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1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书礼乐【古汉语十八虚字词】学习注释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4827 小时
主题
93

2434

帖子

16

精华

4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53974
经验
1061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482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7-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28 1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诗书礼乐 于 2015-10-27 14:24 编辑

而、乎、且、乃、以、于、则、之、也、何、其、若、所、为、焉、因、与、者     

     【而】
1、(连)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才”。例: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2、(连)表并列关系。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唐 . 柳宗元。
3、(连)表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 . 劝学》。
4、(连)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但是”、“却”。例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宋 .  苏洵。
5、(连)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 为政》。
6、(连)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例:(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 清 . 龚自珍。
7、(助)表动作状态。相当于“着”、“地”。例:吾尝终日(而)思矣。《荀子 . 劝学》。                 
     (代)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 . 促织》  清 . 蒲松龄。
     (动)如;像;似。例:,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 杂事三》  汉 . 刘向。
             造句:宗师传道,授业精而解惑深;弟子问经,求知渴而除疑彻。              恬适悠哉而乐此安居也!

     【乎】
1、(助)用在句末,相当于“吗”、“呢”,表疑问或反问。例: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史记 . 项羽本纪》 汉 . 司马迁。
2、(助)表示感叹,相当于“呀”、“啊”。例: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 . 养生主》。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 唐 . 柳宗元。
3、(助)表示揣测,相当于“吧”、“呢”。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唐 . 韩愈。
4、(助)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吧”。例: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 战国策 . 齐策四》  汉 . 刘向。
5、(助)表示呼告,相当于“啊”。例: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 里仁》。
6、(介)表示引进对象,相当于“于”。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7、形容词词尾。例:泪(乎)混流,顺阿而下。《上林赋》 汉 . 司马相如。
         造句:壮乎!百城乃逛侨都,五邑以迎佳客。                   得吾师之教诲弟子,焉能不乐乎?

      【且】
1、(连)表让步关系。尚且。例: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弈喻》  清 . 钱大昕。
2、(连)表递进而且。例:(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五人墓碑记》  明 . 张溥。
3、(连)表并列相当于又。例: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明 . 张溥。
4、(副)暂且。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唐 . 杜甫。
5、(副)将;将要。例:不者,吾属皆(且)为所虏。《史记 . 项羽本纪》  汉 . 司马迁。                 
          造句:慈悲且又行善者积德,诚信而又恭谦者修仁。                   其白发且颓然者何人?

      【乃】
1、(副)表示肯定。相当于“就是”。例: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也。”  《战国策 . 齐策四》   汉 . 刘向。
2、(副)竟;却。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晋 . 陶渊明。
3、(副)于是;就。例:陈涉(乃)自立为王。《史记 . 陈涉世家》  汉 . 司马迁。      得钱千五(乃)去。 《搜神记》 晋 . 干宝。  
4、(副)只;仅仅。例: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吕氏春秋 . 义赏》  战国 . 吕不韦。
      (代)你;你的。例: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 《汉书 . 翟方琎传附翟义》  汉 . 班固。
            造句:山箐乃秀城城,泉暖则温邑邑。                     逐步前行,乃峰回路转。

      【以】
1、(介)凭借。例: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病梅馆记》  清 . 龚自珍。
2、(介)因为。例: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 . 陈涉世家》  汉 . 司马迁。   
      (连)因为。例: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汉 . 司马迁。
3、(连)表示结果,意为“因而”、“才”。例: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宋 . 苏洵。
4、(连)表示条件,意为“则”、“那么”。例: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 齐策一》  汉 . 刘向。
5、(副)通“已”。已经。例:五国(以)破秦,必南图楚。 《战国策 . 楚策一》  汉 . 刘向。
      (副)表示已完成。相当于“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史记 . 陈涉世家》  汉 . 司马迁。
        (动)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九章 . 涉江》  战国楚 . 屈原。
        (动)认为。例:皆(以)美于徐公。 《战国策 . 齐策一》   汉 . 刘向。
        (形)拿;用。例:(以)刀劈狼首。 《聊斋志异 .狼三则》  清 . 蒲松龄。
        (动)及;连及。例: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史记 . 滑稽列传》  汉 . 司马迁。
        (动)率领。例:宫之奇(以)其族行。 《左传 . 僖公五年》  春秋鲁 . 左丘明。
        (名)原因。例:宋人执而问其(以)。 《列子 . 周穆王》。
                 造句:消闲谷以修身,浣清泉以激浊。                      述以文者为太守。

        【于】
1、(介)引进动作行为的地点、时间、对象。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 . 为政》。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五人墓碑记》 明 . 张溥。
2、(介)连接比较对象,相当于“比”、“过”。例: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过秦论》 汉 . 贾谊。
3、(介)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汉 . 司马迁。
4、(介)根据按照。例:(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史记 . 淮阴侯列传》   汉 . 司马迁。
5、(助)语气助词,无意义。例:黄鸟(于)飞。《诗经 . 周南 . 葛覃》
6、(叹)通“吁”(xu)。例:赵王饿,乃歌曰“.....(于)嗟不可悔兮宁蚤自财,为王而饿死兮谁者怜之?”  《史记 . 吕太后本纪》  汉 .司马迁。
      (形)通“迂”。广大的样子。例: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 《礼记 . 文王世子》   汉 . 戴圣。
               造句:漪沦缱绻,犹共骈以凌波;飞浪翩跹,若同偕于比翼。                      自然风光如此之多彩,难于一一而通观也!


        【则】
1、(副)表示范围。“仅”;“只”。例: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荀子 . 劝学》。
2、(连)表示出乎意外。相当于“竟”、“却”。例: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 . 僖公三十三年》。   春秋鲁 . 左丘明。
3、(连)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反而”。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唐 . 韩愈。
4、(连)表假设。相当于“如果”。例:公子(则)往,群臣之子敢不皆负羁绁以从?  《左传 .定公八年》 春秋鲁 . 左丘明。
5、(连)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于是”。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 为政》。
6、(副)表肯定。“乃”、“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宋 . 范仲淹。
7、(副)立即。例:秦二世(则)亡。 《汉书 . 娄敬传》  汉 . 班固。
      (名)法则;准则。例:愿依彭咸之遗(则)(彭咸:人名)。 《离骚》  战国楚 . 屈原。
      (动)效法。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史记 . 周本纪》   汉 . 司马迁。
               造句:征帆发,乘风击水而歌;摆浪翻,拍岸凌空则舞。                彻悟菩提则消凡俗。


        【之】
A、(助)相当于“的”。例: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 《弈喻》  清 . 钱大昕。
                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 . 属书 . 诸葛亮传》 晋 . 陈寿。
                凑足音节,无实义。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聊斋志异 . 狼三则》  清 . 蒲松龄。
B、(动)往;到......去。例: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柳敬亭传》   清 . 黄宗羲。
C、(代)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例: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史记 . 项羽本纪》   汉 . 司马迁。
                 指示代词这。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汉 . 司马迁。
                     造句:燕雨融和,得莺春之惠泽;莺春绮丽,因燕雨之润滋。             天高气爽之清秋。
                                

            
在线时间
4827 小时
主题
93

2434

帖子

16

精华

4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53974
经验
1061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482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7-3
2
 楼主| 发表于 2015-8-30 17: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诗书礼乐 于 2015-10-11 13:18 编辑

             【也】
1、(副)相当于“还”。例:不能片时藏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   《镜赋》  北周 .  庾信。
2、(助)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 唐 . 韩愈。
3、(助)句末语气助词。
             a、表判断。例: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 . 劝学》。
             b、表疑问或反诘。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史记 . 陈涉世家》 . 司马迁。
             c、表解释,可不译。例:寡人非能好先生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孟子 . 梁惠王下》。
             d、表感叹,可译为“呀”。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黔之驴》 . 唐 . 柳宗元。
                  造句:瑞雪扬而吉兆也,红梅放以逞寒哉。               夜已垂垂水也黯黯。
                              

           【何】
1、(语)相当于“啊”。例:隐隐(诃)甸甸,俱会大道口。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副)多么。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 . 汉 . 曹操。
    (代)什么。例:卿欲(何)言?   《资治通鉴 .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宋 . 司马光。
    (代)哪里。例:豫州今欲(何)往?   《资治通鉴 .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宋 . 司马光。
    (代)怎么。例: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 . 齐策一》 汉 . 刘向。
    (代)为什么。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宋 . 苏洵。
    (动)通“荷”。扛、担、挑。例:尔牧来思,(何)簑(何)笠。《诗经 . 小雅 . 无羊》。
               造句:乡亲何齐志,故里也凝心。             何不乘兴而市区纵览矣?

                        

           【其】
1、(副)用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可译为“恐怕”、“大概”、“也许”。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孟子 . 梁惠王下》。
2、(副)用在祈使句里,表示商量、劝勉、请求、希望等,可译为“还是”、“可”、“希望”等。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左传 . 僖公三十二年》 春秋鲁 . 左丘明。
3、(副)表示反问或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例: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左传 . 僖公三十二年》 春秋鲁 . 左丘明。
4、(连)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唐 . 韩愈。
5、(连)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例: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孟子 . 梁惠王上》。
6、(助)表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例: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九章 . 涉江》 战国楚 . 屈原。
7、(助)形容词词头。例:北风(其)凉,雨雪(其)雾。 《诗经 . 邶风 . 北风》。
8、(语)用来表示疑问。例:夜如何(其)?夜未央。 《诗经 . 小雅 . 庭燎》。
   (代)表示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例: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 . 周南 . 桃夭》。
   (代)指代人或事物,相当于“那”、“这”、“其中的”。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 宋 . 王安石。
          造句:何故鬼使神差,恍恍惚惚;其时精疲力竭,昏昏沉沉。             品清泉乃赏其甘凉也。


            【若】
1、(副)表示大体若此,不很肯定,可译为“似乎”、“仿佛”。例: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黄生借书说》 清 . 袁枚。
2、(连)表示假设,可译为“假如”、“如果”。例:(若)能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资治通鉴 .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宋 . 司马光。
3、(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例:时有军役(若)水旱。《汉书 . 食货志》 汉 . 班固。
4、(助)怎样。例:宼深矣,(若)之何?   《左传 . 僖公十五年》 春秋鲁 . 左丘明。
    (动)像;如。例: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石钟山记》 宋 . 苏轼。
    (动)及;比得上。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列子 . 汤问》。
    (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例: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捕蛇者说》 唐 . 柳宗元。
    (名)干草。例:(若),干草。 《广韵 . 马韵》 隋 . 陆法言。
    (名)用于复姓。如“若干”。后周有“若干惠”。
            造句:春之恋雨如亲,雨之恋春若爱。               若通览,须逐邑而观光也。

            【所】
1、(连)假如;如果。例:(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诗经 . 鄘风 . 墙有茨》。
2、(助)表语气,无实义。例: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尚书 . 无逸》
3、(助)与“为”连用,表示被动。例:世子申生为骊姬(所)谮。   《礼记 . 檀弓下》    汉 . 戴圣。
4、(连)[所以]。a、表示“......的原因”。例: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商君书 . 农战》   战国秦 . 商鞅。
                             b、表示“用来......的东西”。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韩非子 . 五蠹》。
  (数)表示不定的约数。例: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   《史记 . 留侯世家》   汉司 . 马迁。
  (量)计量房屋的单位。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西都赋》    汉 . 班固。
  (代)常与后面的动词相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地方”等。例: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韩非子 . 喻老》。
  (代)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例: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论语 . 为政》。
  (名)处所;地方。例:乐土乐土,爱得我(所)。   《诗经 . 魏风 . 硕鼠》。
            造句:桑梓情,由是眷恋而生;天涯梦,此乃离愁所化。            所幸病之未侵膏肓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827 小时
主题
93

2434

帖子

16

精华

4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53974
经验
1061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482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7-3
3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12: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诗书礼乐 于 2015-10-27 14:30 编辑

           【为】
     [阳平]
1、(介)被。例: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 . 项羽本纪》   汉 . 司马迁。
2、(助)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反诘,多与“何”相配合使用。例:然则又何以兵(为)? 《荀子 . 议兵》。
3、(助)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无实义。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孟子 . 告子上》。
   (动)认为。例:孰(为)盾而忍弑其君者乎?《榖梁传 .宣公二年》。战国鲁 . 榖梁赤。
   (动)做。例:这里头事在人(为),两三个月,只怕已经放了实缺,也论不定。 《官场现形记》 清 . 李宝嘉。
   (动)制造;制作。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周易 . 系辞下》。
   (动)变作;成为。例:冰,水(为)之。 《荀子 . 劝学》。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聊斋志异 . 促织》  清 . 蒲松龄。
   (动)治;治理。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道,(为)民者宣之使言。《国语 . 周语上》 春秋鲁 . 左丘明。
   (动)吟唱。例: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三国志 . 蜀书 . 诸葛亮传》   晋 . 陈寿。
   (动)演奏。例: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史记 . 廉颇蔺相如传》  汉 . 司马迁。
   (动)创作;写作。例:唐僧贯休(为)《若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  《梦溪笔谈》卷二十四 宋 . 沈括。
    (动)算是;算作。例: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梦溪笔谈》卷十八   宋 . 沈括。
    (动)判断动词。是。例:蔺相如者,赵国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汉 . 司马迁。
   (名)作为。例: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宋  . 文天祥。
   
  [去声]
   (介)给;替。例: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芙渠》 清 . 李渔。
   (介)因为;由于。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宋 . 朱熹。
   (介)为了。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 . 货殖列传》  汉 . 司马迁。
   (介)向;对。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晋 . 陶渊明。
   (副)将。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史记 . 项羽本纪》 汉 . 司马迁。
          造句:(1)自山采果,为之美味而餐;于水钓鱼,为之佳肴所酌。          (2)花径不曾缘客而扫,蓬门今始为君所开。

              【焉】
   (副)相当于怎么。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 班超传》 南朝宋 . 范晔。
   (助)加强语气,用在句末。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 . 汤问》。
   (助)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例: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唐 . 杜牧。
       (代)相当于“之”。例: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伤仲水》 宋 . 王安石。
       (代)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例: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 述而》。
        (代)表示疑问。相当于“在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列子 . 汤问》。
              造句:疏流细细兮,甘露丝丝焉。             若无恩师之教导,弟子焉得之学识?

               【因】
    (介)凭借。例:(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 汉 . 贾谊。
    (介)根据。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 . 李白。
    (介)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汉 . 司马迁。
    (介)因为。例:惧其篡逆之萌,(因)斯而作。 《为袁绍檄豫州》   汉 . 陈琳。
    (介)趁着。例:(因)其无备,卒然击之。 《三国志 . 魏书 . 郭嘉传》 晋 . 陈寿。
    (连)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于是”、“就”、“从而”等。例:蔺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汉 . 司马迁。
         (动)沿袭。例: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汉 . 贾谊。
         (名)原因。例:无(因)而之前也。  《狱中上梁王书》   汉 . 邹阳。
                造句:因水澄而清澈底,因秋艳而秀英妆。                     因夜幕已垂垂,乃致水波之黯黯也。

                【与】
    (介)同;跟。例: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资治通鉴 .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宋 . 司马光。
    (介)为。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 . 陈涉世家》  汉 . 司马迁。
    (介)被。例:[吴王夫差]遂(与)勾践禽。《战国策 . 秦策五》  汉 . 刘向。
    (连)和;跟。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 . 项羽本纪》 汉 . 司马迁。
    (连)与其。例: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史记 . 鲁仲连邹阳列传》  汉 . 司马迁。
    (语)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感叹或反诘,相当于“吧”、“吗”、“啊”。例:子在陈曰:“归(与)!归(与)!” 《论语 . 公冶长》。
    (副)皆;都是。例: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孟子 . 滕文公下》。
          (名)同类;同盟者。例: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孟子 . 告子下》。
          (动)给予。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史记 . 项羽本纪》  汉 . 司马迁。
          (动)帮助。例: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战国策 . 秦策一》   汉 . 刘向。
           (动)赞成。例: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中山狼传》  明 . 马中锡。
           (动)结交;交好。例:(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宋 . 苏洵。
           (动)追随;亲附。例: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故又大施忠焉。《国语 . 齐语》  春秋鲁 . 左丘明。
           (动)等待。例: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 . 阳货》。
           (动)对付。例:庞煖易(与)耳。《史记 . 燕召公世家》  汉 . 司马迁。
           (动)参加;参与。例: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 . 子路》。
           (动)推举;举用。例: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 礼运》   汉 . 戴圣。
           (动)占领;收复。例:于是乃以执珪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战国策 . 楚策》  汉 . 刘向。
                  造句:与客亭聊,酌杯斯醉。              负者途歌,前乎而后应;途人树歇,北往与南来。

                  【者】
     (助)用在假设复句或因果复句中表停顿,以提示下文。例: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资治通鉴 .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宋 . 司马光。
     (助)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疑问。例: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  清 . 方苞。
     (助)表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例:言之,貌若甚戚(者)。《聊斋志异 . 促织》  清 . 蒲松龄。
     (助)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 . 陈涉世家》  汉 . 司马迁。
           (代)用在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后,指人或事物。例: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晋 . 陶渊明。
           (代)用在名词后,相当于“......这个人”、“......的”。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 . 汤问》。
           (代)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例: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史记 . 项羽本纪》  汉 . 司马迁。
           (代)用用在数词后面,指代事物。例: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商君书 . 去强》   战国秦 . 商鞅。           

                 造句:诚是一而再,再而三。再者三号神聪,两员骁勇。同巡于月面,互摄于桂宫。                              竞渡群龙,以百里夺魁者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3 21:36 , Processed in 0.07498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