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好诗当然是“尽在于言外”。然开头两句细细品读意思上却是不同的,“吹面罡风,敲窗冷雨”,可以这样来解释:“吹面的罡风,敲窗的冷雨”,说的是“风和雨”。如果反过来读:“罡风吹面,冷雨敲窗”那就是一番景色了。那么接下的一句:“经年已惯阴晴”也就很顺了,颠倒一下,非但意思上不同,和下句也接不上了。 “黄花弃甲孤城”,秋日的黄花一般指的是菊花,这句“妥否”? 还有“峦嶂峥嵘”,“峦”指的是小山,“嶂”指的是比“峦”更高、险一点的山峰,在意义上基本相同,是否“叠意”呢? 危楼凝望蓬山杳,正婵娟绰约,星宿丁零。 思接苍茫,云槎欲渡无凭。----接下来这一段话,“婵娟”这里是指“月亮”,但“婵娟”一词并非是月亮的别称,是一个形容词,形容月亮的皎洁、明亮、美丽,然“绰约”似乎也在形容这个月亮,意思上相近,用在一起反而显得叠意。“蓬山杳”指“远远的蓬山”,既是远远的,且还是夜晚,怎么看得清“云雾中树的枝槎”?“槎”字一般指的是植物的枝桠根茎,如果这里是指“团团的云”,那么这“槎”字用的是否确切呢? 词中最后一句“且听它,霜蚀青丝,叶坠闲庭。这里用一个“听”字,下面两句该如何解呢?“霜蚀青丝”可以“听”吗? 细品这词,有一种“垒字”的感觉,且“生硬”不够“柔软”。 纯属个人观点,不足为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