了“入声”。这是极科学的划分方法。1958年新中国推行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在此基础上修订的。现在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就证实了它的科学性和远见性。
    唯独诗词界,长期以来都是旧式文人掌管着大权,他们因循守旧,不愿改变自己,不去主动地适应社会,总想让社会适应自己。现在,旧的诗词没有了展示的空间,他们便看上了对联,并把律诗的那一套枷锁套在“民俗文化”的对联上。他们写联时,至今还沿用着蹩脚的旧四声,拽着“入声”不放,把陈腐霉变的东西当做法宝,在年轻人面前炫耀,并想以此来限制别人。
    殊不知,当今有约束力的、规范的法典是依据《汉语拼音方案 》编著的辞书,而不是某些人的说词。
在线时间
668 小时
主题
117

2466

帖子

0

精华

1395

积分

联都贡士

联都贡士+学堂初级班

Rank: 6Rank: 6

UID
19404
经验
139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1-20
2
发表于 2009-9-12 16:29 | 只看该作者
这样啊?
笔墨寄华年,歌管不闻,已许南风催夜雨
蓬瀛归旧隐,尘沙无定,莫容心海落遗珠 ----北纬42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 小时
主题
1

19

帖子

0

精华

453

积分

联都初级会员

Rank: 1

UID
21072
经验
6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4-27
3
发表于 2009-9-16 17:50 | 只看该作者
厉害!楼主是学者高人呀,不是下里巴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27 10:46 , Processed in 0.08180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