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池书院话诗联教育 韦志远 (原载《中国散文大系》) 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古语曾经这样说:“乐民之乐者,民也乐其乐”。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乐民集镇即广西浦北县乐民镇政府门前曾经有一个戏台坪和一棵大榕树。每逢圩期和节日到来的时候,乐民镇和毗邻的灵山县的石塘镇、平山镇,横县马山乡、百合镇,贵港市的木格镇,玉林市兴业县的城隍镇、葵阳镇,浦北县的寨圩镇、官垌镇、六硍镇、平睦镇、福旺镇等,或者更远地方来赶集的乡民便不约而同地一起高高兴兴地聚集起来,并且三五成群地对唱山歌和民歌,于是这里便成为了欢乐文化和山歌的海洋,由此而成为真真正正欢乐的人民,于是乐民镇的称呼便由此而得来。因此,自古及今,乐民镇就是横灵贵合的民间文化集散地和商贸中心。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年代,这里曾经是两广地区的商品贸易中心,曾经被称为“小香港”。同时,乐民镇历史悠久,是浦北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代,莫村玉玺金山便出土亚洲剑齿象大熊猫等系列(化石收藏在广西博物馆,复制品收藏在浦北县博物馆)化石群;在新石器时代,玉玺金山洞,笔架山的猪子洞、红光岩和六蓬山洞等是南方古人生活的地方,现在浦北县博物馆还收藏有从乐民镇笔架山猪子洞、红光岩和六蓬山洞出土的骨针、玉针、玉铲等文物。乐民镇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和和平解放的一个乡镇。发源于龙女大塘金康水库的石魁江汇进灵山石塘奈何江、百合西江、郁江而成为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点之一。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的1940年初,刚刚接任第26集团军总司令的蔡廷锴将军从涠洲岛、合浦、钦州、灵山率部队坚持抗击日寇对北部湾的疯狂进攻和血腥镇压,并且在灵山六峰山穿镜岩设立前线指挥部;在浦北县乐民镇平佳村委会那进村司赞第、进士府设立第26集团军抗日总司令部(现在那进村“司赞第”、“进士第”的牌匾仍然悬挂在大门口上);在乐民镇笔架山红光岩设立军备弹药库。据20多年前乐民镇平佳村委会那进村一位姓黄的耄耋老村民和该村委会干部的回忆:当时,蔡廷锴将军骑着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经常出入那进村。有的时候,晚上蔡廷锴将军从灵山前线指挥部回来,他的专马到达村头便立刻昂首嘶鸣。于是,村里的部下和卫兵便知道是蔡将军回来了。在平佳那进村司令部,蔡廷锴将军在这里住了一年零四个月。蔡廷锴将军的部队军纪严明,爱护民众,根据《中国共产党浦北县历史》记载:他曾经暗中同情和保护张世聪领导的白石水抗日武装起义。同时,他在那进村还亲自凿了一口甘冽清甜的水井(现在仍然能够饮用,并且保存完好,该村的村民称之为“将军井”)。在那进进士府设发布电台。从而在那进村写下了首首可歌可泣的抗日爱国动人赞歌。其中蔡廷锴将军写的一首“一双狮醒皇猴山,抗日军营设此间。茅屋运筹倭寇抗,一腔热血纛扬丹。”和“威武北部湾”的大字仍然在那进村里广泛流传。可惜这些东西现在已经不复存在。解放后,蔡廷锴将军曾经得到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重用而出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兼任文史委员会主任。那个时候,他对那进村抗日司令部仍然念念不忘,可惜没有时间再能够踏上这片令他永生难忘、驰骋疆场、硝烟弥漫的土地。正如四首诗云: (一)
皇猴山下虎龙藏,抗日军营司赞堂。
北部湾涯英烈壮,风云历史海天沧。
(二)
乐民平佳那进村司赞第蔡廷锴起居卧室 古建精良如夜珠,雕梁画栋虎鸠居。 将军卧室今仍在,抗日风雷梦笔书。 (三)
抗日英雄藏此间,皇猴将相如梦酣。
运筹帷幄战倭寇,永驻英名北部湾。 (四) 抗日将军蔡挺锴,民英国杰剑藏鞘。 江南淞沪战倭寇,三星武汉鏖暴枭。 御敌桂林漓水梦,血存昆岭险峰彪。 挥师那进云霄壮,北部湾涯除雾妖! 知历史光如明镜;懂乡情得似睿金。乐民镇的书院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是广西浦北县诗联教育在校园普及推广最早的地方。在明末清初,乐民镇凤池书院已经开始兴建和培养童生参加科举考试。在康熙年间,书院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清乾隆三年(1739年),乐民(当时叫合浦县三冬乡)众乡绅纷纷慷慨解囊集腋成裘而建成了凤池书院。嘉庆十二年(1808年),乐民凤池书院进一步扩建。在浦北县十七家书院(含乐民社头小学的广益书院)中,凤池书院是唯一有流传诗教记载的书院。书院因为座落在青山绿水、风景秀丽的乐民镇凤池山下而得名。现在已经成为乐民镇中心小学的校址。凤池书院清代翰林编修、奉政御大夫、著名壮族高产诗人、一代清廉文吏冯敏昌曾经在这里路宿,并且有着对上“乐民笔架山,终年无笔搁”一下联“凤池书院堂,四季有书声”(横批:笔架凤池。此上联是古代广州一风流倜傥、才子佳人从凤池书院经过灵感飞来即出这一上联。全联解析:上联:乐民三冬乡的笔架山终年累月都没有笔搁在上面。暗中讽喻乐民镇没有人才,没有真才实学的领军人物带领乡民发家致富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无地自容;下联意即凤池书院里书声朗朗、书童们刻苦用功、发奋成才而英才迭出、藏龙卧虎,在“一山更比一山高、山外青山楼外楼”中而棋高一着,与上联的终年无笔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副对联对得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和滴水不漏。)而闻名百里的传说。同时,乐民莫村酒饼铺廪生韦合龙撰写“凤毛志美;池水龙腾”(横批:凤池书院;对联解析:上联:凤毛志美(仄平仄仄),即雏凤凰从小便立下万里云霄一羽毛、志翥九霄云宇成栋梁的鲲鹏之志,然后尽善尽美、至睿至达、登高望远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并且在登峰造极中把东方中华美德、理想情操、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公作为人生的最高艺术境界和座右铭;下联:池水龙腾(平仄平平),即池水里的蛟龙腾飞,海阔天空,气势磅礴,九霄睿翥,在树立龙腾苍海、珠穆朗玛峰也敢攀登而上的雄心壮志中智勇双全创辉煌;进而引申为凤池里的雏龙幼凤(学生)奋发读书、如饥似渴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老师们视学生为儿女而有着一颗天下父母之心,悉心教育培养学生,黉园培栋梁,长大后而成龙成凤,并且腾飞五湖四海、展翅寰球而为全人类谋和谐快乐幸福。“美”,即是达到尽善尽美的最高人生艺术境界的意思,这里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下联的“腾”字平仄和词性相对。)的劲遒优美、端正大方、丰满密实、功力深厚、有棱有角、章法得体的大字书法门联和平佳韦濬川秀才撰写的“凤雏养翼;池鲤修鳞” (横批:凤池书院。对联解析:上联:凤雏养翼,从本义和内涵来解析,即是没有成年的小凤在父母亲(老师)不断修养翼毛而不断成长壮大,直至有一天翼毛丰满而能够展翅飞翔。比喻学生在老师的正确教育和呕心沥血的培养下而不断茁壮成长。这是得益于《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苟不教,性乃迁”灵感而进一步典化升华铸金而成的一副对联。联中在“人不通今古,马牛如襟裾”、“积今千两,不如明解经书”、“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的感悟中而得出人活着的真正意义和真谛。即是雏凤凰拟人化,指学生一定要不断地修炼和严格要求自己,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质,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立志成才,老师一定要因材施教、尽职尽责、呕心沥血、循循善诱、不遗余力地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才能够健康成长、翼毛丰满;才能够展翅蓝天、高翔千万里;才能够成为国家栋梁和为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下联:池鲤修鳞,本义即是指凤池里的鲤鱼幼苗经过不断的人工喂养而不断长大,最后鱼龙而化即成龙成凤。意即指学生在老师的辛勤教育培养下而不断茁壮成长。这里实际上是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精心创作。即是祖国的花朵蓓蕾、雏鹰龙凤和明天的栋梁、未来的希望,只有不断地修心养性,刻苦用功,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发奋读书成才,以“头悬梁锥刺股、雪映囊萤、凿壁偷光、程门立雪”等古人的学习精神和干劲为自勉和榜样,才能够鲤鱼跳龙门而睿化成龙和登堂入室与登峰造极。联中的“雏”:即是指幼小而没有定型的小鸟。这里的“雏”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整副对联:凤对池、雏对鲤、养对修、翼对鳞,四个字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拱托喧染,仄对平,平对仄,仄对平,仄对平,仄起平收,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用得特别的精妙贴切,并且明确指出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即是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精心培养教育下而不断地健康发展和茁壮成长,长大之后能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甚至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总之,书院里的院风、教风、学风优良,水平不断提高,名气不断扩大,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全都涵盖隐逸在联中的“修养”两个精准绝妙、黄钟大吕的动词中。因此,这是一副全对和嵌字“凤池”的绝对,(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更是一副别出心裁、高雅博古、立意高远、深含科学道理、令人拍案叫绝、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珠联璧合、天造地设、发人深省和获得开导、启迪、深思、教育、培养、鼓舞、长进多多的绝好书院门联。)在凤池书院留传广泛,特别是凤池书院主讲(校长)、乐民镇平佳村韦葆中秀才撰写的《鹤顶吟.凤池书院》:“凤阁辉煌耀我乡,池鱼跃水渐鳞翔。书生有志青云路,院发科名四海洋” (这是一首仄起式七绝格律: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一诗成为乐民读书郎的口头禅。当时,凡是进入乐民凤池书院读书的蒙童,都必须要熟练地背诵这首诗才能够进入凤池书院读书,可见当时对于国学的普及和重视的程度,并且证明了当时的凤池书院已经开始诗教进校园,并且十分的普及推广于校园的了,是浦北县最早进行诗教培养后代的古代书院之一。同时,凤池书院现在仍然传承着八月十五中秋节千人舞青龙(蕉叶龙),在世界上,除了香港九龙(还是乐民的大米、罗卜干商贩从乐民传到香港)舞蕉叶龙之外,更是世界独一无二。因此被评为广西非物质遗产。在该镇的社头小学,还有一所不为人知的广益书院,书院门楼的一副“广培后学;益显前谟”(横批:广益增光。对联解析:这一副楹联是以社头村曾广、曾益两兄弟筹资赞助兴建广益书院而创作的一副书院楹联(仄平仄仄;仄仄平平)。联中后学对前谟、前对后而对得特别的精妙。上联即是指:老师和父母亲的天职就是尽职尽责、呕心沥血、全心全意地培养教育后一代而不遗余力和责无旁贷;下联是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科学哲理中而典化出下联。意思即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努力把前人的谟典、风范、理想情操、智慧知识、技能本领、道德修养、高风亮节以及前人所有的长处等等都能够进一步的发扬光大而把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举上玉宇云霄。)此联现在仍然镶嵌在社头小学的大门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