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75|回复: 3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传统节日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25 0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vAlign=top>
<TD>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3 border=0>
<TR>
<TD vAlign=center width=458>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58 border=0>
<TR>
<TD width=418>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B><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春节简介</FONT></B></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45>
<TR vAlign=top>
<TD>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align=center border=0>
<TR vAlign=top>
<TD class=3title height=889><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FONT><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FONT>
<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FONT> </P></TD></TR></TABLE></TD></TR></TABLE></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5 5:53:34编辑过]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去SO娱〖乐〖城: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05:54 | 只看该作者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FONT></P><P>
<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去SO娱﹪乐﹪城: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05:54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3 border=0><TR><TD vAlign=center width=45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58 border=0><TR><TD width=41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B><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春节的习俗</FONT></B></TD></TR><TR><TD><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1.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bottom width=40><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2.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top width=145><DIV align=right><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a-7.gif"></FONT></DIV></TD></TR></TABLE></TD></TR><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border=0><TR vAlign=top><TD class=3title><FONT color=#532c0d><FONT face=宋体>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FONT></FONT> <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4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05:54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3 border=0><TR><TD vAlign=center width=45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58 border=0><TR><TD width=41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B><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春节的诗歌</FONT></B></TD></TR><TR><TD><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1.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bottom width=40><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2.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top width=145><DIV align=right><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a-7.gif"></FONT></DIV></TD></TR></TABLE></TD></TR><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border=0><TR vAlign=top><TD class=3title><FONT color=#532c0d><FONT face=宋体>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FONT></FONT><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FONT></P></TD></TR></TABLE></TD></TR></TABLE>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05:55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3 border=0><TR><TD vAlign=center width=45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58 border=0><TR><TD width=41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B><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冬至节简介</FONT></B></TD></TR><TR><TD><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1.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bottom width=40><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2.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top width=145><DIV align=right><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a-7.gif"></FONT></DIV></TD></TR></TABLE></TD></TR><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border=0><TR vAlign=top><TD class=3title><FONT color=#532c0d><FONT face=宋体>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FONT></FONT> <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FONT></P></TD><TD width="25%"><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dongzhi01.jpg">

</TD></TR></TABLE></TD></TR></TABLE>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6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05:55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3 border=0><TR><TD vAlign=center width=45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58 border=0><TR><TD width=41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B><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FONT></B></TD></TR><TR><TD><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1.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bottom width=40><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2.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top width=145><DIV align=right><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a-7.gif"></FONT></DIV></TD></TR></TABLE></TD></TR><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border=0><TR vAlign=top><TD class=3title><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FONT><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FONT> <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FONT></P></TD></TR></TABLE></TD></TR></TABLE>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7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05:55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3 border=0><TR><TD vAlign=center width=45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58 border=0><TR><TD width=41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B><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冬至节的风俗</FONT></B></TD></TR><TR><TD><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1.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bottom width=40><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2.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top width=145><DIV align=right><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a-7.gif"></FONT></DIV></TD></TR></TABLE></TD></TR><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border=0><TR vAlign=top><TD class=3title><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FONT> <P>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P></TD></TR></TABLE></TD></TR></TABLE>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8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05:55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3 border=0><TR><TD vAlign=center width=45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58 border=0><TR><TD width=41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B><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冬至节的风俗</FONT></B></TD></TR><TR><TD><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1.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bottom width=40><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2.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top width=145><DIV align=right><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a-7.gif"></FONT></DIV></TD></TR></TABLE></TD></TR><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border=0><TR vAlign=top><TD class=3title><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FONT> <P>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P></TD></TR></TABLE></TD></TR></TABLE>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9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05:55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3 border=0><TR><TD vAlign=center width=45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58 border=0><TR><TD width=41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B><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与冬至有关的诗词</FONT></B></TD></TR><TR><TD><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1.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bottom width=40><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2.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top width=145><DIV align=right><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a-7.gif"></FONT></DIV></TD></TR></TABLE></TD></TR><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border=0><TR vAlign=top><TD class=3title><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FONT><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与冬至有着密切关系的是在北京流传了几百年的《九九歌》。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FONT> <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FONT></P><P>
<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FONT></P></TD></TR></TABLE></TD></TR></TABLE>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05:56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3 border=0><TR><TD vAlign=center width=45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58 border=0><TR><TD width=41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B><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端午节简介</FONT></B></TD></TR><TR><TD><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1.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bottom width=40><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2.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top width=145><DIV align=right><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a-7.gif"></FONT></DIV></TD></TR></TABLE></TD></TR><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border=0><TR vAlign=top><TD class=3title><FONT color=#532c0d><FONT face=宋体>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FONT></FONT> <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FONT></P></TD></TR></TABLE></TD></TR></TABLE>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05:56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3 border=0><TR><TD vAlign=center width=45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58 border=0><TR><TD width=41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B><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端午节由来与传说</FONT></B></TD></TR><TR><TD><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1.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bottom width=40><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2.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top width=145><DIV align=right><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a-7.gif"></FONT></DIV></TD></TR></TABLE></TD></TR><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border=0><TR vAlign=top><TD class=3title><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FONT> <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FONT></P></TD></TR></TABLE></TD></TR></TABLE><script ></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05:56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3 border=0><TR><TD vAlign=center width=45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58 border=0><TR><TD width=41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B><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端午节的习俗</FONT></B></TD></TR><TR><TD><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1.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bottom width=40><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2.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top width=145><DIV align=right><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a-7.gif"></FONT></DIV></TD></TR></TABLE></TD></TR><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border=0><TR vAlign=top><TD class=3title><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FONT> <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05:57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3 border=0><TR><TD vAlign=center width=45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58 border=0><TR><TD width=41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B><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端午节诗选</FONT></B></TD></TR><TR><TD><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1.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bottom width=40><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2.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top width=145><DIV align=right><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a-7.gif"></FONT></DIV></TD></TR></TABLE></TD></TR><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border=0><TR vAlign=top><TD class=3title><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端 午
(唐)文 秀</FONT> <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FONT><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FONT></P><P>
<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FONT></P><P>
<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七 律.端午
老 舍</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FONT>
</P></TD></TR></TABLE></TD></TR></TABLE>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05:57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3 border=0><TR><TD vAlign=center width=45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58 border=0><TR><TD width=41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B><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七夕节的简介</FONT></B></TD></TR><TR><TD><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1.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bottom width=40><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2.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top width=145><DIV align=right><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a-7.gif"></FONT></DIV></TD></TR></TABLE></TD></TR><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border=0><TR vAlign=top><TD class=3title><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FONT><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FONT> </TD></TR></TABLE></TD></TR></TABLE>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05:57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3 border=0><TR><TD vAlign=center width=45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58 border=0><TR><TD width=41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B><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七夕的由来与传说</FONT></B></TD></TR><TR><TD><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1.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bottom width=40><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2.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top width=145><DIV align=right><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a-7.gif"></FONT></DIV></TD></TR></TABLE></TD></TR><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border=0><TR vAlign=top><TD class=3title><FONT color=#532c0d><FONT face=宋体>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FONT></FONT> <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05:58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3 border=0><TR><TD vAlign=center width=45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58 border=0><TR><TD width=41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B><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乞巧七夕的习俗</FONT></B></TD></TR><TR><TD><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1.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bottom width=40><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2.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top width=145><DIV align=right><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a-7.gif"></FONT></DIV></TD></TR></TABLE></TD></TR><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border=0><TR vAlign=top><TD class=3title><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FONT><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FONT> <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05:58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3 border=0><TR><TD vAlign=center width=45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58 border=0><TR><TD width=41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B><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七夕节的诗词</FONT></B></TD></TR><TR><TD><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1.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bottom width=40><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2.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top width=145><DIV align=right><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a-7.gif"></FONT></DIV></TD></TR></TABLE></TD></TR><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border=0><TR vAlign=top><TD class=3title><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FONT> <P>
<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FONT></P><P>
<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FONT></P></TD></TR></TABLE></TD></TR></TABLE>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18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05:58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3 border=0><TR><TD vAlign=center width=45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58 border=0><TR><TD width=41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B><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清明节简介</FONT></B></TD></TR><TR><TD><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1.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bottom width=40><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2.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top width=145><DIV align=right><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a-7.gif"></FONT></DIV></TD></TR></TABLE></TD></TR><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border=0><TR vAlign=top><TD class=3title><FONT color=#532c0d><FONT face=宋体>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FONT></FONT><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FONT></P></TD></TR></TABLE></TD></TR></TABLE>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05:58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3 border=0><TR><TD vAlign=center width=45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58 border=0><TR><TD width=41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B><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FONT></B></TD></TR><TR><TD><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1.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bottom width=40><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2.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top width=145><DIV align=right><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a-7.gif"></FONT></DIV></TD></TR></TABLE></TD></TR><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border=0><TR vAlign=top><TD class=3title><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FONT> <P>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P></TD></TR></TABLE></TD></TR></TABLE><script ></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主题
5170

2万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兵马大元帅

Rank: 6Rank: 6

UID
5297
经验
271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6
20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05:59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3 border=0><TR><TD vAlign=center width=45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58 border=0><TR><TD width=418><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B><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清明节习俗</FONT></B></TD></TR><TR><TD><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1.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bottom width=40><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index-2.gif"></FONT></TD></TR></TABLE></TD><TD vAlign=top width=145><DIV align=right><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img src="http://www.china.org.cn/ch-jieri/images/a-7.gif"></FONT></DIV></TD></TR></TABLE></TD></TR><TR vAlign=top><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border=0><TR vAlign=top><TD class=3title><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FONT> <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FONT></P></TD></TR></TABLE></TD></TR></TABLE>
剑彩得勤磨,即有待高扬,无须大隐;
琴声劳渐拨,谐三江逸韵,五岳雄风。
(魏启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6 13:58 , Processed in 0.11207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