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逝者如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联学堂预科三班第三讲作业评审帖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21 1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7-22 09:28 编辑

占楼发答案和成绩汇总。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并回答问题。(共10分)
和子由寒食 
宋/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鵙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1.找出这首七律中的入声字。(4分)
食、月、不、忽、鵙、借。写出任意四个即可。
2.找出这首律诗中可以当做对联的句子。(6分)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每句3分。
二、阅读下面一副对联,并回答问题。(共20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可怜人影不知香。
1.试为本联的每个字标出平仄。(14分)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每字1分。
2.结合此联分析马蹄韵的特点。(6分)
1.同一句中:音步的落脚点平仄交替;
看得/梅花/忘却/月;上联中:得、花、却是落脚点,平仄交替。
可怜/人影/不知/香。下联中:怜、影、知是落脚点,平仄交替。
2.上下句中:音步的落脚点平仄相反。
看得/梅花/忘却/月;
可怜/人影/不知/香。音步落脚点:得与怜,花与影,却与知,平仄相反。

三、应对练习(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朔方老将风流在[集东坡句]

2.旧壁新题怀古字

3.千篇一律非佳作

4.奇花总在山深处

对仗4分,关联3分,联意3分。
四、谈谈你对对联的“隔”与“合掌”的理解,500字以内。(共15分)
隔5分,合掌5分,原创5分。
五、根据所学知识,试分析五、七言对联声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法的局限性,500字以内。(共15分)
一三五6分,二四六6分,机巧联3分。



成绩单

学号
网名
分数
3119      
南海一帆
85
3124      
萤莹星
83
3205   
无心散人
81
3222      
刘焕东
80
3118        
溪边浣纱
79
3102      
飘红
78
3225        
牧荑
77
3204      
石阳一梦
75
3214      
不待清风明来   
74
3120
一大桶四氢呋喃
73
3217      
张洪欣  
72
3106        
墨笔玲珑
68
3105  
墨少
63.5
3103
夏抹茶
60
3216      
瑞雪簪梅
55
3223      
雨晨儿
51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2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4: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7-21 15:55 编辑

学号:  3216          网名:   瑞雪簪梅         得分:55


说明:本讲作业全部按古音对待,望周知。

一、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并回答问题。(共10分)
7分
和子由寒食 
宋/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鵙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1.找出这首七律中的入声字。(4分)
食  月 忽


2.找出这首律诗中可以当做对联的句子。(6分)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二、阅读下面一副对联,并回答问题。(共20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可怜人影不知香。
1.试为本联的每个字标出平仄。(14分)11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通仄平平通仄仄   看在这为仄忘为平
可怜人影不知香
仄平平仄通平平    不在些为仄就写仄

2.结合此联分析马蹄韵的特点。(6分)4分
马蹄韵的基本原理在于“平平仄仄两两交替”,但是句中和句脚严格做到“两两交替”就应该视为正格。

三、应对练习(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朔方老将风流在[集东坡句]
   赤壁英豪笑傲生 平稳对句7.5分。
2.旧壁新题怀古字
  兰亭小聚话佳人 后三字对仗有问题。6分。
3.千篇一律非佳作
七绝五言无妙联 为对而对,且所言不是那么回事。5.5分。
4.奇花总在山深处
  小鸟常于林密间 后三字较涩。下联联意不够强。6分。

四、谈谈你对对联的“隔”与“合掌”的理解,500字以内。(共15分) 8分。

上联:十分春水双檐影
下联:百叶莲花七里香
上联春天,下联夏天

上联:白马秋风塞上
下联:杏花春雨江南
上联秋天,下联春天
我觉得不同的时令景物也很好。
不是说隔了就不好,要看上下联的形象思维上和事理思维逻辑是否保持一致。

合掌,指的是上下联讲同一个意思。
上联:长空展翅,
下联:广宇翔云。

广宇就是长空;翔云就是展翅。下联的意思完全是重复上联的。这样,八个字中,四个字就算白用了。
“反对”“串对”上下联的意思一般不会重复。
“正对”则不然。“正对”要求上下联互相补充,稍不注意,语意就重复了。
因此,“正对”是合掌最容易出现的场合。



五、根据所学知识,试分析五、七言对联声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法的局限性,500字以内。(共15分)

第一、第三、 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 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对联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局限性: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3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4: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逝者如斯 于 2013-7-21 18:53 编辑

学号:3205            网名:无心散人            得分:81
      
一、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并回答问题。(共10分)
       和子由寒食 
       宋/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鵙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1.找出这首七律中的入声字。(4分)3
       食      月     不
    2.找出这首律诗中可以当做对联的句子。(6分)6
       绕城骏马谁能借,                            但挂酒壶那计盏,
       到处名园意尽便。                            偶题诗句不须编。
二、阅读下面一副对联,并回答问题。(共20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可怜人影不知香。
    1.试为本联的每个字标出平仄。(14分)14
       看   得   梅   花   忘   却   月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可   怜   人   影   不   知   香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2.结合此联分析马蹄韵的特点。(6分)4
           马蹄韵的特点是“平平仄仄”两两交替。例如上联,就基本上是“平平仄仄”两两交替的。 它是基于汉语中双音节词较多的情况得出的。其中每两平或每两仄的后一个平或仄是节奏点,即重读字;前一个是轻读字。这就行成了强弱、高低相间的韵律感,使联读起来抑扬顿措、和谐上口。另外,应注意句脚是上仄下平。
三、应对练习(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朔方老将风流在, [集东坡句]
       阵上新兵义气存。标准的正对。8.5分。
    2.旧壁新题怀古字,
       繁文简写慕今篇。末三字对仗欠妥。7.5分。
    3.千篇一律非佳作,
       一季千花是艳春。稍微有点隔。7分。
    4.奇花总在山深处,
       异草或存路岔间。工稳有余,提升不足。7.5分。
四、谈谈你对对联的“隔”与“合掌”的理解,500字以内。(共15分)简单明了。12分。
         “隔”与“合掌”属于联律中第六条形对意联的范畴。如果上下联不能在思想内容、语气上相关、相扣、相呼应,失去应有的内在逻辑关系,那就是“隔”了。这样的对联看上去,语无伦次,在思想内容上风马牛不相及,不能表达一个统一完整的主题。“隔”分空间隔、时间隔、意境隔、景隔等等。反之,如果上下联同意相对、语意雷同,虽然是不“隔”了,但却啰嗦、重复,这就是“合掌”。这样的对联不能使主题得以深化,表达不会全面完整。因对联的表达空间极有限,故“合掌”也是对创作空间资源的浪费。
五、根据所学知识,试分析五、七言对联声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法的局限性,500字以内。(共15分)11分。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言联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的规则,虽然简单明了,给人们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灵活空间,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我觉得局限性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这一规则造成了上下联每个字的平仄不能一对一的反向相对,不如无此规则时上下联字字相反来得工整、和谐。既使上下联均按此规则实现每字一对一的反向相对,其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二、易产生孤平、三平尾: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是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五言是第一字)不能不论,换成仄就犯孤平;在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是仄仄仄平平)这个格式中,第五字(五言是第三字)不能不论,换成平就犯三平尾。显然,孤平和三平尾都出现在下联中,故只有上联才可以说一三五(五言是一三)不论,而下联就不然了,仅有不引起孤平和三平尾的字可不论,对于能引起孤平和三平尾的字必论!当然,三仄尾也应尽量避免。另外,二四六分明在特定格式中也不是分明的:当平平平仄仄变成平平仄平仄时,第三、四字都变了;而当仄仄平平平仄仄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时,第五、六字也都变了。而且这时为了避免孤平,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也就不能换仄了。
       总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不是绝对的,是有局限性的。若机械地坚持它,就会影响甚至严重影响对联的工整与和谐。尽管有相应的补救办法,那也是权宜之计。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4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4: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7-21 15:57 编辑

学号:3214            网名:不待清风明月来            得分:74分

作业答卷说明:本讲作业全部按古音对待,望周知。

一、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并回答问题。(共10分)
和子由寒食 
宋/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鵙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1.找出这首七律中的入声字。(4分)4分
食、月、不、忽、鵙。

2.找出这首律诗中可以当做对联的句子。(6分)6分
颔联: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颈联: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二、阅读下面一副对联,并回答问题。(共20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可怜人影不知香。
1.试为本联的每个字标出平仄。(14分)14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
可怜人影不知香。
仄平平仄仄平平

2.结合此联分析马蹄韵的特点。(6分)6分
马蹄韵的特点:①同一句中:音步的落脚点平仄交替;
看得/梅花/忘却/月;上联中:得、花、却是落脚点,平仄交替。
可怜/人影/不知/香。下联中:怜、影、知是落脚点,平仄交替。
②上下句中:音步的落脚点平仄相反。
看得/梅花/忘却/月;
可怜/人影/不知/香。音步落脚点:得与怜,花与影,却与知,平仄相反。
三、应对练习(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朔方老将风流在[集东坡句]
   南式先生浪漫来。 南式何解?7.5分。

2.旧壁新题怀古字
   闲云静看伴鸥人。有暗换主语的嫌疑。7分。

3.千篇一律非佳作
   两句三年可绝词?为对而对了。6.5分。

4.奇花总在山深处
  明月常随柳岸边。联意提升不够。7分。

四、谈谈你对对联的“隔”与“合掌”的理解,500字以内。(共15分)10分。
1、关于“隔”对联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可以简单地看作是一个人在一定环境下说的两句话,只是经过了对联特定的工艺要求加工而已。首先要具有语言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上下联要有内在逻辑联系。关于“隔”的问题还有情景、情绪、时间等等方面,道理上都大同小异。任何思维的空间跨度,都需要一个内在的逻辑当作“轴”去贯穿联系,使上下联之间转承无断缝,形成协调统一,圆融而相得益彰,始终像是一个正常人说的两句话。大家判断“隔”与“不隔” 关键看上下联是否形象思维和事理逻辑思维上是否保持一致,这个“一致”并不一定要意象非得高度集中于一个时空。
2、关于“合掌”
合掌是指同义相对,也可称雷同。对联有惜字如金之说,其语言表述的空间十分有限,讲究用最简短精练的语言来涵载最大的信息量。合掌这样明显的意思重复,是对联之大忌。注意合掌指的是上下联的“句义”是否重复,而非单个的词或语素是否义同。有人理解为只要上下联中有意义相同的词就叫合掌,这是不对的。例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茂达三江。是标准的合掌。


五、根据所学知识,试分析五、七言对联声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法的局限性,500字以内。(共15分)6分。

答:古人曾用一句口诀来表述,这就是著名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口诀因为简明扼要,便于记忆,很适用于初学的人。口诀的原意指格律诗七言句的第一、三、五字(五言句中的第一、三字)的平仄可以不拘定格,当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都可通融;而七言句中第二、四、六字(五言句中的第二、四字)的平仄一定要分明,严守格律,不可易换。因律诗中的音调节奏,通常为双音节词,两字停顿,两个音节一个音步,音步的第二个音节总是重读,这样重读的正好是第二、四、六字,这几个节奏点上的平仄的要求很严格。如节奏点上的平仄失调,读起来便无节奏感、音乐感。而第一、三、五字为节奏点前一个字,因不重读,变换了平仄对读音并无显著影响,所以可以通融灵活。但若联系到前面所说的两个前提,则平起式的下联第三字不得换为仄声,否则犯孤平,即除尾字平声外,全联只剩下第四字一个平声;仄起式上联的第五字不得换为仄,否则句尾三字全仄;仄起式下联第五字不得换为平声,否则句尾三字全平。达到了以上要求,便可以称为标准的七言律诗平仄格式了。五言同上。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5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4: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7-21 16:02 编辑

学号: 3217           网名:张洪欣            得分:72分
以下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9999 才可浏览

预科三班第三讲第二组作业


一、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并回答问题。(共10分)
        和子由寒食宋/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鵙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1.找出这首七律中的入声字。(4分)1分


2.找出这首律诗中可以当做对联的句子。(6分)3分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二、阅读下面一副对联,并回答问题。(共20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可怜人影不知香。

1.试为本联的每个字标出平仄。(14分)14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

可怜人影不知香。
仄平平仄仄平平  


2.结合此联分析马蹄韵的特点。(6分)3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
这是受律诗影响的特殊马蹄韵

可怜人影不知香。
仄平平仄仄平平

马蹄韵的原理在于“平平仄仄两两交替”。本句从左后一个字往前看,是平顶平,仄顶仄,这就是马蹄韵。
三、应对练习(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朔方老将风流在[集东坡句]
  南海新兵意志坚 平稳对句。8.5分。

2.旧壁新题怀古字
  新词旧曲唱今声 后面对仗有问题。7分。

3.千篇一律非佳作
  一曲千人难共声 倒是实话,不过语言太过直白。7.5分。

4.奇花总在山深处
  翠柳常生河岸边 联意提升不够。7分。

四、谈谈你对对联的“隔”与“合掌”的理解,500字以内。(共15分)10分。
    隔与合掌是楹联创作的硬伤。
    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没有内在逻辑联系。这就是隔。例如:
    雨润飞红春色好
    霜白落叶月光寒
    上联写的是细雨飞花春意盎然,下联转而描写深秋冷月枯叶寒霜。上下联画面杂乱,而且季节相隔。
    但是,我们不能说只要上下联写的景物、时间、空间隔得远就是犯“隔”了,“隔”与“不隔”,本质上应当看其内在的意境和逻辑关系。
    我们再来看:
    春种一颗粟,
    秋收万斗粮。
    一春一秋,一种一收,是否隔呢?否。二者是有紧密的因果关系的,讲述有辛勤必有收获的道理。
    关于“隔”的问题还有风格、情绪等方面,道理上都大同小异。任何思维的空间跨度,都需要一个内在的逻辑当作“轴”去贯穿联系, 始终像是一个正常人说的两句话。
    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父母 对 爹妈,标准的合掌,两句话完全同义,根本就没有下联的必要。
    即便上下联中没有语义相同的词,也可能是“合掌”。例如:
    门前种下梧桐树
    台上吹来碧玉箫
    上下联没有同义的词,但出句和对句在同一个典内,种梧桐也是引凤 吹箫也是引凤,所以合掌。

五、根据所学知识,试分析五、七言对联声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法的局限性,500字以内。(共15分)11分。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 分明。" 意思是说,第一、第三、 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 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但这种说法存有局限性。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 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 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 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 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 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 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 "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6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4: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逝者如斯 于 2013-7-21 18:53 编辑

学号:3225            网名:            得分:77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并回答问题。(共10分)
和子由寒食 
宋/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
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1.找出这首七律中的入声字。(4分)4分
食、月、不、忽

2.找出这首律诗中可以当做对联的句子。(6分)6分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二、阅读下面一副对联,并回答问题。(共20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可怜人影不知香。
1.试为本联的每个字标出平仄。(14分)14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仄仄平平仄仄仄
可怜人影不知香。
仄平平仄仄平平

2.
结合此联分析马蹄韵的特点。(6分)4分
    马蹄韵的原理在于“平平仄仄两两交替”。先从单句看,上联出现三仄尾,虽然在联中没有限制,但也要尽量避免三仄尾,如果要符合马蹄韵的规则,可改成七言律双仄尾中的律诗格变成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首字为单仄,完全符合马蹄韵规则,是按双仄尾上联来对的。从整体看,上下联中第三字都是平,第五字都是仄,虽然没有相对,但按照对联有“一三五不论”之说,这也符合对联的平仄要求。

三、应对练习(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朔方老将风流在[集东坡句]
乡里儿童项领成[集杜甫句]集得还不错。7.5分。

2.旧壁新题怀古字
  高堂低唱咏今诗 似为对而对了。7分。

3.千篇一律非佳作
  异口同声赞好诗 好诗来得太突兀。6.5分。

4.奇花总在山深处
  野鹤独行溪浅中 显出品格,不错。惜后面较涩。7.5分。

四、谈谈你对对联的“隔”与“合掌”的理解,500字以内。(共15分)9分。
    一幅对联基本的要求有六要素,形对意联所要明确的就是联意的隔与不隔。隔的正确的叫法是隔意 ,就是说,是对句所表达的意义和出句所表达的意思没有关联性,甚至相差很远,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隔。对于这个定义,我们都明白,就是说对句和出句上下没有关联,甚至风马牛不相及。我认为,一幅联不仅需要时间和空间的高度统一的纵向思维,也需要时间和空间与上联不同的横向思维。关键看上下联在形象思维和事理逻辑思维上是否保持一致,并不一定要时空的高度集中,那样限制人们的思维,不利于对联的发展。   
合掌,如两个手掌重合在一起,指上下联中内容词性雷同,平仄雷同,意义雷同,概念雷同。判断一个对联合掌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所用词语相似、所写事物相同;二是上下联意思相同,意象空间重叠。合掌有字面的合掌,有结构的合掌,也有意境的合掌,既然合掌是联病,在我们的写作中应该避免,但纵观历史上也有犯合掌的名联,所以合掌也不完全是一无是处。因此,能否在创作中运用合掌,关键看自己对诗词美学,对对联美学的理解,以及文字驾驭的能力而论。


五、根据所学知识,试分析五、七言对联声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法的局限性,500字以内。(共15分)11分。
    先说“一三五不论”:
    五言:在平平平仄仄句型中,第3字不能不论,如果不论就变成三仄尾。在平平仄平仄句型中,第1字就不能不论。在平平仄仄平句型中,第1字不能不论,如果第1字用了仄声,就是犯孤平。为了避免孤平,必须在第3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成为仄平平仄平句型,这种情况下第3字不能不论。在仄仄仄平平句型中,如果第3字不论,将变成仄仄平平平三平尾,这是对联的大忌。
    七言: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第5字不能不论,如果不论就变成三仄尾。在仄仄平平仄平仄句型,第3字必须用平声,所以这种情况是第3字不能不论。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中,第3字不能不论,如果不论用了仄声,也是犯了孤平。为了避免孤平,必须在第5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成为仄仄仄平平仄平句型,所以这种情况第5字不能不论。在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型中,如果第5字不论,将变成平平仄仄平平平三平尾,这是对联的大忌。
再说“二四六分明”,五言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第四字并不一定是分明;七言特定格式仄仄平平仄平仄,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
    由此可见,对联声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法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7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4: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7-21 16:12 编辑

学号:    3222        网名: 刘焕东           得分:80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并回答问题。(共10分)
和子由寒食 
宋/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鵙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1.找出这首七律中的入声字。(4分)2分
食 鵙

2.找出这首律诗中可以当做对联的句子。(6分)6分
6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二、阅读下面一副对联,并回答问题。(共20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可怜人影不知香。
1.试为本联的每个字标出平仄。(14分)13分
仄仄平平仄仄仄   忘在这为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2.结合此联分析马蹄韵的特点。(6分)3分
细察马之行进规律,总是左右脚轮流迈进。若以左边(或右边)的马蹄为平,另一边的马蹄为仄,左右轮流行进,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此联上联首二字为仄音,故决定后面所有的字都按马蹄韵的规律安排。只说出了句中平仄两两交替,上下句中,音部的落脚点平仄相反也是其的特点
三、应对练习(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朔方老将风流在[集东坡句]
  城郭新秋砧杵多【《送薛六暂游扬州》作者:刘商】集得好。8.5分。
2.旧壁新题怀古字
  香丘空瘗葬花诗 好句子。8.5分。
3.千篇一律非佳作
  万众同心著史诗 能如此已经不错了。8分。
4.奇花总在山深处
  佳句常来月上时 联意有提升,好。9分。
四、谈谈你对对联的“隔”与“合掌”的理解,500字以内。(共15分)10分。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一对相反的审美概念。 隔,隔膜,是指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其情、景、辞,或是艺术构思,境界物化等,有关节不妥贴,不圆润,给读者造成隔膜。所谓不隔、与隔相反,诗歌创作完美浑成,诗意浓郁,形象鲜明生动,含意深厚耐人寻味。就对联而言,常用来形容对句与出句风马牛不相及的情况。对联讲究既对且联,倘能做到,则“隔”的弊病就不会犯了。

所谓合掌,指的是上下联讲同一个意思。对联讲究言简意赅,应当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在数字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还意思重复,就没有多少内容了。合掌乃是初学对联常见的毛病之一,有的初学者喜欢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对偶,如以“千言”对“万语”,以“赤县”对“神州”,以“艳阳”对“丽日”,即犯此病。传统春联“华夏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处不春风”、“江山千古秀,祖国万年春”,就犯了合掌之病。某年春节,我曾将后者改作“江山千古秀,世界一家亲”,上联言景,下联言人,庶几可免此病。

五、根据所学知识,试分析五、七言对联声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法的局限性,500字以内。(共15分)12分。

“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於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於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可见“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8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4: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7-21 16:32 编辑

学号:   3223         网名:   雨晨儿         得分:51分

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并回答问题。(共10分)
和子由寒食 宋/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鵙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1.找出这首七律中的入声字。(4分)
食/二/月/树/翠/已/绕/骏/马/借/到/处/意/尽/但/挂/酒/盏/句/不/忽/旅/上/治/废      食、月、不、忽、鵙只有这五个
2.找出这首律诗中可以当做对联的句子。(6分)6分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二、阅读下面一副对联,并回答问题。(共20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可怜人影不知香。
1.试为本联的每个字标出平仄。(14分)13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仄仄平平仄仄仄  忘在这是平声
可怜人影不知香。
仄平平仄仄平平
2.结合此联分析马蹄韵的特点。(6分)4分
马蹄韵的特点:①同一句中:音步的落脚点平仄交替;②上下句中:音步的落脚点平仄相反。
三、应对练习(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朔方老将风流在[集东坡句]
洛下书生诗韵存6分
2.旧壁新题怀古字
孤篷满载故人情5.5分
3.千篇一律非佳作
万古长青是精神6.5分
4.奇花总在山深处
隐者常啸夜静时6分
四、谈谈你对对联的“隔”与“合掌”的理解,500字以内。(共15分)4分
对联中的隔是指对联的上下句子一定要意思相联,要具有语言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否则给人的感觉就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以。对句要以出句者的角度和立场去完成未说完的话。而一个人说话,是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的,这就要求语言风格上的融合统一。比如出句风格上俏皮可人,对句古板平稳,便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这就造成了风格上的“隔”。任何思维的空间跨度,都需要一个内在的逻辑当作“轴”去贯穿联系,使上下联之间转承无断缝,形成协调统一,圆融而相得益彰,始终像是一个正常人说的两句话。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9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4: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7-21 16:39 编辑

学号:   3204         网名:       石阳一梦     得分:75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并回答问题。(共10分)
和子由寒食 
宋/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鵙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1.找出这首七律中的入声字。(4分)4分
食、月、不、忽
2.找出这首律诗中可以当做对联的句子。(6分)6分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二、阅读下面一副对联,并回答问题。(共20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可怜人影不知香。
1.试为本联的每个字标出平仄。(14分)14分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2.结合此联分析马蹄韵的特点。(6分)4分
马蹄韵好比马的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
看得/梅花/忘却/月;
仄仄 平平 平仄 仄
音步的落脚点是得、花、却, 分别平仄交替。
可怜/人影/不知/香。
仄平 平仄 仄平 平
音步的落脚点是怜、影、知、分别平仄交替。
三、应对练习(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朔方老将风流在[集东坡句]
洛阳相君忠孝家 平稳之作。8分。

2.旧壁新题怀古字
柔毫重墨缅前贤 有点想多了。7.5分。

3.千篇一律非佳作
六义八音枉豪情 其实未必“枉”。7.5分。

4.奇花总在山深处
候鸟常向林密中 候鸟也有性格,好。8分。

四、谈谈你对对联的“隔”与“合掌”的理解,500字以内。(共15分)10分。
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父母 对 爹妈,标准的合掌,两句话完全同义,根本就没有下联的必要。注意合掌指的是上下联的“句义”是否重复,而非单个的词或语素是否义同。有人理解为只要上下联中有意义相同的词就叫合掌,这是不对的。举例说明:
      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
      这是毛泽东的诗句,是否合掌?如果只看词,无疑“英雄”与“豪杰”;“虎豹”与“熊罴”都合掌。但两句句义是不同的,而是各有侧重,出句是英雄行为,对句是英雄胆识。因此不算合掌。
      换个角度,即便上下联中没有语义相同的词,也可能是“合掌”。举例说明:
      门前种下梧桐树
      台上吹来碧玉箫
      上下联没有同义的词,但出句和对句在同一个典内,种梧桐也是引凤 吹箫也是引凤,所以合掌。我们看一些常见的春联:
      门迎百福,户纳千祥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茂达三江
      这两副对联便是标准的合掌。
“隔”即上下联的中心内容不在一条平行线上。
五、根据所学知识,试分析五、七言对联声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法的局限性,
500字以内。(共15分)6分。
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的是五言、六言、七言联,除尾字上联必须是仄声,下联必须是平声外,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等奇数字可以不论平仄,但是第二、四、六个字等偶数字平仄一定要分明。但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4: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7-21 16:45 编辑

学号:3119            网名: 南海一帆           得分:85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并回答问题。(共10分)
和子由寒食 
宋/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鵙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1.找出这首七律中的入声字。(4分)4分
食、月、不、忽
2.找出这首律诗中可以当做对联的句子。(6分)6分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二、阅读下面一副对联,并回答问题。(共20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可怜人影不知香。
1.试为本联的每个字标出平仄。(14分)14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
可怜人影不知香。
仄平平仄仄平平
2.结合此联分析马蹄韵的特点。(6分)6分
马蹄韵的基本原理在于平平仄仄两两交替,并且上下联音步落脚点平仄相对
     1、一句内平仄两两交替
看得/梅花/忘却/月;
仄仄 平平 平仄
音步的落脚点是得、花、却, 分别平仄交替。
可怜/人影/不知/香。
仄平 平仄 仄平
音步的落脚点是怜、影、知、分别平仄交替
2、上下音步平仄相对
看得/梅花/忘却/月;
仄仄 平平 平仄
可怜/人影/不知/香。
仄平 平仄 仄平
得跟怜平仄相对,花跟影平仄相对,却跟知平仄相对
三、应对练习(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朔方老将风流在[集东坡句]
  
中国少年志气高 恩,志气高。8.5分。
2.旧壁新题怀古字
孤村独听失群鸦 关联紧密。8.5分。
3.千篇一律非佳作
  四海五湖有故人 似乎远了点。7分。
4.奇花总在山深处
  青鸟已归天尽头 有余味。8.5分。
四、谈谈你对对联的合掌的理解,500字以内。(共15分)10分
答:1、隔。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照应、贯通地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两者之间没有内在逻辑联系(无情对除外)。像这种只对不联,风马牛不相及的句子,充其量只能算是对偶句,要是看成对联的话,那就是意隔。比方出句写春景,对句写秋景,这就是景隔;出句说喜庆,对句说悲伤,这就是情隔;也就是说,上下联要能找到一定的联系,即所谓的关联,关联不上就是隔了。
2、合掌。合掌指的是上下联所表达的意思相近或相同。需要注意的是,合掌要从整个语境上来综合考虑,不能看单个的字或词,有些单个的字或词意思相近,但是放到整个句子里面,所服务的主题不是一样,就不算合掌,比如韩信墓前对联: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生死跟存亡意思相同,但是由于上下联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故不算合掌。

五、根据所学知识,试分析五、七言对联声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法的局限性,500字以内。(共15分)12分。
答: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能适合于大多数情况,但是有几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不能不论。
1、  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两个句式中,五言的“平平仄仄平”第一字要论,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要论,否则就是犯孤平。
2、  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两个特定句式,在五言的二四位,七言的四六位失替,但是由于采取了当句自救(五言的第三字当平而仄,七言的第五字当平而仄),历来被认为是可以的,很多楹联协会(如广东省楹联协会)也是认可拗句的。
3、  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两个特定句式,由于是特拗句式,五言“平平仄平仄”第一字要论,七言的“仄仄平平仄平仄”第三字要论。
4、  “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五字要论,否则犯三平尾。
5、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第五字要论,否则三仄尾。
6、  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只是针对五七言律句,如果是散文句式,则按意节断句来安排平仄,可以两字也可以三字四字,不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限制。如:湖湘七子门联的一等奖
仰乎/楚材,竹林风/化/潇湘雨;
思之/君子,天行健/并/地势坤。
      下联的律句的第四字“并”与第六字“势”同为仄声,但是由于是按照意节分,所以是合律的。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4: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7-21 16:48 编辑

学号:3118      网名:溪边浣纱            得分:79分


说明:本讲作业全部按古音对待,望周知。

一、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并回答问题。(共10分)
和子由寒食 
宋/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鵙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1.找出这首七律中的入声字。(4分)4分
答“月 忽  不  食

2.找出这首律诗中可以当做对联的句子。(6分)6分
答: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二、阅读下面一副对联,并回答问题。(共20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可怜人影不知香。
1.试为本联的每个字标出平仄。(14分)14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可怜人影不知香。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2.结合此联分析马蹄韵的特点。(6分)6分

答:马蹄韵的原理(精华)在于“平平仄仄两两交替”! 将以上原理再加上“上仄下平”的联脚平仄规定,即可基本掌握马蹄韵要领。不论是句中平仄还是句脚平仄,均可一言以蔽之。

马蹄韵的特点:①同一句中:音步的落脚点平仄交替;②上下句中:音步的落脚点平仄相反。


a、一句内平仄两两交替

看得/梅花/忘却/月;可怜/人影/不知/香。
仄仄 平平 平仄 仄  仄平 平仄 仄平 平

上句音步的落脚点是得、花、却,分别平仄交替。
下句音步的落脚点是怜、影、知,分别平仄交替

b、上下音步平仄相对
“得”跟“怜”平仄相对,“花”跟“影”平仄相对,“却”跟“知”平仄相对。


三、应对练习(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朔方老将风流在[集东坡句]
  对句:东海新军士气增 增得好。8.5分。
    (注:时刻准备着,保卫钓鱼岛,嘿嘿)
         
         2.旧壁新题怀古字
  对句:凉亭热议饮冰文 虽显刻意,但也很有章法。8分。
(注:梁启超,别号饮冰室主人,其作品集为《饮冰室合集》)

       3.千篇一律非佳作
对句:万众齐心写妙章 尚好。8分。
      
       4.奇花总在山深处
对句:妙悟皆于心静时 实话。8.5分。

四、谈谈你对对联的“隔”与“合掌”的理解,500字以内。(共15分)10分。

     答:所谓对联,既要“相对”,又要“关联”。“相对”属于对联的外在形式,而“关联”则属于对联的内在灵魂。“关联”,是指上下联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意语气相关、相扣、相联、相呼应,上下联之间有着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作为初学者,首先要知道两个应该避免的问题:“隔”与“合掌”。
     
     a、如果一幅对联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照应、贯通地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两者之间没有内在逻辑联系(无情对除外),那就是意“隔”;另外,上下联要求语言风格上的融合统一,否则,就造成了风格上的“隔”;还有情景、情绪、时间等等方面相“隔”的问题。
     任何思维的空间跨度,都需要一个内在的逻辑当作“轴”去贯穿联系,使上下联之间转承无断缝,形成协调统一,圆融而相得益彰,始终像是一个正常人说的两句话。
      b、上下联说来说去就是一个意思的重复,就是“合掌”。合掌是指同义相对,也可称雷同。对联有惜字如金之说,其语言表述的空间十分有限,讲究用最简短精练的语言来涵载最大的信息量。合掌这样明显的意思重复,是对联之大忌。

五、根据所学知识,试分析五、七言对联声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法的局限性,500字以内。(共15分)6分。

     答: 音节点与非音节点在平仄安排上的不同,古人曾用一句口诀来表述,这就是著名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口诀因为简明扼要,便于记忆,很适用于初学的人,但有其局限性。以五、七言联为例,我们在使用这个口诀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在 “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特定格式中,如果倒数第五字用了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仄平”,就被称为孤平,忌讳。

      b、五言七言的双仄尾句式中,处在双数位置的字属于音节点,平仄必须严格遵守,处在单数位置的字不属于音节点,平仄原则上可以自由变换,但变换的前提有两点:一是不能造成句尾三字连平或连仄,二是不要造成下联除句尾的平声字外,全联只剩下一个平声字,即所谓孤平。
      
      另外,至于在具体运用中经常会出现个别字出律无法调整的情况,可采用拗救理论补救。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4: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7-21 16:53 编辑

学号:   3102         网名:   飘红         得分:78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并回答问题。(共10分)
和子由寒食 
宋/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鵙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1.找出这首七律中的入声字。(4分)4分
答:入声字有:食、月、不、忽
2.找出这首律诗中可以当做对联的句子。(6分)6分
答:这首律诗中可以当做对联的句子: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二、阅读下面一副对联,并回答问题。(共20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可怜人影不知香。
1.试为本联的每个字标出平仄。(14分)14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
可怜人影不知香。
仄平平仄仄平平
2.结合此联分析马蹄韵的特点。(6分)6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
可怜人影不知香。
仄平平仄仄平平
马蹄韵的特点:①同一句中:音步的落脚点平仄交替;②上下句中:音步的落脚点平仄相反。
第一个特点:同一句中:音步的落脚点平仄交替;
看得梅花忘却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
音步的落脚点得(仄)花(平)却(仄)平仄交替。
可怜人影不知香。
仄平平仄仄平平
音步的落脚点怜(平)影(仄)知(平)平仄交替
第二个特点:上下句中:音步的落脚点平仄相反。
看得梅花忘却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
可怜人影不知香。
仄平平仄仄平平
得(仄)与怜(平)平仄相反,花(平)与影(仄)平仄相反,却(仄)与知(平)平仄相反。
三、应对练习(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朔方老将风流在[集东坡句]
对句:洛下书生才气存 平稳对句。8分。
2.旧壁新题怀古字
对句:孤灯独伴恋花人  也是平稳对句。7.5分。                     
3.千篇一律非佳作
对句:五次三番是好心 其实我也很好心的。7.5分。
4.奇花总在山深处
对句:翠柳常依水岸边 联意稍弱。7分。
四、谈谈你对对联的“隔”与“合掌”的理解,500字以内。(共15分)10分。
      答: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照应、贯通地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两者之间没有内在逻辑联系(无情对除外)。像这种只对不联,风马牛不相及的句子,充其量只能算是对偶句,要是看成对联的话,那就是意“隔”。 比如出句风格上俏皮可人,对句古板平稳,便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这就造成了风格上的“隔”。 “隔”的问题还有情景、情绪、时间等等方面。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
合掌是指同义相对,也可称雷同。合掌明显的意思重复,是对联之大忌。如:
一抖诗囊成半阙;浅掏笔管又三车。
这对看似比较成功的流水对,然掏笔管,跟抖诗囊合掌,因为都是比喻搜刮心中的积累,喻体不同,本体毫无二致。这就是属于比较隐蔽的合掌了。
所以我们学习对联要注意不能犯“隔”与“合掌”毛病。
五、根据所学知识,试分析五、七言对联声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法的局限性,500字以内。(共15分)8分。
  答: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种说法有其局限性:
五言联与七言联的律(1)第一种律:单仄尾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种律的变化:通格
通平通仄通平仄
通仄平平通仄平
海右此亭古;
济南名士多。
千年仙枣不留核;
五月落梅犹有花。
五、七言联,通常情况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在 “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特定格式中,如果倒数第五字用了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仄平”,就被称为孤平,忌讳。“平仄仄平仄仄平”,也是孤平。
(2)第二种律:双仄尾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第二种律的变化:律诗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律的变化:通格
通仄通平平仄仄
通平通仄仄平平
第二种律无论怎么变化,后四字的平仄都不可更改。第一字不论。第三字若论,则为律诗格。第三字若不论,则为通格。第五字必论。若不论,则为三仄尾或三平尾。
如:
山抹微云秦学士;
露花倒影柳屯田。
在这两种句式中,处在双数位置的字属于音节点,平仄必须严格遵守,处在单数位置的字不属于音节点,平仄原则上可以自由变换,但变换的前提有两点:一是不能造成句尾三字连平或连仄,二是不要造成下联除句尾的平声字外,全联只剩下一个平声字,即所谓孤平。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4: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7-21 16:57 编辑

学号:3124            网名:萤莹星            得分:83分





说明:本讲作业全部按古音对待,望周知。

一、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并回答问题。(共10分)
和子由寒食 
宋/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鵙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1.找出这首七律中的入声字。(4分)4分
食、月、不、忽

2.找出这首律诗中可以当做对联的句子。(6分)6分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二、阅读下面一副对联,并回答问题。(共20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可怜人影不知香。
1.试为本联的每个字标出平仄。(14分)14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仄平平平仄仄
可怜人影不知香。仄平平仄平平

2.结合此联分析马蹄韵的特点。(6分)6分
答:马蹄韵的基本原理在于“平平仄仄两两交替”,并且上下联音步落脚点平仄相对,结合此联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个特定:平仄两两交替
看得/梅花/忘却/月;
仄仄 平平 平仄 仄
音步的落脚点是得、花、却, 分别平仄两两交替
可怜/人影/不知/香。
仄平 平仄 仄平 平
音步的落脚点是怜、影、知、分别平仄两两交替
第二个特定:落脚点平仄相对
看得/梅花/忘却/月;
仄仄 平平 平仄 仄
可怜/人影/不知/香。
仄平 平仄 仄平 平
得跟怜平仄相对,花跟影平仄相对,却跟知平仄相对
三、应对练习(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朔方老将风流在[集东坡句]
  前部先锋士气高 8分
2.旧壁新题怀古字
   高楼低唱后庭花 尚好。7.5分。
3.千篇一律非佳作
   两面三刀是小人 实话。8分。

4.奇花总在山深处
   离恨每生草暗时 联意尚好,对仗稍欠。7.5分。


四、谈谈你对对联的“隔”与“合掌”的理解,500字以内。(共15分)10分。
答:1、隔的理解。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照应、贯通地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两者之间没有内在逻辑联系(无情对除外)。像这种只对不联,风马牛不相及的句子,充其量只能算是对偶句,要是看成对联的话,那就是意隔。也就是说上下联必须能统一到同一个意境里面,不能各说各话。
2、合掌的理解。合掌指的是上下联所表达的意思相近或相同。分全联合掌和局部合掌,比方春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幅对联上下联说的就是一个意思,关联上是达到了,但是犯了合掌的大忌。

3、对联其实就是在隔与合掌的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离得太远就有可能隔,靠的太近就有可能合掌。
五、根据所学知识,试分析五、七言对联声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法的局限性,500字以内。(共15分)12分。
答:首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只是针对五七言律句,对于散文句式并不适用,散文句式往往是按照意节来断句,意节的话,可以是两字节,也可以是三字节、四字节,所以不适用于散文句式。
其次,对句五言七言律句来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能适合于大多数情况,但是有几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不能不论,具体如下:
一、一三五不论要注意的地方
1、  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两个句式中,五言的“平平仄仄平”第一字要论,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要论,否则就是犯孤平。
2、  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两个特定句式,由于是特拗句式,五言“平平仄平仄”第一字要论,七言的“仄仄平平仄平仄”第三字要论。
3、  “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五字要论,否则犯三平尾。
4、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第五字要论,否则三仄尾。
儿二、二四六分明要注意的地方
  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两个特定句式,在五言的二四位,七言的四六位失替,但是由于采取了当句自救(五言的第三字当平而仄,七言的第五字当平而仄),历来被认为是可以的,目前很多楹联协会征联比赛时也是认可拗句的。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4: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7-21 17:00 编辑

学号:3106    网名:墨笔玲珑     得分:68分


说明:本讲作业全部按古音对待,望周知。

一、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并回答问题。(共10分)
和子由寒食 
宋/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鵙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1.找出这首七律中的入声字。(4分)3分
食、不、忽 月、鵙
2.找出这首律诗中可以当做对联的句子。(6分)6分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二、阅读下面一副对联,并回答问题。(共20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可怜人影不知香。
1.试为本联的每个字标出平仄。(14分)14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
可怜人影不知香。
仄平平仄仄平平
2.结合此联分析马蹄韵的特点。(6分)6分
马蹄韵,即平平仄仄交替变换的联律,其句脚节奏规律和联内音节点规律状如马蹄行进之规律,也就是“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出句:看得/梅花/忘却/月;句脚:得、花、却,分别是仄平仄交替。对句:可怜/人影/不知/香。句脚:怜、影、知,分别是平仄平交替,另外上下句音步,平仄也相对应。得与怜是仄平相对,花与影是平仄相对,却与知又是仄平相对。
三、应对练习(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朔方老将风流在[集东坡句]
古道长弓寂寞归 主语不一致。6分。
2.旧壁新题怀古字
深庭淡饮漾寒思 后面较涩。6.5分。
3.千篇一律非佳作
万卷齐通乃上乘 似为对而对。7分。
4.奇花总在山深处
幽梦长于月淡时(今)关联有点弱。7分。
四、谈谈你对对联的“隔”与“合掌”的理解,500字以内。(共15分)10分。
首先说隔,隔有隔景隔意之分,我的理解就是上下句不能组成一副能共存的画面,或者他们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关联。比如上句春意盎然,对句却是冰天雪地;上句喜笑颜开,下句战死沙场;上句清新淡雅的山水画,下句鸡毛蒜皮家长里短。合掌,与隔相对,是在重复上句的意思,上句说明月当空,下句接一轮玉盘。不管隔还是合掌,都是对联的大忌,在对句拓展思维的同时避免出现隔与合掌的情况。

五、根据所学知识,试分析五、七言对联声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法的局限性,500字以内。(共15分)2分。
本人初学,能了解到的就是,如果单纯二四六分明,一三五不论,可能会出现三仄尾或者孤平孤仄的情况,所以有些情况下,还是要留意一三五的情况,不是绝对不论。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4: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逝者如斯 于 2013-7-21 18:52 编辑

学号:3105  姓名:墨少  得分:64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并回答问题。(共10分)
和子由寒食 
宋/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鵙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1.找出这首七律中的入声字。(4分)
食,月,晦,树,翠,已,绕,骏,马,借,到,处,意,尽,但,挂,酒,计,盏,偶,句,不,忽,賜,旅,上,治,废     只有食、月、不、忽、鵙五个

2.找出这首律诗中可以当做对联的句子。(6分)6分
诗的三,四句与五六句可成联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下回把联给写出来不许偷懒

二、阅读下面一副对联,并回答问题。(共20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
可怜人影不知香。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下次这么标
1.试为本联的每个字标出平仄。(14分)11分
看,通;得,仄;梅,平;花,平;忘,通;却,仄;月,仄;可,仄;怜,平;人,平;影,仄;不,通;知,平;香,平;


2.结合此联分析马蹄韵的特点。(6分)4分
马蹄韵的原理在于“平平仄仄两两交替”!在两两交替方面又有正格和变格之分,  此联上联为双仄尾,按照平仄杆的原理,那么正格平仄应为:平仄仄平平仄仄,但受到律诗的影响,这种格式往往也可以写作仄仄平平平仄仄,此联第一字看为古通字,这里用作平,这就形成一种变格形式,那么下联的第一字就应换成仄,这并不影响马蹄韵的节奏美感。



三、应对练习(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朔方老将风流在[集东坡句]==南国佳人何处寻 7.5分。



2.旧壁新题怀古字==深杯浅醉忘情人 有点远了。7分。


3.千篇一律非佳作==回味无穷有匠心 对仗有问题。6分。



4.奇花总在山深处==野鹤常于云尽头 见品质。8分。



四、谈谈你对对联的“隔”与“合掌”的理解,500字以内。(共15分)10分。
1、对联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可以简单地看作是一个人在一定环境下说的两句话,只是经过了对联特定的工艺要求加工而已。正常人说话,首先要具有语言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上下联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意语气相关、相扣、相联、相呼应,上下联之间有着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意即形对意联,上下要共同完成一个主题(无情对除外),如果只对不联,答非所问,充其量只能作为对偶句,不能算对联,这就叫做所谓的 == 隔,
2、所谓合掌就是上下联翻来覆去表达一个意思,即便不用一种方式表达,但内容一样,指同义相对,也可称雷同。对联有惜字如金之说。讲究练字,合掌为对联大忌。

五、根据所学知识,试分析五、七言对联声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法的局限性,500字以内。(共15分)4分。
1、单仄尾:正常情况下五七言可以遵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但在一定情况下,如果真的一三五不论,容易造成孤平或孤仄,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特定格式中,如果倒数第五字用了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仄平”,就被称为孤平,忌讳。为了避免孤平,需要在倒数第三个字的位置上,使用一个平声字来协调,即“仄仄仄平平仄平”。如果在第一个字上用平,大多也认为是孤平。
2、双仄尾:平仄仄平平仄仄
这种格式无论怎么变化,后四字的平仄都不可更改。第一字不论。第三字若论,则为律诗格。第三字若不论,则为通格。第五字必论。若不论,则为三仄尾或三平尾。第五个字如变,则第六个字必须变,下联反之。这在律诗中又称之为拗救。
综上所述这种人们习惯的观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否则则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丧失了对联的节奏感和音律美感。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4: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7-21 17:55 编辑

学号:3103   网名:夏抹茶   得分:60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并回答问题。(共10分)
和子由寒食 
宋/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鵙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1.找出这首七律中的入声字。(4分)4分
食、月、忽、鵙、
2.找出这首律诗中可以当做对联的句子。(6分)6分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二、阅读下面一副对联,并回答问题。(共20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可怜人影不知香。
1.试为本联的每个字标出平仄。(14分)13分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可为仄
2.结合此联分析马蹄韵的特点。(6分)4分
马蹄韵的特点:
①同一句中:音步的落脚点平仄交替;
②上下句中:音步的落脚点平仄相反。
马蹄韵的精华在于“平平仄仄两两交替”
三、应对练习(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朔方老将风流在[集东坡句]==玉帐新兵拥使桡[集韩铎句]集句欠工。6.5分。
2.旧壁新题怀古字==新梁旧画念君恩对仗有问题,联意远。5分。
3.千篇一律非佳作==别具一格独匠心意思为反对,但对仗有问题。6.5分。
4.奇花总在山深处==野草分逝浅溪里平仄都不在乎了?3.5分。
四、谈谈你对对联的“隔”与“合掌”的理解,500字以内。(共15分)10分。
答:“隔”,隔可以细分为时隔、景隔、意隔,主要是指两句之间缺乏必要的内在逻辑联系或内容相互孤立,不能照应、贯通地来表达一个共同的、完整的主题,无情对除外。像这样只对不联不相及的句子,只能算是对偶句。要是看成对联的话,那就是意“隔”。对句就是要以出句者的角度和立场去完成未完成的话。一个人说话是有个人独特的预言风格,要求语言风格上融合统一。若出句上风格俏皮可人,对句却古板平稳,便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造成风格上的“隔”。关于“隔”的问题还有情景、情绪、时间等等方面,道理上都大同小异。无论是任何思维上的空间跨度,都需要一个内在的逻辑联系,像是一个轴贯穿让上下联之间无缝对接,整体协调统一,相得益彰。像一个人说的两句话。
“合掌”,应用在平时的生活中可能别人会觉得你啰嗦。但在对联里讲就是“合掌”。合掌是指同义相对,也可以说是雷同。对联有惜字如金之说,语言表述空间十分有限,需要用短小精悍的语言来涵载最大的信息量。像合掌这样明显意思的重复,是对联的大忌。
五、根据所学知识,试分析五、七言对联声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法的局限性,500字以内。(共15分)11分。
答:“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指意思是说,第一、第三、 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口诀的好处在于简单易记,容易灵活运用,尤其是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
    但是这种口诀的方式具备一定的局限性不够全面,五言的格式一般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中第一个字不能不论,七言中第三个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五言的第三个字,七言中的第五个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总之,七言这叫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橘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这样来看,一三五不论的局限性就出现了。
    再看“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不够全面。五言第二个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个字,就不一定分明了。依格式而定,“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个字就未必分明了。
综上所述,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套进口诀里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有不适用的地方。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4: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逝者如斯 于 2013-7-21 18:52 编辑

学号:3120  姓名:一大桶四氢呋喃  得分:74分

一、        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并回答问题。(共10分)
和子由寒食 
宋/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忽闻啼鵙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平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1.找出这首七律中的入声字。(4分)4
食,月,借,鵙,忽   
2.找出这首律诗中可以当做对联的句子。(6分)3分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因为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上下联平仄对应。而第二句“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虽符合二四六分明,尾音却都是仄音,故无法凑成对联。)
二、        阅读下面一副对联,并回答问题。(共20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可怜人影不知香。
1.试为本联的每个字标出平仄。(14分)14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
可怜人影不知香。
仄平平仄仄平平
2.结合此联分析马蹄韵的特点。(6分)6分
上联:看得/梅花/忘却月,落脚点音分别为仄、平、仄
下联:可怜/人影/不知香,落脚点音分别为平、仄、平
符合马蹄韵的“同一句中每个落脚点平仄交替”,以及“上下句中落脚点平仄相反“。
三、应对练习(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朔方老将风流在[集东坡句]
唯有新人子细知集句欠工。7分。
2.旧壁新题怀古字
欢歌怨唱念昔人“昔”字是入声字。5.5分。
3.千篇一律非佳作
趣想奇思是妙谈尚可。7.5分。
4.奇花总在山深处
异草常于崖险前后面较涩。7分。

四、谈谈你对对联的“隔”与“合掌”的理解,500字以内。(共15分)11分。
“隔”即为上下句内容毫无逻辑关系,不能表达一个完整中心思想的对偶句。对联的基本要素之一便是“形对意联”,即两句话必须有承接关系,上下意思相合。如果两句间存在“隔”的问题,便失去了语言的逻辑性,无法满足对联的基本要求(无情对例外)。存在“隔”的句子虽然符合联律、对偶等要求,但在语言上却非常死板,给读者语无伦次的感觉。个人认为,这种情况多数是由于对句者过度追求对联对于语言的硬性要求而造成的。对句者为了满足节律、词性的对应,而忽略了出句者的立意和对联的内涵。为了避免此情况发生,对句者应试图站在出句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以求语言风格统一、语义相合。“合掌”即为意义相同的对子,虽然上下句符合逻辑,但二句意思重复,实为赘述。个人认为,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应有内涵的递进关系,即下联通常会表达更深层次的含义,而如果两句只是重复一个内容,也就失去了对联的意义。如教材中所举的例子,相同的本体对应着不同的喻体,使对联失去了层次感和衔接性。个人认为,避免合掌现象发生的最好方式是从最简单的对话出发,使上下句有承接关系而非赘述,再去修饰语言。如果单纯为了语言的华丽而作对,那对联就会如没有地基的房子,外表华丽却中心空洞。
五、根据所学知识,试分析五、七言对联声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法的局限性,500字以内。(共15分)9分。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主要是指在七律中,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可以不拘定格,而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则要分明。因为在七律中,节奏通常为两字一停顿,所以每音步的第二个字要重度,而第一个字就显得不那么重要。然而,个人认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有如下局限性:
第一,虽然大多数七律诗以两字一停顿,但也不排除例外。若句中有三字为一步,则落脚点就会存在于奇数字上,这个时候奇数字要重读,因此它的平仄也会非常重要,不可“不论”。
第二,如果是双仄尾的句子,第五字必须为平,所以整句的音律为“仄仄平平平仄仄”,若第五字为仄,则会出现三仄尾的大忌,即“仄仄平平仄仄仄”。同样地,对于双平尾的句子,第五字必须为仄,否则会出现三平尾的情况。虽然对于三仄尾,可以将第六字改成平音作为修补,但有可能会造成语言不够灵活、扭曲原意的情况。
第三,平起式下联的第三字不得为仄,否则会形成“仄仄仄平仄仄平”的孤平情况。孤平是七言律的一忌。所以“一三五不论”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也不适用。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4: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7-21 17:52 编辑

学号:3123            网名:文心致远          得分:58分
[hide=?]


一、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并回答问题。(共10分)     
    和子由寒食           宋/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鵙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1.找出这首七律中的入声字。(4分)4分
食、月、鵙、不
2.找出这首律诗中可以当做对联的句子。(6分)3分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二、阅读下面一副对联,并回答问题。(共20分)
看得梅花忘却月;可怜人影不知香。
试为本联的每个字标出平仄。(14分)14分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2.结合此联分析马蹄韵的特点。(6分)4分
   马蹄韵,意指对联平仄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如果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把“看得梅花忘却月;可怜人影不知香”句脚的平仄摘出来,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马蹄韵的特点非常明显。
三、应对练习(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朔方老将风流在[集东坡句]    下句: 江南盗痞戾气消3分
2.旧壁新题怀古字              下句: 故地重游断崖亭3分
3.千篇一律非佳作              下句: 心裁独具为巧章3.5分
4.奇花总在山深处              下句: 高人长居市井中3.5分
谈谈你对对联的“隔”与“合掌”的理解,500字以内。(共15分)8分  
“隔”,简单的理解,就是对句所表达的意义和出句所表达的意思没有关联性,意思不统一。例如:春风得意,寒露浸心。前言不搭后语,就象两个人在各自表达不同的心境或感受。
   合掌,指的是上下联讲的是同一个意思,或者上下联使用了同义词。例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这就犯了作对联的“合掌”大忌。
   做一个比方,上下联就像两条平行线,我们知道,平行线一定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下联的意境、主题必须在上联确定的“平面内”,不然就是所谓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这就叫做“隔”;再者,平行线毕竟是两条不同的永不相交的直线,下联意思和上联意思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了,那就等于是一条直线了,还怎么是平行线呢?这就叫“合掌”。
   五、根据所学知识,试分析五、七言对联声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法的局限性,500字以内。(共15分)12分
    首先说“一三五不论,”。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这在对联声律中是不允许的。同样道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比如五言“平平平仄仄”,如果第二字不论,改用“仄”,则成了“三仄脚”(“三连仄”)了。再如五言“仄仄仄平平”句,如果第三字不论,改用“平”,则成了“三平尾”了。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可见,“一三五不论”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了。依五言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四字并不一定是“分明”;又依七言特定格式“仄仄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五言“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是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可见,“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也是不全面的。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58 小时
主题
4

225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39304
经验
318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14
19
发表于 2013-7-21 20:30 | 只看该作者

   3.千篇一律非佳作
对句:万众齐心写妙章 尚好。8分。

佳作与妙章合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91 小时
主题
0

288

帖子

0

精华

6057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5646
经验
1423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39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5-29
20
发表于 2013-7-21 22:09 | 只看该作者
张洪欣 发表于 2013-7-21 20:30
3.千篇一律非佳作
对句:万众齐心写妙章 尚好。8分。

我不以为这个句子合掌,尽管佳作和妙章意思接近,但上联表达否定,下联表达肯定,一反一正,算是流水作答。

借一下南海一帆关于合掌的解释:
2、合掌。合掌指的是上下联所表达的意思相近或相同。需要注意的是,合掌要从整个语境上来综合考虑,不能看单个的字或词,有些单个的字或词意思相近,但是放到整个句子里面,所服务的主题不是一样,就不算合掌,比如韩信墓前对联: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生死跟存亡意思相同,但是由于上下联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故不算合掌。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4-12 01:37 , Processed in 0.08888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