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厚重的资源,广阔的舞台——弥勒文化产业思考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2717 小时
主题
82

3105

帖子

7

精华

4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15419
经验
876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7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3-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6 14: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释远 于 2011-12-6 14:25 编辑

写在前边的话:2011年10月底,党中央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成果是《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将经济、政治、文化融为一体,将文化概念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内容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点予以突出,把之前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科学发展观之以人为本、公民精神文明建设归结为文化发展的实质与方向,这在理论上是一大突破,期待着在实践上也能有突破。但千万别把文化庸俗化,更别把文化产业化了!因为之前已陆续把社会事业如教育、医疗、救助、廉租房等产业化了,可结果是什么......?国家不是市场,政府并非投资商!永远把握住所扮演的角色与身份,方能造就永不冷场的大片......一个家庭乃至国家,赚钱固然重要,如何花钱才更体现价值!



                                  建设弥勒文化产业的思考
                                                  作者: 黄光平

      弥勒县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绚丽多彩,以《阿细跳月》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绽放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灿烂奇葩。近几年来,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县的旗帜下,弥勒以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平台,着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充分展示了阿细跳月、阿细祭火等本土原生态民族文化动人心魄、令人迷恋的文化底色,吸引了海内外的关注,是为一笔独具特色的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但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起点和进程中,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市场化,要转变管文化为办文化,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不可回避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弥勒目前的文化产品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保持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要求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弥勒又一新的支柱产业,纵观弥勒文化产业的现状,弥勒文化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文化资源开发滞后,整合不力,外流严重
      丰富多彩、绚丽灿烂的民族文化是弥勒得天独厚、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从文物上看,弥勒有34项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省级就占5项,州级3项,这些文物是弥勒历史文化的积淀和见证,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祖先留给今人的慷慨馈赠。历史上,由于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功能认识不够,髯翁墓、石碑坊四至界限周围被违章建筑所挤占,昔日庄重、雄伟的景观丧失了观赏的最佳视觉:而熊氏故居、张冲故居则因管理不善,进出道路难行而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文物古迹,由于相对分散独立,没有很好地进行规划整合,其应有的吸引入的魅力没有得到发挥,更没有直接的创造经济效益。从民俗上看,具有世界性意义的祭火、跳月等民族风情,从20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连年受到海内外无数新奇目光的聚集和青睐,由地方政府提供人力、资金支持的许多视影纪录片,在国际上获奖或制作成文化产品发行,但弥勒从中并末得到一分经济效益。这些年来,弥勒举办的每次活动,都会有石林、泸西、昆明等外地以及本地有文化商品意识的人来拍摄大量的资料,把我们本土的文化资源变为商品推向市场,或变为其它地方的东西,造成了文化产品的缺失和外流,特别是一些粗制滥造的产品,歪曲了弥勒文化深厚的底蕴,甚至以讹传讹,导致弥勒文化给外界以苍白、粗浅的印象。与此同时,从白龙洞的开发到锦屏山的开放,都缺乏文化的支撑,与文化脱离,因此,景区景点缺乏文化底蕴和文化魅力,各种旅游产品乃至以之配套的知识性出版物至今都难以寻见,旅游文化产品所应创造的效益几乎为零。

二、文化人才重视培养的力度不够,青黄不接
      弥勒有文化,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弥勒有文化人,这也是世所公认的。追溯弥勒文化的源头和流向,我们就会发现,从杨绳武的《茶花百韵》到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从张光年的《阿细的先基》到肖鹏的《爱佐与爱莎》,从李少兰的滇剧唱腔到熊秉明的法兰西诗情,从陈鸿翎的书画到罗旭的雕塑,从张祖渠的儿童文学到钟鹤森的戏剧影视,从武自立的民族文化研究到葛永才的历史文化发掘,从普中华的摄影到赵尧的剪纸等等,20世纪九十年代前的弥勒文化人如繁星辉耀着一方红土地的天空,可谓群星璀璨。各种文艺门类的杰出代表蔚成一幅壮美的弥勒文化风景线。但从九十年代末期至今,弥勒文化呈现出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有文化的人不愿搞文化或没有机遇搞文化的问题非常大地制约了弥勒文化的发展,弥勒文化人能提笔创作的人屈指可数,但都尚处在个人兴趣和爱好而自我努力的缓慢成长阶段。重视的程度明显减弱,比如:文化部门没有设立创作室,缺乏专业创作人才,没有媒介阵地,没有表演剧院,没有展览展示平台;县文联的设立也几经沧桑,撤并分合,即使成立了,编制、经费和相应的配置也在全州是最少、最差的;没有设立专门的创作人才、创作经费和协会活动经费等。到目前为止,弥勒尚没有涉及文化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以及激励的机制,弥勒文艺创作人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一些文化人改了行,一些文化人离开了弥勒,青黄不接而不得不花钱借助外力制造一些并没有引起反响、促进弥勒文化发展的文化产品,这也是明摆着的现实。

三、文化设施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弥勒的身份不相协调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文化设施建设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建设文化产业的根基。但弥勒这些年亮人眼目的发展中,却始终没有把文化与城市的发展更好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说,到目前为止,弥勒还没有一项独具特色、有品味的标志性文化建筑,更没有一件标志性的城市雕塑。比如说,我们以杨绳武、王炽、张冲、熊庆来等名人引以自豪,津津乐道,但我们和外来者又知道多少?又能看到多少?建成一个髯翁公园,往往使慕名前来凭吊者陡生几分凄凉——除了一冢坟,再无其它可留连忘返的内涵;建设一个庆来公园,除了一块石头上刻着四个字,再也寻不到庆来先生的任何影踪。没有文化的城市没有生命力,甚至是苍白的。外来者到弥勒,是为了看山水、看文化,但文化设施的空白怎能吸引旅游者情有独钟,掏钱消费?文化形成产业的根基是要有吸引人的载体。事实上,我们有吸引人的美名声势和经济基础,但没有打造出具体的可触摸的形象载体——魅力弥勒,让人心手之间、情怀感知深藏于灵山秀水间的弥勒文化的迷人景致。

四、文化活动落入俗套,依赖政府,与市场无缘
      文化事业带有浓厚的公益性色彩,靠财政投入和社会捐赠来支撑。而文化产业需要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以市场营销为手段,在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弥勒的节日群众文化活动覆盖一年四季,尤以阿细跳月、祭火闻名遐迩,然而,从近几年的组织情况看,依靠政府支持一点,向社会筹集一点,自娱自乐一番,组织者很累,文化部门也很累,用一句话说叫:劳民伤财。因为没有用市场的意识来运作,也没使其真正成为一个赚钱的平台和载体,欢乐之后即烟消云散。即便念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老调,真正赚了一点钱的也只是一些凑热闹的小摊点。这就使得弥勒的文化产业始终处于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的徘徊阶段。
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建立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导向机制、支撑体系和运行机制,正确处理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理清发展思路,选准重点突破口,是建设弥勒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

一、切实贯彻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改革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现行文化管理体制
      当务之急,一是要加大具有弥勒文化底蕴魅力的所有文物古迹的普查、保护、开发、利用力度,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从省级文物入手,清除四至界限内的违规建筑;按照文物的保护利用功能,完善省、州级文物的配套设施功能,改善参观游览环境。二是要加大具有弥勒文化脸面价值的所有弥勒名人的资料收集、整理、出版力度,以一部史料翔实、可读性强的弥勒文物、人物书籍为弥勒文化奠基(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出书,并非象以前出的那种,每本印1000册,发给自己人看,只起到内部宣传的作用;必须是市场化运作,要让外地更多的人愿买愿读)。三是要加大艺术团体的市场转轨,培育演出市场,学习、借鉴昆明歌舞团《小河淌水》、丽江歌舞团《丽水金沙》、杨丽萍的《云南映象》等市场化运作非常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打造《阿细跳月》精品,进行市场化运作,也就是树立团长当老板的观念和意识,把弥勒民间艺术、民族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理清发展思路,选准重点突破口
      弥勒文化产业发展,应以弥勒的特色文化资源为主导,选准重点突破口,与旅游资源和旅游管理部门密切合作,扶优扶强一批优势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加强对外合作,把文化与旅游的链条最佳地连接起来。在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主导下,一是建立和完善文化经纪人公司,负责演出市场的运作,变管文化为办文化,对节庆活动进行组织策划。借助外力,努力打造以阿细跳月、祭火、摔跤、斗牛等为代表的阿细精品文化,亮出弥勒的文化名片,走以文补文、以文养文,逐步发展壮大的文化产业路子;二是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要充分利用已渐成气候的旅游业作为市场导引,利用旅游业产业链长的特点在更广大范围内不断整合休闲渡假、娱乐演艺、节庆会展、体育、民族工艺品、书刊出版、影视音像出版等艺术生产,通过与旅游业深度结合形成新的赢利模式,拉动相关文化产业的提升。

三、开发特色文化村镇,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特色文化村镇,是二十一世纪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对于乡村文化产业,弥勒可谓是省城昆明浪漫的后花园,既有浪漫的民族风情游、浪漫的山水园林游,又有浪漫的绿色生物基地游,除占据天时地利之外,还拥有丰厚的多样性民族文化资源,一个民族一种风情,一方水土一种文化,天然形成风格迥异、七彩纷呈的文化旅游长廊。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可邑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最好的证明。但也要看到,乡村文化产业的建设,要增强“原生态”意识,在地域特色上下功夫,切忌弃旧标新,应依旧出新,依土出彩。象可邑的村容就因为多了几问现代建筑而丧失本来的古朴韵味,村内的壁画也因文化的底气不够而失却艺术品味,前几年,省里面没有最终把可邑列项保护、开发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西三斗牛场和文化广场的建设,因为溶人太多现代的建筑而失却彝山风格;远远落伍于邻居石林的气魄和人气。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中,应坚持返朴归真的“原生态”文化景致。建议论证进行可邑——凤凰——滥泥箐——红万——长冲——围锁——四家——高甸这一条民族风俗风情旅游文化线的规划和开发,因为这一带状上的特色村寨涵盖了彝族支系阿细、大黑彝、小黑彝、阿哲等具有代表性的风情和文化。注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建设,把如“钱王”故居十八寨那样有名的成果和效应更好地发挥出来,发展城乡文化产业。以近几年在市场中培育出来并有相当知名度的“阿细跳月”、“山水园林城市”等文化品牌为依托,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文化形象工程在文化产业中的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
      弥勒县在完善城市功能建设中,应加大文化形象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合理布局,进行文体馆、场、厅、院的特色规划和建设,使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了充分展示弥勒的历史文化名人和民族文化风情,在县城选址建设一组雕塑群或大型浮雕,既可增强弥勒人的荣誉感、自豪感,又可让游客揽胜之余,留影存照,把弥勒的景观风物传播到四面八方,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弥勒。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还应从弥勒的实际出发,有规划地建设“三个舞台一条街”,以渲染和铺陈弥勒的文化气韵。一是彝小大舞台,就是在西三文化广场的基础上,再在西一建设一个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摔跤、斗牛、祭火、跳月的原始场地,供乡村文化活动时使用;二是田园大舞台,就是借鉴罗平的经验,在万亩葡萄园中建一个供葡萄节和葡萄成熟时节游客蜂踊而至时举办葡萄一条街等活动用的场地:三是佛城演舞台,就是适应群众文化发展的需要,在县城建一个开放式的演舞台,供专业的、业余的队伍进行表演,以丰富活跃群众的文化活动,引导并拉动文化夜市的发展。一条街就是在县城建设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街,集中弥勒的书美影艺术品及各种工艺品、旅游纪念品,让琳琅满目、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来提升弥勒的文化品味,使文化产业以市为商,有钱可赚。

五、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开发
      以“专”为主,培养文艺创作人才和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让他们在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中学习文化、成长文化,使现有的专业创作人才,设计人才和民间艺人庄各文化产业领域充分发挥作用,锤炼成为文化产业的支撑人才和生力军,走文化与旅游联姻之路,重视“文化力”对于旅游业的张扬和底蕴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整合文化产业人才的力量,盘活资产存量,优化整合文化资源,借助旅游会展、群众文艺、文物博览等多个平台,探索组建融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和艺术品业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集团,全方位、多角度的从各个层面综合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体育、旅游、信息等相关行业的联动发展,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六、提升弥勒的文化形象品味
     在公益、形象广告制作、发布上,要把弥勒的形象定位好,宣传口号设计好,在所有对外宣传、树立弥勒形象、展示弥勒风采上统一口径,树立“文化营销弥勒”的理念,提炼弥勒文化的含金量,亮出弥勒文化的闪光点,切不可再出现像“阿细跳月米业”商标上的人物是“撒尼人”、云南红酒厂群雕中跳月的人是“撒尼人”、西城区林业大厦旁的雕塑上跳月的人也是“撒尼人”等令人伤感的现象,让有代表性的本土文化形象真正成为弥勒的一种标识,一张名片。

      总之,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三个文明”建设并举的重要结合点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发展文化产业既是实现“三贴近”的有效着力点,也是弥勒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有效途径,实现经济、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发展文化产业是弥勒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科学选择。只要各级领导提高认识,谦虚地正视客观存在的问题,务实地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文化产业将会在弥勒大地上与其它产业交辉相映,焕发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无穷魅力。
                                      (作者单位 弥勒县文联)
茅盖三间厦,牛耕数亩田,枕上,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抄几首清新杜甫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5 17:09 , Processed in 0.08935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