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2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联都2011殿试试卷NO.13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 0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宋庆龄;

与国父相知,矢承遗志,两党尊崇因德望;
将民心永系,屡建奇功,一生奔走为和平。

2、 题长沙橘子洲;

洲本无奇,记一人击水声中,问天台畔,苦寻真理;
客能揽胜,听万众沁园春里,永定红前,诚仰高风。

注:问天台,指橘子洲问天台。永定红,橘子洲毛泽东雕像用永定红制成。

3、请您以对联的形式对以下事件发表感想,要求观点鲜明,言辞不违背道德和国家法律。

乱花渐欲迷人眼,利弊再权衡,低俗当止!
限令应能正世风,道德重引导,效益同增。 (今)

二、 论文(40分):

试论名胜楹联之“有我境”与“无我境” (全文不含标点总计938字)

大凡创作,肯定融入了创作者的观点和视角,那么如何能够区分有我无我呢,这种有我无我的论断是否含糊不清呢?古胜境联的创作者,对有我无我是怎样认识的呢?

试看清末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论述,他说: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看至此,不免有个疑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不就是作者本人吗,怎么说是无我呢?大师接着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下面,试以彭玉麟撰广州镇海楼联为例进行分析:

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广州镇海楼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当年建楼的朱亮祖曾以骁勇善战著称,因功勋卓著而封永嘉侯,但终因“所为多不法”而被朱元璋鞭死。与曾、左、胡齐称大清“中兴四大名臣”的彭玉麟,登此楼时,难免吊古伤今,怜惜之情,尽现联中。在彭的眼里,眼前的楼已不单纯是一座楼,而是他寄托心情之物,风景似乎也与他具有了同样的心境,从联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感慨万千的作者形象,正所谓以我观物,物我皆著我之颜色,此联当属“有我之境”无疑。

再看胡翰泽题黄鹤楼联:

一笛清风寻鹤梦;
千秋皓月问梅花。

此联中寻鹤梦问梅花的到底是清风皓月呢还是作者自己,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曲,心态较为平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较为“优美”的境界。正所谓,分不清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物我相融,应当是无我之境了。

而同样是题黄鹤楼,符秉忠此联就应是有我之境: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云雾可以扫开天地之间的憾事,波涛可以洗尽古今的愁苦,风景有了感情,在人面前,物虽不言,但似乎已给了人诸多的劝慰,让人心境顿开了。其实在这里,扫开天地憾并不是西来的爽气、洗尽古今愁的,也并不是东去的大江,而是作者自己,没有融古博今的大气概,是不可能有这种心境的,物的颜色也就是作者的颜色,物的感情,其实是作者的感情,不是有我之境又能是什么呢。

至于古联之作者在创作之始,对“有我无我”是否有所认知,现在已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作品会因创作者融入的角度不同而不同。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有我境”,就是让景象随着自己思考而思考,让景物随着自己的思想的感情而产生感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境”也并非真的没有我存在,而是“我”融入景象中去,而至“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两种境界并无高下之分,属于一种初级形态的哲学辩证思维,不过,这已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范围,所以就此打住。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5 01:22 , Processed in 0.06704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