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秋风过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秋风拾零(学习备忘)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8

107

帖子

0

精华

1503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6959
经验
20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
21
 楼主| 发表于 2006-8-1 00:17 | 只看该作者
<b><FONT color=#ff0000>7月20日学学练练(特邀青衫换酒联友点评)
</FONT></b><P>学一学</P><P>对联修辞中的比喻</P><P>比喻,就是打比方,当甲乙两事物有相似点时,就用乙打比方来描述甲。对联中的比喻,有三种基本类型。1、明喻:又称直喻,望文生义,是明显直接的比喻,通常用“如、若、象、似”等比喻词来连接本体和喻体。2、隐喻:又称暗喻,是比明喻进一层的比喻,比喻关系更加隐蔽,一般用“为、是、作”等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借喻:是本体不出现,不用比喻词,用喻体代替本体的比喻。如:横奔月窟千堆雪;倒泻银河万道雷。</P><P>练一练</P><P>出句:长风乱剪纷纷雪 [秋风传说】</P><P>对句:秋雨疏描浅浅霜 【秋风过耳】</P><P><FONT color=#0033ff>把酒乱谈:尚和律哈,情境上和出句略有出入,咳咳~这对句从单句看俺不是很理解,秋雨后是否就有霜,待查。若单句看来,自以为秋雨不若改残叶</FONT></P>

也许是太阳流下眼泪,而乌云并不阻拦;也许是脚步崎岖,而道路平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8

107

帖子

0

精华

1503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6959
经验
20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
22
 楼主| 发表于 2006-8-1 00:22 | 只看该作者
<b><FONT color=#ff0000>7月26日学学练练(由苏三校长点评)
</FONT></b><P>学一学
对联修辞====拟人
</P><P>拟人,就是人格化,把物当成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行为,创造出一种不寻常的艺术境界,拟人,可以增加形象性,把事物描述得生动活泼,丰富感情色彩,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对联中的拟人,主要是用写人的语言写物,(如: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或让物象人一样的说话。(如:烛谓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
</P><P>练一练
</P><FONT size=3> 出句: 惆怅花枝昨夜雨    [苏三]</FONT><P><FONT size=3>          对句:  寂寥竹院晚秋风 【秋风过耳】</FONT></P><P><FONT color=#f70968 size=3>苏三:意谐律工,好!
</FONT></P>

也许是太阳流下眼泪,而乌云并不阻拦;也许是脚步崎岖,而道路平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8

107

帖子

0

精华

1503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6959
经验
20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
23
 楼主| 发表于 2006-8-1 00:23 | 只看该作者
<B><FONT color=#ff0000>7月27日学学练练(特邀试剑MM点评)
</FONT></B>
<P>学一学</P>
<P>对联修辞:夸张</P>
<P>夸张,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某一特征而故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方法,夸张可以给人更深刻的印象,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如: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  又如: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P>
<P>
<TABLE width="90%" border=0 fixed; WORD-BREAK: break-all?>

<TR>
<TD width="100%" 10.5pt; LINE-HEIGHT: 12pt?><IMG src="http://www.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gif"> <B></B>
<P>出句:一枕溪声凉夏夜 [开心就说]</P>
<P>对句:半眸嗔色暖春阁【秋风火耳】</P>
<P>本想用春宵的,怕宵与夜合掌了。是不?</P>
<P><FONT color=#ff0000>试剑:春宵和夏夜不合掌,完全是两个季节的晚上,对句比较涩,半眸、嗔色,都显得造作和生涩,句子也轻浮和娇艳了,和出句意隔。</FONT></P>
<P><FONT color=#ff0000>体外话,在构思对句的时候,先读句,审题,给对句定下一个调调,出句对句应该在风格、谴词、构意、说理上统一协调,对句是被动创作,应该在成分照顾出句的基础上构思,最好对出句表达的联意有所延伸。今天这个句子,出句是不动声色的,对句是情绪张扬的,甚至是娇媚的,下次在对句的时候,注意一下下这个情绪,</FONT><IMG src="http://www.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emot/em23.gif"></P></TD></TR></TABLE></P><FONT color=#6f2bd5> 嘿嘿,发个艳词联来对,忍俊不住啊。</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1 0:24:58编辑过]

也许是太阳流下眼泪,而乌云并不阻拦;也许是脚步崎岖,而道路平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8

107

帖子

0

精华

1503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6959
经验
20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
24
 楼主| 发表于 2006-8-1 00:29 | 只看该作者
<P><b>《第三讲:对联的基本要求和创作方式》(达之)</b>
</P>
<P>作者认为,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上述六要素外,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
<b>1.忌同声落脚</b></P><b>
<P>
</b>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b>2.忌同声收尾</b></P><b></b>
<P>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P>
<P>
<b>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b></P><b></b>
<P>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P>
<P>
<b>4.忌孤平或孤仄</b></P><b>
<P>
</b>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
另外,孤平或孤仄,在平仄单调上,也没有什么不同。古今诗联作者,不管对于孤平,还是对于孤仄,实际上,都是能避免就避免。因此,将二者同时作为禁忌,不仅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也是源于现实情况的。附带指出,依作者上述定义,孤平或孤仄的现象,实际上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P>
<P>
<b>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b></P><b>
<P>
</b>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如“法
也许是太阳流下眼泪,而乌云并不阻拦;也许是脚步崎岖,而道路平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8

107

帖子

0

精华

1503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6959
经验
20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
25
 楼主| 发表于 2006-8-1 00:34 | 只看该作者
<P>对联的创作方式,很难全面加以概括,具体说起来有数十种之多。在此,作者只是选择一些比较重要和比较常见的创作手法,加以简单的介绍。  
    对联的写作与欣赏,除了一些基本格律要求(如六要素、六禁忌等)外,还有一些比较独特的修辞要求和创作方法,如自对、借对、意对、蹉对、强弱相当、概念相当、嵌字格、回文格、顶针格、集句格、以及对联的横批、对联的标点、对联的书写格式和对联的张贴格式,等等。下面对以上提到的问题逐一做个简单的介绍。</P><P>
<b>   1.自对</b></P><b></b><P>
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如:
入流亡所
登岸舍舟(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八百副》一书,下同。)
其中,“入流”与“亡所”、“登岸”与“舍舟”,就是句中自对。又如,“荣辱”对“是非”、“至高无上”对“微妙甚深”、“溪声山色”对“暮鼓晨钟”、“烦恼即菩提”对“微尘含刹土”、“如秤锤落井、砺石沉潭”对“纵仙术隐空、神通入海”等,不仅上下联相对,而且句中也都有自对。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当然,有句中自对,则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就要求得宽松些。如:
    闲云野鹤翩翩去
    万水千山得得来
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P><P>
    <b>2.借对</b></P><b></b><P>
    借对又称假对,这也是对仗上宽工转化的一种方法,分借义对和借音对两种。借义对指句中词语的词性和含义本非对仗或对仗非工,但借助其另外的词性和含义,使之成对仗或使对仗更工。借音对则指借助其读音,使之成对仗或使对仗更工。借义对如: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七律《曲江》中之颔联)
“寻常”在此为普通之意,属形容词,但古制“寻”、“常”又皆为度量单位,属量词(古制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借用此含义,则与数词“七十”相对为工。借音对如:
    不生不灭,不减不增,碌碌人间如梦幻
    无始无明,无常无尽,茫茫宇宙太空虚
其中,借茫茫为“忙忙”,则与“碌碌”相对更工。</P><P>
<b>    3.意对</b></P><b></b><P>
意对也称义对,或意义对(不同于借义对),指句中字词在词性或语法结构上不成对仗,但其字词之意义,即所含之义理或意境,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即所谓“貌离神合”。如崔颢《黄鹤楼》之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就是意对。又如: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
    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
其中,“五十三参”对“百城烟水”,是以同一个典故(善财南参)的两个常用语相对。单从词性、结构等形式方面来看,是不成对仗,但从内容来看,则属于“意对”(即以“参访五十三位老师”对“历经一百余座城市”)。又如,“三界”对“时空”、“万丈”对“无边”等,亦属意对。不过,就对联而言,意对部分在全联之比重宜小不宜大。</P><P><b>4。蹉对
</b></P><b></b><P>蹉对又称交股对,指句中对应词位置不同,参差为对。如:
春残叶密花枝少
睡起茶多酒盏疏(《冷斋夜话》载王安石之诗句)
其中的“密”对“疏”、“少”对“多”,即为蹉对。又如:
    尚思立足慢言道
    急欲藏身莫住山
其中的“尚”对“莫”、“慢”对“急”,亦为蹉对。</P><P>
<b>    5.强弱相当</b></P><b></b><P>
这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大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P><P>
<b>    6.概念相当</b></P><b></b><P>
这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这也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再者,概念所指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密切与否,也影响到对仗的宽工,如“晓日”对“雄鸡”,由于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仗就显得较工稳。
在此,要附带指出的是,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因为,如前所述,强弱相当,只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只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概念相当,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也只是涉及到对
也许是太阳流下眼泪,而乌云并不阻拦;也许是脚步崎岖,而道路平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0

374

帖子

0

精华

3700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8181
经验
4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5-21
26
发表于 2006-8-1 01:01 | 只看该作者
观秋秋姐这一段时期进步很快啊!今后一定经常来向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5 22:00 , Processed in 0.0822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