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联都试部甲科殿试试题 [高级班]卷
(代联都学堂第一期高级班入学试题):
说明:
1,古今音和繁简体字同联不混用。今音请注明,未注明者按平水韵论(包括试卷题目)。
2,考生答卷用email发送给潇湘妃子邮箱2183739@163.com ,编号匿名后给评委评判。
3,答卷时间:11月1日0:00开始,12月1日24:00结束。
4, 凡欲报名参加学堂高级班者请在卷面右上角[ ]内写明[高级班]字样.
一,应对:(每对句15分)
1,[出句]暖透寒窗,春风悯我攻书苦;(求下联)
[对句]香盈陋室,兰气怡人落墨清。
2,[出句]集贤兴业,和政惠民,百色祥云飘万载;(求下联)
[对句]正德建文,贞观拱化,大同调露泽中华。
注:对句正德、建文、贞观、拱化、大同、调露皆历代年号(见于http://post.baidu.com/f?kz=103706792)中华,借用现有国号。化,教化;调,和也;《说文解字》。贞观,言国家兴旺的美好景象。
二,自撰联(单边11~25字,主题:颂和谐):(30分)
危楼高百尺,能俯仰,续题毛邓篇章,万里江山,将遣春风吹绿透;
往事越千年,再筹谋,成就舜尧事业,大同世界,重调锦瑟祝和谐。
注:首分句用集句。危楼,借用高屋建瓴之说,言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也。当然不是要拆掉的危楼啦:)
三,评论(小论文,题目自拟,40分):
联律漫说
要讲联律,有必要看看对联的形成和发展。通常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骈体文赋,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对联的发展,一直附丽于诗词;所以,联律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诗词格律的烙印。古人学习诗词,都以对课作为基本的训练方式,这种方式,无疑也促进了对联的发展和普及。流传至今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联句,都是在私塾对课这块对联沃土中滋生的。直至今天,五七言的对联还是沿袭了律诗的格律要求。同样讲究平仄交替,平仄对立,避犯孤平,不能三平尾或三仄尾等规则,同样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探讨联与律的统一性,其实和探讨格律诗的律与内容的统一性是一个道理。律是对联与诗表达的一种形式,形式是要服务于内容的。就象人的精神要依附于肉体一样。内容这个躯体是前提,但是,如果没有了精神,人之是否仍为人,却是值得怀疑了。所以,联与律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强行用其中一部分去攻击另一部分,就是周伯通的“双手互搏”之术,相信伤害的是对联的本身了。
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当然是不等同于诗词的,联律同样不能等同诗词格律。特别是到了明清的鼎盛时期,对联吸收了诗词曲赋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有益营养,比如用领字,嵌字,化用俚语口语,甚至运用歇后语、谜语之类的表现方法等。总之,这个时候,对联这个少女她已经出落得骨肉均停,楚楚动人了。我们今天沿袭的联律,基本也是从这个时期已经确立起来的。
其实,任务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说到这里,我们不妨用几个例子来看看对联的格律的基本特征,以及联律是怎样的变化和发展的。
例一: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朱熹题漳州芝山书院
本联的平仄排列是这样的:
仄仄平仄仄平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