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近体格律的产生与历代的总结定型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424 小时
主题
63

217

帖子

3

精华

346

积分

联都会员

UID
10679
经验
34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2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19 09: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唐近体格律的产生与历代的总结定型
内容提要:
1、
押韵:依切韵,押平声韵、邻韵互押。

2、
平仄二元化,汉语双音节奏铿锵作重在第二字,平仄交替放在第二字。

3、
不避三仄尾三平尾(即后人口绝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4、
三字句的仄平仄,平仄平,为什么只剩仄平仄?

5、
理论初创者沈全期、宋之问诗举例。

6、
律诗禁忌:首创时只忌孤平,不避三仄三平。中唐后,只七律忌三仄尾。而五、七律则皆忌三平尾。

四言诗经之后,又有杂言自由诗风行两汉。至三国六朝,诗发展至五、七言句,三百年间,一首诗四句、八句为一个单位渐渐成型。其间更有沈约发现汉字音韵有四声,将四声用于诗中可得音韵之铿锵。至隋,诗人将四声定为平仄二元,诗之平仄律句渐渐形成。再至初唐,经沈全期、宋之问二人,用律句平仄之粘对,定性一种“近体诗”,固定为:句子五言七言,单位四句八句。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因近体诗有严格的规定,故又称为“格律诗”。
近体诗既然雏型于隋朝,它的平仄韵选字也严格地依隋《切韵》。“切韵”为193韵,中唐又增补为204韵。因分韵过细,以致于作诗用韵太窄,于是诗人们就发现有些韵部发音相近,称之为邻韵,于是就在选韵时进行“邻韵互押”。这邻韵互押后来上奏皇帝,批准可以用于试帖诗。到了宋末,就有多人将唐人的邻韵互押之韵合并,200多韵减至107韵,即所谓的“平水韵”。但字还是“切韵”的字,音还是“切韵”的音(切韵者,注音为两个汉字反切也),“平水韵”也就是“切韵”系统,后人用“平水韵”写的诗与唐诗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可以说,自唐至今,只要是用平水韵写诗,乃至近代用平水韵之邻韵(如一东二冬,三江七阳)再互押,也就是用词韵写诗,它也是跟唐诗基本一致的,可以接轨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写诗依旧韵历代不衰的原因。
现在再回过来谈四声二元化。根据沈约的四声,古人发现平声的声调,与上、去、入三声的声调差异最明显,于是就将平声定为平,上、去、入定为仄,使之成为二元,平仄分明。汉语双音词多,五言句为两个双音词加一个单音词,七言为三个双音词加一个单音词。而汉语双音词又是将第二个字为重音,于是2、4(6)字定为平仄相反,使之一个句子读起来铿锵有力。一句之间,双字平仄相反;双句之间,相对平仄相反。这就形成一句中平仄自对,一联两句中平仄相对。句与句中再有粘对,使之各联再平仄相对。这样,无论是绝句、律诗,它们的平仄粘对关系都是一样的。所以,无论是绝句律诗都称为近体诗或格律诗。
那么唐人发明的近体诗与后来的“律诗定体”有什么不同?这就要从近体诗句中,平仄只讲二、四、六字,一、三、五字则不论说起。这是一个规律。初唐诗只讲这个规律。我们用沈全期、宋之问的诗作证:
宋之问五律《有所思》:
君子事行役,再空芳岁期。美人旷遥伫,万里浮云思。园桃绽红艳,郊叶柔绿滋。坐看长夏晚,秋月生罗帷。
第一句:君子事行役,仄起仄收,可以只有一个平声字。笫三句:美人旷遥伫,仄平仄平仄,这说明上句(平)平仄平仄这种句子近体诗开创之时就有。第五句园桃绽红艳,仍是平平仄平仄,这又说明此种句式在律诗中可重复使用。第六句将叶字以入代平。第八句秋月生罗帷,说明不避三平尾(更可以三仄尾,这在其他五律中常见)。
沈全期七律《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一名《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落,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第七句“谁谓含愁独不见”,独不见,即三仄尾,可见七律也不避三仄。
可见,初唐格律诗,只避“孤平”(只限于平起平收句)一种,其他上句可以“仄平仄平仄”,下句可以三仄尾,三平尾。只是中唐以后,人们才发现,“仄平仄平仄”这句式必须前面两个平声字相连才合乎声律,为“平平仄平仄”;五律七律都禁止三平尾。七律上句还禁止三仄尾。
然而,中唐以后,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仄平仄平仄”、三仄尾、三平尾不好,有意避开,但并未形成理论,非避不可。特别是“仄平仄平仄”这种句式在杜甫诗中大量存在,似乎也没有人公开去反对。直到明朝,更有人正式提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绝用于作近体诗。只有到了清初,才有王仕祯、赵执信、董文涣正式提出律诗中的禁忌:
首先,是王士祯提出“律诗定体”,规定了律诗句式的规范。王士祯特别提出“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不得作“仄平仄仄平”。他说:“五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用平,断不可杂以仄声,以平平止有两字相连,不可令单也。”这时,还没有“孤平”说,如果把王士祯的话归纳一下,应该是“单平”说。
指出句式不能作“仄平仄仄仄”的,是赵执信。他说:“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两平也。”
至于“孤平”一说,则是董文涣提出来的。他是针对七言而说的:“仄仄仄平仄仄平”,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所以叫“孤平”。
可见,王士祯提出的“五律避‘单平’”,和董文涣提出的“七言避‘孤平’”是一样的。而“仄平仄平仄”,前面的“仄平”赵执信认为是“落调”。所以 “平平仄平仄”这种特殊句式不可作“仄平仄平仄”,否定了唐人的定式。
现在再来谈为什么会有“仄平仄”这种句式作为律句。上面介绍了汉语的双音词。汉语在五言、七言这种句子中,其句尾除了“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平”六种外,还有“仄平仄”,“平仄平”这两种。那么,在律诗中,为什么只剩“仄平仄”这种上句,而没有“平仄平”这种下句?这和平起平收句避孤平的规定有关。如果尾字为“平仄平”,那么前面只能出现平平,为“平平平仄平”(或仄平平仄平),不能出现与“平平仄平仄”相反的“仄仄平仄平”。所以,律诗中就没“仄仄平仄平”这种句式与“平平仄平仄”对应。
那么,近体诗的格律是越来越严了。但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这格律发展之严是自中唐之后就形成的,只是到清初才有王仕祯、赵执信、董文涣等加以文字总结,成为定式。所以,近体诗自唐创始以至如今,除了在押韵上有所放宽以外,其余没有什么变化。今人想既保持其平仄形式,只改变字音的平仄变化(以普通话重新定平仄),势必与历代诗词格格不入,因此以新代旧,则是很困难的。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ヮ彩| 六合投ヮ注| 网络赚钱去SO娱ヮ乐ヮ城:顶级信用ヮ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在线时间
2874 小时
主题
883

7864

帖子

8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诗词学堂

Rank: 10Rank: 10

UID
8846
经验
380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87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8-9
2
发表于 2010-4-23 21:40 | 只看该作者
金筑子老师辛苦了,已拜读“唐近体格律的产生与历代的总结定型”,学习!
名联欣赏

書存金石氣
室有蕙蘭香

蕙蘭有恨枝尤綠
桃李無言花自紅

赤壁泛舟七月既望
蘭亭修禊暮春之初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2-23 06:16 , Processed in 0.1013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