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苏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月23日学学练练(由梅苑仙踪版主点评)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13

330

帖子

0

精华

3207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6098
经验
41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0-3
61
发表于 2005-11-29 22:43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梅苑仙踪</I>在2005-11-29 0:13:00的发言:</B>


<P>
<P><FONT color=#0000ff>深入浅出联友所见甚是,赞同!应对联除了在平仄、对仗等格律需要注意以外,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FONT></P>
<P><FONT color=#0000ff>一是立意。首先要把准上联立意,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下联的或描写、或叙事、或议论等手段,对主题进一步深化。这里又牵涉到一个问题:鉴于上联作为一个句子所表达的内涵往往是很丰富的,因此不同的应对者对于出句所表达的主题往往有不同的解读,但在众多解读中,总有一个较为深刻、立意较高的含义,而下联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主题统一的前提下对该主题加以深化,而不是弱化。深入浅出联友的气势之说,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下联是否真正捕捉到上联真正的立意,并通过必要的表达手段加以深化。从迷迷糊糊联友的对句中可以看出,他对上联表达的主题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可是在表达上由于没有拓宽思路,因而造成下联在表达上视角过窄、力度不够、落笔偏软,因而无法深化主题,给人的感觉就是气势不足。</FONT></P>
<P><FONT color=#0000ff>二是设喻。应对联成败的关键在出句所表达的主题是否在对句中得到深化。而主题的深化与对句的设喻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处所谓“喻”仅意象,而并非专指比喻或比拟)。一般来说,主题宜集中、宜统一,而上下联相应的喻体之间则宜远、宜宽,宽远则显视野之开阔,思路之纵横,想象之丰富,使联句充满无穷的张力。个人认为,<FONT color=#f70968>反对和合掌是这一现象的正负两极。</FONT>迷迷糊糊联友的对句正是囿<FONT color=#0000ff>于上联的山水而没能跳脱出来</FONT>,使联句难以形成这种想象的张力,也使联句的美感受到影响。</FONT></P>
<P><FONT color=#0000ff>三是虚实。有关联句虚实的问题其实有过好多论述。就本出句而言,近水遥山皆入画,写景是实笔,但表达心中的诗情画意和表现作者广纳宽容的胸襟则是虚笔。因此,下联也应当考虑在虚实上托起上联,也就是说言内之意要相当,言外之意要相称,这实际上与前文所说的气势和力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FONT></P>
<P><FONT color=#0000ff>呵呵,读了深入浅出联友的发言,发出一点感想,纯属一己之见,仅供参考。:)</FONT></P>
</DIV>
<P>
<P>梅苑先生设论精辟</P>
<P>尤其是张力一说,拿物理学科名词活用活解,准确深刻,受教了</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 小时
主题
946

6914

帖子

15

精华

7万

积分

联都元老

十大明星斑竹

Rank: 10Rank: 10

UID
998
经验
1004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11-25
62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9 22:56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二位的精彩,学习了,为梅仙的立论加精华。[em07][em07]
小憩自然凉 心怡处处皆福地浅斟不愿醒 身醉时时梦桃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8

270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贡士

Rank: 6Rank: 6

UID
5974
经验
47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9-20
63
发表于 2005-11-30 23:45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梅苑仙踪</I>在2005-11-29 0:13:00的发言:</B>


<P>
<P><FONT color=#0000ff>深入浅出联友所见甚是,赞同!应对联除了在平仄、对仗等格律方面要加以注意以外,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FONT></P>
<P><FONT color=#0000ff>一是立意。首先要把准上联立意,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下联的或描写、或叙事、或议论等手段,对主题进一步深化。这里又牵涉到一个问题:鉴于上联作为一个句子所表达的内涵往往是很丰富的,因此不同的应对者对于出句所表达的主题往往有不同的解读,但在众多解读中,总有一个较为深刻、立意较高的含义,而下联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捕捉这个立意,并在主题统一的前提下对该主题加以深化,而不是弱化。深入浅出联友的气势之说,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下联是否真正捕捉到上联真正的立意,并通过必要的表达手段加以深化。从迷迷糊糊联友的对句中可以看出,他对上联表达的主题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可是由于没有拓宽思路,因而造成下联在表达上视角过窄、力度不够、落笔偏软,因而无法深化主题,给人的感觉就是气势不足。</FONT></P>
<P><FONT color=#0000ff>二是设喻。应对联成败的关键在出句所表达的主题是否在对句中得到深化。而主题的深化与对句的设喻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处所谓“喻”指意象,而并非专指比喻或比拟)。一般来说,主题宜集中、宜统一,而上下联相应的喻体之间则宜远、宜宽,宽远则显视野之开阔,思路之纵横,想象之丰富,使联句充满无穷的张力。个人认为,<FONT color=#f70968>反对和合掌是这一现象的正负两极。</FONT>迷迷糊糊联友的对句正是囿<FONT color=#0000ff>于上联的山水而没能跳脱出来</FONT>,使联句难以形成这种想象的张力,也使联句的美感受到影响。</FONT></P>
<P><FONT color=#0000ff>三是虚实。有关联句虚实的问题其实有过好多论述。就本出句而言,近水遥山皆入画,写景是实笔,但表达心中的诗情画意和表现作者广纳宽容的胸襟则是虚笔。因此,下联也应当考虑在虚实上托起上联,也就是说言内之意要相当,言外之意要相称,这实际上与前文所说的气势和力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FONT></P>
<P><FONT color=#0000ff>呵呵,读了深入浅出联友的发言,发出一点感想,纯属一己之见,仅供参考。:)</FONT></P>
</DIV>

又上了一课,受益了,谢谢梅苑先生[em27][em27][em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

170

帖子

0

精华

2158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6312
经验
29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0-21
64
发表于 2005-12-1 10:11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飞飞</I>在2005-11-23 12:33:00的发言:</B>

<P>出句:近水遥山皆入画 [萧疏淡雅]  </P>
<P>
对句:俚俗井语尽成诗    [飞飞]</P>
<P><FONT color=#ff0033>梅评:俗字古仄。依今音平仄工。意境上与上联旨趣远了。用“俗言雅语”可好?:)</FONT></P>
</DIV>
<P>谢谢梅版主点评指导,以后记得用今音时做点注名,“俗言雅语”和“近水遥山”对仗更工整一点。[em27][em27][em27]</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

307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贡士

Rank: 6Rank: 6

UID
6498
经验
40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9
65
发表于 2005-12-1 15:55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眼镜</I>在2005-11-23 20:39:00的发言:</B>

<P>出句:近水遥山皆入画 [萧疏淡雅]</P>
<P>对句:一湖半月各迷人 [眼镜]</P>
<P><FONT color=#ff0066>梅评:平仄、对仗均工。思路不错,将山水、湖月放在一个景致里进行描写。不过有两个小问题需要注意:1、湖与水合掌;2、一湖半月的说法在语意表达上不是很畅。:)</FONT></P>
</DIV>
<P>点评的是。没理解出句。。。
<P>改个:穷乡僻壤不隔春</P>
醉卧红尘等死 闲拎绿帽寻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13

330

帖子

0

精华

3207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6098
经验
41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0-3
66
发表于 2005-12-3 00:57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眼镜</I>在2005-12-1 15:55:00的发言:</B>


<P>点评的是。没理解出句。。。

<P>改个:穷乡僻壤不隔春</P></DIV>

“不隔春”三字大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5 16:04 , Processed in 0.07237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