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583
在线时间196 小时
主题91
记录0
管理员
经验1104 点
威望1 点
金钱2271 ¥
在线时间196 小时
主题91
管理员
- UID
- 19741
- 经验
- 1104 点
- 威望
- 1 点
- 在线时间
- 196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12-20
|
汉武社区 » 有意作对 » 也评2011春晚征联 返回列表 发帖
一剑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一剑 当前离线
帖子4728 精华26 学分0 分 汉币3668 元 帖分7032 点 阅读权限160 .
常任顾问
帖子4728 精华26 学分0 分 汉币3668 元 帖分7032 点 阅读权限160 . 楼主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T 发表于 3 天前 19:35 | 只看该作者 [活动] 也评2011春晚征联
2011年春晚征联刚一揭晓,网络上顿时争议四起。我个人认为,获奖作品并不象许多网友说的那样一无是处,而是各闪其光,有着明显的亮点;当然,也不可否认地存在一些瑕疵甚至硬伤。下面针对各组出对句具体谈谈个人看法,有啥说啥。
一 出句: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
对句:一百八声钟响,一呼百应八方和
赏析:
先说出句。联语用“五十六朵花开”比喻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繁荣昌盛,用“五色十光”道出五十六个民族特色各异、千姿百态的民族风貌,“六合春”三字不仅应合“春”的主题,更能烘托出和谐气象;五、十、六三个数字有序地重复出现,又为出句平添了无穷的趣味和机巧色彩,总之,这个出句从整体上来说颇具匠心、非常优秀。我的疑问在于,“五光十色”明明比“五色十光”通俗顺口得多,为什么非要舍前取后呢?是了,是为了让联句适用于古音(“合”为古仄),可联句为什么非要依循古音而不能依循今音呢?难道依循今音就显得出句者不专业了吗?声律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读起来抑扬顿挫吗?可今天的人们有几个是操着古音说话的?他们如何能从古音中感知声韵之美呢?就算用古音来读联,出句开口四字连仄(“十”为古仄),也毫无颂读美感可言。(题外话---诗联之中,对古音运用的尊崇有实际意义吗?我怀疑!说白了,这就等于人为地为楹联的普及设置了一个门槛,让一般人进不来,好站在门外仰望你)---扯远了,我想最起码,不应该以舍弃流畅为代价来刻意地遵循古音,更不应该在这种面向全国老百姓的征联活动中,用古音来设置门槛。
再说对句,整体而言立意绝佳,“钟声”不但十分切合“春节”这个大主题,还有“唤起憧憬”的深刻寓意,“一呼百应八方和”传达出的“和谐”讯息更是不言而喻;更难得的是,“一呼百应”和“八方和”自然浑成,毫无刻意应对“数字”、“重字”机关的痕迹。问题出在“一百八声”,这似乎不很符合正常说话的习惯---“我送你九百九朵玫瑰”,“这次春晚征联优秀作品有二百五个”---太不自然了;另外,通常新年的钟声应该是二十四响,那多出来的“一百五十六声”该作何解释呢?假如指的不是新年钟声,那对句的寓意可就大打折扣了!听网友说,寺院里的新年钟声是一百零八声,可“一百八声”,应该理解为“一百八十声”还是“一百零八声”呢?呵呵,无论怎样说,这“一百八声”是个明显的瑕疵。
二 出句:《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
对句:《普天乐》《春晚》,《丰年瑞》《玉腊梅枝》
赏析:出句无懈可击,说说对句。大多数网友的质疑是针对下联后句,认为其节奏不合、词性不工,其实,下联应该这样断句:丰年/瑞/玉腊梅枝,这里的“瑞”字,本来有名词“征兆”的涵意,作者可能是无奈之间想将其“名词动用”,来替代动词“预兆着”,问题在于,这次“动用”有些牵强和别扭,不能不说是一大瑕疵;另一个质疑是“意类”应对问题,上联的几个关键词都是著作名称,下联若皆以著作名称应对,当然天衣无缝;若是退而求其次,统一以“词牌名”应对,也不失为和谐之对,但说不过去的是“春晚”二字,虽然也能打个书名号,但毕竟是个节目名称,这就显得不是很协调了。当然,对句也有个很大的亮点:它的每个关键词都散发着吉祥、欢快的“年味”,整体立意十分切合“春节欢庆”这个大主题。我想,这是它能够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
三 出句:虎步腾空去,悄然兔耳听春步
对句:鸿篇任我裁,灿矣龙章续锦篇
赏析:
我对这个出句中的“重字”不以为然:如果说“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和“春晚迎春春不晚”中的重字增添了联语的趣味性和机巧性,这个出句中“步”字的重复,则除了给人留下语汇贫乏的印象之外,显得毫无意义。这种毫无意义的重复是完全可以轻松避免的,不知道出句者当初是如何想的。好在,“兔耳听春步”的比喻十分传神,被春晚选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对句里让人头疼的是“灿矣”,首先是这个词生造的痕迹太重,给人的感觉很生硬。这也罢了,关键是“矣”字的准确性令人质疑:“灿矣”,作者分明的想表达“灿烂啊”,但这只能是一厢情愿。单独的“矣”,一般用在文言文句尾作助词,用法同现代语中的“了”,表示“前面的事已经发生过了”,相当于英语中的“完成式”,比如:多乎哉,不多矣;矣只有与“哉”相结合时,才能单纯表示感叹,比如,毒矣哉;大矣哉,这时候,“矣哉”合起来才相当于“哉”、“也”等感叹词。不过话说又回来,从下联句意的笔锋一转、异军突起来看,作者的楹联功底还是十分深厚的,值得一赞。至于“鸿对虎”、“龙对兔”这些“小机关”的应对,这对于一位成熟的联者来说应该属于小技巧,就不大夸特夸了。
四 出句: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
对句:千秋民作本,多俯首听听
赏析:出句以古之警句结合现代口语,正符合时下“混搭”风潮,可谓别具风味且发人深省---不折不扣的佳句。
初看对句时,被其大义凛然、深得民心的话语所折服,然细读两遍之后,分别发现两处让人不舒服:1前句的内部结构不合,“孝”与“百善”是从属关系,而“民”与“秋”则毫无瓜葛,---这虽然不必过于拘泥,但毕竟影响到楹联的对称美,当然啦,只是感官上的不舒服,相对于整体立意来说,这种形式上的小问题毕竟显得鸡毛蒜皮。我还是主张,宁可对称感不够完美,也绝不能为追求对称而不顾整体立意,假如对成“一家爹最大,多俯首听听”,那才真是楹联的杯具。2 语言逻辑不够严谨。按照正常的语言逻辑,对于连续说出的两句话,假如都隐含了主语,应该被默认为具有同一个逻辑主语,针对同一个主体,这是语言的潜规则。“常回家看看”,显然是针对所有为人子女者泛泛而言的,具有普遍性;多俯首听听,从俯首的姿态就可看出,只是针对一个特定的阶层而言,两句隐含了主语的话,并未针对同一个主体,逻辑主语不告而换,所以说语言逻辑不严密。
五 出句:春晚迎春春不晚
对句:岁寒守岁岁无寒
出句字数虽少,但很完美:联语内涵不但意味深长,而且应时应景,作为春晚征联实在是合适不过;表现手法出色,“春晚”与“春不晚”相互拧着劲,产生了无穷的张力。
对句也很完美,“岁寒”与“岁无寒”的表现手法与出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立意与出句不远不近,关联度恰到好处;机关应对自然、浑成,毫无刻意而为的痕迹。有网友质疑:对句句尾的“寒”为名词,没有象“晚”字那样由名词“变异”为形容词,其实不然,对句句尾的“寒”字在这里是形容词---之所以有这样的误会,估计是因为该网友错解了“无”字,无字在此处的意思是“不”,而非“没有”,比如:无生帝王家。至于第一个“晚”字,与“春”共同构成固定词组“春晚”,实无拆开来单独应对词性之必要。总之,五组出对句中个人最看好这一组。
应征稿件据说多达二十多万份,而春晚征联的截止日为正月初十,揭晓日为正月十五,抛去最后的整理时间,真正留给评委的时间最多只有四天,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评审这么多的稿件,实在不易,有所疏忽也在所难免。更何况,文学作品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楹联审美观各不相同,认可也罢,不认可也罢,大家不妨当作一次娱乐活动就好,千万不必过于较真。---带着宽容的笑意向获奖者致贺吧。
http://027bbs.org/thread-47201-1-1.html
以下为本文转引到“对联吧”后的跟帖:
楼上说的有些有道理,但有些说的也不对。
《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
《普天乐》《春晚》,《丰年瑞》《玉腊梅枝》
《出句无懈可击,说说对句。大多数网友的质疑是针对下联后句,认为其节奏不合、词性不工,其实,下联应该这样断句:丰年/瑞/玉腊梅枝,这里的“瑞”字,本来有名词“征兆”的涵意,作者可能是无奈之间想将其“名词动用”,来替代动词“预兆着”》
————这个联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病句联。大多数网友的质疑认为词性不工,网友的思维是没错的:我们看一见上联无论后面的《荷塘月色》是做宾语还是做状语,“思”在后一句子里是承担着有宾谓语(如果《荷塘月色》承担状语时,在、、、、注:“之下”这里可省略,“思”还是有宾谓语,无非是省略了宾语)的角色,但无论如何,“瑞"字不能承担这个角色,这是一起严重的病语事件。是自新文化运动近九十年以来,是在国家大型出版或发言当中最大的一起病语事件!
嘿嘿,大家千万别上当,楼顶那篇评论的作者一剑,其实本来就是楹联学会的人,他这篇评论明贬实褒,字里行间都在为楹联学会开拓罪责,明摆着是楹联学会的托!我甚至怀疑,这次乱评联有他的份。不信你们看这个,评委会里的那个名单,说明了一个问题,他们这些人本来就穿着一条裤子!我们再不要受这帮人的愚弄了!
二 出句:《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
对句:《普天乐》《春晚》,《丰年瑞》《玉腊梅枝》
三 出句:虎步腾空去,悄然兔耳听春步
对句:鸿篇任我裁,灿矣龙章续锦篇
非常认同一楼的意见。
二、三这两个对句,实在是达不到最基本的对联标准,更难称得上是佳句,能够获奖令人惊异!
我对这次评选的公正性表示怀疑!50万条应征对联,评委是否都过目一遍让人怀疑!是不是只有楹联学会背景的人士才有可能获奖?
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
千秋民作本,多俯首听听
我至今几天来,也想不明白“秋”“民”与“善”“孝”有什么关联?
更想不明白的是“千秋民作本”与“多俯首听听”的真正妙机之关联处,
这句话似乎在告诫人们:“政策制定的人”应当把“民”作为根本,多听听群众的意见?
那么推理下来就是当民的“百姓“懂“孝”,则官都不懂孝?(请注意:我这里用的是问号。)多听听“民”是如何孝?
晕,这风牛马不相及的上下联放在一起,逻辑上真混乱!
这世上的真理或许有千句,万句。
那么随意把这些几句真理放在一起,就成为了佳联?恐怕人的思维不是那么简单的吧!?
我不相信谁家可以帖这付佳联到门口,或者是哪怕是帖到自己的“心口上”用于自勉?
————除非这个人脑子有问题。
很简单,
“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
千秋民作本,多俯首听听"上下联之说话者的主体根本不是一类的范畴。
很明显,认为这个联“相当不错的人”都应当到医院查一下。评委也不例外
评委在这当中确实做了见不得人的事,其中猫腻多多!!!愚弄广大楹联爱好者,我们过年都没有过好,晚晚为这几幅对联熬夜到三五点钟,容易吗???楹联学会的这些人人对不起广大电视观众,对不起中央电视台春晚组委会对他们的信任!!!
我的应对联与春晚获奖对联,从意境,平仄,词性等各方面都可以比一比!请大家来评评。
第一联
获奖联: 一百八声钟响,一呼百应八方和;
我的应对: 千百万只鹤舞,千姿百态万般锦;
出联: 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
获奖联的不足:
1.“钟”对“花”,平声对平声,“钟声”在联中是个最关键的词,上联发生的一切都由它一出,对不好这联就废了,能像他们说的“勉强”一下吗?
2.“一呼百应”对“五色十光”,前者连用“呼”和“应”两个动词,组成的是顺接关系的短语,而后者的“色”和“光”是两个名词,组成的是并列短语,肯定对不起来。
3.“和”(hè)对“春”,动词对名词。
4.数字问题不谈,平仄可以从宽才对。
第二联
出联: 《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
获奖联: 《普天乐》《春晚》,《丰年瑞》《玉腊梅枝》。
我的应对:
1.《丽人行》《边城》,《春闺梦》《慈母情怀》。
2.《爱莲说》《夏感》,《风景谈》《驿路梨花》。
获奖联的不足:
1.“游子”指的是具体的人,“普天”范围太广,不太严密,最好用具体的人,如我用“丽人”就是这个道理。
2.“春晚”(平声 )对“乡愁”(平声);“瑞”对“思”,形容词对动词。
3.“玉/腊梅/枝”对“荷塘/月色”,节奏都对不起来,简直狗屁不通!但“专家”还要教大家怎么给“玉腊梅枝”断句,更是荒唐,不管怎么断怎么读,与“荷塘 月色”的读法不一致就不成!!!
第三联
出联: 虎步腾空去,悄然兔耳听春步;
获奖联: 鸿篇任我裁,灿矣龙章续锦篇。
我的应对: 1. 雷声动地来,妙矣莺歌和夏声。
2. 龙声跃水出,敏乎蛇信探夏声。
获奖联的不足:
“任我裁”对“腾空去”,显然词性不当;“鸿”对“虎”,形容词对名词;“灿”对“悄”,仄声对仄声。这么多毛病,还能得第一,气煞我也!
第四联
出联: 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
获奖联: 千秋民作本,多俯首听听。
我的应对: 三才人更重,应合力推推。
获奖联的不足:
1.出联的“善”和“孝”是从属关系,“孝”是“善”的其中之一, “秋”和“民”是什么关系呢?
2.“多”对“常”,平声对平声,也不当。
3.我的应对“人”是“三才”之一(天、地和人合称“三才”),是从属关系。“应”对“常”,仄声对平声。并且,在今天经济社会突飞猛进的时代,“人才”不应重视,不该合力推举出来吗?还有,从平仄、词性、意义来看,与出联完全相对,丝丝入扣,可能是评委说的“俗”了点吧。
可惜,面对50多万条应对联,评委们也挑花了眼,我们悲哀,你们杯具!!
9楼说的是事实,我看到了。悲剧,杯具啊!!!
愚弄广大楹联爱好者,楹联学会的这些人人对不起广大电视观众,对不起中央电视台春晚组委会对他们的信任!!!
我们过年都没有过好,晚晚为这几幅破对联熬夜到三五点钟,容易吗???
“李刚换太子”就是“狸猫换太子”,不打自招,不是托才有鬼叫!!!哈哈哈,那8楼的是另一个托,双簧演的太别扭。难怪会被骂“白痴”呢。
你们看见了很好啊,就是发给你们听你们看的,因你们有愧于广大楹联爱好者,你们才应该“千秋民作本,多俯首听听”大家的呼声!
要知道,楹联在中国大地上流传了两千对年,百姓喜闻乐见,不是你们发明的更不是你们专有的,不是语文老师给学生批改作文,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听,楹联爱好者会写也会评,最少是好是坏,是丑是美,还看得出来,还能评价一二。
你们这种做法,对学生也会产生误导。学生会拿这种节奏,声调不合拍的例子来驳斥老师把他们对联批错了的。(现在从小学到高中都有对联的考题,老师都在教他们怎么对,不知“专家”们知晓不知晓?)
说句公道话,我觉得一楼那篇评论的作者不象是托,这篇评论其实指出了每个获奖联的致命伤,只不过语气委婉一点而已,可能是因为作者不敢得罪他的楹联学会上司,要说是托,他也是广大应征者的托,而不是楹联学会的托。9楼的所谓证据根本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我想是大家都处在愤怒中,根本没有去细看全文,刚读到前面的客套话就气得跳起来了,读完就会发现,这个评论还是很有专业水准的,感谢刚刚老兄转来此帖,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25楼把我说成是托也无所谓。
再评第一联:
获奖联的硬伤在于一个钟声的“钟”字,平声!对不了“花”(平声)。这是个最关键的字,不能马虎。因为此联描叙的一切都由它引起,这一物象引出了像评委们所恭维那些的溢美之词。但我认为既然对不上“花”,所有的一切免谈!神马“180”或“108”声,神马“一呼百应”,神马“八方和”都是浮云!要获奖?免谈!!
再评第二联:
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
普天/乐/春晚,丰年/瑞/玉/腊梅/枝.
嘿嘿,把节奏一画就看出毛病来了。从上联看,“游子”发出“吟”这一行为动作,即“吟”应由人来支配,下联的“乐”由“普天”支配,确实勉强。神马“春晚”就别提了,马屁!“玉/腊梅/枝”既然像“专家”教读的那样,(注意:“专家”读的正确的!),就正好说明对不上“荷塘月色”啦?哈哈!打个比方说:一把闪闪发光的“专家”手中摆弄着的金钥匙,是开不了朱自清“荷塘月色”这锈迹斑斑的锁的,因为不配套!
我对的是这样: 《丽人行》《边城》,《春闺梦》《慈母情怀》。
解释:
1.《慈母情怀》,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篇目。(嘿嘿,为了对这破玩意儿,什么办法都想尽了,可他们这样不负责任,愚弄百姓,还大赞“千秋民作本,多俯首听听”。大家说,气人不气人?)
2.只有“边城”,可能平仄上有些问题。但的确找不了更适合的了。
再评第三联:
关键是“鸿篇”的“鸿”争议最大,是指鸟(鸿鹄)呢?还是“鸿篇巨著”之意。是指鸟来对“虎”,那虎有“步”,而鸟就没有“篇”,是指“鸿篇巨著”?那“鸿”就是一个形容词,对不上“虎”。其二,鸿篇、龙章、锦篇同指一物,为合掌。上联的虎步、兔耳、春步是三个物象,产生出许多美妙的意象,让人浮想联翩,很漂亮的出句。应征“佳联”貌似强大,挺吓人的,表面上意思极佳,把评委都忽悠了,实无多大来头,多大韵味。
楼主不懂不要装懂,大概是楹联学会派来的“托”吧!
(一)“五十六......”既然出句是古韵,就不能用“一百八”的现代韵来对,否则就是犯忌!
(二)第二联仅仅是“《春晚》”问题吗?“《普天乐》”、“《丰年瑞》”、“《玉腊梅枝》”、请问世上出过这几本书吗?是小说还是散文?现代还是古代?作者是谁?!子虚乌有的事,因为遭到网友炮轰就加上书名号来忽悠人,未免太可耻与搞笑了吧......?至于其它的就不必谈了,广大联友的眼睛是雪亮的,叫做“秃子头上的苍蝇———明摆的事”!!!
对句最高奖“普天乐春晚,丰年瑞玉蜡梅枝”是两个主语,两种意境。因为此句不能连成“普天丰年瑞玉蜡梅枝”,而出句可连成“游子静夜思荷塘月色”,是一个意境。"专家"评点对句为“一个意境”是想当然。,需要再三解释,国人还是不买账。因为对句前半是“春”的意境,后半是“冬”的意境。不能强迫人承认您说的春晚就一定是仍处严冬的春晚,就一定是雪花飘飘的春晚。因这个春晚是不能加书名号的。即使认定是CCTV的"春晚"也不完全是冬天,隔年春也是很多的。“玉腊”严格地说不是指雪花,而是指凝冰。此词牌出自“明窗玉蜡梅枝好,人情淡,物华浓”句。试想白雪皑皑能看到“物华浓”吗?只有残冬薄冰剔透,梅花怒放,才能有如此诗情画意!
6楼
2011春晚征联值得商榷的佳作奖
总觉得第一副对联的出句是阎肃老爷子现场将“五光十色”错读成“五色十光”,而将错就错了。因为第二副“思”字,在古音中可平可仄,联中当为平声;第四副“看”字,在古音中平,在今音中仄,此处必须仄声。五副对联标准一致才对。若真是“五光十色”,五副对联按今声全部合律,细标如下:
五十六朵花开,五光十色六合春。(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虎步腾空去,悄然兔耳听春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春晚迎春春不晚;(平仄平平平仄仄;)
如此第一联出句的声调混乱,也导致对后几联中今古音的无所适从。
现第一副下联出句变成“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就只有将“合”字按古音定为仄声了,声调变为“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前半句与“平仄杆”有悖。再看获佳作奖的江西潘一之先生的上联对句“一百八声钟响,一呼百应八方和”,声调为“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前三字上下联平仄完全一样,一病也!“八方”对“六合”,合掌,二病也!“和”与“春”词性相差甚大,三病也!仍能夺冠,只占意境一先。此联难度在前三个数字的处理,不能与下联重字,还要三个连起来是个数。
第二副佳作奖是江苏蒋东永先生的下联对句“普天乐春晚,丰年瑞玉腊梅枝”,词性平仄工稳。《普天乐》为元代曲牌名。《丰年瑞》词牌名,即《水龙吟》,《玉腊梅枝》词牌名,即《少年游》,皆不常使用,略嫌偏锋。《春晚》非文学作品名,病在不入类,只能理解为成功地运用了讨好春晚节目组动机。“瑞”字动用,也显牵强。再者用文学名类型单一,缺现代内容。本人对过数句,现择其二:“陈情表我爱,清波引芳草天涯”(《陈情表》西晋李密奏章名,《我爱》当代公木新诗名,《清波引》南宋姜夔词牌名,《芳草天涯》当代夏衍戏剧名);“阳台梦闺怨,长门赋山路梅花”(《阳台梦》唐末李存勖词牌名,《闺怨》唐王昌龄七绝诗名,《长门赋》西汉司马相如赋名,《山路梅花》北宋冯山七律诗名)。熟优熟劣,请联友运斤裁正。
第三副佳作奖是重庆张洪芹先生的下联对句“鸿篇任我裁,灿矣龙章续锦篇”,有气势,词性平仄工稳。“鸿篇”、“龙章”和“锦篇”三掌合一,意无递进,大病。本人所对“弦声迫丑停,急切琴心盼雁声”,应无败迹。
第四副佳作奖是江苏张修顺先生的下联对句“千秋民作本,多俯首听听”,此对为五联中最上乘,数字虽没有第一联难,也已不易。小瑕疵是“善”中含“孝”,“秋”不含“民”。
第五副佳作奖是山东官建国先生的下联对句“岁寒守岁岁无寒”,虽较前四联易对,但不失佳构。硬伤是“春晚”是个活动或曰事件,而“岁寒”不属。
本人亦曾积极应对,自慰是网上提交有误,未能获奖。评别人易,轮自己应对时也难,大概有吃不到葡萄的心底。
wcy196522
回复:30楼.春晚的征联,成为忽悠全国人民的东西。
wcy196522
回复:32楼.评价很好。中国的楹联协会的成员们,是谁做出的这个评奖。妈的逼,乱弹情。
wcy196522
中国几千年的好东西,落在一帮杂种的手里,变味了。搞**卵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