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幽幽南山 于 2013-12-2 19:46 编辑
第一讲作业
学号:040810 网名: 梦蝶秋
一、理解题:
1.请列举出“对联六要素”;
对联六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2.解释一下对联中“隔”的含义;
隔:对联中所谓的隔,或者说隔阂是指在意境之中的景或是情在特定时间里不能相互存在或相互融合从而达不到和谐的情况。即:在意境之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景物不可能同时在意境中出现而我们却把它写在一起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照应、贯通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两者之间没有丝毫的内在逻辑联系(无情对除外),这就是隔。“隔”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景 “隔”;二是意 “隔”。
3.解释一下对联中“合掌”的含义;
合掌:“合掌”就是指一副对联的上下两句的某个词或整个的词义完全相同或相似,内容重复,犹如一个人把两只手合拢,形影相叠,反看正看浑如一手;这种情况叫合掌。合掌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局部性和整体性。局部合掌是个别词义相同,整体合掌是指整句联义相似。无论是局部或整体合掌,都会影响对联的质量,应尽量避免。
4.汉语中的词性有哪些?
答:关于词的分类,现代汉语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六类;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语气词六类。
二、古诗重配,不许使用其他诗词作对句:
1.出句:花径不曾缘客扫【杜甫】
对句:竹篱几度待春临 【梦蝶秋】
对句:竹篱几度待君来 【梦蝶秋】
2.出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杨万里】
对句:戏水蜻蜓几抹红 【梦蝶秋】
红色的蜻蜓一定好看
3.出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林逋】
对句:修竹摇曳径幽深 (今音)【梦蝶秋】
三、分析题:
1.分析以下出对句:
出句:诗题红叶寄流水
对句:曲入清风随浮云
诗题红叶寄流水 曲入清风随浮云
平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平平
分析:此联字数相等;内容相关:从文学角度看,诗和曲都是属于诗歌类;词性相当:诗—曲,名词;题—入,寄—随,流—浮,动词;红叶—清风,带颜色字的偏正名词;水—云,名词;结构相称:红叶—清风,偏正结构;流水—浮云,动宾结构;节奏相应:诗题/红叶/寄/流水,曲入/清风/随/浮云;平仄不谐:“题”在出句中按字义,古音也为平声,出句的平仄为:平平平仄仄平仄,出句246位字上平仄交替,正确;对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平平平,对句第6位字上应仄却平,平仄失替,同时,与出句的第6位字上失对。
2.请用你学到的知识分析苏轼此“联”:
花甲一周,尚余半百岁月;
古稀双庆,犹欠三十春秋。
花甲一周,尚余半百岁月; 古稀双庆,犹欠三十春秋。
古: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仄仄 仄平平通 通仄通仄平平
今:平仄平平 仄平仄仄仄仄 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平平
分析:这两句话是很有数学逻辑的,不隔,但是 “合掌”了。上联与下联都蕴涵着一道数学算式:60+50=110;70+70-30=110,借此祝贺寿星的110岁寿辰真可谓别具匠心,但是上下联说来说去就是同一个意思,所以合掌。从词性上,“周”为量词,“庆”为动词,词性不当。从平仄看,“尚余”和“犹欠”可看作领字,不计平仄;“半百岁月”,全仄,失替,同时“百”与下联的“十”失对;“三十春秋”,按古音正确,按今音全平。平仄不谐。肯定是古音哎
3.怎样看待“对偶”和“对仗”之间的异同?
答: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关或相反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对仗一定是对偶,但对偶不一定是对仗,只有严式的对偶才是对仗。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它们的区别是:1、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而对仗在对偶的基础上,还要求词性一致,平仄相对。
认真,细致,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