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潘家农] 诗钟略序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63

115

帖子

0

精华

2270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9330
经验
32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9-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28 0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诗钟略序<p></p></P>
<P  align=center>潘家农</P>
<P  align=center><p></p> </P>
<P ><FONT size=4>诗钟,别名改诗、诗唱、作碎、折枝、七截、羊角对、百纳琴、雕玉双联等。</FONT></P>
<P ><FONT size=4>聚会时,将若干字、词投入容器,从中随机抽题,按格律诗的颔、颈联格式咏成两句。类别有合咏(两句咏一事物)、分咏(两句各咏一事物)、嵌字(依要求将题字嵌入句中不同位置)等。古人发题时以细线拴铜钱,系于点燃的香头半寸处,下承铜盘,至细线烧断,钱落盘响即收卷,并从中评出优胜。因以燃香代时钟,故名诗钟。它是文人玩的一种竞赛性游戏,也是一种高难度、大运动量的文字和急智训炼,对提高对偶、修辞技巧有很大帮助。</FONT></P>
<P ><FONT size=4>诗钟与七言律联在对仗、平仄、词性、结构等方面要求很相似,只不过诗钟的法式较联律更多、更严,可以说诗钟是严格的、限时的、竞技的律联。所以,钟手也是对联高手。当代诗钟泰斗<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鹤龄">王鹤龄</st1:PersonName>先生说:“各种规格体式的诗钟作品都能包括在对联的大范围之内,诗钟的佳作也是对联的佳作。(见《诗钟与对联》)”<FONT face=宋体> 1996年,第一个全国性诗钟组织“华夏诗钟社”成立,就隶属于中国楹联学会。可以说,对联与诗钟是一对绝色双娇的姊妹花。 </FONT></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宋体>关于诗钟起源于何时?何地?众说不一。以往比较流行的说法有闽源说、粤源说等,但都无史料根据。有的资料记载,清代道光七八年间苏州举行过一次酒令活动,过程描述类似诗钟,但毕竟还是酒令而非诗钟。据说,嘉庆进士林则徐曾作过折枝【山•断】四唱。但因作品未署时间,很难确认嘉庆年已有诗钟。近查,《停云阁诗话》和《诗钟史话》多处记载:京城台阁(翰林院)长于此道。福建籍的曾元海(字少坡)、杨庆琛等人于道光五年(1825)在京创立荔香吟社,该社曾开展分咏和嵌字诗钟活动。《诗钟史话》作者并特别说明:“上所征引……因与诗钟之源流及体制有关,故全录原文,以明授据。先乎此者,资料尚未发现。” 若此言不谬,可推定诗钟起于道光初年。先由闽籍文人所创,但他们长期居京,准确的称谓应是“闽籍京人”,诗钟活动地点也在北京。根据属地原则,应该说:诗钟发源地是北京。<p></p></FONT></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宋体>从文化角度看,南方比较发达,北方(包括北京)逊之。但通过科考、举荐、选调等途径,京城不断吸纳各地优秀人才,逐渐成为实实在在的全国文化中心。早期参加诗钟活动以南书房、翰林院等文官为主。咸丰年起,京城诗钟社越来越多。京籍盛昱等组织了榆社,闽籍陈韬庵等组织了北京灯社。同治年,豫籍袁保龄等组织了雪鸿吟社,皇族乐泰等组织了惠园社,张瑜等组织了陶情社,沈太侔等组织了著君社。玲有经常性钟聚场所,如陶然亭、积水潭、广和居饭庄等。光绪年,陆润庠等组织了莲花社,张之洞等组织了蒹葭移社,琉璃厂一带的南纸铺门前,皆贴着诗钟题,标明彩物,征收钟作,并设专人随时送卷和更换发题,想其声势何等兴盛。到民初,还有寒山社、潇鸣社、月泉社、梯园社、联珠社等定期开展活动,参加者也从官员、墨客普及到平民百姓。这些都说明北京乃诗钟渊薮。<p></p></FONT></FONT></P>
<P ><FONT size=4>诗钟诞生至今还不到二百年。由于五四运动冲击传统文化,诗钟逐渐式微。抗战后,更彻底偃息了。<FONT face=宋体>1955年,张伯驹、章士钊等再组织“饭后钟”,反右时又终止。直至文革结束,春风吹又生,京、闽、辽等地恢复活动。目前,京城有《北京楹联》、《澄霞诗苑》、《鸿雪诗刊》、《华夏诗联书画》等期刊开辟了固定的诗钟栏目。这在全国也是很难能可贵的。</FONT></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宋体>说明一下:笔者披览万余前作遴选入书,俾便一斑窥豹。古人善用典,囿于篇幅未加注。此外,按当今诗钟法式衡量,每有不合处。专家研究认为洵有数种原因:一、当初法式只具雏形,后来发展畸严,我们不可以今绳古。二、今人作钟习惯宿构;前人多即席限时完成,无暇细忖,难免疏虞。三、前人当场评阅而不改卷,除状元、榜眼、探花等,余作参差不齐。四、现在刊发钟作多经编辑修改;古人印诗钟集时,或碍于面子等而全盘收录,结果造成良莠间杂。这些分析获王鹤龄老首肯。鉴于以上情由,我们编书时亦尊重历史,以文意为主、法式为辅,望读者在欣赏中取其精华,客观对待,既不要必迷信先贤亦不必过分苛求。 <p></p></FONT></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宋体>现存诗钟资料有限,尚有很多问题只能推论,难下断语。我们的认识肯定存在不足或舛误,随着时间进程和研究的深入,若有新证据修正既往观点,诚乃学术幸事。<p></p></FONT></FONT></P>
<P ><p><FONT size=3> </FONT></p></P><script ></scrip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6 00:50 , Processed in 0.07421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