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305湖滨漫士的阅读本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527 小时
主题
83

955

帖子

1

精华

3425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9839
经验
342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2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8 1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号:1305            网名:湖滨漫士            得分:
[hide=9999]
一、填空题(每空4分,共60分)
1、对联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  对偶  )现象。
2、齐、梁时期,著名诗人沈约创造了“永明体”,严格要求( 对仗  )和(声律    )。由永明体发展而来的律诗中的( 颔联   )和(颈联 ),是完全成熟的对联。
3、对联在(  明清  )两代真正达到了鼎盛。
4、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作者是( 朱元璋   )。
5、孙髯翁所撰(昆明大观楼联)开历史长联之先河,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
6、过年时,在大门两侧张贴好春联后,人从门内走出时,上联居(   ),下联居(   )。
7、在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的联被称为(贺联    )。
8、如果一副对联中,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那这副对联被称为(顶针联    )。
9、对联习俗一般分为(    春联)习俗、婚联习俗、(寿联    )习俗和挽联习俗。
10、对联“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在艺术格调中属于(民歌 )格调。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齐、梁时期,著名诗人沈约创造了“永明体”,并有了“四声八病”之说。请问“四声八病”中“四声”指什么?
答:
四声:指平、上、去、入四声,对于现在人来说,其调值已无从查考,只能通过韵谱来估略。根据元和韵谱和玉钥匙歌诀中的说法,推断出:平声可能是一个平调,上声是一个升调,去声是一个降调,入声是一个促调。
2、关于对联起源,楹联界说法不一。请列出具有争议的最早的对联,并注明作者。
答:
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3、对联的艺术格调中,律诗格调有什么特点?
答:
最初,对联多以五、七言为主,它是对联格调的主流。这种诗歌式的对联,现在仍占大多数。
4、对联的特征可概括为哪几个对立统一?
答:
五个对立统一:
1、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2、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
3、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4、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
5、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

附:由于俺不会隐藏文件,不妥处还望老师海涵!!!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去SO娱︵乐︵城: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湖滨漫士
在线时间
527 小时
主题
83

955

帖子

1

精华

3425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9839
经验
342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2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6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20:57 | 只看该作者
1月4日晚
马蹄韵的具体规则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句脚规则,指对联的一边如果有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要符合的规则。   
从后往前截:
每边一句:仄
每边二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下联各句平仄则相反。   
句脚平仄有正格和变格之分。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对联语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称为正格,相同者称为复格(变格)。当然,正格为优,变格为劣,因为变格没有正格音律铿锵。
(2)句中规则,即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制约规则。
联句平仄受骈文及律诗影响极大。
对于五七言来讲,一般仍遵诗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仍然适用。   
尽量别三仄三平吧   
四、联例
试读下列名联,看看其怎样在联语中体现上述两种规则的。
每边二句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  
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南京明故宫联   
每边三句
一饭尚铭恩,况负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保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曾国藩挽乳母联   
每边四句   
东西双塔,金碧两坊,云灿星辉,光于中夏;  
烟火万象,湖山千里,忧先乐后,式是南郊。(象处出律)  --昆明近日楼联      
每边五句   
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存,想那志士名臣,千载空余凭吊处;  
神仙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再遇,得与洞天福地,一生愿作逍遥游。  --陕西留坝张良庙联   
五、对联格律的三种理论
在联句格律上,目前联界存在着三种理论,就是说并存着三种规则。专家们认为,大家可以灵活掌握,允许在应对和撰联时只顾其一。最好是三者皆通,用时才能“对症下药”。   
1、“诗词格律”五七言对联遵从诗词长短句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目前学界对此规则争议较多,因为有时诗词格律与马蹄韵一样,解决不了长言联及有多个领字联、衬字联和含多音节专名联的联律问题。   
辅导老师圣雪(1106668488) 21:35:33
梅点春光兰遣夏 平仄平平平仄仄(梅不论)
菊呈秋色竹凌冬 仄平平仄仄平平(菊、秋不论)   
2、"马蹄韵"规则 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两平两仄交替即可)。   
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仄仄平平仄仄平("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3、“意节说” 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例: 书山 / 有路 / 勤 / 为径 ("山、路、勤、径"交替) 学海 / 无涯 / 苦 / 作舟 ("海、涯、苦、舟"交替) 那么怎样对待这三种理论,灵活运用这三种规则?   
本人觉得,由于对联这种文学艺术形式本就是从诗词中独立出来的,是一种副产品,自应首先遵从诗律;   
又由于它形式的发展和艺术的成型,自然也要有新的理论和规则来补充。马蹄韵和意节说起到的正是这种补充作用。   
意节说   
具体而言,诗律可以安排好由一个和两个分句组成的联句的格律问题;   
马蹄韵解决了多个分句的联句的韵脚安排问题;意节说则解决了含领字、衬字或多音节专名的句内平仄安排问题。   
有时三种规则未必全部相符,只合其一即可。   
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联,合于诗律、马蹄韵和意节说三种规则。   
而出自陆诗的名联“楼台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每句后三字系专名,若视为一个意节,“楼雪渡”“马风关”却未能做到平仄相间,应算出律。此联显然不能从意节说,而仅符诗律和马蹄韵。   
第六届网络对联擂台赛机关联出句为“一声声布谷不停,牛开虎步”的前一分句七言,是无法从诗律和马蹄韵的,而将“一声声”视为一个意节,全句意节点“声、谷、停”做到了平仄相间,就合乎联律了。   
六、对联在韵律上的几个大忌   
一是忌同声落脚。
针对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   
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   
同声落脚的联例: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朱熹赠漳州某士子联)   
二是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要求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且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   
三是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就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   
所谓忌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严格而言,还要除句脚外)。
新的联律通则上联没有孤平孤仄一说了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ズ彩| 六合投ズ注| 网络赚钱去SO娱ズ乐ズ城:顶级信用ズ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湖滨漫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7 小时
主题
83

955

帖子

1

精华

3425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9839
经验
342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2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6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21:09 | 只看该作者

对联学堂预科一班第二讲:对联六要素(上)

本帖最后由 湖滨漫士 于 2013-1-19 21:14 编辑

本讲结合《联律通则》修订稿(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对联的基本规则(六条),以悱忱老师初17班第二讲《对联六要素》为摹本,借用中10班胡有章校长《对联初级知识回顾》部分内容整理而成。在此表示感谢!从遗传学的角度说,我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基因重组,辅助作用是基因变异。

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其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对联六要素为:①字数相等、②词性相当、③结构相称、④节奏相应、⑤平仄相谐、⑥内容相关。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

思维稍微发散一下,对联有“六相规则”,人物有“六如公子”,指的是一代大师古龙笔下的小说人物李寻欢,他①贪酒如命、②嫉恶如仇、③爱友如己、④散金如土、⑤出刀如飞、⑥视死如归。

下面详细解说对联六要素。

一、字数相等
在《联律通则》修订稿中对应的是字句对等。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这个比较好理解,不必“上山打老虎”,只要会数“一二三四五”。如:
寒尽桃花嫩;
春归柳叶新。

另外,讲一个与对联字数相等有关的故事。

解缙是明朝有名的才子,从小聪明好学,但家境贫寒。解缙家对面是一户财主,解家的门口对着财主的竹林。除夕,解家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财主看见了,叫人把竹子砍掉一半,让对面见不到竹子。解缙深解其意,在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财主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把财主气得目瞪口呆!解缙该联改写了两次,每一次,上联添一字,下联也要添一字,否则对联就不能成立。

不过,万事无绝对。迄今为止,有一副对联是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的,而且还被称为好联。那是清末民初“四大才子(缪荃孙、王闿运、张謇、赵尔巽)”之一的湖南湘潭人王闿运给袁世凯写的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有人质疑王说:“三个字的‘袁世凯’怎么能对四个字的‘中国人民’呢?”王回答:“确实对不起,‘袁世凯’ 确实对不起‘中国人民’!”人们恍然大悟,原来王正是反用对联字数相等的特点来表达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的意思。袁世凯复辟帝制,扼杀共和,人神共愤。此联获得广泛的赞赏,成为千年来仅见的第一副字数不相等的奇联。

兴致来时,字数不相等的对联可偶尔为之。平时作联,字数不相等自然是不行的。

二、词性相当
在《联律通则》修订稿中对应的是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对联的基本要求为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词的词性,应属同一类别。再细分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如联友佳人挽袖和空空道人的出句和对句:
花落方参生死理;
云浮常悟盛衰机。

其中“花”和“云”、“理”和“机”都是名词,“落”和“浮”、“参”和“悟”都是动词,“方”和“常”都是副词,“生死”和“盛衰”都是形容词。

关于词的分类,现代汉语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细分如下:
1实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六类。其中数词、量词、代词这三类习惯上划归到名词中,分别叫做数量名词和代名词。

1.1名词
1.1.1天文类(天体与气象)
如:日月星空、风雨雷电、云雾虹霞、雪霜冰雹、露气烟火、瘴霰霓雯、潮汐霉霾、海市蜃楼……
阿兄门外邀双月【苏小妹】
小妹窗前捉半风【苏东坡】

1.1.2时令类(时间与节令)
如:年月日时、春夏秋冬、世纪代季、廿四节气、晨昏朝夕、寒暑伏腊、辰刻分秒、逆塑望晦、昼夜晚午……
日临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陈生】
风起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李生】

1.1.3地理类(自然环境)
如:江河湖泊、山川峰峦、林沼泽水、城廓乡村、波涛池岸、岛屿沙滩、泉溪涧壑、县邑郡镇、田垄阡陌、石崖道路、港埠津汊……
苗寨黔山黄果树,酒乡赤水【贵州】
川肴蜀绣锦官城,花径草堂【四川】

1.1.4建筑类(门户与宫室)
如:楼台房舍、宫殿阁宅、篱馆台榭、驿斋庭院、栏杆檐壁、梁柱阶牖、砖瓦井窗、街巷店铺、庙观寺庵、仓库坛屯……
庵中少客风敲户;
寺内无灯月照窗。

1.1.5器物类(行寝厨军祭作)
如:舟帆车辇、席枕榻簟、帷幄屏帘、杯壶斛樽、锅碗瓢盆、辔绳鞍鞭、干戈刀剑、香烛炉灯、镜尺筐箱……
锅漏漏干船漏满;
灯吹吹灭灶吹燃。

1.1.6衣饰类(服装与饰品)
如:衣裳衫裤、巾冠带靴、盔甲扇杖、环佩钗簪、履屐袍缨……
赵云登场,盔明甲亮银枪颤;
关羽行兵,冠紫袍青赤兔飞。

1.1.7餐饮类(酒食与饮料)
如:酒酿茶茗、糕点饭浆、油盐酱醋、羹汤粥脯、沽酎醅醪、米面包粉、笋蔬菜肴……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几杯茶去;
劳力苦、劳心苦,苦中作乐,再拿一碗酒来。

1.1.8动物类(禽畜鸟兽虫鱼)
如:鸡鸭鹅鸽、牛马羊猪、燕莺鹤鸿、虎龙豹罴、鲍鲨鲤虾、蝶蜂蝉蝇……
牛头且喜生龙角【僧人】
狗嘴何曾吐象牙【于谦】

1.1.9植物类(花草与果木)
如:梅兰竹菊、松柏杨柳、桃杏李梨、荷桂栀榴、橘柑橙柚、苗麦稻禾……
因荷而得藕【李贤】(因何而得偶)
有杏不须梅【程敏政】(有幸不须媒)

1.1.10形体类(五官肢体内脏)
如:眼耳口鼻、手腕臂肘、肩背腹胸、足爪趾膝、心脑怀腑、肝胆肠胃、皮毛羽翼、头发须眉、身体肌肤、骨肉牙齿、蹄角鳞翎……
油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1.1.11修养类(言行情感道德)
如:功名利禄、七情六欲、心性品行、宠辱梦幻、歌舞才志、言论辞语、吟笑恩怨、宴游醉怀……(这类词有时可做动词)
一心守道道无穷,穷中有乐;
万事随缘缘有份,份外无求。

1.1.12伦常类(称谓与称呼)
如:三纲五常、亲戚朋友、渔樵耕读、尼僧道俗、神仙圣坚、伴侣伉俪、儒道佛法、孤寡鳏偶、翁叟媪婆、兵农商贾、王侯将相……
稻草扎秧父抱子【佚名】
竹篮提笋母怀儿【熊廷弼】

1.1.13代名类(人称疑问代词)
如:吾余予我、自己人或、君子尔汝、谁孰哪何、你他众独……
熟视无睹,诸君尽管贪污作弊;
有口难言,我辈何须民主自由。
湖滨漫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7 小时
主题
83

955

帖子

1

精华

3425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9839
经验
342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2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6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21:10 | 只看该作者
1.1.14文具类(文房与雅致)
如:笔墨纸砚、琴棋书画、轴卷幅幛、简册策翰、笛箫管弦、印签筒毫、剑笙瑟钤……
天为棋盘星为子,何人能下?
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敢弹?

1.1.15文学类(仕途与才学)
如:旨敕诏诰、疏谏表章、典籍集策、礼制令符、经约论缄、诗词歌赋、碑碣谣篇、图画咏颂、风雅骚辞……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1.1.16方位类(方向或位置)
如:东南西北、前后左右、上下里外、边际疆界、中涯头脚、腰半内间……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1.1.17颜色类(五光十色)
赤红粉朱、殷橙黄金、绿碧黛青、玉靛紫赭、黑暗玄淡、白银丹绯、苍翠素浅、缁皓黔彩……
黑白不分,教我怎知南北?
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1.1.18数字对(自然数序数)
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兆亿零、无半独孤、单匹寡只、双对偶两、俩相再又、满全诸众、群数重具……
独庙孤山,一将军单枪匹马;
夹江两岸,二渔翁对钓双钩。

1.1.19干支类(天干与地支)
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半夜生孩,子亥二时难定;
百年匹配,酉巳两命相当。

1.1.20人名类(专有名词)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

1.1.21地名类(专有名词)
马当牛行归鹤壁【北山高卧】
龙须虎跳至燕山【胡有章】

1.1.22当句类(词组中互对)
a 同义对
天地自成文,湖山有美;
国家期得士,桃李不言。

b 反义对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而今判伪真。

c 连绵对
桃花红压玻璃水;
萍藻深藏翡翠鱼。

d 叠字对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以上分类还可以分得更细。

在上述22个名词类别中,通常分为10个门:
①天时门:天文|时令
②地势门:地理|建筑
③生活门:物器|衣食|餐饮
④生物门:动物|植物
⑤身心门:形体|修养
⑥称谓门:伦常|代名
⑦人文门:文具|文学
⑧形态门:方位|颜色|数字|干支
⑨专名门:人名|地名
⑩当句门:正对|反对|叠声|连绵

1.2动词
动词主要分为以下八类:
1.2.1表示行为动作
如:吃喝玩乐、说学逗唱、听看闻尝、赞骂奖罚……
闭门推出窗前月;
投石冲开水底天。

1.2.2表示存在变化
如:生老病死、增减升降……

1.2.3表示心理活动
如:觉想望羡、喜怒爱恶、思想欲念……这类词有时可以转化为名词。

1.2.4表示祈使命令
如:让请求叫、托选推令……

1.2.5表示开始终止
如:开始、进行、继续、终止……

1.2.6表示发展趋向
如:来回归去、上下进出……

1.2.7表示可能意愿
如:可能或许、必须该肯、需会要得……

1.2.8表示判断
如:是、非。

1.3形容词
形容词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3.1表示外貌
如:大小长短、高矮胖瘦、方圆直曲……
注:表示颜色的一类,划归到名词中。

1.3.2表示性质
如:美丑真假、优劣好坏、正邪善恶、酸甜苦辣……这类词也经常转换为名词。

1.3.3表示状态
如:快慢闲静、倦急勤怠、舒畅郁闷……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武状元】(鲁肃不如樊哙)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杨升庵】(狄青怎比萧何)

2虚词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等六类。

2.1副词
副词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2.1.1表程度
很最极挺、顶更颇愈、越稍微略、几近绝别……

2.1.2表范围
都总共统、只仅单光、齐概相互、并对孤独、皆具俱全……

2.1.3表时间频率
已曾刚才、正将要就、即瞬终常、时渐向永、频偶倾顿、忽乍屡每、又复重尝……

2.1.4表判断语气
必须定当、准确不没、却该未合应、岂否是可、偏直许约、幸反果何、枉徒空怎、唯堪竟敢、欲拟翻转……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教胡马度阴山。

2.2介词
介词主要分为以下六类:
2.2.1表时间
从自打到、在当于趁、乘随赶临……

2.2.2表处所方向
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顺……

2.2.3表方式方法
按照依本、经据以将、就凭用靠拿……

2.2.4表原因目的
因由为……

2.2.5表对象关联
对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 管、论顺连……

2.2.6表比较
比和同与跟……

2.3连词
和跟同与、而且及或、虽但然若、纵那因故、宁不也或……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2.4助词与叹词
着了过所、的地得罢、之乎者也、矣焉哉欤、耶尔耳然、噫呸呀咦……
入座三杯醉者也;
出门一拱歪之乎。

咦,哪里放炮?
哦!他们过年。

2.5象声词(亦称摹声词、状声词)
山童采栗用箱承,劈栗扑簏【朱友】
野老卖菱将担倒,倾菱空笼【朱亦巢】

一般而言,对联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比较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①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②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③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另外,对联中有一种常用的对仗形式——自对,即上下联句内各自为对。此类对联形式可以允许相同位置词性不同。如“湖湘楹联七子”之一邹宗德老师题岳阳对联公园联:
壮阔胸襟,四水波涛供纳吐;
匆忙商旅,一楼忧乐待关怀。

上联中“波涛”为名词,下联中“忧乐”为形容词,本不相对。但上联当句中“波”对“涛”,下联当句中“忧”对“乐”,属于自对。

三、结构相称
在《联律通则》修订稿中对应的是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的句式一致,词组的结构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

现代汉语中,句子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六种成分组成。其中以“主谓宾”为主干成分,“定状补”为枝叶成分。

关于句子成分的划分,这里有一首顺口溜,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六者关系难分辨,心中有数析正误。

词和词组构成的主要结构有主谓结构、动宾(述宾)结构、并列(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动补(述补)结构、连动结构、兼语结构等七种。主要举例如下:
1、主谓结构
主谓结构(包括主谓宾结构)属于动词性短语,有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主语表示“谁”或“什么”,谓语回答“干什么”或“怎么样”。
痴人说梦|浪子回头
精神抖擞|气宇轩昂
天庭饱满|地角方圆

2、动宾结构
动宾结构属于动词性短语,有时相当于一个省略主语的句子,谓语表示动作,宾语回答谓语“什么”或“谁”。
附庸风雅|颠倒是非
蹉跎岁月|整顿乾坤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3、并列结构
并列结构属于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词性的词或短语并列构成。一般可互换位置,但涉及到时间、大小、年龄、逻辑顺序或语言习惯时,则不能互换。
山清水秀|花好月圆
张牙舞爪|抓耳挠腮
东南西北|春夏秋冬

4、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主要有“定名式”和“状动式”,中心词在后面,去掉修饰词后词意基本不变。
光辉岁月|锦绣河山
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惊弓之鸟|漏网之鱼

5、动补结构
动补结构属于动词短语,中心词在前,补充部分说明和完善动词(或形容词)。
慎终若始|嫉恶如仇
飘浮不定|变化无常
高人一等|入木三分

6、连动结构
连动结构属于动词性短语,表示下一个动作是上一个动作的连续,不能颠倒,与动词性并列结构有别。
守株待兔|打草惊蛇
敲山震虎|混水摸鱼
潜身远祸|触景生情

7、兼语结构
兼语结构属于动词性短语,上一个动作的宾语是下一个动作的主语。
饮鸠止渴|画饼充饥
引狼入室|放虎归山
移花接木|点石成金

结构相称,首先要求上下联之间的句型大结构相称,即句子主干成分相称。如:
柳岸 莺 啼 翠
状语 主语 谓语 宾语
桃花 雨 润 红
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问题:在小结构上,“柳岸”和“桃花”同为偏正结构,“莺”和“雨”同为名词,“啼翠”和“润红”同为动补结构(或动宾结构,视翠、红的词性而定),对仗工整,但是会越品越别扭,那是因为在句型大结构上的不相称。如上联的主语是“莺”,下联的主语是“桃花”,相互对应的位置不一样。所以,一切都是在大结构相称的基础上,才有必要谈小结构上的相称。

思维稍微发散一下,只有社会这个大环境好了,我们才有心思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刚刚看到标题为《缅甸炮弹再次落入中国境内 中方表示严重不满》的新闻,缅甸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发生武装冲突,如果缅甸人民用的是汉字,此刻的他们还有心思上网看对联吗?

怎样确定句型的大结构呢?一般来说,把句子压缩成主干成分(主谓宾)即可。假若主干成分在上下联中对应的位置一样,则大结构是相称的。

如联友苏三和红袖流云的出句和对句:
水 聚 千峰 影
主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风 扶 万柳 腰
主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该联上下联压缩成主干成分(主谓宾)为“水聚影”和“风扶腰”。其中,名词“水”和“风”为主语,动词“聚”和“扶”为谓语,名词“影”和“腰”为宾语。被压缩掉的同为偏正结构的“千峰”和“万柳”是定语。由此可见,这是一副句式一致、结构一致的工整相称的对联。
湖滨漫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2-22 11:41 , Processed in 0.07498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