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13|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期一年级C组三讲作业提交处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296 小时
主题
105

655

帖子

0

精华

117

积分

禁止发言

UID
20657
经验
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9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3-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0 1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在线时间
1566 小时
主题
2

401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34821
经验
304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56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7-2
2
发表于 2011-7-21 19:58 | 只看该作者
{:5_103:} c13一人交作业,烦请老师评点
列出五首自己读过的唐诗三百首中的七律,并:
1.结合二讲三讲讲过的起句承句的注意点,去认真领会作者的起句承句,看有无和我们课堂所交流的知识相矛盾的地方。
2.大声的朗读出来,一首诗至少读三遍。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
4.说出每一首诗的立意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其一
《行经华阴》
作者:崔颢
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此诗立意精巧。通过描写华山的险峻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劝道人们不要追名逐利,抒发吊古感今的慨叹。起句用兴的手法“俯咸京”、“削不成”来暗寓大自然的创造胜过人类任何功业;承句进一步写景扩展,点出华山两个修行的好地方
“武帝祠”洞和“仙人掌”峰,用“云欲散”和“雨初晴”来暗示正是修行的好时候。与老师的讲义完全一致。首字5平3仄。
其二
《望蓟门》
作者: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此诗立意巧妙,情景交融。突出一个“望”字抒发思古之幽情而感慨今生。起句燕台一望,用典暗示燕国自
郭隗、乐毅一去后惨遭灭亡,触目惊心;那笳鼓喧嚣之处正是当年汉高祖身击臧荼之地,兴起手法。承句接起句且拓展开来,用积雪暗示万里寒光闪闪,三边城在曙色中军旗咧咧。一派沙场故地。首字4平4仄。
其三
《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作者: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此诗赋起扣题,立意清新自然,写登高所望,就此开怀。河上翁已去,关令尹不回,何必追慕先人,就近找个朋友开怀畅饮,陶然共醉菊花杯。起句扣题,写近景、高处;承句拓展,写远景。首字4平4仄。
其四
《送魏万之京》
作者:李颀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此诗立意巧妙,由景生情,引人入胜。离情别意,殷殷嘱托,跃然纸上。起句赋写游子出发,承句接起句借景抒情,以情入景,进一步拓展。与讲义有未涉及之处。首字6平2仄。
其五
《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立意宏大,怀古感今,忧国忧民。起句赋写而后半句感慨;承句接起句分写感慨的具体内容,发思古之幽情。首字3平5仄。
回答5:
七律承句的写法不管起句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要承接上句并有所拓展,而且要为写转句留有余地。如果是上景下情式,应该为转句抒情做好铺垫。注意写景抒情都不要太满,不然就写成绝句了。承句就好像应该是传球手。高超的传球手在任何时候都能接住任何队友传来的球而又巧妙地把球传出去。承句还要拓展内容铺垫情绪,在情景交融的写法时,更要注意不要重复,也不要写的太散。不管是写景抒情都要紧扣主题,为转句做好准备。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へ彩| 六合投へ注| 网络赚钱去SO娱へ乐へ城:顶级信用へ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42 小时
主题
0

73

帖子

0

精华

1458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34932
经验
28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7-6
3
发表于 2011-7-22 10:42 | 只看该作者
C18--净乐
三讲作业
一 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首联为起 总写去处,前分句是赋,点题,述望仙台的来历,后分句带兴,曙色开是晴日。颔联为承,分写高台之上可望到的景物。汉、此、二、且为仄,4/4。立意即为登高远望赋诗赠友,兼有奉迎夸赞刘明府。

二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首联兴起,颔联分述此地历史的变迁,带有感叹。凤、凤、晋、二 为仄,4/4。立意为借景抒情,怀古叹今。

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起句点题,前分句为赋,后分句为兴。说明了事件、地点。承句说因此事而引发出的行动,且有扩展。剑、漫、白、即是仄,4/4。立意为乱世飘零,治世归心似箭之情。

四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起句写景。承句写情,对远方兄弟的怀念,且哀叹自己的孤零。并有承上启下的意向。海、唯、未、跨为仄,4/4。立意为郊游野望并感叹人世沧桑,忧家忧国。

五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如何,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首联点题兴起,颔联承上,分述二友贬地的偏险以及自己的悲叹和叮嘱。八句首字驻、白、圣、暂为仄,4/4。立意是劝慰二友,暂且分别,会当有期。

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承句在诗中所承担的使命是承接、扩展。也就是说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往往是在起句写景或事的总括下明晰分述。但不要写得过满,应为转句留有余地。为转句做好铺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0 小时
主题
2

41

帖子

0

精华

72

积分

联都会员

Rank: 1

UID
34807
经验
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7-2
4
发表于 2011-7-24 20:25 | 只看该作者
老师好  请茶
  由于网络原因  上两次的课都没有上了:( 作业也没有做:'(
  现在我抄袭易仁大哥的作业,算是学习了一遍:P 【辜负了老师们的一片心意,罚读5首唐诗】


列出五首自己读过的唐诗三百首中的七律,并:
1.结合二讲三讲讲过的起句承句的注意点,去认真领会作者的起句承句,看有无和我们课堂所交流的知识相矛盾的地方。
2.大声的朗读出来,一首诗至少读三遍。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
4.说出每一首诗的立意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其一
《行经华阴》
作者:崔颢

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此诗立意精巧。通过描写华山的险峻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劝道人们不要追名逐利,抒发吊古感今的慨叹。起句用兴的手法“俯咸京”、“削不成”来暗寓大自然的创造胜过人类任何功业;承句进一步写景扩展,点出华山两个修行的好地方
“武帝祠”洞和“仙人掌”峰,用“云欲散”和“雨初晴”来暗示正是修行的好时候。与老师的讲义完全一致。首字5平3仄。



其二
《望蓟门》
作者: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此诗立意巧妙,情景交融。突出一个“望”字抒发思古之幽情而感慨今生。起句燕台一望,用典暗示燕国自
郭隗、乐毅一去后惨遭灭亡,触目惊心;那笳鼓喧嚣之处正是当年汉高祖身击臧荼之地,兴起手法。承句接起句且拓展开来,用积雪暗示万里寒光闪闪,三边城在曙色中军旗咧咧。一派沙场故地。首字4平4仄。

其三
《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作者: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此诗赋起扣题,立意清新自然,写登高所望,就此开怀。河上翁已去,关令尹不回,何必追慕先人,就近找个朋友开怀畅饮,陶然共醉菊花杯。起句扣题,写近景、高处;承句拓展,写远景。首字4平4仄。



其四
《送魏万之京》
作者:李颀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此诗立意巧妙,由景生情,引人入胜。离情别意,殷殷嘱托,跃然纸上。起句赋写游子出发,承句接起句借景抒情,以情入景,进一步拓展。与讲义有未涉及之处。首字6平2仄。


其五
《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立意宏大,怀古感今,忧国忧民。起句赋写而后半句感慨;承句接起句分写感慨的具体内容,发思古之幽情。首字3平5仄。

回答5:

七律承句的写法不管起句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要承接上句并有所拓展,而且要为写转句留有余地。如果是上景下情式,应该为转句抒情做好铺垫。注意写景抒情都不要太满,不然就写成绝句了。承句就好像应该是传球手。高超的传球手在任何时候都能接住任何队友传来的球而又巧妙地把球传出去。承句还要拓展内容铺垫情绪,在情景交融的写法时,更要注意不要重复,也不要写的太散。不管是写景抒情都要紧扣主题,为转句做好准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33 小时
主题
2

103

帖子

0

精华

317

积分

联都初级会员

Rank: 1

UID
35113
经验
-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3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7-20
5
发表于 2011-7-25 09:11 | 只看该作者
学号:C组01——小飞鱼

第1首: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符合起句承句的注意点。
起句:直接点题,交代了地点,情景交融。赋起。
承句:前分句承接起句,后分句补充,由起句的近景写至远景。
2.首字的平仄分配比:四平四仄
3.立意:此诗上半首情景交融,表达吊古之情;下半首通过写远处景象,由景生情,表达了诗人怀乡之愁。

第2首:
行经华府 崔颢
岧峣太华附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汗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学长生。
1.符合起句承句的注意点。
   起句:前句交代地理位置,后句递进写至华山。赋起。
   承句承接‘天外三峰’,由起句的大环境写到华山具体的景物。
转句思绪很跳跃,不符合起承转合的格式。
2.首字的平仄分配比:五平三仄
3.立意:此诗通过描写诗人途经华阴府所见,华山险峻,灵秀之景物,由景生情,合句反诘那些追逐名利的人,整首诗隐述了诗人归隐山林之意。

第3首:
赠阙下裴舍人 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1.符合起句承句的注意点。
   起句交代了时间(二月)、地点(皇城),赋起。
   承句中,‘长乐’、‘ 龙池’承接起句的‘紫禁’,进一步描写皇宫景致。
2.首字的平仄分配比:六平二仄
3.立意:此诗为作者进京城欲求官职,向裴舍人献诗,以期引荐之作。诗中上半首写景,通过描写皇宫园林的景色,来烘托裴舍人的身份和地位;下半首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恨。

第4首: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符合起句承句的注意点。
   起句直入主题,叙述久雨,烟火很难升起,做好饭菜送给村东耕地的人。赋起。
   承句承接起句中的‘东菑’,描写了田地间所见之恬淡、美好的景象。
2.首字的平仄分配比:四平四仄
3.立意:此诗描写雨后辋川庄的景物,表述了诗人归隐田间后与世无争的生活。

第5首:
利州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1.符合起句承句的注意点。
   起句交代了时间(日暮),地点(渡口)。兴起。
   承句承上,对江边的见闻展开叙述。
2.首字的平仄分配比:二平六仄
3.立意:此诗描写日暮渡口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欲效仿范蠡,忘却俗念,功成身退之意。

承句的要点总结:
要点1:紧扣主题。每一句都是为主题服务的,且不可偏离主题。承句亦如此。
要点2:前分句要承接起句,对起句做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要点3:后分句不仅要承接前分句,还要在前分句的基础上有所扩展和递进。从一个景物扩到另一个景物来,能从视角上有所转变。也可从视野上由进至远,或由远至近的转变。
要点4:后分句的功能是扩展,但是不能漫无边际的扩展。扩展是为了能和转句之间有个很好过渡,更自然、平滑的转到转句的描写上来,不能显得太突兀。
要点5:立意。不单只承句。
立意是一首诗的灵魂。写一首诗,首先要弄清楚自己所要写的主题是什么。这样就不会偏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4 小时
主题
51

148

帖子

0

精华

484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4766
经验
4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3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6-29
6
发表于 2011-7-25 15: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袖盈风 于 2011-7-25 20:10 编辑

C组小袖盈风

列出五首自己读过的唐诗三百首中的七律,并:
1.结合二讲三讲讲过的起句承句的注意点,去认真领会作者的起句承句,看有无和我们课堂所交流的知识相矛盾的地方。
2.大声的朗读出来,一首诗至少读三遍。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
4.说出每一首诗的立意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无题》
  作者: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起句从景开始,抒发了作者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是借喻,其中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成为千古佳句,没有用兴,赋起。把作者对心上人的思念描写的特别到位,意境很美,情景交融,首句5平3仄。



《无题·其二》
作者: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很喜欢这首诗,起句就很吸引人的,从细雨的荷塘边,到屋里的烧香,以及院子的井水旁,一步步,带你走入作者的思绪,标准的上景下情,最后一句最出彩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用兴的手法起句的,是首好诗,欣赏!首句5仄3平。




《客至》

作者: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离呼取尽余杯。


先看到的是景,沙鸥,花径到蓬门,然后说明客的到来,寂寞之中,佳客到来,景色描写秀美可爱,情景交融,写法细腻,用字精确,是兴起,首句4平4仄。



《春思》
作者: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这是一首描写春怨的,从新年的新气象开始,起句就点明了春的到来,盼望远在战场的丈夫,相隔千里,不能相见,情景交融,起句是赋起的,首句2平6仄。



《登高》
作者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就点明主题,从风开始,写到鸟,猿,落木,长江,用字准确,写的大气,是兴起,作者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由此而发的感慨,首句5平3仄。

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要点1:紧扣主题。每一句都是为主题服务的,且不可偏离主题。承句亦如此。
要点2:前分句要承接起句,对起句做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要点3:后分句不仅要承接前分句,还要在前分句的基础上有所扩展和递进。从一个景物扩到另一个景物来,能从视角上有所转变。也可从视野上由进至远,或由远至近的转变。
要点4:后分句的功能是扩展,但是不能漫无边际的扩展。扩展是为了能和转句之间有个很好过渡,更自然、平滑的转到转句的描写上来,不能显得太突兀。
要点5:立意。不单只承句。
立意是一首诗的灵魂。写一首诗,首先要弄清楚自己所要写的主题是什么。这样就不会偏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6 小时
主题
1

101

帖子

0

精华

416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5222
经验
41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3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7-24
7
发表于 2011-7-25 16: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醉卧云端 于 2011-7-25 19:41 编辑

C组05--醉卧云端
列出五首自己读过的唐诗三百首中的七律,并:
1.结合二讲三讲讲过的起句承句的注意点,去认真领会作者的起句承句,看有无和我们课堂所交流的知识相矛盾的地方。
2.大声的朗读出来,一首诗至少读三遍。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
4.说出每一首诗的立意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一、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蒥。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兴起,与讲义符合

3、首字平仄分配:4:4   平声:蒸、阴、山、松;
                             仄声:积、漠、野、海
4、写山庄雨后景象,叙述隐退后闲适生活。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二、赠郭给事  王维
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1、也是兴起,上景下情,承句在起句基础上扩展,与讲义相符
3、首字平仄分配:4:4    平声:桃、晨、强、将;
                              仄声:洞、禁、省、夕

4、符合酬和诗的特点:称赞对方,感慨自身,所以开头写郭的显达,以卧病解朝衣结束全诗。
三、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上景下情,符合我们的讲义内容
3、首字平仄分配:4:4  平声:  丞、三、出、长   
                    仄声:  锦、映、隔、两

4、设问引出主题,起句与承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转句与合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

四、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1、上景下情,起句总写,承句分写,符合讲义内容
3、首字平仄分配:4:4   平声:花、蓬、盘、樽
                    仄声:舍、但、肯、隔

4、表现有客到来的喜悦心情
五、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1、起句点题,承句扩展 由“望”而“想”。

3、首字平仄分配:4:4  平声: 西、南、天、惟   
                    仄声:海、未、跨、不
4、由望而想,忧国伤时,想起诸弟们流离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来就更见艰危,表现出一种沉痛的感情。


5、承句写法的注意点:承句紧密承接起句的景,在起句的基础上进行扩张、扩展,常用的处理技巧是起句总写,承句分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3 小时
主题
9

397

帖子

0

精华

9688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34801
经验
188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7-2
8
发表于 2011-7-25 17:04 | 只看该作者
作业:
列出五首自己读过的唐诗三百首中的七律,并:
1.结合二讲三讲讲过的起句承句的注意点,去认真领会作者的起句承句,看有无和我们课堂所交流的知识相矛盾的地方。
2.大声的朗读出来,一首诗至少读三遍。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
4.说出每一首诗的立意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一、《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2、首字分配:三平四仄
平声:吴、三、长              仄声:凤、晋、二、总
3、立意:李白虽然具有超脱尘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着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于是当他对历史与自然进行亲切的光顾之后,又把自己的眼睛转向现实政治。他极目远眺,试图从六朝的帝都放眼到当时的权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长安。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原因是“总为浮云能蔽日”,只好“长安不见使人愁”。于是,浮云悠悠,愁思无限,壮志难酬,哀怨如缕。

二、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诗从积雨写起。久雨后的辋川是很美丽的:空气潮湿,炊烟袅袅。农民在排除积水,家人正准备午饭。第三、四句写山庄自然景色:白鹭飞翔在雨后迷茫的水田上,浓浓的树荫里黄鹂鸟在婉转啼唱。积雨给水鸟带来了快乐,使鸣禽更觉凉快。第五、六句写诗人在山中的生活情景。全诗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新明净,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2、首字平仄分配:四平四仄。
平声:蒸、阴、山、松    仄声:积、漠、野、海
3、立意: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三、《咏怀古迹•其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1、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 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 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2、首字分配:四平四仄
平声:支、飘、词 、三             仄声:五、羯、庾、暮
3、立意:这五首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诗。作者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 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 至,极为倾倒。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1、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
2、首字平仄分配:二平六仄
平声:初、青                   仄声:剑、却、白、即、漫、便
3、立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此诗作于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五、《春雨》
作者: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1、这首诗是借助飘洒迷离的春雨,抒发怅念远方恋人的情绪。开头先点明时令,再 写旧地重寻之凄怆,继而写隔雨望楼,寻访落空之迷茫,终而只有相思相梦,缄札寄 情。一步紧逼一步,怅念之情恰似雨丝不绝如缕。诗的意境、感情、色调、气氛都是 十分清晰明丽,优美动人。“红楼隔雨”与“珠箔飘灯”二句,简直是一幅色彩明丽的图画。
2、首字平仄分配:三平五仄
平声:红、珠、残              仄声:怅、白、远、玉、万
3、立意: 这首诗是借助飘洒迷离的春雨,抒发怅念远方恋人的情绪。
六: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要点1:紧扣主题。每一句都是为主题服务的,且不可偏离主题。承句亦如此。
要点2:前分句要承接起句,对起句做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要点3:后分句不仅要承接前分句,还要在前分句的基础上有所扩展和递进。
要点4:后分句的功能是扩展,但是不能漫无边际的扩展。扩展是为了能和转句之间有个很好过渡,更自然、平滑的转到转句的描写上来,不能显得太突兀。
要点5:立意。不单只承句,立意是一首诗的灵魂。写一首诗,首先要弄清楚自己所要写的主题是什么。这样就不会偏题了
蕙质兰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3 小时
主题
9

397

帖子

0

精华

9688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34801
经验
188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7-2
9
发表于 2011-7-25 17:14 | 只看该作者
C组10--蕙质兰心
作业:
列出五首自己读过的唐诗三百首中的七律,并:
1.结合二讲三讲讲过的起句承句的注意点,去认真领会作者的起句承句,看有无和我们课堂所交流的知识相矛盾的地方。
2.大声的朗读出来,一首诗至少读三遍。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
4.说出每一首诗的立意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一、《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2、首字分配:三平四仄
平声:吴、三、长              仄声:凤、晋、二、总
3、立意:李白虽然具有超脱尘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着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于是当他对历史与自然进行亲切的光顾之后,又把自己的眼睛转向现实政治。他极目远眺,试图从六朝的帝都放眼到当时的权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长安。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原因是“总为浮云能蔽日”,只好“长安不见使人愁”。于是,浮云悠悠,愁思无限,壮志难酬,哀怨如缕。

二、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诗从积雨写起。久雨后的辋川是很美丽的:空气潮湿,炊烟袅袅。农民在排除积水,家人正准备午饭。第三、四句写山庄自然景色:白鹭飞翔在雨后迷茫的水田上,浓浓的树荫里黄鹂鸟在婉转啼唱。积雨给水鸟带来了快乐,使鸣禽更觉凉快。第五、六句写诗人在山中的生活情景。全诗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新明净,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2、首字平仄分配:四平四仄。
平声:蒸、阴、山、松    仄声:积、漠、野、海
3、立意: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三、《咏怀古迹•其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1、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 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 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2、首字分配:四平四仄
平声:支、飘、词 、三             仄声:五、羯、庾、暮
3、立意:这五首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诗。作者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 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 至,极为倾倒。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1、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
2、首字平仄分配:二平六仄
平声:初、青                   仄声:剑、却、白、即、漫、便
3、立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此诗作于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五、《春雨》
作者: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1、这首诗是借助飘洒迷离的春雨,抒发怅念远方恋人的情绪。开头先点明时令,再 写旧地重寻之凄怆,继而写隔雨望楼,寻访落空之迷茫,终而只有相思相梦,缄札寄 情。一步紧逼一步,怅念之情恰似雨丝不绝如缕。诗的意境、感情、色调、气氛都是 十分清晰明丽,优美动人。“红楼隔雨”与“珠箔飘灯”二句,简直是一幅色彩明丽的图画。
2、首字平仄分配:三平五仄
平声:红、珠、残              仄声:怅、白、远、玉、万
3、立意: 这首诗是借助飘洒迷离的春雨,抒发怅念远方恋人的情绪。

六: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要点1:紧扣主题。每一句都是为主题服务的,且不可偏离主题。承句亦如此。
要点2:前分句要承接起句,对起句做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要点3:后分句不仅要承接前分句,还要在前分句的基础上有所扩展和递进。
要点4:后分句的功能是扩展,但是不能漫无边际的扩展。扩展是为了能和转句之间有个很好过渡,更自然、平滑的转到转句的描写上来,不能显得太突兀。
要点5:立意。不单只承句,立意是一首诗的灵魂。写一首诗,首先要弄清楚自己所要写的主题是什么。这样就不会偏题了
呵呵,忘记写学号了———
蕙质兰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1 小时
主题
0

2

帖子

0

精华

14

积分

联都会员

Rank: 1

UID
34986
经验
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7-10
10
发表于 2011-7-25 17:27 | 只看该作者
C组12 云心冉冉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此时起句赋起,点名地点,并且从远景写出写出春水云幕。承句写周遭的早莺与乳燕,进一步扩展了春色。

2首字平仄分配为2:8
3立意:描绘了西湖初春的景,孕育着希望与期待。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1此诗起句描写远望诸景,承句由景及人,思念亲人,独自涕泪。

2首句平仄分配:4.;4
3立意:诗人跨马出郊感伤时局,怀念亲人。景物情感收放自如。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1起句赋起,交代事物,交代空间,承句承接起句,进一步写出了滕王阁无人游赏。
2首句平仄分配:4.4
3立意: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本诗赋起,后半句又运用了兴,承句进一步写景,“自”与“空”写出了祠堂的冷清。
2首句平仄分配3.;5
3立意:通过对武侯祠周围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崇敬的心情及深切的缅怀。而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更让诗人倍感惋惜。
登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起句承句由写景入手,上下衔接一气呵成。
2首句平仄比例4:4
3立意吊古怀乡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承句在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起句的延续和扩展,有连接着转句,是整首诗浑然一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6 小时
主题
287

622

帖子

1

精华

1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28920
经验
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8-15
11
发表于 2011-7-25 18:58 | 只看该作者
C16 --汔可小安
列出五首自己读过的唐诗三百首中的七律,并:
1.结合二讲三讲讲过的起句承句的注意点,去认真领会作者的起句承句,看有无和我们课堂所交流的知识相矛盾的地方。
2.大声的朗读出来,一首诗至少读三遍。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
4.说出每一首诗的立意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刘长卿
汀州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度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第一句是赋起,第二句用兴来渲染,给承句留下了空间,每一句都是独立的,可每句又是连贯的。于课堂上老师的讲的内容吻合。立意于伤贾谊被贬和即景,抒发自己旅途寂寞和伤自己被贬。首字的平仄分配是3:5。

寄阙下裴舍人  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起句交代了时间 地点和诗人眼里的春景。立意于平铺直叙,以十分美丽景色来陪衬裴舍人。后两联转自叙,叹自己怀才不遇,穷途之恨难禁,可捧日之心未改。首字平仄分配2:6.

同题仙游观 韩翃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清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也自有丹丘。
兴起起句,借风物凄清渲染仙游观远近景色,用砧声来点明汉宫秋声。用 静 幽 反应了诗人的思想的一个侧面。如心之安闲,处处皆仙境。首字平仄分配1:7.

总结承句写法的注意点:以上三首诗来看承句,承句是起句的延续,景的扩展,也是转句的情的铺垫。承句又是景独立篇,和起句又是一个整体。注意不可脱离起句,各说各的,需要照顾转句情的切入点。要注意承、转 自然,循序渐进,不可让转来的太突然。

怕时间来不及了,余下的以后补可以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27 小时
主题
2

44

帖子

0

精华

196

积分

联都会员

Rank: 1

UID
34731
经验
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2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6-28
12
发表于 2011-7-25 19: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亦如云 于 2011-7-25 19:29 编辑

C组08-亦如云
其一
《积雨辋川庄作》作者: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起句: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作者写了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从烟火迟写到农家早炊。
承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是在起句的“饷东菑”基础上扩展的,有静有动,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开阔而深邃,画意盎然,境界幽深。
2.读诗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
首字平声字:蒸、松、阴、山
首字仄声:积、漠、野、海
首字的平仄分配比:四平四仄
4、立意:紧扣主题,通过对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其二   
杜甫  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烛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1、起句: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烛残。作者写了地点、时间。说秋天自己独自在节度使幕府值夜班,院子里的井边,梧桐树在寒风中瑟瑟摇动。值班室里的蜡烛燃烧得快没有了,说明夜很深了。
承句: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这就是在起句的“蜡烛残”扩展为“悲自语”,因为夜已深, 值班不敢睡觉,漫漫长夜,军营的角声,好像自言自语,为什么是悲呢?因为天上的月亮很圆,月光很美,可是,不敢去赏月,因为在值班;这么好的月色,没人欣赏,作者自然的由“悲自语”扩展为:“月色好谁看”,符合我们在课堂学的。
2、读诗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
首字平声字:清、中、风、关、强
首字仄声字:独、永、已、
首字的平仄分配比:五平三仄
4、立意:紧扣主题,《宿府》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天。诗人留宿幕府,心境悲凉,对国家充满忧虑,对自己的漂泊生活深感苦闷。全诗首尾照应,意境深沉。
其三
赠阙下裴舍人  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1、起句:“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作者交代了时间、地点,早春的宫禁中,一片生机,黄鹂飞翔,旭日升起,葱茏的宫树,洒下淡淡的春阴。
承句: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长乐、龙池”就是承起句的“紫禁”继续对皇宫富丽的景色描写,借以烘托裴舍人的身分和地位,受宠得幸,虽无一字写裴舍人,却句句恭维,不露痕迹。给转句铺垫了基础。
2、读诗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
首字平声字:春、长、龙、阳、宵、羞
首字仄声字:二、献
首字的平仄分配比:六平二仄
4、立意:这是一首投赠诗,诗中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目的在于向裴舍人请求援引举荐。诗的前半首写景,写的是皇宫富丽的景色,借以烘托裴舍人的身分和地位,下半首自伤不遇。自己生不逢时,但自有捧日之心,愿为朝廷服务;可是十年献赋,却不遇知音的愤怒心情。
其四  
《野望》
作者: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1、起句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起句:写所见之景与所感之事。西山上的白雪经年不化,而三城又是剑南防御范围,只能眼望江水、看到江上的桥,这桥可以通向万里之外呀,思念家乡了。
承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由于天下大乱,不能和弟弟们相见,自己又是孤身飘泊天涯,远离家乡,流着眼泪过日子。
承句是在起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层层递进,由望景到思念家人,由景生情,感叹思念和无奈。和我们学的没有冲突的地方。
2、读诗
3、首字平声字:西、南、天、惟 ,
   首字仄声:海、未、跨、不
   首字的平仄分配比平四仄四
4、立意:全诗由“望”字着笔,因野望而生愁,国破家亡,天涯漂泊;近望吐蕃在川西猖獗;远望安史在河北纵横,加之迟暮多病,报国无门,感慨无限。

其五  
《望蓟门》
作者: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1、起句: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承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作者交代了地点、时间,主要突出了一个“惊’字,起句的客心惊到“笳鼓喧喧”,是造成“惊”和“望”的源起。承句的”积雪泛寒光,风吹旌旗动”,也是重点突出了“惊”和“望”,给转句的扩展奠定了基础。
2、读诗
3、首字平仄比:四平四仄
4、立意:全诗扣紧一个“望”字,以“烽火”承“危旌”,以“雪山”承“积雪”。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承句在诗中的使命不单是承接,还要扩展。承接和扩展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具体到诗中,就是承接起句的景,后分句不但要承接起句的景,还要在前分句的基础上有所扩展、递进,扩展的时候要考虑着这个扩是为了和转之间有个过渡的,让转不要来的那么突然,以免断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1 小时
主题
0

12

帖子

0

精华

24

积分

联都会员

Rank: 1

UID
34837
经验
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7-3
13
发表于 2011-7-25 19:06 | 只看该作者
C15--琴台飞歌

一:
登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首字平仄分配:四平四仄
平声:黄    晴  芳   烟
仄声:昔  此  白    日   

2.立意:此诗系吊古怀乡之作。诗人怀着对黄鹤楼的美好向往,慕名而来,登楼纵观眼前景物,由景生情,抒发了作者思乡之情。


二:

行经华阴(崔颢)

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1.首字平仄分配:五平三仄
平声:迢   天    仙    河  何
仄声:武   驿    借     

2.立意:本诗通过写行旅华阴时所见的景物,抒发吊古感今的情感。


三:

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1.首字平仄分配:四平四仄
平声:三    关     河    陶
仄声:汉    此    二    且  

2.立意:全诗意在说明登高畅饮,不必远求神仙,就近寻刘明府即可。诗的意境开阔,没有所谓寄托和感慨之情。

四: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首字平仄分配:五平三仄
平声:朝    鸿    云    关   空
仄声: 昨  御   莫

2.立意:此诗以送别为由,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五: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首字平仄分配:二平六仄
平声:吴   三   
仄声:凤   凤   晋   长  二   总  

2.立意:通过凤凰台的传说,抒发了作者忧国伤时之情。

六: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要点1:紧扣主题。每一句都是为主题服务,不可偏离。承句亦如此。
要点2:前分句要承接起句,对起句做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要点3:后分句不仅要承接前分句,还要在前分句的基础上有所扩展和递进。
要点4:后分句的功能是扩展,但是不能漫无边际的扩展。扩展是为了能和转句之间有个很好过渡,不能显得太突兀。
要点5:立意。不单只承句,立意是一首诗的灵魂。写一首诗,首先要弄清楚自己所要写的主题是什么。这样就不会偏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 小时
主题
0

29

帖子

0

精华

9

积分

联都举人

Rank: 4Rank: 4

UID
30663
经验
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2-16
14
发表于 2011-7-25 20:47 | 只看该作者
C7冰壶秋月
三讲作业
列出五首自己读过的唐诗三百首中的七律,并: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结合二讲三讲讲过的起句承句的注意点,去认真领会作者的起句承句,看有无和我们课堂所交流的知识相矛盾的地方。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直接入题。承句内容拓展。
2、读三遍。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2平5仄
4.说出每一首诗的立意: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内容提升。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结合二讲三讲讲过的起句承句的注意点,去认真领会作者的起句承句,看有无和我们课堂所交流的知识相矛盾的地方。
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承句: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2、读三遍。
3.平仄分配比。4平3仄
4.说出每一首诗的立意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后分句在前分句的基础上有所扩展递进。
4、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1.结合二讲三讲讲过的起句承句的注意点,去认真领会作者的起句承句,看有无和我们课堂所交流的知识相矛盾的地方。承句: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对内容拓展。
2、读三遍。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4平3仄
4.说出每一首诗的立意:此诗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和刘禹锡密切关注国事的心态来看,则可知怀古之意实因伤今,作者是在以古为鉴,警示时人。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内容拓展。
5、长安秋望  唐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1.结合二讲三讲讲过的起句承句的注意点,去认真领会作者的起句承句,看有无和我们课堂所交流的知识相矛盾的地方。描写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内容承接和拓展。
2.读三遍。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4平3仄
4.说出每一首诗的立意: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承接起句,提升主题。

写承句的注意点:起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指前分句,在起联的基础上,自然承接;启下指后分句内容拓展、提升。承句要自然,留有空间,为转句水到渠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4 小时
主题
51

148

帖子

0

精华

484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4766
经验
4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3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6-29
15
发表于 2011-7-26 10:03 | 只看该作者
二期一年级C组三讲作业提交处
学号:C组01——小飞鱼

第1首: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符合起句承句的注意点。
起句:直接点题,交代了地点,情景交融。赋起。
承句:前分句承接起句,后分句补充,由起句的近景写至远景。
2.首字的平仄分配比:四平四仄
3.立意:此诗上半首情景交融,表达吊古之情;下半首通过写远处景象,由景生情,表达了诗人怀乡之愁。

第2首:
行经华府 崔颢
岧峣太华附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汗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学长生。
1.符合起句承句的注意点。
   起句:前句交代地理位置,后句递进写至华山。赋起。
   承句承接‘天外三峰’,由起句的大环境写到华山具体的景物。
转句思绪很跳跃,不符合起承转合的格式。
2.首字的平仄分配比:五平三仄
3.立意:此诗通过描写诗人途经华阴府所见,华山险峻,灵秀之景物,由景生情,合句反诘那些追逐名利的人,整首诗隐述了诗人归隐山林之意。

第3首:
赠阙下裴舍人 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1.符合起句承句的注意点。
   起句交代了时间(二月)、地点(皇城),赋起。
   承句中,‘长乐’、‘ 龙池’承接起句的‘紫禁’,进一步描写皇宫景致。
2.首字的平仄分配比:六平二仄
3.立意:此诗为作者进京城欲求官职,向裴舍人献诗,以期引荐之作。诗中上半首写景,通过描写皇宫园林的景色,来烘托裴舍人的身份和地位;下半首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恨。

第4首: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符合起句承句的注意点。
   起句直入主题,叙述久雨,烟火很难升起,做好饭菜送给村东耕地的人。赋起。
   承句承接起句中的‘东菑’,描写了田地间所见之恬淡、美好的景象。
2.首字的平仄分配比:四平四仄
3.立意:此诗描写雨后辋川庄的景物,表述了诗人归隐田间后与世无争的生活。

第5首:
利州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1.符合起句承句的注意点。
   起句交代了时间(日暮),地点(渡口)。兴起。
   承句承上,对江边的见闻展开叙述。
2.首字的平仄分配比:二平六仄
3.立意:此诗描写日暮渡口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欲效仿范蠡,忘却俗念,功成身退之意。

承句的要点总结:
要点1:紧扣主题。每一句都是为主题服务的,且不可偏离主题。承句亦如此。
要点2:前分句要承接起句,对起句做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要点3:后分句不仅要承接前分句,还要在前分句的基础上有所扩展和递进。从一个景物扩到另一个景物来,能从视角上有所转变。也可从视野上由进至远,或由远至近的转变。
要点4:后分句的功能是扩展,但是不能漫无边际的扩展。扩展是为了能和转句之间有个很好过渡,更自然、平滑的转到转句的描写上来,不能显得太突兀。
要点5:立意。不单只承句。
立意是一首诗的灵魂。写一首诗,首先要弄清楚自己所要写的主题是什么。这样就不会偏题了。
------------------------------------------------------------------------------------
C组05--醉卧云端
列出五首自己读过的唐诗三百首中的七律,并:
1.结合二讲三讲讲过的起句承句的注意点,去认真领会作者的起句承句,看有无和我们课堂所交流的知识相矛盾的地方。
2.大声的朗读出来,一首诗至少读三遍。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
4.说出每一首诗的立意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一、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蒥。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兴起,与讲义符合
3、首字平仄分配:4:4   平声:蒸、阴、山、松;
                             仄声:积、漠、野、海
4、写山庄雨后景象,叙述隐退后闲适生活。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二、赠郭给事  王维
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1、也是兴起,上景下情,承句在起句基础上扩展,与讲义相符
3、首字平仄分配:4:4    平声:桃、晨、强、将;
                              仄声:洞、禁、省、夕
4、符合酬和诗的特点:称赞对方,感慨自身,所以开头写郭的显达,以卧病解朝衣结束全诗。
三、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上景下情,符合我们的讲义内容
3、首字平仄分配:4:4  平声:  丞、三、出、长   
                    仄声:  锦、映、隔、两
4、设问引出主题,起句与承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转句与合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

四、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1、上景下情,起句总写,承句分写,符合讲义内容
3、首字平仄分配:4:4   平声:花、蓬、盘、樽
                    仄声:舍、但、肯、隔
4、表现有客到来的喜悦心情
五、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1、起句点题,承句扩展 由“望”而“想”。
3、首字平仄分配:4:4  平声: 西、南、天、惟   
                    仄声:海、未、跨、不
4、由望而想,忧国伤时,想起诸弟们流离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来就更见艰危,表现出一种沉痛的感情。

5、承句写法的注意点:承句要紧密承接起句的景,在起句的基础上进行扩张、扩展,常用的处理技巧是起句总写,承句分写.
--------------------------------------------------------------------------------

C7冰壶秋月
三讲作业
列出五首自己读过的唐诗三百首中的七律,并: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结合二讲三讲讲过的起句承句的注意点,去认真领会作者的起句承句,看有无和我们课堂所交流的知识相矛盾的地方。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直接入题。承句内容拓展。
2、读三遍。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2平5仄
4.说出每一首诗的立意: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内容提升。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结合二讲三讲讲过的起句承句的注意点,去认真领会作者的起句承句,看有无和我们课堂所交流的知识相矛盾的地方。
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承句: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2、读三遍。
3.平仄分配比。4平3仄
4.说出每一首诗的立意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后分句在前分句的基础上有所扩展递进。
4、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1.结合二讲三讲讲过的起句承句的注意点,去认真领会作者的起句承句,看有无和我们课堂所交流的知识相矛盾的地方。承句: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对内容拓展。
2、读三遍。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4平3仄
4.说出每一首诗的立意:此诗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和刘禹锡密切关注国事的心态来看,则可知怀古之意实因伤今,作者是在以古为鉴,警示时人。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内容拓展。
5、长安秋望  唐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1.结合二讲三讲讲过的起句承句的注意点,去认真领会作者的起句承句,看有无和我们课堂所交流的知识相矛盾的地方。描写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内容承接和拓展。
2.读三遍。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4平3仄
4.说出每一首诗的立意: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承接起句,提升主题。

写承句的注意点:起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指前分句,在起联的基础上,自然承接;启下指后分句内容拓展、提升。承句要自然,留有空间,为转句水到渠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4 小时
主题
51

148

帖子

0

精华

484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4766
经验
4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3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6-29
16
发表于 2011-7-26 10:06 | 只看该作者
C组08-亦如云
其一
《积雨辋川庄作》作者: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起句: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作者写了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从烟火迟写到农家早炊。
承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是在起句的“饷东菑”基础上扩展的,有静有动,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开阔而深邃,画意盎然,境界幽深。
2.读诗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
首字平声字:蒸、松、阴、山
首字仄声:积、漠、野、海
首字的平仄分配比:四平四仄
4、立意:紧扣主题,通过对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其二   
杜甫  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烛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1、起句: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烛残。作者写了地点、时间。说秋天自己独自在节度使幕府值夜班,院子里的井边,梧桐树在寒风中瑟瑟摇动。值班室里的蜡烛燃烧得快没有了,说明夜很深了。
承句: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这就是在起句的“蜡烛残”扩展为“悲自语”,因为夜已深, 值班不敢睡觉,漫漫长夜,军营的角声,好像自言自语,为什么是悲呢?因为天上的月亮很圆,月光很美,可是,不敢去赏月,因为在值班;这么好的月色,没人欣赏,作者自然的由“悲自语”扩展为:“月色好谁看”,符合我们在课堂学的。
2、读诗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
首字平声字:清、中、风、关、强
首字仄声字:独、永、已、
首字的平仄分配比:五平三仄
4、立意:紧扣主题,《宿府》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天。诗人留宿幕府,心境悲凉,对国家充满忧虑,对自己的漂泊生活深感苦闷。全诗首尾照应,意境深沉。
其三
赠阙下裴舍人  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1、起句:“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作者交代了时间、地点,早春的宫禁中,一片生机,黄鹂飞翔,旭日升起,葱茏的宫树,洒下淡淡的春阴。
承句: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长乐、龙池”就是承起句的“紫禁”继续对皇宫富丽的景色描写,借以烘托裴舍人的身分和地位,受宠得幸,虽无一字写裴舍人,却句句恭维,不露痕迹。给转句铺垫了基础。
2、读诗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
首字平声字:春、长、龙、阳、宵、羞
首字仄声字:二、献
首字的平仄分配比:六平二仄
4、立意:这是一首投赠诗,诗中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目的在于向裴舍人请求援引举荐。诗的前半首写景,写的是皇宫富丽的景色,借以烘托裴舍人的身分和地位,下半首自伤不遇。自己生不逢时,但自有捧日之心,愿为朝廷服务;可是十年献赋,却不遇知音的愤怒心情。
其四  
《野望》
作者: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1、起句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起句:写所见之景与所感之事。西山上的白雪经年不化,而三城又是剑南防御范围,只能眼望江水、看到江上的桥,这桥可以通向万里之外呀,思念家乡了。
承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由于天下大乱,不能和弟弟们相见,自己又是孤身飘泊天涯,远离家乡,流着眼泪过日子。
承句是在起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层层递进,由望景到思念家人,由景生情,感叹思念和无奈。和我们学的没有冲突的地方。
2、读诗
3、首字平声字:西、南、天、惟 ,
   首字仄声:海、未、跨、不
   首字的平仄分配比平四仄四
4、立意:全诗由“望”字着笔,因野望而生愁,国破家亡,天涯漂泊;近望吐蕃在川西猖獗;远望安史在河北纵横,加之迟暮多病,报国无门,感慨无限。

其五  
《望蓟门》
作者: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1、起句: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承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作者交代了地点、时间,主要突出了一个“惊’字,起句的客心惊到“笳鼓喧喧”,是造成“惊”和“望”的源起。承句的”积雪泛寒光,风吹旌旗动”,也是重点突出了“惊”和“望”,给转句的扩展奠定了基础。
2、读诗
3、首字平仄比:四平四仄
4、立意:全诗扣紧一个“望”字,以“烽火”承“危旌”,以“雪山”承“积雪”。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承句在诗中的使命不单是承接,还要扩展。承接和扩展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具体到诗中,就是承接起句的景,后分句不但要承接起句的景,还要在前分句的基础上有所扩展、递进,扩展的时候要考虑着这个扩是为了和转之间有个过渡的,让转不要来的那么突然,以免断裂。
----------------------------------------------------------------------------
C组10--蕙质兰心
作业:
列出五首自己读过的唐诗三百首中的七律,并:
1.结合二讲三讲讲过的起句承句的注意点,去认真领会作者的起句承句,看有无和我们课堂所交流的知识相矛盾的地方。
2.大声的朗读出来,一首诗至少读三遍。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
4.说出每一首诗的立意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一、《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2、首字分配:三平四仄
平声:吴、三、长              仄声:凤、晋、二、总
3、立意:李白虽然具有超脱尘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着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于是当他对历史与自然进行亲切的光顾之后,又把自己的眼睛转向现实政治。他极目远眺,试图从六朝的帝都放眼到当时的权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长安。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原因是“总为浮云能蔽日”,只好“长安不见使人愁”。于是,浮云悠悠,愁思无限,壮志难酬,哀怨如缕。

二、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诗从积雨写起。久雨后的辋川是很美丽的:空气潮湿,炊烟袅袅。农民在排除积水,家人正准备午饭。第三、四句写山庄自然景色:白鹭飞翔在雨后迷茫的水田上,浓浓的树荫里黄鹂鸟在婉转啼唱。积雨给水鸟带来了快乐,使鸣禽更觉凉快。第五、六句写诗人在山中的生活情景。全诗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新明净,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2、首字平仄分配:四平四仄。
平声:蒸、阴、山、松    仄声:积、漠、野、海
3、立意: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三、《咏怀古迹•其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1、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 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 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2、首字分配:四平四仄
平声:支、飘、词 、三             仄声:五、羯、庾、暮
3、立意:这五首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诗。作者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 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 至,极为倾倒。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1、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
2、首字平仄分配:二平六仄
平声:初、青                   仄声:剑、却、白、即、漫、便
3、立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此诗作于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五、《春雨》
作者: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1、这首诗是借助飘洒迷离的春雨,抒发怅念远方恋人的情绪。开头先点明时令,再 写旧地重寻之凄怆,继而写隔雨望楼,寻访落空之迷茫,终而只有相思相梦,缄札寄 情。一步紧逼一步,怅念之情恰似雨丝不绝如缕。诗的意境、感情、色调、气氛都是 十分清晰明丽,优美动人。“红楼隔雨”与“珠箔飘灯”二句,简直是一幅色彩明丽的图画。
2、首字平仄分配:三平五仄
平声:红、珠、残              仄声:怅、白、远、玉、万
3、立意: 这首诗是借助飘洒迷离的春雨,抒发怅念远方恋人的情绪。

六: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要点1:紧扣主题。每一句都是为主题服务的,且不可偏离主题。承句亦如此。
要点2:前分句要承接起句,对起句做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要点3:后分句不仅要承接前分句,还要在前分句的基础上有所扩展和递进。
要点4:后分句的功能是扩展,但是不能漫无边际的扩展。扩展是为了能和转句之间有个很好过渡,更自然、平滑的转到转句的描写上来,不能显得太突兀。
要点5:立意。不单只承句,立意是一首诗的灵魂。写一首诗,首先要弄清楚自己所要写的主题是什么。这样就不会偏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4 小时
主题
51

148

帖子

0

精华

484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4766
经验
4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3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6-29
17
发表于 2011-7-26 10:09 | 只看该作者
C组12 云心冉冉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此时起句赋起,点名地点,并且从远景写出写出春水云幕。承句写周遭的早莺与乳燕,进一步扩展了春色。
2首字平仄分配为2:8
3立意:描绘了西湖初春的景,孕育着希望与期待。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1此诗起句描写远望诸景,承句由景及人,思念亲人,独自涕泪。
2首句平仄分配:4.;4
3立意:诗人跨马出郊感伤时局,怀念亲人。景物情感收放自如。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1起句赋起,交代事物,交代空间,承句承接起句,进一步写出了滕王阁无人游赏。

2首句平仄分配:4.4

3立意: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本诗赋起,后半句又运用了兴,承句进一步写景,“自”与“空”写出了祠堂的冷清。

2首句平仄分配3.;5

3立意:通过对武侯祠周围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崇敬的心情及深切的缅怀。而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更让诗人倍感惋惜。


登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起句承句由写景入手,上下衔接一气呵成。

2首句平仄比例4:4

3立意吊古怀乡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承句在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起句的延续和扩展,有连接着转句,是整首诗浑然一体。

-------------------------------------------------------------------------
C组13-易仁

列出五首自己读过的唐诗三百首中的七律,并:
1.结合二讲三讲讲过的起句承句的注意点,去认真领会作者的起句承句,看有无和我们课堂所交流的知识相矛盾的地方。
2.大声的朗读出来,一首诗至少读三遍。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
4.说出每一首诗的立意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其一
《行经华阴》
作者:崔颢

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此诗立意精巧。通过描写华山的险峻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劝道人们不要追名逐利,抒发吊古感今的慨叹。起句用兴的手法“俯咸京”、“削不成”来暗寓大自然的创造胜过人类任何功业;承句进一步写景扩展,点出华山两个修行的好地方
“武帝祠”洞和“仙人掌”峰,用“云欲散”和“雨初晴”来暗示正是修行的好时候。与老师的讲义完全一致。首字5平3仄。



其二
《望蓟门》
作者: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此诗立意巧妙,情景交融。突出一个“望”字抒发思古之幽情而感慨今生。起句燕台一望,用典暗示燕国自
郭隗、乐毅一去后惨遭灭亡,触目惊心;那笳鼓喧嚣之处正是当年汉高祖身击臧荼之地,兴起手法。承句接起句且拓展开来,用积雪暗示万里寒光闪闪,三边城在曙色中军旗咧咧。一派沙场故地。首字4平4仄。

其三
《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作者: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此诗赋起扣题,立意清新自然,写登高所望,就此开怀。河上翁已去,关令尹不回,何必追慕先人,就近找个朋友开怀畅饮,陶然共醉菊花杯。起句扣题,写近景、高处;承句拓展,写远景。首字4平4仄。



其四
《送魏万之京》
作者:李颀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此诗立意巧妙,由景生情,引人入胜。离情别意,殷殷嘱托,跃然纸上。起句赋写游子出发,承句接起句借景抒情,以情入景,进一步拓展。与讲义有未涉及之处。首字6平2仄。


其五
《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立意宏大,怀古感今,忧国忧民。起句赋写而后半句感慨;承句接起句分写感慨的具体内容,发思古之幽情。首字3平5仄。

回答5:

七律承句的写法不管起句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要承接上句并有所拓展,而且要为写转句留有余地。如果是上景下情式,应该为转句抒情做好铺垫。注意写景抒情都不要太满,不然就写成绝句了。承句就好像应该是传球手。高超的传球手在任何时候都能接住任何队友传来的球而又巧妙地把球传出去。承句还要拓展内容铺垫情绪,在情景交融的写法时,更要注意不要重复,也不要写的太散。不管是写景抒情都要紧扣主题,为转句做好准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4 小时
主题
51

148

帖子

0

精华

484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4766
经验
4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3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6-29
18
发表于 2011-7-26 10:11 | 只看该作者
C16 --汔可小安
列出五首自己读过的唐诗三百首中的七律,并:
1.结合二讲三讲讲过的起句承句的注意点,去认真领会作者的起句承句,看有无和我们课堂所交流的知识相矛盾的地方。
2.大声的朗读出来,一首诗至少读三遍。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
4.说出每一首诗的立意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刘长卿
汀州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度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第一句是赋起,第二句用兴来渲染,给承句留下了空间,每一句都是独立的,可每句又是连贯的。于课堂上老师的讲的内容吻合。立意于伤贾谊被贬和即景,抒发自己旅途寂寞和伤自己被贬。首字的平仄分配是3:5。

寄阙下裴舍人  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起句交代了时间 地点和诗人眼里的春景。立意于平铺直叙,以十分美丽景色来陪衬裴舍人。后两联转自叙,叹自己怀才不遇,穷途之恨难禁,可捧日之心未改。首字平仄分配2:6.

同题仙游观 韩翃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清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也自有丹丘。
兴起起句,借风物凄清渲染仙游观远近景色,用砧声来点明汉宫秋声。用 静 幽 反应了诗人的思想的一个侧面。如心之安闲,处处皆仙境。首字平仄分配1:7.

总结承句写法的注意点:以上三首诗来看承句,承句是起句的延续,景的扩展,也是转句的情的铺垫。承句又是景独立篇,和起句又是一个整体。注意不可脱离起句,各说各的,需要照顾转句情的切入点。要注意承、转 自然,循序渐进,不可让转来的太突然。

怕时间来不及了,余下的以后补可以吗!

--------------------------------------------------------------------------------C18--净乐
三讲作业
一 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首联为起 总写去处,前分句是赋,点题,述望仙台的来历,后分句带兴,曙色开是晴日。颔联为承,分写高台之上可望到的景物。汉、此、二、且为仄,4/4。立意即为登高远望赋诗赠友,兼有奉迎夸赞刘明府。

二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首联兴起,颔联分述此地历史的变迁,带有感叹。凤、凤、晋、二 为仄,4/4。立意为借景抒情,怀古叹今。

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起句点题,前分句为赋,后分句为兴。说明了事件、地点。承句说因此事而引发出的行动,且有扩展。剑、漫、白、即是仄,4/4。立意为乱世飘零,治世归心似箭之情。

四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起句写景。承句写情,对远方兄弟的怀念,且哀叹自己的孤零。并有承上启下的意向。海、唯、未、跨为仄,4/4。立意为郊游野望并感叹人世沧桑,忧家忧国。

五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如何,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首联点题兴起,颔联承上,分述二友贬地的偏险以及自己的悲叹和叮嘱。八句首字驻、白、圣、暂为仄,4/4。立意是劝慰二友,暂且分别,会当有期。

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承句在诗中所承担的使命是承接、扩展。也就是说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往往是在起句写景或事的总括下明晰分述。但不要写得过满,应为转句留有余地。为转句做好铺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4 小时
主题
51

148

帖子

0

精华

484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4766
经验
4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3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6-29
19
发表于 2011-7-26 10:11 | 只看该作者
C组小袖盈风

列出五首自己读过的唐诗三百首中的七律,并:
1.结合二讲三讲讲过的起句承句的注意点,去认真领会作者的起句承句,看有无和我们课堂所交流的知识相矛盾的地方。
2.大声的朗读出来,一首诗至少读三遍。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
4.说出每一首诗的立意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无题》
  作者: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起句从景开始,抒发了作者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是借喻,其中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成为千古佳句,没有用兴,赋起。把作者对心上人的思念描写的特别到位,意境很美,情景交融,首句5平3仄。



《无题·其二》
作者: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很喜欢这首诗,起句就很吸引人的,从细雨的荷塘边,到屋里的烧香,以及院子的井水旁,一步步,带你走入作者的思绪,标准的上景下情,最后一句最出彩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用兴的手法起句的,是首好诗,欣赏!首句5仄3平。




《客至》

作者: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离呼取尽余杯。


先看到的是景,沙鸥,花径到蓬门,然后说明客的到来,寂寞之中,佳客到来,景色描写秀美可爱,情景交融,写法细腻,用字精确,是兴起,首句4平4仄。



《春思》
作者: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这是一首描写春怨的,从新年的新气象开始,起句就点明了春的到来,盼望远在战场的丈夫,相隔千里,不能相见,情景交融,起句是赋起的,首句2平6仄。



《登高》
作者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就点明主题,从风开始,写到鸟,猿,落木,长江,用字准确,写的大气,是兴起,作者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由此而发的感慨,首句5平3仄。

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要点1:紧扣主题。每一句都是为主题服务的,且不可偏离主题。承句亦如此。
要点2:前分句要承接起句,对起句做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要点3:后分句不仅要承接前分句,还要在前分句的基础上有所扩展和递进。从一个景物扩到另一个景物来,能从视角上有所转变。也可从视野上由进至远,或由远至近的转变。
要点4:后分句的功能是扩展,但是不能漫无边际的扩展。扩展是为了能和转句之间有个很好过渡,更自然、平滑的转到转句的描写上来,不能显得太突兀。
要点5:立意。不单只承句。
立意是一首诗的灵魂。写一首诗,首先要弄清楚自己所要写的主题是什么。这样就不会偏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5 小时
主题
4

244

帖子

3

精华

389

积分

联都初级会员

Rank: 1

UID
32554
经验
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5-9
20
发表于 2011-7-26 12: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蓼萧 于 2011-7-26 12:59 编辑

C组5蓼萧作业:
列出五首自己读过的唐诗三百首中的七律,并:

1.结合二讲三讲讲过的起句承句的注意点,去认真领会作者的起句承句,看有无和我们课堂所交流的知识相矛盾的地方。


3.说出每一首诗首字的平仄分配比。

4.说出每一首诗的立意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讲讲过的承句写法的注意点



1、《登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答:
①起句扣题,前后分句相连,选景与主题紧密相关,景语符合自然逻辑和心情格调。承句环环相扣,继而承接、扩展,气不中断,意不偏离。
②平仄分配比:4/4。
③立意:吊古怀乡,即景抒情。




2、《行经华阴》
作者:崔颢
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答:
①起句前分句兴,后分句递进。起句总括远景,写华山之高峻,承句分写近景晴雨时的景致。
②平仄分配比:5/3。
③立意:吊古感今、借景抒情、寄意归隐。



3、《望蓟门》
作者: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答:
①起句扣题。用赋起句,前后分句为果因关系。承句紧接起句描写的事物,借景烘托起句紧扣题目中“望”之景。起、承所选景物皆用拟人手法,与所要表达的主题紧密相关,借以抒发作品所要表达的情绪。
②平仄分配比:4/4。
③立意:吊古感今、借景抒情。




4、《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作者: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答:
①起句赋起,扣题。交代时间地点。承句为处仙台之地所见景色,在承接起句的前提下加以扩展,生动形象、气脉相连。全诗围绕时间、地点、人物展开,结构严谨,意境开阔。
②平仄分配比:4/4。
③立意:登高怀古投赠诗。




5、《送魏万之京》
作者:李颀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答:
①赋起。起句前后分句用笔绝妙,采用倒叙手法,借“微霜”暗喻送别之悲伤基调。承句再加以扩展和递进,选取“愁里听雁”“客身看云”继续烘托送别之凄凄。转句的“关城曙色寒”和“御苑砧声晚”进一步烘托。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由景生情,引人共鸣。
②平仄分配比:5/3。
③立意:送别诗。




答:

写承句时要注意承接、扩展和递进:
1、承句要紧密承接起句的景或事。
2、在承接的前提下,还要加以扩展,不能不扩,也不能扩展到无边无际。
3、要在承接起句的基础上注意气脉和意气的层层递进,布局时要考虑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做到气不中断,意不偏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2-22 16:15 , Processed in 0.11028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