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狐隐三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09狐隐三晋阅读本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主题
11

506

帖子

1

精华

8537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79
经验
189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9
21
 楼主| 发表于 2013-2-19 13:23 | 只看该作者
海右此亭古;
济南名士多。

千年仙枣不留核;
五月落梅犹有花。

五、七言联也与四、言联一样,通常情况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在 “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特定格式中,如果倒数第五字用了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仄平”,就被称为孤平,忌讳。“平仄仄平仄仄平”,个人认为也是孤平。

为了避免孤平,需要在倒数第三个字的位置上,使用一个平声字来协调,即“仄仄仄平平仄平”。如上两例中的“名”“犹”二字即是。
艺林雅韵传三晋;
隐者清诗醉白狐。(洞庭青草 惠赠)

只为前生那一次回眸,我隐化成狐,寻他三晋;
相约隔世这千年驻足,谁添香红袖,秉烛四更。(断肠春江 惠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主题
11

506

帖子

1

精华

8537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79
经验
189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9
22
 楼主| 发表于 2013-2-20 14:00 | 只看该作者
(2)第二种律:双仄尾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第二种律的变化:律诗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律的变化:通格
通仄通平平仄仄
通平通仄仄平平

第二种律无论怎么变化,后四字的平仄都不可更改。第一字不论。第三字若论,则为律诗格。第三字若不论,则为通格。第五字必论。若不论,则为三仄尾或三平尾。如:

素园陈瘦竹;
老舍谢冰心。

山抹微云秦学士;
露花倒影柳屯田。
艺林雅韵传三晋;
隐者清诗醉白狐。(洞庭青草 惠赠)

只为前生那一次回眸,我隐化成狐,寻他三晋;
相约隔世这千年驻足,谁添香红袖,秉烛四更。(断肠春江 惠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主题
11

506

帖子

1

精华

8537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79
经验
189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9
23
 楼主| 发表于 2013-2-20 14:04 | 只看该作者
六、内容相关
在《联律通则》修订稿中对应的是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对联与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一样,都要表现一定的主题。没有主题的对联,即便有华丽的机巧,也算不上是好作品。


从对联六要素的归纳上可以看出,所谓对联,既要“相对”,又要“关联”。“相对”是指在词性、结构、节奏和平仄上对应对仗,属于对联的外在形式,而“关联”则属于对联的内在灵魂。
艺林雅韵传三晋;
隐者清诗醉白狐。(洞庭青草 惠赠)

只为前生那一次回眸,我隐化成狐,寻他三晋;
相约隔世这千年驻足,谁添香红袖,秉烛四更。(断肠春江 惠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主题
11

506

帖子

1

精华

8537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79
经验
189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9
24
 楼主| 发表于 2013-2-20 14:12 | 只看该作者
内容相关,是指上下联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意语气相关、相扣、相联、相呼应,上下联之间有着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这是一个相对广泛而又难以把握的话题。作为初学者,首先要知道两个应该避免的问题:第一是“隔”,第二是“合掌”。

1、关于“隔”
对联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可以简单地看作是一个人在一定环境下说的两句话,只是经过了对联特定的工艺要求加工而已。正常人说话,首先要具有语言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比如以下两句话:
中午吃啥子?
明天要上班。

这两句话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以,没有毛病起码也是喝多了的人才会说的话。我们姑且把这两句话看作是一副对联,抛开对联其他方面的因素不论,从关联方面来看,那第二句话便是“隔”,因为它们之间缺乏了必要的内在逻辑联系。再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照应、贯通地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两者之间没有内在逻辑联系(无情对除外)。像这种只对不联,风马牛不相及的句子,充其量只能算是对偶句,要是看成对联的话,那就是意“隔”。

扫地僧老师曾说过:“纵是对句,也要把出句当成是‘我’写的!”也就是说,对句要以出句者的角度和立场去完成未说完的话。而一个人说话,是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的,这就要求语言风格上的融合统一。比如出句风格上俏皮可人,对句古板平稳,便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这就造成了风格上的“隔”。

关于“隔”的问题还有情景、情绪、时间等等方面,道理上都大同小异,在此不一一列举。任何思维的空间跨度,都需要一个内在的逻辑当作“轴”去贯穿联系,使上下联之间转承无断缝,形成协调统一,圆融而相得益彰,始终像是一个正常人说的两句话。
艺林雅韵传三晋;
隐者清诗醉白狐。(洞庭青草 惠赠)

只为前生那一次回眸,我隐化成狐,寻他三晋;
相约隔世这千年驻足,谁添香红袖,秉烛四更。(断肠春江 惠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主题
11

506

帖子

1

精华

8537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79
经验
189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9
25
 楼主| 发表于 2013-2-20 14:14 | 只看该作者
再看下面这组由联友明月如斯和佚名写的出句和对句:
一抖诗囊成半阙;
浅掏笔管又三车。


明月如斯老师有评如是:看似比较成功的流水对,然掏笔管,跟抖诗囊合掌,因为都是比喻搜刮心中的积累,喻体不同,本体毫无二致。这就是属于比较隐蔽的合掌了。
艺林雅韵传三晋;
隐者清诗醉白狐。(洞庭青草 惠赠)

只为前生那一次回眸,我隐化成狐,寻他三晋;
相约隔世这千年驻足,谁添香红袖,秉烛四更。(断肠春江 惠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主题
11

506

帖子

1

精华

8537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79
经验
189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9
26
 楼主| 发表于 2013-2-20 14:20 | 只看该作者
5、串对
串对又叫流水对,指上下联都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必须串联在一起,才能够表达完整的意义,在语序上不可颠倒,即所谓“一句分作两句说”者也。既不属于正对,也不属于反对。

串对有时候是单句,但大多数时间表现为复句形式,表达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关系。串对虽然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对联,但限于对仗比较难以工巧的原因,使用率比正对和反对要低得多。如:
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艺林雅韵传三晋;
隐者清诗醉白狐。(洞庭青草 惠赠)

只为前生那一次回眸,我隐化成狐,寻他三晋;
相约隔世这千年驻足,谁添香红袖,秉烛四更。(断肠春江 惠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主题
11

506

帖子

1

精华

8537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79
经验
189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9
27
 楼主| 发表于 2013-2-20 14:27 | 只看该作者
最后谈谈对联的基本禁忌,大致有六类:
1、字词上忌不规则重字:包括同位重字与异位重字,不包括异位互重与叠字。
2、格律上忌乱脚:句脚通常上仄下平,避免同声落脚、上平下仄。
3、格律上五七言律联忌三平尾与孤平:小忌三仄尾,不忌孤仄(格式为“平平平仄平平仄”)。
4、内容上忌合掌:合掌指单句的前后部分、或上下联之间,意义基本相同或完全相同。
5、内容上忌隔境:隔境指单句的前后部分、或上下联之间,意义不相关或者相反,不能表达同一个主题。
6、内容上忌不相称:上下联之间,单句意义的轻重大小忌虎头蛇尾;通常允许下联的意义胜过上联,但亦应有度。
艺林雅韵传三晋;
隐者清诗醉白狐。(洞庭青草 惠赠)

只为前生那一次回眸,我隐化成狐,寻他三晋;
相约隔世这千年驻足,谁添香红袖,秉烛四更。(断肠春江 惠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主题
11

506

帖子

1

精华

8537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79
经验
189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9
28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21:23 | 只看该作者
从现在起,俺是初18班学生了!
艺林雅韵传三晋;
隐者清诗醉白狐。(洞庭青草 惠赠)

只为前生那一次回眸,我隐化成狐,寻他三晋;
相约隔世这千年驻足,谁添香红袖,秉烛四更。(断肠春江 惠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23 小时
主题
4

220

帖子

1

精华

4300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39613
经验
10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2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8
29
发表于 2013-6-21 2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主题
11

506

帖子

1

精华

8537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79
经验
189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9
30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20:44 | 只看该作者
南海一帆 发表于 2013-6-21 22:54
进来看看老乡,顺便学点东西

南海一帆友家乡何处,俺的家乡在湘中。我有一个联友,复姓令狐,山西人,有一次我把他(老人)的一个对句帖于论坛,并署名狐隐三晋,后来,我自己就用这个网名了。。。您是否以为我是山西人了呀?问好!
艺林雅韵传三晋;
隐者清诗醉白狐。(洞庭青草 惠赠)

只为前生那一次回眸,我隐化成狐,寻他三晋;
相约隔世这千年驻足,谁添香红袖,秉烛四更。(断肠春江 惠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主题
11

506

帖子

1

精华

8537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79
经验
189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9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20:47 | 只看该作者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正式明确了楹联的独立文体地位,有别于其他文体(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具有群众性”才有号召力,“具有实用性”才有生命力,“具有鉴赏性”才有艺术力,三力结合,持久繁荣。
艺林雅韵传三晋;
隐者清诗醉白狐。(洞庭青草 惠赠)

只为前生那一次回眸,我隐化成狐,寻他三晋;
相约隔世这千年驻足,谁添香红袖,秉烛四更。(断肠春江 惠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主题
11

506

帖子

1

精华

8537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79
经验
189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9
32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20:50 | 只看该作者
主要阐述了联律构成的基本要素。作为对立统一的、和谐完美的、构成特定而完整意义的一个有机整体,楹联上下联语之间必须做到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和形对意联。也就是说,同时具备以上六项基本要素的,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楹联。
艺林雅韵传三晋;
隐者清诗醉白狐。(洞庭青草 惠赠)

只为前生那一次回眸,我隐化成狐,寻他三晋;
相约隔世这千年驻足,谁添香红袖,秉烛四更。(断肠春江 惠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主题
11

506

帖子

1

精华

8537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79
经验
189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9
33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20:56 | 只看该作者
2.6.2 在语意上,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包括景色、形象、思想、意境等,必须相关联,围绕同一主题展开,为表现同一主题服务。否则,只是原始的、普通的对偶,不是文体意义上的对联。即使《声律启蒙》中的“天对地”“雨对风”,也只是修辞材料的运用,而不能称其为对联。另外,上下联之间,单句意义的轻重大小忌虎头蛇尾;通常允许下联的意义胜过上联,但亦应有度。
艺林雅韵传三晋;
隐者清诗醉白狐。(洞庭青草 惠赠)

只为前生那一次回眸,我隐化成狐,寻他三晋;
相约隔世这千年驻足,谁添香红袖,秉烛四更。(断肠春江 惠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主题
11

506

帖子

1

精华

8537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79
经验
189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9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21:01 | 只看该作者
3.1 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艺林雅韵传三晋;
隐者清诗醉白狐。(洞庭青草 惠赠)

只为前生那一次回眸,我隐化成狐,寻他三晋;
相约隔世这千年驻足,谁添香红袖,秉烛四更。(断肠春江 惠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主题
11

506

帖子

1

精华

8537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79
经验
189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9
35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21:05 | 只看该作者
主要是对于历史上传统诗文运用骈词俪句,逐步形成、不断优化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予以梳理,并明确规定“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从而确立其在楹联格律学中的地位。《联律通则》中所列举的传统属对格式,可概括为“四法十二对”。即字法、音法、词法、句法;叠语对、嵌字对、衔字对,借音对、谐音对、联绵对,互成对、交股对、转品对,当句对、鼎足对、流水对。相对于基本规则而言,传统对格则是属于更为高级、繁杂的范畴,许多内容涉及楹联修辞学。在掌握了基本规则后,又懂得了传统对格,楹联创作、赏析便可渐入佳境。
艺林雅韵传三晋;
隐者清诗醉白狐。(洞庭青草 惠赠)

只为前生那一次回眸,我隐化成狐,寻他三晋;
相约隔世这千年驻足,谁添香红袖,秉烛四更。(断肠春江 惠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23 小时
主题
4

220

帖子

1

精华

4300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39613
经验
10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2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8
36
发表于 2013-6-24 21:07 | 只看该作者
狐隐三晋 发表于 2013-6-23 20:44
南海一帆友家乡何处,俺的家乡在湘中。我有一个联友,复姓令狐,山西人,有一次我把他(老人)的一个对句 ...

知道老师是新邵人,我虽居南海,然根在资江,当然是老乡了,哈哈
问好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4-15 00:58 , Processed in 0.4571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