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7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平仄的作用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主题
53

186

帖子

1

精华

982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1852
经验
982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9-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3 1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发表于 2016-1-14 12:3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1-14 12:40 编辑


平仄的作用
    近来看到不少帖子对讲究平仄的格律提出非议。我认对平仄格律有个正确评价。对老祖宗的发明不要轻言抛弃。
平仄:平仄是汉语言的一大特点。它与汉语音节结合起来使得(诗词曲赋)一类作品朗读起来极具音乐性,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奉劝不可对自己的母语的这一特点也是优点妄自菲薄!古人所谓诗文“声调铿锵”,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诗词的声音就能给人以乐感,平仄之说就以此为目的诞生的。
所谓乐感,就是诗词读起来具有旋律(Melody)。所谓旋律,是指乐音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它是建立在一定的调式和节拍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的、具有逻辑因素的单声部进行。亦称曲调。旋律是音乐的首要要素。
    构成旋律包含两个要素,即旋律线(或称音高线)和节奏。在连续的旋律进行中,由于音高的走向而形成各种直线的或曲线的进行,这些进行类似画面中线条的伸展或起伏,故称为旋律线;关于音的时间方面:相继发出的不同音高的音(即旋律线)和各种音乐节奏的长短、快慢、停顿等表现职能相结合时,旋律才能形成音乐的种种句法和结构。每个汉字的声调和每个音节(汉字意节)的平仄就构成了旋律的音高线和节奏。
    诗词的音高线并没有乐曲那么复杂,基本特点就是高低相间,构成一种与音节同步的铿锵效果。这就如沈约所说: “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浮声”就是扬调,即平声,“切响”就是抑调,即仄声。他的意思是说,前头要是平声,后头一定是仄声。 在永明时期,虽然有浮声切响之论,但只是明确了平上去入四声,并未明确平仄的概念,只是到了唐初,才确定了平仄(侧)的二元化。平,即是扬,高扬;仄,即是不平,抑,-----声调有曲折变化或短促。
无论古风还是律诗,朗读的乐感皆与平仄有关。例如古风:孔雀东南飞的尾段: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很明显每句都有平仄起伏,其中多数句无意识中使用了符合后来唐律的律句。所以听来抑扬顿挫,增加了诗句感人的力量。后来的唐近体诗开始,全篇就皆使用律句了。这无疑是个进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6 04:50 , Processed in 0.07137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