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号,挂剑典故,季子挂剑
这个故事,也许最能表达中国古人对于友情的理解。江苏徐州的“挂剑台”就是这个故事的见证。历史跃千年,“挂剑台”建而毁,毁而建,但它永远是友情与仁义的丰碑。
季子,名叫“札”,为春秋时代吴国国君寿梦的小儿子。
“挂剑”的故事,发生在吴王余祭四年春天。季札奉命出使鲁国,接着又访问郑国、卫国、晋国。途中,路过徐国,受到徐国国君的热情招待。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吴太伯世家》和刘向所著的《新序》当中,都对这次外交活动有所记录。据记载,季札带宝剑经过徐国,徐国的国君看到这口宝剑,他嘴上虽然没说,可脸上的表情却显示着很想得到这口剑。季札因为还要佩戴宝剑出使中原各国,所以没将宝剑献给徐君,但心里已经决定,回程时一定将宝剑献给徐君。当年秋天出使各国后,季札又路过徐国,而徐君已经去世,埋葬在徐国都城的郊外。可是,季札还是要解下宝剑赠给徐国的嗣君。随从急忙劝阻:“此剑乃吴国之宝,不可以赠人。”季札回答说:“当日路过,徐君观剑,口虽不言,脸上的表情却显示着爱剑之意。那时,我已决定回来再献。如今他故去了,我不献剑,即是欺骗自己,为一口剑而自欺,正直的人不为。”于是季札把剑挂在徐君墓地的树上,行礼之后,便踏上归国之路。
中国有句俗语:“人在人情在,人不在断往来。”季札的行为,表现了对友情的坚定,一诺千金,生死不逾。何况,这许诺还没有付诸言语,变成契约呢!
“挂剑”这件事过了三十年以后,因为看不惯侄子们争权内讧,季札去了现在的江苏常州,古时称延陵,由此,得了“延陵季子”的称呼,并终身不再回吴国都城。
徐国人非常赞赏季札的行为,就来歌唱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最让人追怀的,还是他的挂剑酬友。唐代诗人杜甫在《哭李尚书》一诗中有这样两句:“欲留挂徐剑,犹回忆戴船。”宋代诗人黄庭坚《李濠州挽词》咏也有两句:“挂剑自知吾已许,脱骖不为涕无从。”由此,可以证明“季子挂剑”的文化影响。
青山依然在,几度夕阳红。现在徐州云龙山下,徐君墓、挂剑台又修缮一新了。这说明,如今人们对情,对意;对诚实,对诚信的一种珍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3 15:10:5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