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想全部课程自写, 写了六千字, 觉得... 欲要写完才开学, 岂不要到2009! 於是请妃子想办法, 於是有联都收藏家的出现...
《四声补阙》 狂狂生撰
何谓四声? 原来每一汉字可各圈四声. 南北朝時梁人沈约著有《四声谱》专论四声. 梁武问周舍何谓四声, 周舍答曰: “天子圣哲!” 妙喻也. 盖天字普通读为平声, 子字正是上声, 圣字为去而哲为入声. 故天子圣哲读原四声正是平上去入. 至隋時陆法言更著《切韵》, 分析更尽详细.( 参上面《诗韵合壁》)
如何认识四声, 每字皆有平上去入, 例如东字, 原读声乃平声, 读如冬, 圈上则读董, 圈去则读冻, 圈入则读笃.( 说广府话, 或梅县客家话的, 是佳偶天成, 一听便知; 而今日普通话乃满清人学京话渊译的一种语言, 对认识四声就比较困难了) 又如江, 江原音为平, 基腔切; 圈上则读如蔣, 圈去则读醤, 圈入则读炙音...
做诗言之, 只走马看花般了解便够了, 深究的学问留给声韵学家吧! 只是唐诗里, 诗人喜欢把其诗中一些字读歪之, 叫做圈声; 有時把尾字仄声者押平韵, 尤其杜子美诗, 有很多字圈声异读, 比文章出现的圈声多出倍数. 例如: 冬日有怀李白
十个字中有二个圈声:
更寻嘉树传(去声), 不忘(去声)角弓诗.
又春日忆李白亦然, 如在文章里就不会了:
飘然思(去声)不群, 重与细论(平声)文.
由七十四岁康熙进士编著杜少陵集详注的仇兆鳌注杜诗中圈声字, 大可信任:
此生任(平声)春(上声)草, 悲歌在一听(平声). 和:
异才应(平声)间(去声)世, 雕鹗離(去声)风尘.
老实说, 仇兆鳌的读法(此生淫蠢草) 狂狂亦认为难以信赖. 唯姑妄言之姑听之, 一如我上面说的, 不希望我们学堂个个於学诗之前, 先做声韵家焉!
大概多数是诵读的需要, 即迁就格律平仄, 有字往往原平声字需圈旁(圈字的左上角读上声, 圈字的右上角读去声, 圈右下角读入声; 然圈读入声较稀少) 而读上或去声, 或原去或上声字圈声读平, 固然也有因辞义之不同的, 从杜工部详集中我找到:
应, 读去声, 答也; 读平時解作当也.
王, 读平解王侯也; 读去声作动词也.
分, 读平声解刀之也, 动词; 读去声用作名分解也.
衣, 通常作名词读平; 作动词读去声.
燕, 通常鸟名读去声; 地名读平声.
间, 平声者, 隙也, 古字从门从月, 门隙见月; 去声者, 代也.
还有好几个且简述之:
髯, 分上声平声二读,
污, 分去声平声二读,
宛, 分上声平声,
降, 分去声平声,
无, 分上声平声,
号, 分去声平声,
料, 分去声平声,
兴, 分去声平声,
期, 分去声平声,
长, 分上声平声,
骑, 分去声平声,
便, 分去声平声,
荷, 分去声平声,
|