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时习之] 关于对联起源的一些思考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63

115

帖子

0

精华

2270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9330
经验
32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9-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21 10: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关于对联起源的一些思考</P>
<P>
关于对联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恶人谷珠楼对此的网上调查竟然提供了从殷周到明清共七个备选答案,由此可见一斑。春节无事,看了一些书,查了一些资料,想了一些问题。把东鳞西爪的一些想法写出来,与各位探讨。
                                        一
梁章钜在《楹联丛话》卷一“故事”中,第一条就写著名的“余庆”“长春”联。文字不长,照录在下面:
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梼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讖,实后来楹帖之权舆。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如果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一段话其实还包含着一些不太引人注意的信息。
首先,“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是梁章钜的老师“纪文达师” 即纪昀的观点,而纪昀是清乾嘉时期的大学者。据《清史稿·纪昀传》记载“(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大学士刘统勋举昀及郎中陆锡熊为总纂。从永乐大典中搜辑散逸,尽读诸行省所进书,论次为提要上之,擢侍读。上复命辑简明书目。”可以说纪昀由于工作需要几乎读遍了当时所能找到的全部古籍(包括后来因为没有收进《四库全书》而失传的古籍),“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这句话由他口中说出来,其分量是不言而喻的。以纪昀的博览群书,以乾隆时期古籍之多,尚且没有发现更早的关于对联的记载,现在的几个“专家”动不动就“发现”了,“突破”了,真是谈何容易!
其次,“余庆”“长春”一联是出现在“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查查历史资料,可以知道后蜀归宋是在公元965年(后蜀广政28年,北宋乾德3年),由于阴阳历的差别,其“前一年岁除日”实际也已经是在公元965年,距公元960年五代最后一个朝代后周的灭亡和北宋的建立已有5年之久。因此与其说这是五代联,倒不如说这是宋代联更符合事实。</P>
<P>二
    梁章钜在《楹联丛话》卷一“故事”中,第二条写的是“吴越时,龙华寺僧契盈,吾闽人也。一日,侍忠懿王游碧波亭,时潮水初满,舟楫辐辏。王曰:‘吴越去京师三千里,谁知一水之利如此!’契盈因题亭柱云:‘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时江南未通,两浙贡赋率由海达青州,故云。时人称为骈切。”
        梁章钜在记载前代对联时,大多注明出处,但这一条却没有注明。其实这一条出于《五代史补》(宋陶岳撰),内容是:“僧契盈,闽中人。通内外学,性尤敏速。广顺初,游戏钱塘。一旦,陪吴越王游碧浪亭,时潮水初满,舟楫辐辏,望之不见其首尾,王喜曰:‘吴越地去京师三千余里,而谁知一水之利有如此耶!’契盈对曰:‘可谓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时人谓之佳对。时江南未通,两浙贡赋自海路而至青州,故云三千里也。” 《五代史补》的记载与梁氏的记载相比有一些出入。其中特别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五代史补》明确记载时间是在“广顺初”,广顺是吴越王钱俶的年号,即公元951—953年之间(广顺只有3年),早于孟昶“余庆”“长春”一联10年以上,而且当时北宋还没有建立,是真正的五代时期。二是《五代史补》只说“契盈对曰”,没有说“契盈因题亭柱”,就是说契盈只是口说了一个七言对仗句,因此是联是诗就大可存疑(《全唐诗》就以“句”的形式将这两句加以收入),说这是“最早的胜迹联”也失去了有力的根据。</P>
<P>三
         清人谭嗣同在其《石菊影庐笔识·学编》中曾有这样的记载“考宋(按:应是梁)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似诗,而语皆骈俪,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之权舆矣。”对此,认同的,不认同的,存疑的观点都有。其实谭嗣同既然用了“考”字,当然是有所本的(元人《诚斋杂记》有类似的记载,或者就是谭嗣同所本)。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文中并没有说明“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这十个字是怎样题在门上的。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一个门扇上的呢(这样相当于贴了一张“请勿打扰”的告示)?还是写在两张纸上分贴在两个门扇(或门柱)上的呢(这样就是贴了一副对联)?而这十个字是不是对联的关键正在这里。幸好有其三妹刘令娴的续句,能帮助我们弄清这个问题。如果刘孝绰的十个字是按第一种方式贴的,那么刘令娴是续在同一张纸上,结果形成了 “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 这样一首押韵的五言诗,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刘孝绰的十个字是按第二种方式贴的,那么刘令娴就是在两张纸上分别续上五个字,结果形成了“闭门罢庆吊,落花扫仍合;高卧谢公卿,丛兰摘复生。”这样每边两句的一副对联,可是这样还象对联吗?可见刘孝绰的十个字是不可能按第二种方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18

110

帖子

0

精华

1638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11403
经验
22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4-26
2
发表于 2007-5-22 1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4-17 21:40 , Processed in 6.72395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