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惧八十岁学吹鼓之讥,我痴研律诗之兴十年不改,今已花甲重逢,终于有大量拙作在全国各地发表,
并有幸加入中华诗词学会,亦堪自慰一二.积我治诗体会,深悉学问贵在精思,务求有得于心,"尽信书
不如无书".兹以我国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若干古诗词为例,聊述己见,以博一粲.
杜牧<山行>诗云:"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的导读
辞典解释第三句说:"我停下车子来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深秋傍晚的枫林,要好好欣赏一番."并谓:
坐,zuo,这里当"因为"讲.杜牧是公元852年逝世的,迄今已一千多年了,上述解释依然是众口一词,不
少古哲今贤都因循此说.然而一经细嚼,疑点顿生.既然是"远上寒山",且直至"白云生处",这"车子"真
会飞上去吗?由知,这"车"字值得深究.事情常常是这样,超出常规思路,问题便豁然开朗.不往"车
子"方面想,则"车"字只能是一种借代.由此我想到了成语"安步当车".杜牧在<山行>诗中显然已
把"车"作为"慢步"的直接借代了.这种借代,不但在当时是约定俗成,而且也是七绝平仄格律的要求.
在我看来,此诗中的"停车",即指停下缓行的脚步不再向前走.由其后的"坐"字可悉,这"停车"的目的
当然是有待席地而坐,静观秋山丽色,享受大自然所赋予的无穷乐趣啰.这"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枫林
晚景,正是这秋山丽色的一角,值得我们驻脚观赏,从中取乐.<段注说文解字>云:"坐,引申为席地而
坐."由此我想到:此诗中"坐"字的第一义便是席地而坐.全诗四句,其思路大致是:山高路远,曲径通幽,
驻脚观景,美不胜收.由此不难想到:"停车坐"是一个整体行动,无非是出自对枫林晚景的眷爱.至于诗
人"停车坐"之后,究竟是独酌独吟.独赏风景呢,还是与人共酌共吟.共赏风景呢,这类留下了一片非常
空旷的想象空间,任我们思维的野马去纵情驰骋.<段注说文解字>又云:"坐,止也.""坐爱",爱止于此,
这不是执著的眷爱么?由此我想到:杜牧用的这个"坐"字,有双关含义.从"停车坐"的角度看,坐指席地
而坐;从"坐爱枫林晚"的角度讲,坐指眷爱到执著的程度,爱止于此,这种用法初次用之倒也别致.由
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杜牧先生作诗技巧的高明,一字双关,因果內蕴.由此还不难进一步推知:在"停车
坐"与"坐爱枫林晚"之间的确有某种因果关系,省略了"是因为"这三个字.之所以"停车坐",是因为"坐
爱枫林晚".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此诗中"坐"即"因为",其实这种看法似是而非.解释:坐罪寻卒,乃(因)坐罪(而)寻卒,有省略语,因为承受这牵连之罪而不久即死去. 也许有人会搬出中国社
会科学院编的<现代汉语词典>来驳我,说专家们都这样解释.但从学术平等的角度讲,专家们和我也
是"兄弟仔".我虽敬重权威,却从不迷信之.事实上,该词典示例中的"坐此解职",应解作"因坐此而解
职",即"因为承受了这份罪责而被解除职务",其前依然省略了"因为"二字,"坐"在这里有承受.承担.承
负之意.这种省略,体现了古人造语的精炼.而"因此解职",则应解作"因为这个原因被解除职务."从古
代司空见惯的"坐此解职",演进到现在家喻户晓的"因此解职",二者之间依然同中有异,存在那么一
点点极其微小的差别.对于这一微小差别,恐怕是编此词典的专家们云出无心,有所疏忽了.由此可
悉:古今中华文化中,有不少大家熟视无睹的东西,甚至是经权威们盖棺论定的东西,也可能有重新审
视的必要.惟有这种实事求是的批评精神,才能真正揭示中华文库的丰富內蕴,为振兴中华文化作出
切切实实的奉献.
又如陆游<示儿>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对"乃
翁"二字,某些导读磁典解释为:乃,你的;翁,父亲.这亦纯属似是而非的误导."翁",只不过是泛指老年
人,怎么能肯定"翁"即父亲呢?事实上,古今中外的绝大多数男人是二十多岁时当父亲,这怎么"翁"得
起来呢?并且,若陆游真的以我是"你的父亲"这样严肃的口气示儿,此诗水准未免太低,什么幽默感也
失掉了.我以为:"乃"指"这个",此诗中特指"我这个";"翁",即"老头子"."乃翁",应解作"我这个老头
子"."家祭毋忘告乃翁",其意无非是:孩子呀,请你在将来举行家祭仪式时,别忘了把"王师北定中
原"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及时告诉我这个老头子,让我在冥域亦深感欣慰.我以为只有这样去理解,此
诗才显得生动.自然.贴切,而又不乏幽默之趣.
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虽词的格律直至宋朝才臻完备,然近体诗早在初唐便已定格.此诗立意不错,但"客舍"与"劝君"明
显失粘,这对大诗人王维来说,当然是偶然失误;然而,元二性格或许平和,未敢冲?scrip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