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月照禅心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23班 E98月照禅心 学习本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971 小时
主题
78

2031

帖子

15

精华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6937
经验
731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97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0-12
21
 楼主| 发表于 2016-3-26 20:55 | 只看该作者
清联300
6、题歌台 李 渔
休萦俗事催霜鬓;
且制新歌付雪儿。
[简注]歌台:在江苏南京芥子园。李渔(1611—1680),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浙江兰溪人。工小说,善联语,尤精谱曲。有《笠翁文集》等。萦:萦绕。霜鬓:耳边白发,喻年老。雪儿:隋末李密的美姬,能歌舞,密常选宾僚之佳辞付之叶音律为歌,称雪儿歌。李渔为清初戏剧家,其芥子园有歌台,教习演唱之处所。联语表现了他热衷戏曲,不受俗事所牵绕的心绪,感情真挚。 见《古今名人联话》


李渔就是写笠翁对韵那位。你们没少看他的对韵对仗。今天看看他自己写对联的对仗如何。是不是那么机械死板。
休萦俗事催霜鬓;
且制新歌付雪儿。

看起来还是很灵活~~~没有坚持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写歌台的短联。如何切题?当然从歌台的功效着眼。
但是没有直接就写歌台如何,没有写歌舞如何。而是采用了一个流水对的方式,引出歌台的效用。

休萦俗事催霜鬓~~~开怀一乐嘛~~偷得浮生半日闲,为什么要想那些俗事呢~~这也是吊人胃口的一种起句方式。吸引一下眼球。

不想俗事想什么啊?

下联有了回答~~且制新歌付雪儿。顺理成章,自然洒脱。写得轻松随意。

里面有一个典故 雪儿,自行脑补吧~
贺毛稺黄迁居 前 人
望重不宜居闹市;
书成恰似入名山。
[简注]毛稺黄:生平不详。望重:有声誉受人敬仰的人。名山:即名山事业的省称。汉司马迁撰《史记》,自序谓自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后以著作为名山事业。联语造句稳重,上联切迁居,下联切著述成就,颂扬之意,祝贺之情自见。 见《中华对联大典》总是说名山事业

这回看清楚了,出自 司马迁。
迁居~~~迁居联一般都是以祝贺啊,描写新居多么漂亮奢华之类的角度切入的

这个对联是别开生面的,用了一个极为罕见的角度。算是拍得很雅。为什么要迁居?

不宜居住在原来的闹市里了。那地方住不下去了。
为什么啊?主人名望太重,门前车如流水马如龙,不堪其扰了~
搬家吧~~

同时也知道,离开闹市了,这是搬郊区去了?搬山间别墅去了。 这些就很轻松滴通过言外之意交代出来。

那么搬到僻静的地方,干什么去了?

下联有很轻松滴拍了一下~

书成恰似入名山。

藏之名山去了~~~到底这个书,写没写,写没写成,这些不重要。只要的是极其舒服滴拍了一下。

这里是名山,很随意地就双关了一下。

这个写征联的要学习了。拍得很顺,很雅,舒服之极。

比如今一些然拿大木板子上去硬拍~好看多了。也不怕拍死~

题今又园 前 人
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
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
[简注]今又园:由南京移居杭州后建,是南京芥子园的又名。繁冗:繁琐杂乱。尘市:取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句意。1677年,李渔从南京移居杭州,居西湖之滨,筑园名今又园,联语用对比和拟人手法,形象地描写湖山的美好和全家的欢悦。 见《古今联语汇选》(一)
前面一个是写给外人,恭贺用的,所以就很巧妙地拍了一下。

这一个是写给自己的。无需拍。写出一些内心感受即可。
文学作品就是这样,虽然都是一大类的,但是根据具体情况不同,写法也会随之变化。
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

切入角度,没有写为什么搬迁。但是写出来一番心境。

旧业尽抛。那么抛得舍不舍得呢?怕是谁也不舍得。几十年打拼的东西嘛。 但是又有繁冗~又有尘市,还是抛了吧。
上联其实是有一种小小纠结在的。
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

下联就完全是一种欣喜若狂的情绪了。满眼湖山如画图。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呢。

上下联可以感觉到细微的情绪变化在。作品之所以会感人,就是因为它有那种何以与人共鸣的真情在。而不是冷冰冰的字句和对仗。

尤其以湖山招我 一句最是传神。
我徒弟当年写 凤凰单枞有一联,用语与之类似。等去试试能不能找来。
---------------------------------
阿西木
生涯在清寒境地,问老树待谁,同消受凤凰山月;
心底多散淡情结,恰杯茗招我,与倾谈岭海烟霞。
尘评:好联。尤喜下比。稼轩有词:”杯汝前来“。恰杯茗招我,不逊前人。
------------------------------------
湖山招我,杯茗招我。

应该是从这里受到的启发~~~用来也很不错。看来读读前人作品,还真是有好处的。
贺张之鼐夫妇双寿 前 人
月圆人共圆,看双影今宵,清光并照;
客满樽俱满,羡齐眉此日,秋色平分。
[简注]张之鼐:字仲谋,号半庵,浙江仁和人。曾为李渔的诗文及《论古》写评。“月圆”句:张之鼐夫妇生日均在中秋。此句既切事,又切景。齐眉:即举案齐眉,典出《后汉书·梁鸿传》。旧时形容夫妻相敬如宾真诚有礼。联语处处照应“双寿”,诸如“双影”、“齐眉”、“清光并照”、“秋色平分”,恰是这副贺寿联的一大特点。同时,也体现了贺者的真挚情意。 见《中华对联大典》
此联就看出作者的铺排功力,驾驭结构的能力,对一些巧妙对仗的把握能力。
中秋
两夫妻生日

这里面所蕴含的信息,被作者完全利用,丝毫没有浪费。
起句由中秋的月圆切入~~月也圆,人也圆~~两夫妻 双影今宵,清光并照

这就是很直接的拿来主义。捡现成的用。
似乎中秋月是专程为两夫妻前来祝寿一样。很巧妙。下联写眼前景。这是寿联的应有之义

写一下高朋满座,恭祝寿辰。起句还很正常。

接下里 羡齐眉此日,秋色平分。又是落到这一点信息里面。秋色平分

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夫妻中秋同时生日这是难得的机缘,也是难得遇到了大手笔。

所谓妙手偶得不可复求。
10、赠贾汉复联 前 人
未闻安石弃东山,公能不有斯园,贤于古人远矣;
漫说少陵开广厦,彼仅徒怀此愿,较之今日何如。

此联以前讲过。今天就不赘述了。可以找一找上次的讲课资料添加进去。
无 题 冒 襄
风流顾曲情如绪;
寥廓横空鉴若华。

[简注]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明末清初江南才子,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副贡生。入清不仕。有《水绘园诗文集》。此联作于1678年仲春,访友看梅遵属而作。风流:在此当指有才而不拘礼法,气度不同一般。顾曲:见《三国志·吴·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瑜必顾。’”后因谓欣赏音乐与戏剧为顾曲。绪:指连绵不断的情思、意绪。见南朝梁江淹《江文通集·泣赋》:“阗寂以思,情绪留连。”寥廓:旷远、广阔,语见《楚辞·远游》:“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此指书生意气。横空:弥漫天空。鉴:镜子,照镜子。若华:好像头发已花白。华,头发花白曰华。联语以顾曲周郎自比,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书生意气,情思如绪,已然白了少年头,似有叹惋之感。 见《明清楹联墨迹选》
这是七剑下天山里的冒辟疆啊。
这个人是很有气节的一个文人。以前明遗臣自居。大约是终生不仕满清的。
所以你看这种对联就不能单单看文字表面了。清初的很多诗词楹联作品,其实都隐约有这种思想倾向。风流顾曲情如绪;

所谓情如緖。情如流水恨若连环嘛~~~滔滔不绝

寥廓横空鉴若华

鉴若华~~老了嘛~~

那么为什么 情如緖要和 风流顾曲 放在一起

鉴若华要和 寥廓横空放在一起呢
风流顾曲的是周郎~~~~周郎三十来岁的时候就保家卫国,大破曹操了

冒辟疆自诩风流人物~~~也只能是望洋兴叹
寥廓横空

看这几个字~~~毛泽东有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那么这种情怀也不是谁都能拥有的
我们小冒同学~~~看着苍茫大地满是胡骑,无能为力~~
那么两鬓苍苍愁绪顿起。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看文学作品要看出内中况味


这绝不是单纯的自怜自哀。这个有一些明末文人的共性,心系前朝,无力回天的感叹。又不好太赤裸裸~只能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吧


文字就是这样~~~千百年来不曾改变。只待知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1 小时
主题
78

2031

帖子

15

精华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6937
经验
731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97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0-12
22
 楼主| 发表于 2016-3-28 20:55 | 只看该作者
12、拂水山庄 柳如是
浅深流水琴中听;
远近青山画里看。
[简注]拂水山庄:在江苏常熟。柳如是(1618—1664),女。本姓杨,名爱,改姓柳,名隐,又改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明末清初江苏吴江人,一说浙江嘉兴人。钱谦益侧室。有《柳如是诗》行世。联语从感受中写山庄,动静相衬托,突现了拂水山庄优美的环境,宜居亦宜耕读。
柳如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女诗人。比她的丈夫钱谦益,更有风骨。具体的资料,大家可以课后自行百度。我就不赘述了。
此联是题署联。题一个山庄。大约是钱柳当年的居处。
名字叫 拂水,很有意思,大约取自柳丝轻拂水面吧。巧的是柳如是她也姓柳。也许就是根据柳如是的姓字命名的。
那么在女诗人的眼力,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山庄呢?
女性诗人大多笔触婉约,注重写景。用笔下的风景来抒发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
对联运用了两个感官效果:



一视觉,一听觉。
选取了两种物象:


一流动,一宁静。

运用了很形象的比喻。把水声比作琴声。把山色比作画图。

尤其是句尾的听,看两个字的运用,一下子就使得风景活泛起来,如在耳边,如在眼前。

笔法轻松自如,举重若轻。
13、九曲溪 黎士弘
九曲初通三岛近;
万山遥拜一峰尊。
[简注]九曲溪:在福建崇安武夷山。黎士弘(1618—1697),字媿曾,明末清初福建长汀人。顺治举人。官灵夏道。有《托素斋集》。九曲:概指黄河河道的曲折。唐高适《九曲词序》:“河图曰:黄河……河水九曲,长九千里,入于渤海。”三岛:即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一峰:指九曲溪口的大王峰,是武夷山的第一峰。联语突现九曲溪的地理环境,溪流的曲折之势,一峰的挺拔之奇,尽在十四字中。
这也是一个写景的对联,可以感受到,与上联的小资情调,明显不同了。行文硬朗大气,戛然有声。
这里是九曲溪是福建武夷山的一条河,河口正对大王峰。

对联就由九曲溪的名字入手,巧妙地运用了数字的对仗。
由九曲而联想到传说中的三座仙岛。
顿时就让这个九曲溪气势不凡起来~然而这一切,也仅仅是为了引出下联,是为了下联做出的陪衬和铺垫。
万山遥拜一峰尊。

由九曲而三岛,由万峰而群山,气势顿时达到巅峰,无以复加。


这个对联我们可以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所题写地名的名字切入主题,运用巧妙的数字对仗,以及最应该学习的,一往无前的气势渲染。
14、湘西草堂 王夫之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简注]湘西草堂:在湖南衡阳曲兰乡,乃王的讲学精舍。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衡阳(今湖南衡阳市)人。清初思想家、学者。入清后,隐居石船山下,发奋著述。有《船山遗书》等。清风:暗指清朝。明月:暗指明朝。联语用双关的修辞手法,表明自己不作清朝臣子的气节。正如他自题墓联云:“前朝干净土;高节大罗山。”另一自题联亦云:“留千古半分忠义;存大明一寸江山。”
见到这个对联,就应该想到我上一节课讲到的冒辟疆。对,王夫之比冒辟疆有过之而无不及。无论的风骨还是名气。
历史上的船山先生,也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果说,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被文字狱还有一点冤枉的话。这个对联是一点也不冤枉的,双关手法运用得明白如水。
其实就是通过文字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明朝的追忆以及对清朝的拒不合作的态度。

敢于把它形成文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
15、题黄鹤楼 顾景星
鹤舞关河动;
云飞楚塞长。
[简注]黄鹤楼:在武昌蛇山黄鹄矶上。相传始建于三国时的吴国黄武二年(223)。因仙人骑鹤来去和崔颢题“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因而名盛今古。顾景星(1621—1687),清初湖北蕲州(今蕲春)人。联语简炼,笔力雄浑,大有一楼雄峙江汉之气势。
这位 顾景星,也是以大明遗臣自居的人物。一生不仕清廷。
题黄鹤楼。黄鹤楼是被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写烂了的。
为什么一副五言对联能够在请三百占据一席之地呢?
起句很平常,用黄鹤楼名字切入。

但是接下来的关河动,则剑拔弩张,风起云涌,壮伟雄阔。
也许在明末文人的眼中,这些当年的战场当年的杀戮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那种天地异位的痛楚。
下联用黄鹤楼诗,白云千载空悠悠的云字入题

接以 楚塞长,则顿生横穿千古之悠远~~不尽情怀,悠悠万古。

这是运用前人诗句入联的典型。
妙处在于,很挑拣,不是随便就拿来的。弱水三千只取一字而尽得其意。比现在的一些联家动辄长句短调拿来还美其名曰化用,气距离不知几千里也。
望江楼 笪重光
压江流以扶地脉,远瞩高瞻,则见玉垒云开,峨眉月朗,夔门日射,剑阁烟消,郁郁葱葱,助全蜀山川,钟灵毓秀;
凌井络而焕人文,闳中肆外,当如长卿赋丽,太白诗豪,坡老词雄,南轩学正,麟麟炳炳,为西川俊杰,播美扬修。
[简注]望江楼:在四川成都东门外的锦江南岸,古名“碧鸡坊”。清代以来,这里开始兴建亭台楼阁,植松竹花卉。笪重光(1623—1692),字在辛,号江上外史,晚号逸叟,清江苏句容人。顺治年间进士。官至御史。有《书筏》、《画荃》等。地脉:地的脉络。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北。杜甫《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峨眉:山名,在四川峨眉县西南。夔门:峡名,即长江瞿塘峡。因地当川东门户,故名。剑阁:栈道名。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大剑山、小剑山之间,是川陕间重要通道,军事戍守要地。郁郁葱葱:形容气象旺盛美好。井络:泛指岷山一带。人文:指礼教文化。见《易·贲》:“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闳中肆外:指文章蕴含丰富,文笔雄奇豪放。闳,内部宽大的样子;肆,放纵,不受拘束。唐韩愈《进学解》:“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长卿:指唐诗人刘长卿。官监察御史。他的诗内容广泛,各体长备。长于五言律诗,时人称他为“五言长城”。太白:即唐大诗人李白。坡老:即宋词家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南轩:宋代张栻,字敬夫,号南轩。官至吏部侍郎。与朱熹、吕祖谦等为讲学之友,时称“东南三贤”。著有《南轩集》等。麟麟炳炳:光明显赫。西川:此泛指四川。修:长处。联语气势不凡,思绪纵横。上联写四川风物景观,突出气象美;下联写四川人文历史,突出其文风盛况。概括说八个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这是一个长联。

长联讲气脉。不能一脉贯穿,句子就散了散乱的句子我们叫做有句无章。没有章法。
今天详细讲一下这个对联。
先看题目

望江楼,这个楼的作用是干什么用的呢?其实看对联我们就可以知道了。

它是古代用来镇压险恶山川地势的一种建筑。有镇邪扶正的功能。
所以起句就直接点题,告诉大家这个楼的作用

压江流以扶地脉,

镇压江水使之不能泛滥。

然后具体叙述,是如何达到镇压的效果的
楼很高。很雄伟。所以才能起到镇压的作用。

多高呢?

远瞩高瞻,则见玉垒云开,峨眉月朗,夔门日射,剑阁烟消,郁郁葱葱,

这里用远瞩高瞻来统领后面铺排的句子:则见 ABCD。林林总总。这里其实就是填空题了。填的是作者的视角和文学底蕴文字手段了。
那么看见了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呢?

接下来顺势一转

助全蜀山川,钟灵毓秀;

达到了襄助全蜀山川的作用。不但能镇压水患,还让山川可以孕育出优秀人物来。
这一句其实也是引出下文~~~直接使对联的走向,从地理转向人文。
凌井络而焕人文

这就是转向人文了。井络在星相学上是四川对应的星相。就比如滕王阁序里写星分翼轸 地接衡庐一样。

还是从高说起

多高?可以接触到文星了~~
有什么效果?

闳中肆外,韩愈《进学解》:“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具体人物呢?
当如长卿赋丽,太白诗豪,坡老词雄,南轩学正,麟麟炳炳,
又是ABCD,又是一段铺排填空。这些需要对所题写地方人文历史又相当的了解才可以写出。如果我们自己写对联,这些可以从一些资料搜索得到的。
最后总结
那么这些林林总总,对四川有什么帮助呢?
为西川俊杰,播美扬修。
很轻松就得出结论。
其实仔细看看~~~这就是一篇说明文。
章法井然有序。起承转合法度森严。
再配合以典实文雅的文字,变化合理的句式,顿挫有致的节奏。

把一座临江高楼,从地理人文两个角度完整地呈现给作者。
长联以角度清晰,气脉贯穿,繁而不乱,起合有序,收放有度为写作基本方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1 小时
主题
78

2031

帖子

15

精华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6937
经验
731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97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0-12
23
 楼主| 发表于 2016-3-29 20: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月照禅心 于 2016-3-29 20:40 编辑

赠陈维崧联 叶方蔼
浣花旧事谁能继;
桃叶新诗手自题。
[简注]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清江苏宜兴人。少补诸生。有《湖海楼诗集》。叶方蔼(?--1682),字子吉,号讱庵,清江苏昆山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卒谥文敏。有《叶文敏公集》。浣花:唐四川节度使崔宁妾任氏,因战功封浣花夫人。成都市浣花溪旧有浣花夫人祠。传说三月三日为浣花夫人生日。桃叶:晋王献之妾。因为笃爱,写诗歌之,名《桃叶歌》。联语写两个女人的故事,亦评亦赞,别开赠人联之生面
赠人作品。这幅作品很有意思的。赠的是个男人啊。陈维崧,这是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的儿子。
江左三凤之一。有诗才。
但是看作者写联,上下联分别用了一位才女来做衬。不明何意。大约此人诗风比较婉约缠绵?
浣花旧事谁能继;
桃叶新诗手自题。


作品轻盈灵动~~~一问一答之间,已成篇幅。

算是流水对的精品了。

尤其是 浣花旧事,桃叶新诗,不止是文字对仗精美,用典也考究均衡。

学习这幅作品,要注意到 拉人陪衬的手法,以及运用典故的精妙。
18、山晓阁 朱彝尊
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拘束;
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
[简注]山晓阁:在浙江嘉兴,为孙中翰执升之园林。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chàng),号竹垞,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任翰林院检讨。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纂辑有《词综》等。樊篱:篱笆。风月:指清风明月,借代美丽的风景。拘束:拘谨约束。户牖:门窗。联语用被字句特殊句式,描写山晓阁江山风月自然景观,本应无拘无束,任人欣赏题咏。寄意言外,别有所指。而长沙也可园的嵌字联云:“也不设樊离,恐风月畏人拘束;可大开门户,就江山与我品题。”嵌上“也可”,变换几个字,又是一番情趣。
题楼阁的联作。

楼阁各有特点。往往这些特点就是作者切入的主要角度。

其实有些所谓的特点,很平常。但是好的文字,就善于在这些平常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常的东西。

或者说,好的作者,可以信手拈来,借一切风景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平常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一切皆为我所用。
可以看到,这个阁,四周是没有篱笆的~很开放的一个阁。

所以作者就以这句 不设藩篱切入。直写眼前景。
当然写景非为写景而写。接下来的地方,才是精妙所在

为什么不设藩篱啊?

怕他拘束了无边风月啊~~~
那么藩篱显然是拘束不住风月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此藩篱非彼藩篱矣~~此为胸中开阔不设藩篱。境界顿开。
至于下联~~手法与上联相同,而境界又有拔升。
万里江山显然是能够轻松托起上联的无边风月的。
9、题施粥厂联 前 人
同是肚皮,饱者不知饥者苦;
一般面目,得时休笑失时人。
[简注]施粥厂:施舍稀饭以济穷苦人的处所。联语以熟语入联,明白如话,含意深刻,大有劝世人多行善举,关爱他人之意,是劝戒,亦是自勉。 见《古今联语汇选》(五)
从这个对联里,就可以看到,我在讲座里说到的,语言的蕴藉和语言的一致性。

这幅对联与前一副对联是同一作者。那么显然作者的文学底蕴的毋庸置疑的。
但是两联语言格调迥然不同。何也?
所需不同而已
前一联是文人意气。后一联是民生疾苦。
前一联是给文人墨客看的。
后一联是给芸芸众生看的。
受众不同。笔法不同,语言格调也不同。
同是肚皮,饱者不知饥者苦;
一般面目,得时休笑失时人。

纯以白话俚语入联,雅俗共赏,又能阐述出一些基本的哲理。

里面的对仗,面目~肚皮~~规则重字的运用,都很灵活生动。


或者说,这是一幅能让平常人读懂,记下来,有所感悟的对联。

自题联 姜宸英
优游乐闲静;
恬淡养清虚。
[简注]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号湛园,清浙江慈溪人。康熙年间进士。任顺天乡试副考官。有《姜先生全集》。优游:悠闲自得。闲静:安静寡欲。《淮南子·本经》:“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寞,质真而素朴,闲静而不躁,推而无故。”恬淡:安静闲适、淡泊,不慕荣利。《庄子·刻意》:“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清虚:清净虚无。《汉书·叙传》:“若夫严子者,绝圣弃智,修身保真,清虚淡泊,归之自然,独师友造化,而不为世俗所役者也。”严子,即庄周。联语虽短而富情致。寡欲则无贪求,淡泊则不慕名利,虽带虚无思想,但道出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旨趣。 见《中华对联大典》

这是一幅自题联。
体现了作者的思绪风貌。怀抱气度。

其实无非是淡泊名利,安闲寡欲的一些东西。

但是文字短小精美,直入主题,比起长篇大作。也别有味道。

卞 园 王士祯
梅花岭畔三山月;
宵市楼头一草堂。
[简注]卞园:在江苏扬州城北的小金山后面,为康熙年间扬州八大花园之一,所谓“八座名园如画卷”。今已不存。王士祯(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自号渔洋山人,清山东新城(今恒台县)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著有《池北偶谈》、《带经堂集》等。梅花岭:又名梅岭、长春岭,在扬州瘦西湖边,因岭多梅花,故名。三山:镇江市长江之滨和江中的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山夹江相峙,世称京口三山。宵市:夜市。草堂:用茅草所盖的房子。旧时文人常称自己的住屋为“草堂”。联语未写卞园诱人的景致,而落笔于草堂、月夜,用闹市反衬园内清幽的环境,表现了园主人的淡泊情趣。 见《历代楹联选注》

上联仅仅用聊聊数字,就把园子的地理位置介绍得清清楚楚。

同时有用梅~~月~这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文字,捎带展示了自己的情操境界。

梅花岭~~扬州很有名的风景区了。史可法的墓就在梅花岭的。

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

万树梅花一轮明月~~~安静祥和的感觉油然而生

这就是造境之法。
宵市楼头一草堂。

这就没什么好说的~~~

有一句诗酒可以概括了~结庐在人境嘛~当然,他也有而无车马喧的味道,引而不发,含而不露,恰到好处。

上联梅花明月的宁静~~转入下联 宵市楼头的喧嚣,再转入草堂中或有或无的书声。

十四个字的对联~就在这种静与动之间自由转换,由此而产生了活力。
宵市楼头一草堂。

这就没什么好说的~~~

有一句诗酒可以概括了~结庐在人境嘛~当然,他也有而无车马喧的味道,引而不发,含而不露,恰到好处。

上联梅花明月的宁静~~转入下联 宵市楼头的喧嚣,再转入草堂中或有或无的书声。

十四个字的对联~就在这种静与动之间自由转换,由此而产生了活力。
宵市楼头一草堂。

这就没什么好说的~~~

有一句诗酒可以概括了~结庐在人境嘛~当然,他也有而无车马喧的味道,引而不发,含而不露,恰到好处。

上联梅花明月的宁静~~转入下联 宵市楼头的喧嚣,再转入草堂中或有或无的书声。

十四个字的对联~就在这种静与动之间自由转换,由此而产生了活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1 小时
主题
78

2031

帖子

15

精华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6937
经验
731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97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0-12
24
 楼主| 发表于 2016-3-29 20:53 | 只看该作者
大明湖历下亭 前 人
胜景画图开,忆老杜当年,豪气纵横倾北海;
酒痕襟袖满,自杭州至此,风光明媚似西湖。
[简注]大明湖历下亭:在山东济南。湖滨的历下亭,居全湖之胜。老杜:即唐代诗人杜甫,曾游历济南大明湖。有《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倾:倾慕,钦佩,一心向往。北海:即李北海,名邕,字泰如,为唐代书法家,时称“书中圣手”。曾任北海太守。为人刚强,生活豪纵。亦曾游历济南大明湖。后为李林甫诬陷杀害。杜甫《八哀诗》中有哀悼他的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联语借景抒情,凭吊怀古,开合得当。另有闽县龚谒仁守济南时所撰一联,堪作补注。联云:“李北海亦豪哉!杯酒相邀,顿教历下古亭,千古入诗人歌咏;杜少陵已往矣!湖山如昨,试问济南过客,有谁继名士风流。”
景观联的描写

今天我留了个作业,岳阳楼的对联。有同学说,没去过~~这样说吧,范仲淹当年写岳阳楼记,也没去过。
去不去过不是必然条件。

我们看这一副对联

起句很简单,胜景画图开,就算是写景了。话说~这种写景太平常了,太普通了,用在哪里不可呢?
所以接下来,作者就用了另一个办法,来坐实这个地方,它就是大明湖历下亭。

他怎么办?他找了两个历史名人来做证明。
那么他为什么找这两个人呢?

李邕是北海太守呢~~能喝,擅豪饮。杯倾北海嘛。说的就是他。

当然还有一位北海~~孔融孔北海。但是这里没有孔融什么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1 小时
主题
78

2031

帖子

15

精华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6937
经验
731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97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0-12
25
 楼主| 发表于 2016-3-29 21:06 | 只看该作者
23、沧浪亭 宋 荦
共知心似水;
安见我非鱼。
[简注]沧浪亭:为江苏苏州城南古园林,原为五代时吴越广陵王的花园,北宋诗人苏舜钦流寓苏州时建沧浪亭,取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意,并自号沧浪翁。宋荦(1634-1713),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清河南商丘人。官至吏部尚书。抚吴时曾修葺沧浪亭。著有《西陂类稿》等。“共知”句:化用“沧浪之水”辞意,表现心清如水的志趣。“安见”句:化自“濠梁观鱼”典故。《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惠施)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a
至于此联~~~~典故可以自行学习。

作品无非 是化用了沧浪亭的典故,还有庄子与梁惠王游于濠梁之上的句子。

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操而已。

但是作者化用典故的手法,非常值得学习。很灵动不生涩。反用前人文字如同己出,上下联用以两个不同典故,其实是不同境界的典故,却还无违和之感。

此非平常作手可以为之。
4、滕王阁 前 人
依然极浦遥天,想见阁中帝子;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简注]滕王阁:在江西南昌市沿江路赣江边,是唐代的建筑物,历时1300余年,重修重建28次之多,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极浦:指江水浩渺无际,浦,水滨。遥天:遥远的天边波光相连。“天”,有的本子作“山”。阁中帝子:指唐高祖李渊之子元婴。元婴封为滕王,督洪都营建此阁,故名滕王阁。《滕王阁序》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安得”二句: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洪都(今南昌)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阁成,阎公定于九月九日重阳节,于阁上大宴宾客,饮酒赋诗。事前命他的女婿作一篇序文,欲在席间炫耀其婿的才华。当时王勃省亲过洪州,也出席了宴会。听到阎公命大家作一篇序文,王勃竟不谦让,立成一序。阎伯屿很不高兴,命人看王勃下笔,如有佳句,即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阎公不禁叹赏道:“此天才也。”于是尽欢而散。据说,九月八日,王勃省父到马当山,距南昌尚有七百里。夜里,王勃梦见水神相告阎都督宴客之事,并答应他愿“助风一帆”。第二天一早,果然抵达南昌,刚好赶上滕王阁宴会,遂有了这名传千古的《滕王阁序》。江上才人:指王勃。联语化自《滕王阁序》,但于抚今追昔中,抒发了思古之幽情,景物依然,才人难得,又使作者生发叹惋之情怀。 同一个作者。同样是化用前人句子。

这是化用王勃滕王阁序的句子。
但是这幅对联的艺术趣味的蕴藉,去上联远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1 小时
主题
78

2031

帖子

15

精华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6937
经验
731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97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0-12
26
 楼主| 发表于 2016-4-4 21:09 | 只看该作者
黄鹤楼 前 人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这里明确和大家说明一个技法:
不论今古,不论诗词歌赋楹联,在对应的位置上,几乎没有一个优秀作品会采用两个问句的形式来对仗。
两个问句是很泄气的。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这个问号~~~是网络版本上的。有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1 小时
主题
78

2031

帖子

15

精华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6937
经验
731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97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0-12
27
 楼主| 发表于 2016-4-4 21:23 | 只看该作者
气度格调,这些与各人人生感悟处世哲学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风格流派,这些与各人艺术底蕴审美角度有关,也不可强求。那么我们能学习的,就只有 手段,技法,所以我讲清联的时候,会随时注意机巧技法的讲述。大家可以注意。
所以我讲清联的时候,会随时注意机巧技法的讲述。大家可以注意。
其实对联的切入很简单。

忆古怀今而已。上下联分别化用前人诗句入联。

这里面要看到,同样是化用诗句,此联能够把前人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变成对联的语言。化用之后的句子,放在句子里很和谐,没有生涩别扭的感觉。

起句用一句问句切入~~很轻松就把作品带入 崔颢黄鹤楼的诗意里面。以至于读者看来,没有时空的淹隔之感。让自己完全融入到前人的诗意当中。后一句,今日白云尚在,用了一个肯定的句子。复制来的作品上面是一个问号,这是错误的。 这里明确和大家说明一个技法:
不论今古,不论诗词歌赋楹联,在对应的位置上,几乎没有一个优秀作品会采用两个问句的形式来对仗。
两个问句是很泄气的。这一个句子,轻松随意之中,就把视角拉回到现实中来~~

白云尚在,那么人呢?

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看到没有~~这里才是问句~~。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问句~虚写。     陈述句 实写。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陈述句,实写。  问句,虚写。

看明白虚实的对应没有?这幅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把忆古怀今。融合起来写。

上联用忆古~~~来引出现实。
下联用现实~~~来引出怀古。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657的句式,挥洒自如。节奏也很灵动,不局限于律句。
节奏的变化尤其能营造出对联的味道来
题安宁温泉 张 英
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
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

这是一个很平常的对联。
说平常是因为,有关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对联,依稀记得很多。算是被前人用滥了的句子。
宠辱不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
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

前一个对联,节奏句子味道,也很漂亮。只是对比下一联,起句有些主观的味道,不够自然。
而下联,就没有主观述说,单纯靠读者感悟。

不好比较高下。总之是两种味道。

可以注意一下后一个对联的前后关联照应。

由鸟~~~而写到云
由山~~~而写到花

算是一个小的 技法吧。
陶然亭 沈朝初
慧眼光中,开半亩红莲碧沼;
烟花象外,坐一堂白月清风。

此联对仗尤其可取。大家可以自行感悟。

题署联。陶然亭。要让人感受到陶然的状态,又不说破陶然。

作者采用了虚实相间的手法。开半亩红莲碧沼;

这是写实。真实的写景~~~~那么 慧眼光中呢,这就有一点唯心的写法。运用了佛家术语。隐约中有了一点提点点化的味道。烟花象外,坐一堂白月清风。

古人言,明月清风今有价,白壁佳人古无双。

其实是用 明月清风来点出 文人风流雅集之所在。

起句 烟花象外,顿时就将这个亭子,与众不同起来~~~与外界隔绝起来。自成一体。云山阁 贺君召
供桑梓讴吟,几处亭台成小筑;
快春秋游览,一隅丘壑是新开。

一处新修的亭子。
起句从功用切入。是给家乡父老造的一个园林。
次句继续说明园林的规模。不是很大~~几处亭台而已。
两句话做了基本介绍。那么既然是游览的~~~下联自然写到游览~

起句写春秋游览~~结句呢~着重写了新开的景点 。

井然有序的一个对联。

当然~里面的丘壑,隐约有双关的味道,在于各人感悟了。韩愈祠 彭定球
进学解成,闲官一席曾三仕;
起衰力任,钜制千秋本六经。

韩愈祠的对联

那么韩愈,可以写的就太多了~~此联选取角度,事实上,之古代对文人评价的基本路数

立功
立言

或者说,上联写 做官,下联写治学。
又或者说,上联写政治成就,下联写学术成就。上联起句,用韩愈在国子监做博士时候的进学解切入

似乎也预示了韩愈的一生与教化是分不开的。

所谓闲官~学官。教育部长???之类吧。古代是没有实权的官职。

三仕,写到韩愈一生的起落坎坷。
起衰力任

至于只一句,那是写韩愈的必有之意。 文起八代之衰嘛。
钜制千秋本六经。

本六经,是一个很高的评语。表面是说,韩愈的学术是儒家直系而来。其实是说,韩愈的孔夫子的继承人了。
那么这个对联,用语典实。惜字如金。对仗精巧,格调雍容得体立论不偏不倚。

确实是大家手笔。气象非凡。
海云居联 许贺来
花因好客常含笑;
鸟亦骄人似解吟。

此联无它~~~得活泼之趣。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想象巧妙,用笔轻盈。
古藤书屋 倪国琏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此亦清新精妙,富于诗意。
对仗精巧绝伦,造语自然而不做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2-18 07:59 , Processed in 0.0743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